心中永远的校园

E面之交

<h3>曾经的青春年少,风华正茂</h3> <h3>曾经的踌躇满志,追寻梦想</h3> <h3>CH--寓意测绘的新校门,在林立的高楼中已显得矮小,牌匾已不是"武汉测绘学院",但这仍是我们心中的殿堂。</h3> <h3>校门对面就是&quot;恋爱在华师&quot;的华中师范大学</h3> <h3>熟悉的水利电力学校位于去广埠屯商店的路旁</h3> <h3>距校门仅百米远的广埠屯地铁站,可直达武汉天河机场、汉口站,也可转达武汉站和武昌站。</h3> <h3>广埠屯商店已改变了模样,校门前的珞瑜路也宽敞而笔直</h3> <h3>进入校门后宽广的友谊广场,与原光仪楼等连为一体的学校主楼映入眼帘</h3> <h3>广场雕塑右侧的原大地楼---测绘学院</h3> <h3>武汉大学测绘学院</h3> <h3>原航测楼----遥感信息工程学院</h3> <h3>原制图楼----资源环境学院</h3> <h3>大地楼旁的小树林和草坪上已建起了教学实验大楼</h3> <h3>原来的学生宿舍7栋和8栋已连为一体</h3> <h3>新建的宿舍将上课必经的台阶也包含其中</h3> <h3>原来的学生8栋改称学生8舍,似乎多了点文人气息</h3> <h3>原来的学生宿舍8栋和9栋也已连为一体</h3> <h3>曾经用餐的学生食堂现为学生二食堂</h3> <h3>重建的食堂内部分为几层,但最熟悉的还是一层</h3> <h3>女生宿舍也变了模样</h3> <h3>女生宿舍前的星湖</h3> <h3>女生宿舍楼前的石桌石凳</h3> <h3>熟悉的测量钢标依然耸立</h3> <h3>通往露天电影场的林荫道,那时的我们无论寒冬酷暑,风雨冰雪,周末都经此去看上一场难得的电影</h3> <h3>曾经的露天电影场已改变了面貌和功能</h3> <h3>过去的教授小洋楼已变成如今的院士楼</h3> <h3>每一院士楼前都有一块标牌</h3> <h3>在原址上新建的图书馆</h3> <h3>金通尹---著名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著名土木工程学家、国家一级教授。早年毕业于北洋大学,历任复旦大学校务委员、理学院院长、北洋大学代校长、震旦大学理学院院长、青岛工学院院长、武汉测绘学院副院长等职,他的塑像耸立在新图书馆旁。</h3> <h3>运动场地面由原来的煤渣变成了塑胶</h3> <h3>百米跑道</h3> <h3>风雨实习场</h3> <h3>建有国际地球动力学GPS服务组织卫星基准站、中国地壳地震观测网络国家基准站、中国大陆构造环境监测网络、教育部地球空间环境与大地测量重点实验室、武汉GNSS基准站等的天文台</h3> <h3>天文台的草坪上耸立着三位测绘大师的塑像,静静地关注着测绘科技的发展</h3> <h3>夏坚白---中国测绘科技和测绘教育事业开拓者和奠基人,著名大地测量学家,杰出的社会活动家和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29年毕业于清华大学,39年获德国柏林工业大学工学博士学位,历任同济大学校长,武汉测绘学院首任院长等职。</h3> <h3>叶雪安---中国著名大地测量学家、国家一级教授、是我国大地测量学的奠基人和教育事业的开拓者之一。29年毕业于同济大学,33年赴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和柏林工业大学深造,历任同济大学测量系系主任及工学院院长,武汉测绘学院天文大地测量系系主任等职。</h3> <h3>陈永龄---杰出的科学家和著名大地测量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测绘学科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就读于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英国伦敦大学帝国学院、德国柏林工业大学,39年在德国获博士学位,历任岭南大学理工学院院长、华南工学院副院长、武汉测绘学院副院长、国家测绘局总工程师等职。</h3> <h3>原教工食堂,现在的星园食堂</h3> <h3>原学校后校门,不远处为新武汉大学牌坊,若你有机会回母校要学会如何使用共享单车哦,那会给你带来极大的便利,因为现在的校园实在太大</h3> <h3>新武汉大学牌坊----"学大汉 武立国"</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