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span style="font-size: 18px;">人们一聊起天津五大道,首先想到的就是遍布在五大道中的洋楼。这些洋楼有的是独立存在的花园别墅,有的是联排的TownHouse,它们或华贵、或典雅、或严谨、或别致。百年沧桑之后,这些建筑,铅华褪去,依旧笃定。</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18px;">当我们越过这些建筑。深入了解它们的前世之缘,则会看到一个对于我们已经相当陌生的时代,那就是清末民初的北洋时代。</span></h1><p class="ql-block"><br></p> <h1><span style="font-size: 18px;">作为《盘根错节五大道》的第一篇,这里讲述一下北洋时期的几位著名实业家以及这些家族之间盘根错节的裙带关系。</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18px;">让我们从开滦煤矿说起:</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18px;">开滦煤矿是中国近代最大的煤矿之一。亦称开滦矿务总局。开滦煤矿实际是华商滦州矿务股份有限公司与英商开平矿务股份有限公司联合经营的,合称开滦。 开滦故事错综复杂,既有开创官督商办现代企业先河之显赫,又有外商偷窥窃取优质矿山资源之屈辱。它是北洋财团执牛耳之企业,是后来的启新洋灰公司、耀华玻璃公司、华新纱厂投资之源泉,汇集了晚清官僚、民国政要、津门士绅于一身,是清末民初金融实业中最重的浓墨重彩.....。</span></h1><p class="ql-block"><br></p> <h1><span style="font-size: 18px;">开滦煤矿的前身为开平矿务局,创建于1878年,是由清直隶总督李鸿章委派轮船招商局总办唐廷枢创建的,为官督商办。</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18px;">1878年7月24日,开平矿务局正式成立,自此首开中国最早的机器采矿业与铁路运输业。</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18px;">1892年10月唐廷枢病故,由张翼接办。1894年张翼聘请天津海关税务司英籍德国人德璀琳为会办,继续扩展营业。 </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18px;">1900年庚子事变,张翼不韵现代管理,德璀琳趁机以将开平矿务局置于英国旗帜保护之下为名,代表开平矿务局,由胡华(即后来的美国第31任总统、时任张翼技术顾问的胡佛)代表英商墨林公司,以8万英镑的白菜价私下签订"卖约"。旋即,墨林公司转手以 25 万英镑的价格将开平煤矿卖给英国财团"东方辛迪加"。</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18px;">为此袁世凯三次参奏张翼,清政府责令张翼收回开平。张翼在伦敦起诉,都无果而告终。 袁世凯又于1906年命周学熙创办滦州煤矿,用实力进行抵制,企图达到以滦收开的目的。1907年3月,由周学熙发起成立"北洋滦州矿务有限公司", 1908年增股并改称"北洋滦州官矿有限公司",初定资本200万两,主要股东包括袁克定、周学熙、龚仙舟、李士伟、李颂臣、陈一甫等人。这些大股东参与了前期的筹建工作。滦州煤矿开工后生产发展迅速,1908年出煤1.2万余吨,到1910年已经达到35.7万余吨。而到1911年输往天津的煤竟达到98.296万吨。</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18px;">这期间周学熙、李希明、李士伟等一起到英国伦敦打官司,由于谈判中,辛亥革命爆发,加上抵不住开平煤矿的跌价倾销压力,滦洲煤矿被迫让步,同意和开平联合经营,成立开滦矿务总局,至此由"以滦收开"演变成为"以开合滦"。</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18px;">1912年民国元年,袁世凯就任大总统,批准滦州、开平两个煤矿合并,成立中英合办的开滦矿务总局,局本部设在天津。1月27日,滦州煤矿公司代表周学熙、李士伟、李希明与开平矿务公司订立合同,联合成立开滦矿务总局,决策机构设在董事部,纳森为董事部主席兼总经理。董事部分别设在伦敦和天津。其中天津董事部有董事7人,英方4人,中方3人。这三人为:周学熙、李士伟和李希明,督办为袁世凯长子袁克定。</span></h1><p class="ql-block"><br></p> <h1><span style="font-size: 18px;">晚清政府实施新政,其主要措施就是"振兴实业"。所以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派,除了北洋军阀,还存在一个庞大的北洋官僚集团,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民族工业发展的大潮中,逐渐形成一个庞大的新兴实业资本集团,囊括金融、煤矿、纺织等二十多个近代企业,多为官督商办性质,资本总额高达4000多万元,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启新、华新财团", 这个财团控制着北洋政府的经济命脉。而其中的骨干就是这些开滦煤矿早期的发起者及大股东。</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18px;">1901年的9月7日,78岁的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病逝于北京贤良寺。李鸿章临去世前忽睁大眼睛,嘴唇颤动,两行清泪缓缓滚出。他的双目,是他的老部下周馥合上的。</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18px;">在帝国的余晖中,李鸿章留下了两位重臣,武是袁世凯,文就是周馥。其中袁世凯迫使清帝逊位,开启新政先河;周馥则成为中国现代金融实业的领军人物。</span></h1><p class="ql-block"><br></p> <h1><span style="font-size: 18px;">周馥(1837~1921),字玉山,号兰溪,谥悫慎。安徽至德(今安徽东至)人。后人称周家为东至周馥家族。周馥早年在淮军中做文书。后升任县丞、知县、直隶知州留江苏补用、知府留江苏补用。清同治九年(1870年),以道员身份留直隶补用,其间积极筹划建立北洋海军事宜,同时还创办了中国第一所武备学堂--天津武备学堂。光绪三年(1877年)任永定河道;七年(1881年)任津海关道;九年又兼任天津兵备道;十年,奉李鸿章之命到渤海编练民舶团练;十四年(1888年)升任直隶按察使。甲午战争爆发后,被任命为前敌营务处总理。周馥初为李鸿章文牍,协其兴办洋务三十余载,曾任山东巡抚、两江总督、两广总督等职。</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18px;">周馥在北洋海军、武备学堂、天津电报局及开平煤矿创办过程中均做出过重要贡献,为后期洋务运动实际操盘手。</span></h1><p class="ql-block"><br></p> <h1><span style="font-size: 18px;">周馥共有六子三女。即长子周学海,一生钻研医学,校刊有《周氏医学丛书》;次子周学铭,一生为官;四子周学熙,为著名金融实业家;五子周学渊;长女周瑞钿;六子周学辉追随四兄学熙创办实业,且为诗人,大收藏家;三女周瑞珠。另有三子早逝,次女未嫁。</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18px;">而盘根错节的裙带关系中值得一提的是五子周学渊娶的是开平矿务局督办张翼之女,而三女周瑞珠则嫁给了袁世凯之八子袁克轸。此外周家与金融实业家李士伟、言仲远、杨味云也都是儿女亲家的关系。</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18px;">图为1920年前后周馥家族全家福,摄于天津三多里住宅。</span></h1><p class="ql-block"><br></p> <h1><span style="font-size: 18px;">说起来周馥与袁世凯的关系绝非一般。早在1880年,袁世凯参加乡试落第后北上北京准备谋事做,幸遇已是翰林的徐世昌,徐世昌资助袁世凯南下广东潮州,投奔父辈之交周馥。周馥当时是潮州知事兼办潮州海关。周馥让袁世凯做了一名记室,就是文秘工作。经过十九年的历练, 袁世凯一路直升至署理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18px;">1901年李鸿章病故后周馥暂接替李鸿章署理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后于11月周馥与袁世凯的官位对調,袁世凯成为署理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周馥则继袁世凯之后出任山东巡抚。</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18px;">1905年6月,周馥与张之洞、袁世凯联合上奏,请定十二年后实行立宪政体,并请派亲贵大臣前往各国考察政治。所以,无论是办洋务、办新式学堂,还是推行新政、振兴商务、编练新军,周馥与袁世凯都是同道共谋,惺惺惜惺惺,两家之间的联姻也是水到渠成,当年的忘年交,变成了亲家。</span></h1><p class="ql-block"><br></p> <h1><span style="font-size: 18px;">如果说周馥为中国近代实业之开先河者,其四子周学熙则是将中国近代金融实业之发扬光大者,中国北方近代工业奠基人,在中国二三十年代的金融实业发展大潮中居功至伟。</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18px;">周学熙(1866-1947),两任北洋政府财政总长、金融实业家。字缉之,别号止庵。</span></h1><p class="ql-block"><br></p> <h1><span style="font-size: 18px;">周学熙十六岁中秀才,1894年中举,最初在浙江为官。1898年报捐候补道,派为开平矿务局会办,次年升总办。1900年为山东候补道员,入袁世凯幕下,后随袁来天津,主持北洋实业。1901年任山东大学堂总办,次年转往直隶候补,7月经直隶总督袁世凯委派总办银元局。1903年赴日本考察工商业,归国后任直隶工艺总局督办,并创办北洋工艺学堂(今河北工业大学)兼任督办(校长)。1905年,出任天津道,办商品陈列所、植物园、天津铁工厂、滦州煤矿公司、天津造币厂、唐山启新洋灰公司、天津高等工业学堂等。其中1906年创办启新洋灰公司、滦州煤矿公司,获利颇丰。因振兴工艺有功,由候补道、直隶通永道、天津道。1907年任长芦盐运使,又官至按察使。1908年创办京师自来水公司。</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18px;">图为周学熙创建的北洋银元局。</span></h1><p class="ql-block"><br></p> <h1><span style="font-size: 18px;">周学熙看到在煤炭销售的同时,洋灰(即水泥)的需求大增,却苦于国内尚没有一家像样的洋灰工厂,即命开平矿务局的矿师李希明任总理,恢复唐山细面土厂,(该厂系唐廷枢于1886年创办,为开平矿务局附属企业之一,因营业不振,于1893年停产。)进而改造成近代管理模式的启新洋灰公司。总理周学𤋮,协理孙多森,招募股本100万两。启新洋灰公司的最初投资人主要是周学熙、王筱汀(代表袁世凯)、李颂臣(代表李善人家族)、卢木斋这四大户。其中头号股东是卢木斋,二号股东就是李颂臣。新建的工厂在技术设备等方面完全依靠德国,"全部装有最新式的机器。""不仅是中国境内最大的,而且也是最好的水泥工厂。</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18px;">从民初至20世纪30年代,中国近代纺织工业逐渐形成了上海、天津、青岛"三足鼎立"的格局,被誉为中国纺织工业的"上青天"时代。而一战结束后,国际市场的变化也给中国的棉业经营带来机遇。民国四年,以周学熙、李士伟为中心的北洋财团,向政府提出创办"华新纺织公司"的计划。资金1000万元。(官股四成,商股六成,政府五年内按八厘付息)民国七年,华新纱厂由"官督商办"改为民办,周学熙为董事长,杨味云为副董事长,且分厂开始陆续营业,成绩彰显。19141936全国棉纺锭从80万枚发展到509万枚,增长5.4倍。而以周学熙为首的"启新、华新财团"投资建立的华新纺织股份有限公司(含天津、青岛、唐山、卫辉四厂)占有中国北方纺织工业最大的比重。</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18px;">至此,周学熙以中国实业银行为联结纽带,将滦州煤矿、启新洋灰公司、耀华玻璃公司、华新纱厂等各项企业联系起来,逐步形成了"启新、华新财团"。</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18px;">图为三十年代卫辉华新纱厂的纺织车间。</span></h1><p class="ql-block"><br></p> <h1><span style="font-size:18px;">启新洋灰公司的股东们彼此之间,尽管不是宗亲、裙带关系就是官场旧僚关系,但仍在利润与权力的驱使下,于二十年代初逐步形成了两个大的派系:以周学熙为中心的安徽系(周学熙家族和孙多森、李士伟、陈一甫等家族)和以袁世凯家族为中心的河南系(袁世凯家族和王筱汀等)本来没有裹入派系之争的李希明及与李希明有远亲关系的李颂臣家族和卢木斋等是后来倒向河南系的。河南系由此渐强。在袁克桓大闹董事会后,周学熙大感失望,遂辞去总理职务,成立实业总汇处(后改为实业协会。会长周学熙,副会长李士伟),但仍无法扭转安徽系在启新的衰退局面。</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18px;">图为天津启新洋灰公司大楼。</span></h1> <p class="ql-block">周学熙一生扮演了三个角色:官员、商人与居士。</p><p class="ql-block">周学熙曾任1912年陆徵祥内阁和赵秉钧内阁以及1915年陆徵祥内阁的财政总长。参加签订善后借款合同。曾获北洋政府颁发的一等嘉禾章。</p><p class="ql-block">脱离政界后,任华新纺织公司总理,先后创办华新所属的天津、青岛、唐山、卫辉四家纱厂。1919年创办中国实业银行,任总经理。1922年与比利时商人合办耀华玻璃公司。1924年成立实业总汇处,任理事长,管理所属各企业。周以兴办实业成绩卓著,与南方实业家张謇齐名,有"南张北周"之说。</p><p class="ql-block">1927年周学熙以年高引退,晚年以读经、赋诗和念佛自遣。1947年9月26日卒于北平寓所。可以说周学熙的一生鞠躬尽瘁,名垂青史。</p><p class="ql-block">图为周学熙的旧居。 </p><p class="ql-block">周学熙的房产主要在澳门路1、3、5、7号。澳门路7号院内有一所造型独特的西洋古典风格2层楼房,砖木结构,由周学熙本人居住。这座楼房四面四角凸出,南侧正门2楼有梯形平台凸于楼前,下设四根罗马柱,整体平面设计呈"龟"形,其设计意图为"福寿延年"和"吉祥如意"。原楼东侧有周府花园,有雕花外廊、山石景、花坛、花架、绿地及各种果树,爬藤植物点缀。周学熙晚年曾与好友一同在此风雨相聚,诗酒唱和。</p><p class="ql-block"><br></p> <h1><span style="font-size: 18px;">周学熙故居在经过了地震及时光变迁之后,周府花园与澳门路1号和7号的房子都已不存,只有3、5号楼还基本保持原状。</span></h1><p class="ql-block"><br></p> <h1><span style="font-size: 18px;">周学辉(1882-1971)是周馥九个子女中最小的一个,因此大家都叫他"周九爷"。家里最小的孩子往往会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周学辉也是这样。周馥最疼这个小儿子,周学辉不到二十岁,就做了众议员,这自然离不开父亲和兄长的举荐。周学辉一生,一直追随其兄周学熙创办实业,他辅佐周学熙,奠定了周氏企业集团的纺织业基础。在周学熙61岁引退后,他与侄子周叔弢、周志俊等便成为周氏企业的守业人。周学辉那时担任天津华新纱厂常务董事、董事长,当时华新纺织公司在全国拥有天津、唐山、青岛、卫辉四个厂,具有相当规模。也正是因为跟随周学熙办实业的缘故,周学辉对这位四哥格外敬重,对他充满了尊敬和崇拜。周学熙去世时,在葬礼上唯一放声大哭的人便是周学辉。</span></h1><p class="ql-block"><br></p> <h1><span style="font-size: 18px;">东至周馥家族第三代中的佼佼者当属周叔弢。周叔弢生于清光绪十七年六月(1891年7月)原名暹,字叔弢,老年自号弢翁。他在天津市有两处旧居:一处为桂林路16号,从1939年至1954年居住了15年;一处为睦南道129号,从1954年至1984年逝世在这里居住了30年。</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18px;">周叔弢是中国著名的民族实业家、忠诚的爱国主义者和古籍文物收藏家。1919年28岁时,随其四叔周学熙经营实业,历任青岛华新纱厂专务董事、唐山华新纱厂和天津华新纱厂经理,启新洋灰公司经理等职,是北方民族实业界的代表人物。1949年9月,周叔弢赴京参加全国政协会议,被选为常委。1950年出任天津市副市长,从1954年到1983年,被选为历届全国人大常委、天津市工商联主委、全国工商联副主席、天津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等职。1983年后任全国政协副主席。作为著名的古籍文物收藏家,周集毕生精力搜购善本图书和金石文物,在学术界声誉卓著。周叔弢睦南道的居所是一幢二层别墅式楼房,外观平易简朴,楼房和院落紧凑而又舒展。一楼是客厅、饭厅,二楼是卧室和办公室。</span></h1><p class="ql-block"><br></p> <h1><span style="font-size: 18px;">这是1950年弢翁六十生日时在天津桂林路家中的合影。这是楼房由于地震时严重震损,已不复存在了。</span></h1><p class="ql-block"><br></p> <h1><span style="font-size: 18px;">周学熙的长子周明泰,集实业家和收藏大家于一身,人称戏单大王。这是他在河北路的旧居。</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18px;">周明泰字志辅,别号几礼居主人,光绪二十二年(1896)生于泰州。幼年读私塾,稍长学德语、英语。1918年任北洋政府总统府秘书 。1922年调农商部参事,出国考察德国战后经济状况。6个月后回国,著《德国战后经济与实业》。1924年调内务部参事。后从事实业,先后任唐山华新纱厂董事,天津久安信托公司(银行)常务董事及董事长、青岛华新纱厂董事长、上海信和纱厂董事长、上海茂华商业银行常务董事等职多年。1949年,由上海移居香港,又移居美国华盛顿,闭门著述。</span></h1><p class="ql-block"><br></p> <h1><span style="font-size: 18px;">周馥家族的第四代,更在中国文化学术界人才蔚起,大放异彩。</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18px;">周今觉的長子周震良,既是收藏家,又是山东工学院电机系教授;次子周熙良是著名文学翻译家,上海华东师大外语系主任,一生著作良多;三子周煒良,是世界級的杰出数学家。</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18px;">周叔弢的十个子女,有8人是高等学府的知名教授。除長子周一良外,次子周珏良是著名翻译家,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三子周艮良是建筑设计专家;四子周杲良是美國斯坦福大学医学院神经学系教授;五子周以良是东北林业大学植物研究所所长,国家森林植物学学术带头人;六子周治良,曾任北京亚运会工程总建筑师;七子周景良,中國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曾任北京地质学会分析測試委員会主任;次女周與良是南开大学生物系教授,微生物学家(丈夫为著名詩人穆旦)。 周叔迦的長子周紹良,著名紅学家、敦煌学家、文物收藏和鉴定家,号称古墨大王,一生笔耕不缀,论述达二十多部。</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18px;">而这並非周馥家族优秀人才的全部。僅良字輩的周家人才,就還有周榘良、周駿良、周驥良、周秉良、周禹良等。這個家族人才之众,涉及領域之广,至今沒有任何家族可与其比肩。难怪有人赞叹,周馥家族的人才,足以办出一所一流大學。</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18px;">图为1991年在魏公村北京外语学院周珏良家中,十兄弟姐妹聚齐合影。</span></h1><p class="ql-block"><br></p> <h1><span style="font-size: 18px;">无论是开平矿务局时代还是北洋滦洲矿务有限公司时代,都出现了两个显赫的名字:李颂臣与李希明。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呢?</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18px;">李颂臣与李希明同属于江苏昆山李氏家族的成员,家族堂号为"延古堂"。</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18px;">李氏定居津门后,至槐一代生三子文灿、文焘、文照。其中李希明(士鉴)为文灿之孙。李颂臣(宝諴)为文照重孙。所以按辈份李颂臣应称李希明为伯父。</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18px;">而文照之子李春城(昆山延古堂李氏七代孙)则将盐务与慈善业经营得有声有色,不光财富剧增,更因乐善好施而受到朝廷褒奖与乡邻好评,成为津门新"八大家"之一,俗称"李善人"第一代。李春城有四子:士铭、士鉁、士钰、士锜。他们都以香字排行,分别称为子香、嗣香、幼香、稚香,为"李善人"第二代。第三代共有十位兄弟,包括李士铭之子李宝諴(颂臣 行一)李宝诜(荩臣 行六)李宝䜣(欣臣 行八)李宝询(咨臣 行九);李士鉁之子李宝训(典臣 行十);李士钰之子李宝诒(励臣 行二),李宝谦(益臣 行七),李宝训(典臣 出继李士鉁);李士锜之子李宝诠(牧臣 行三),李宝诗(赞臣 行四),李宝详(翰臣 行五)。</span></h1><p class="ql-block"><br></p> <h1><span style="font-size: 18px;">进入二十世纪后李善人家族开始转型涉入新兴产业。1908年官督商办的"北洋滦洲官矿有限公司"增股,政府鼓励民间资本投资,李家以李士钰、李颂臣叔侄为代表,积极入股並成为了大股东。</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18px;">图为李善人家族从冰窖胡同搬到租界后的旧居,位置在小营门建设路与曲阜道交口。</span></h1><p class="ql-block"><br></p> <h1><span style="font-size: 18px;">李家在1911年由李士钰出任津浦殖业银行总理。並由李颂臣于1932年担任总董。同时以巨额资本大量购买开滦矿务总局、启新洋灰公司、华新纱厂、耀华玻璃公司等新兴实业的股票。</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18px;">图为李家分家析产后李颂臣与李益臣在北京礼士胡同购买的原清末武昌知府宾俊的宅子。</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18px;">该宅院请朱启钤重新设计后,使整个建筑风格高贵典雅。其外墙上刻有十几块大幅清代砖雕。据说,如此精美的砖雕甚至在故宫都找不到。</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18px;">该宅解放后曾为印度尼西亚驻华大使馆。1984年确定为文物保护单位。电视剧"大宅门"中很多场景即在此处拍摄。</span></h1><p class="ql-block"><br></p> <h1><span style="font-size: 18px;">在投资经营方面,李家创办了京西斋堂煤矿与门斋铁路。斋堂煤矿位于北京西郊宛平县城境内,距门头沟百里,煤质优良,藏量丰富,1919年官商合办的斋堂煤矿公司成立,李家出资400万元,成为最大的股东。翌年11月,由斋堂煤矿公司提请成立门斋铁路公司。李益臣出任斋堂煤矿公司经理,门斋铁路公司董事经理。</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18px;">图为门斋铁路开通后的照片。</span></h1><p class="ql-block"><br></p> <h1><span style="font-size: 18px;">这是李赞臣在睦南道28-30号的住宅。该建筑砖木结构,混水墙面,一楼正立面设有三个拱形大门,二楼设有大型露台,有四棵六角形立柱,柱头为科林新式雕花。整座楼风格简洁、古朴。李赞臣的投资同样很活跃。他于1921年担任长芦盐区纲公所纲总,并兼任津浦殖业银行经理。</span></h1><p class="ql-block"><br></p> <h1><span style="font-size: 18px;">这是李典臣位于小白楼建设路的住宅。李典臣一生酷爱集邮、摄影和拍电影,是天津著名的集邮家。他以集中国早期、商埠和英属殖民地邮票为主。并一直向英国吉本斯公司成套订购。他曾在天津为梅兰芳拍摄了《梅剧留真》, 解放后献给国家,后来"梅兰芳的舞台艺术"一片中的片头就有感谢李典臣先生捐赠之语。</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18px;">李典臣先生曾代表家族将部分家藏古书捐赠南开大学图书馆。所捐书籍包括经、史、子、集、丛以及碑帖、戏曲等总计7.3万余册、三百五十箱,内多珍品,包括宋元明珍本图籍多种。其中"延古堂李氏"旧藏内的元明刊本及其他较好版本即有数百种之多。 </span></h1><p class="ql-block"><br></p> <h1><span style="font-size: 18px;">李善人家族与津门望族和军政两界的裙带关系更是盘根错节。李家与土城刘家、高台阶华家、晋益恒杨家等津门望族都结有姻亲。</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18px;">民国初年李士钰其女李宝慧嫁给了袁世凯第十一子袁克安。后其侄李賛臣之子李伯福又成为了曹锟的女婿。此外李典臣之子李滋娶的是河北省主席、上将王树常之女王昆,</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18px;">大女儿李家祺嫁给了北洋军阀安徽督军倪嗣冲之孙倪晋埙,二女儿李家祯嫁给了德商礼和洋行及捷成洋行军火买办雍剑秋之子雍鼎臣,七女儿李家褑嫁给了金融实业家李士熙(李士伟五弟)之子李均藩。</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18px;">图为当年的李善人花园荣园内的藏经阁。该花园解放后由李家捐献给了国家。</span></h1><p class="ql-block"><br></p> <h1><span style="font-size: 18px;">1912年成立的中英合办"开滦矿务总局"的董事会共七人,其中中方的三位董事为周学熙、李士伟与李希明。这位李希明就是李颂臣的堂叔。</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18px;">李希明即李士鑑(1870-1932),是江苏昆山延古堂李氏家族第八代孙。毕业于北洋武备学堂、路矿学堂。曾学习德文八年。</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18px;">晚清时曾因德国领事官克林德被杀事件,以学生身份随载沣赴德国"谢罪",(同行的还有内阁大学士张翼)顺便考察德国实业。后辅佐周学熙开办启新洋灰公司,并担任董事总经理。李希明还担任过开滦矿务局协理,是耀华玻璃公司、华新纱厂等企业的大股东,是周学熙的得力助手,是"启新、华新财团"的重要骨干。李希明曾获北洋政府四等嘉禾章。</span></h1><p class="ql-block"><br></p> <h1><span style="font-size: 18px;">李希明有五个儿子:宝昕、宝时、宝暲、宝晟、宝旿。李希明的一个女儿嫁给了"启新、华新财团"骨干实业家王锡彤之子。二女儿李宝媛十九岁病故,李希明为纪念女儿,在唐山创办了"淑德女子学校。长子宝昕也是十八岁时就不幸去世。</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18px;">次子宝时(即李勉之)是子承父业並将其发扬光大的佼佼者。1923年,李勉之从德国亚美机械厂进修回国后,即协助其父办理家务文书。1932年,李勉之作为长子接替病故的父亲,挑起了管理家庭投资的担子,并相继投资中国银行、中兴煤矿、北京三星铅笔厂、南京及天津的砖窑等。1933年,与人合资在天津开办了中天电机厂。1937年,在天津的英租界香港路(今睦南道)购地,聘请奥地利设计师盖苓设计并督建了四栋具有欧式古典风格的花园别墅。每栋别墅为地下一层、地上三层,建筑面积约1000平米,院内面积1000平方米。至1948年,李勉之、李允之、李进之、李慎之兄妹一家人陆续从唐山迁至睦南道居住。</span></h1><p class="ql-block"><br></p> <h1><span style="font-size: 18px;">解放后,李勉之、李慎之兄妹积极响应号召,变卖家中股票,使中天电机厂成为首批恢复生产的企业之一。李勉之还担任了天津市电机公司副经理。李氏兄妹热心社会公益事业。1957年,李氏兄妹率先倡议,并联合部分工商业人士集资兴办了新华中学。从50年代起,李氏兄妹二人同时担任和平区政协委员,并先后担任区政协常委、副主席,市政协委员、常委。李慎之于1994年将自己住的那栋楼捐赠给了和平区政协。</span></h1><p class="ql-block"><br></p> <h1><span style="font-size: 18px;">前面提到的1912年中英合办"开滦矿务局总局"董事会中有三名中方董事,其中的周学熙与李希明已经说过了,还有一位董事就是李士伟。李士伟参与了"以滦收开"的全过程并参与赴伦敦的诉讼,"中英合办开滦矿务局合约草案"也是出于他的撰写。</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18px;">李士伟(字伯芝 1878-1926)祖籍直隶广平府永年县。祖辈世代书香,近代曾出过两名进士,三名二品官,两名三品官,是永年三大名门望族之一。1901年李士伟奉盛宣怀之命赴日留学。其两位弟弟李士炯、李士熙与结伴赴日。士伟就读早稻田大学,两位弟弟就读明治大学。</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18px;">归国后李士伟历任直隶总督衙门幕僚、北洋师范学堂学监、直隶全省学务处会办、直隶全省自治总局督理,直隶咨议局筹办处会办、直隶劝业道、直隶井陉矿务局总办、中国工业银行总裁。民国后历任北洋政府参政院参政、农商部矿政顾问、总统府财政顾问、中华民国矿业联合会理事、中华全国工商联合会主席、南开大学校董,中国银行总裁、中日实业公司总裁、财政总长。逐渐成为北洋系中金融实业方面的重要骨干,且将后半生与其弟李士熙完全融进以周学熙为核心的实业开发,成为周学熙的得力助手。</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18px;">图为李士伟担任财政总长时的照片。</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18px;">李士伟曾因在金融实业方面对国家的贡献获颁北洋政府二等大绶嘉禾章,还曾获颁日本二等瑞宝章。</span></h1><p class="ql-block"><br></p> <h1><span style="font-size: 18px;">这是1918年李母汤氏太夫人七十大寿时拍的全家福照片。冯国璋送的《曼龄絣祉》寿幛 ,袁克定送的《五桂齐芳孟母里,众云多榜夫人城》寿幛。</span></h1><p class="ql-block"><br></p> <h1><span style="font-size:18px;">从左往右为李士伟(时任中日实业公司总裁)、李士俊 (时任井陉三平矿物督办)、李士炯 (时任中国银行东三省银行经理)、李士熙(时任财政部参事)、李士傑(时任中国实业银行稽核)。</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18px;">李家除李士伟是孙传樾的女婿外,还与周学熙家族、杨味云家族、言仲远家族、李善人家族结成姻亲。</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18px;">李士伟除去参与开滦矿务总局董事会的工作外,还主持或参与了"启新、华新财团"对新兴实业及金融业的创建与投资。其中担任了中国实业银行、启新洋灰公司、华新纱厂、北京自来水公司的董事或常董。</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18px;">二十年代使用"弗克法"专利是世界上最先进的玻璃制造技术。1922年成立的中比合资耀华玻璃公司被誉为远东玻璃工业的摇篮。李士伟参与了最初的谈判与公司组建工作,并在公司成立后的第一次股东会上被推举为总董(即董事长),此任职直到1927年1月去世。</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18px;">李士伟在1915年成为中国银行历史上第二任总裁。任上李士伟请准取消了由财政部直辖的规定,使中央银行具有了"超然独立"的地位;其次是修正了《中国银行则例》,使其更具现代国家银行的特色。</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18px;">1915年12月,中国银行发行了第一张印有袁世凯头像的实发股票,这是中国银行最早的老股票。该股票的面额为壹股(洋壹百圆),由中国银行总裁李士伟、副总裁陈威签署。</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18px;">图为中国银行股票。</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 18px;">中国实业银行是北洋政府于1915年为辅助实业发展而筹备、创办的一家官商合办银行。当时的发起人有熊希龄、钱能训、周学熙,筹备处主任为李士伟。1919年4月26日正式成立,总董熊希龄,协董钱能训,总理周学熙,协理李士伟,而其弟李士熙为董事。</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18px;">图为中国实业银行股票。</span></h1><p class="ql-block"><br></p> <h1><span style="font-size: 18px;">李士伟五弟李士熙(字季芝 1883年-1942)日本明治大学商科毕业。回国后历任北洋政府国会议员、文官考试襄校官、江苏督军署顾问、国务院财政部参事、财政部会计司会办、财政部官产处总办、大清银行清算委员会委员长、民政部主事、镍币司会办、全国棉业筹备处处长、长芦棉垦局局长、井陉矿务局督办的工作。并参与开办直隶高等商业学校。这期间辅佐其兄李士伟积极投入到"启新、华新财团",其中担任了北京自来水公司副主任董事、董事会副主席,华新纺织有限公司副主任董事,(先后协助周学熙创办华新所属的天津、青岛、唐山、卫辉四家纱厂)启新洋灰公司董事、兴华棉业公司监察等职。</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18px;">李士熙历次获北洋政府颁发的二等大绶嘉禾章、二等大授宝光嘉禾章、一等金质单鹤章。</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18px;">图为北平(北京)自来水公司股票。</span></h1><p class="ql-block"><br></p> <h1><span style="font-size: 18px;">李士伟旧居在意租界三马路二十五号(今进步道一带),现已无存。四、五十年代时其夫人孙多雯携子女就住在马场道的这座小楼中。</span></h1><p class="ql-block"><br></p> <h1><span style="font-size: 18px;">下面该聊到"启新、华新财团"中的另一位重要骨干—孙多森家族了。</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18px;">孙多森(1867~1919)字荫庭,安徽寿州人。首任中国银行首任总裁。其祖父为孙家铎,孙家鼐的二哥。孙家鼐是光绪帝师,内阁大学士。其父孙传樾,曾任南京洋务局总办。舅父李经楚为清政府邮传部右侍郎。孙家在长江一带经营盐务,家资巨万,富甲一方。至清末民初,孙家已从孙家鼐为首的"一门三进士,五子四登科"的官场转型实业界,而转型的代表人物就是孙家铎的三个儿子孙多鑫、孙多森和孙多钰。</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18px;">孙家与周家既是安徽同乡又是姻亲,孙多森又是李士伟的大舅哥,周、李又是姻亲,所以在北洋"启新、华新财团"的诸多派系中,周家、孙家、李家的关系是非同一般的。孙家主要参与经办滦洲矿务局、启新洋灰公司等企业,并由孙多森担任这两家公司的协理。</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18px;">1908年,周学熙主持筹办了京师自来水股份有限公司,周自任经理,请孙多森任协理。在兴建过程中,孙多森在筹集资本、购置机器以及施工等方面积极为周学熙出谋划策。</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18px;">孙多森曾于1911年参与南北议和,后于1912年至1913年担任中国银行会办、署理总裁。孙上任后,核查银行资本,主持修订《中国银行则例》,虽仅有半年多的任职经历,却使中国银行净盈余8.7万余两。</span></h1><p class="ql-block"><br></p> <h1><span style="font-size: 18px;">孙家在天津参与"启新、华新财团"之前,其最初投资的产业是机制面粉行业。</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18px;">孙多森曾与其兄孙多鑫共同出面,于1898年在上海创办阜丰面粉公司,孙多森任总经理,孙多鑫任协理。阜丰面粉公司资本规银30万两,并获得清政府准免税款,向美国购买机器,是华商在国内开办的第一家机制面粉厂。1900年建成投产,日产面粉2500包(500桶)。</span></h1><p class="ql-block"><br></p> <h1><span style="font-size: 18px;">孙多钰(1882-1951),字章甫,毕业于美康乃尔大学。1910年任吉长铁路工程师,1913年任沪宁沪杭甬铁路管理局总办。1919年其兄孙多森病故,接任北京通惠实业公司总裁、中孚银行总经理。翌年任浦口商埠管理局局长。1923年1月任交通部次长,翌年辞职。1929年接任阜丰面粉公司董事长,并兼滦洲矿务公司副董事长、启新洋灰公司常务董事。1937年起任开滦矿务局天津局华方经理。1951年4月26日病故于天津。</span></h1><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这是孙多钰的旧居。他在公余之暇,曾在自住楼房的前院辟地种些蔬菜,甬路一侧遍植花生,叶蔓缠绕,不许修剪,自得其乐。他的楼房造型是英国乡村别墅式的,红铁皮屋顶,赭色木结构的灰色二层砖楼矗立在爬满绿叶的三面围墙之中,展现出一片田园风光。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现在大家看到的已是落架重建的房子,且与原建筑相差甚远了。</p><p class="ql-block"><br></p> <h1><span style="font-size: 18px;">这是孙震方旧居。孙震方,字养儒,是孙多森长子。16岁去美国,未入大学即回国。曾任通惠实业公司总经理。</span></h1><p class="ql-block"><br></p> <h1><span style="font-size: 18px;">孙震方旧居为西班牙乡村别墅式建筑风格,占地面积3431平方米,建筑面积1917平方米。旧宅内部有主楼、配楼两幢。主楼为二层砖木结构楼房,局部为三层,建筑平面呈凹字形,正立面为对称式,门厅居中。建筑外立面为琉缸砖清水墙面并设有花岗岩台阶。屋顶为瓦楞铁坡并设有木檐口和木屋架。整个旧宅内部院宇宽阔,房屋只占院落的四分之一。院内栽种有白杨树和院府海棠,甬道顶部设有藤萝花架。此外,院内还设有小型游泳池,游泳池位于故居的西侧,设计精巧,镶有黑白瓷砖,出水口为兽头。在院落的西南角设有一个高台作为休息望远之地。外墙面采用水泥抹灰拉毛处理,配以大面积门窗,具有浓郁的南欧风情。</span></h1><p class="ql-block"><br></p> <h1><span style="font-size: 18px;">还有一个家族,不但与开滦煤矿渊源很深,而且是父子两代人将毕生的精力辅佐周学熙,抱着实业救国的理念,投入到开拓新兴实业上,这就是陈一甫家族。陈一甫(1869-1948),名惟壬。安徽石埭人。以父荫官直隶,曾任北洋海防、海关监督、电报学校总督察等职。1905年赴日考察机器工业。归国后担任启新洋灰公司坐办,开平矿务局坐办、滦州矿务局坐办。1932年升任启新洋灰公司总经理。号称洋灰陈。</span></h1><p class="ql-block"><br></p> <h1><span style="font-size: 18px;">周学熙与陈一甫是安徽同乡近邻,是世交又是双重的姻亲,所以对陈一甫特别倚重。 </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18px;">周学熙曾著文称:"一甫从余办实业,年最久。启新洋灰、滦州煤矿、华新纱厂皆携手经营。性勤俭而好施与,有晏子之风。"其孙女周叔贞在《周止庵先生别传》载:"吾祖所建设实业颇多,固非一手一足之劳,而援引倚畀者皆端士。以吾所知者,其相从最早曰:陈惟壬(一甫)、李士鉴(希明)、孙多森(荫庭)、李士伟(伯芝)、王其康(慕庄),嗣则有王锡彤(筱汀)、言敦源(仲远)……各以才智显。大匠之造屋,固集众长,而成其仑奂之美也。"</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18px;">照片左起:周学辉(周学熙之弟)、陈一甫、周学熙、陈西甫(陈一甫之兄)、周学渊(周学熙之弟)</span></h1><p class="ql-block"><br></p> <h1><span style="font-size: 18px;">陈一甫长子叫陈范有,名汝良。1898年生于天津。</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18px;">陈范有1912年入南开中学,1917年入北洋大学土木工程系。1925年任启新洋灰公司工程部土木工程师。1933年至1945年,任公司协理。1933年受公司委派南下,在南京主持创建江南水泥厂。1945年抗战胜利后,组建江南水泥总公司,任常务董事兼总经理。1950年9月,水泥厂正式点火生产,所制水泥被苏联专家誉为"东方水泥之冠"。</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18px;">在天津时,还担任过滦州矿务公司董事、副主任董事,开滦矿务局议董等职。解放后,被推选为全国水泥工业同行业联合会主任委员。1952年3月31日逝世于上海。</span></h1><p class="ql-block"><br></p> <h1><span style="font-size: 18px;">坐落在与山西路交口处的成都道20号和22号的联体别墅,就是陈一甫父子旧宅。该建筑各设主出入口,中间有门相通。楼高三层,砖木结构,由陈范有设计监造,约1930年建成。其中,20号为陈一甫和其次子陈伦有、三子陈达有居所,22号则为陈范有居所。</span></h1><p class="ql-block"><br></p> <h1><span style="font-size: 18px;">开滦煤矿的前身开平煤矿曾在晚清受到"假卖约"的奇耻大辱,而时为开平煤矿督办的张翼则是英商墨林公司窃取开平煤矿的"始作俑者"。德璀琳与胡佛的一纸"合约",使中国第一座以现代机器开采的煤矿落入英国人手中,张翼也因此被袁世凯三次参奏。</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18px;">张翼(1846-1913),字燕谋、彥谟,直隶通州(今北京市通县)人。清末朝廷一品大员。 16岁时被选入清军神机营。后被醇贤亲王奕譞看中,调到醇亲王府邸任侍从。光绪四年醇亲王保奏其捐任道员,光绪八年委办金陵洋务局。光绪十八年,开平矿务局总办唐廷枢逝世,李鸿章委派张翼接任开平矿务局督办。1903初张冀在英国伦敦高等法院打官司,表面胜诉,实际空手回国。光绪皇帝将其"发往北洋差遣委用"。 民国后隐居天津。 </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18px;">图为张翼之子张叔诚故居,在成都道上,现为天津市体育局。</span></h1><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这是当年原来的模样,后来加盖了三层,并重新装修后,已经面目全非了。</p><p class="ql-block">(此图拜天津近代史专家张翔先生所赐)</p><p class="ql-block"><br></p> <h1><span style="font-size: 18px;">而张翼之子张叔诚,则是一位著名实业家兼著名文物收藏家、鉴赏家。张叔诚一生致力于文物收藏,擅于鉴别真伪,发掘真品,不惜重金,刻意搜求,家藏珍品甚多。如宋代著名画家范宽所绘的《雪夜寒林图》。</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18px;">自上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张叔诚先生分三次向天津艺术博物馆捐献珍贵文物,总数达455件。其中书画250件,玉器130件,铜器古砚等75件。在张叔诚捐赠的珍贵文物中,除了《雪景寒林图》外,尚有许多稀世之宝。如元代画家边鲁的《起居平安图》为其存世绝无仅有的孤本;赵孟頫的书法代表作品《洛神赋》卷、明仇英《桃源仙境图》、宋人无款画《牛》、《溪山邂昆图》、《芦雁图》、《锁谏图》;钱选的《花鸟图》和《青山白云图》;方方壶的《葡萄》轴;陈琳的《竹林七贤》轴;黄子久小幅《山水》轴等也均为稀世珍品。在器物方面,尤为值得一提的是东周时代的青铜乐器"克镈"。它是西周夷王赏给克姓的御赐品,光绪十六年(1890年)出土于陕西岐山,光绪三十年(1904年)张翼购于北京琉璃厂。</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18px;">图为周叔弢先生与张叔诚先生在捐献文物图书受奖大会上获颁奖状的照片。</span></h1><p class="ql-block"><br></p> <h1><span style="font-size: 18px;">"启新、华新财团"中还有几位核心人物。龚心湛(1871年-1943年),原名心瀛,号仙舟。安徽合肥人。合肥有四大姓,"龚张李段"。这后面的三位,分别是张树声(清末淮军将领)、李鸿章和段祺瑞,而这个"龚"姓,在明末至清顺治康熙年间出了个礼部尚书龚鼎孳,到了光绪年间又出了个四川布政使龚照瑗,再到民国年间,龚家又出了龚心湛这个民国总理。龚家在几百年间人才辈出,堪称名门望族。</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18px;">龚心湛金陵同文馆毕业后驻英、日、美、法、比等国使馆随员多年,回国后又在广东、云南为官。1912年起历任汉口中国银行行长、安徽国税筹备处处长、财政厅长,又调任财政次长兼盐务署督办,回任安徽省长。1919年秋在财政总长任上代理国务总理三个月。1924年任内务总长,1925年任交通总长。1926年去职后,来津加入"启新、华新财团"经营实业,曾任中国实业银行总理、中孚银行董事、启新洋灰公司总理、董事长。"启新"被日军军管后愤懑而死。</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18px;">此外值得一提的是龚心湛有个同族弟弟龚镇洲,为合肥的老同盟会成员。龚镇洲有四女一子。其中长女龚普生嫁给了外交部常务副部长章汉夫,次女龚澎嫁给了乔冠华。</span></h1><p class="ql-block"><br></p> <h1><span style="font-size: 18px;">此为龚心湛(仙舟)旧居,该楼东沿长沙路,南抵重庆道,西临桂林路,北临成都道。建筑面积936平方米,砖混结构,西式三层楼房,平顶带护栏,有地下室,清水墙,首层中央为高阶出檐门厅。门厅上方筑护栏式阳台,门窗作假柱、起眉子,建筑风格庄重典雅。</span></h1><p class="ql-block"><br></p> <h1><span style="font-size: 18px;">言敦源,江苏常熟人,自幼聪慧,10岁即诵 "九经"。后以监生应顺天试录科第一。翁同龢见其文章精练得体,颇有桐城风范,特召见而嘉之。初入淮军李鸿章幕下,后经李鸿章荐举给袁世凯。</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18px;">该照片为1895年部分高级军官合影,前排右一为言敦源,时任陆军督练处文案。1899年言敦源与段祺瑞等参加《训练操法详图说》纂校,1902年任北洋常备军兵备处提调,1903年任练兵处兵备处总办,成为北洋系中重要参谋人才。1911年任长芦盐运使。1912年袁世凯就任民国大总统后,在唐绍仪内阁中出任内务部次长,转年代理内务部总长。言敦源于1913年辞职后移天津寓居,加入"启新、华新财团",协助其姻亲周学熙(言的女儿是周的儿媳)从事实业,成为津门儒商。后言敦源与李士伟家族也成为儿女亲家。</span></h1><p class="ql-block"><br></p> <h1><span style="font-size: 18px;">1913年言敦源为周学熙操持唐山开滦矿务局,并曾任督办。周学熙、李士伟等1919年注册成立中国实业银行,总行设在天津英租界领事道(今大同道),总理为周学熙,协理为李士伟,言敦源一度任常务董事、代董事长。</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18px;">1915年周学熙第二次任财政总长,此时言敦源鼎力协助周学熙创办华新纺织有限公司,后又在青岛、唐山、卫辉陆续建立3个分厂。</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18px;">言敦源于津门为周学熙操持实业、金融,均有不凡业绩。周学熙曾对人道:"仲远精明过人,我受其助非小。"</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18px;">言敦源旧居位于英租界马厂道(今和平区浙江路)16号,其宅南北两座楼房,为英国城堡式建筑,早已不复存在。</span></h1><p class="ql-block"><br></p> <h1><span style="font-size: 18px;">杨味云,名寿枬,晚号苓泉居士。清同治七年(1868年)生,江苏无锡人。1891年中举,1897年入其伯父山西按察使杨宗濂幕府。1899年回无锡助其二伯父杨宗瀚处理业勤纱厂事务。1901年入京任内阁中书。1903年应商部考试录取任主事。1905年以参赞身份随五大臣出洋,次年回国后督率译员译编各国政论专著60余种。1907年任农工商部主事,旋升员外郎兼公司注册局总办和商标局总办。1909年起,历任度支部丞参兼财政清理处总办、崇陵监修官兼盐政院参议、度支部左参议等职。 1912年4月起,历任盐政处总办、长芦盐运使、粤海关监督、总统府顾问兼财政咨议、山东省财政厅厅长等职。1917年3月任段祺瑞内阁财政部次长,代行总长职务。1919年当选国会参议员,曾任全国棉业督办,后被推为天津华新纱厂经理。1922年奉派任无锡商埠局督办,是年冬回京任财政部次长兼盐务署署长。次年退出政坛专心经营华新实业,先后在青岛、唐山等地办新厂,组成雄居北方的华新纺织资本集团。1927年以年老退居华新公司董事。1935年后闲居天津,1948年12月7日病逝,终年80岁。 有《云在山房类稿》、《云迈漫录》等遗作传世。</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18px;">其女杨景晖(1903-1987)字慕兰,嫁周学熙四子周志厚。后组织云吟国剧社,成为名噪平津的名票"近云馆主"。</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18px;">而杨景晖胞妹杨景昉字晚云,则嫁给了李士伟弟弟李士炯之子李圻藩。</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18px;">图为民初杨味云在北京宅中与家人的合影。</span></h1><p class="ql-block"><br></p> <h1><span style="font-size: 18px;">1947年逢杨味云八秩大寿,这是在天津云在山房寓所所摄全家福。正面上方为蒋中正所题"怡寿葆真"匾额。后排左三为荣漱仁(荣毅仁之姐),右二为李圻藩(李士伟之侄)</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18px;">该旧居原在河西区(老德租界)闽侯路5号,紧邻李士熙的旧居,今已不复存在。</span></h1><p class="ql-block"><br></p> <h1><span style="font-size: 18px;">王锡彤(1865年~1938年),字筱汀,卫辉人,民国参政院参政,实业家。自幼勤奋好学,19岁获县试第一,后又获府试第二,院试第三,1887年考入开封大梁书院。青年时代以教书为主,先后主讲卫辉经正书舍、禹州三峰实业学堂等。他能诗善文,是著名的学者、诗人和教育家。</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18px;">甲午战争后,王锡彤疾呼"我君可欺,而我民不可欺!"要求学生立志救国,学生们每每被他的救国热忱所感动。1905年,他应禹州之聘,参与三峰矿务公司管理,从而走上实业救国之路,被誉为"洋灰(水泥)王"。</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18px;">1906年,我国修筑洛潼铁路时,王锡彤呼吁自办。他积极劝募股金,购买机器,克服重重困难,终于使洛潼铁路早日竣工通车,第一次显示了他的实业救国的热心和才干。</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18px;">1908年年底,袁世凯被摄政王载沣逼退到卫辉隐居。在此期间,袁世凯为图东山再起,除抓军队外,还积极物色实业人才。他以邀请王锡彤讲经论史为名,对王锡彤说:"官可不做,实业不可不办。"在袁世凯的举荐下,王锡彤进入了当时中国规模最大的"启新、华新财团",与周学熙、孙多森、李士伟、李希明、陈一莆等人一起成为核心人物之一。在周学熙两任北洋政府财政总长期间,王锡彤任北平自来水公司总理、天津启新洋灰公司代总理、恒丰公司主任董事、兴华资本集团主任董事、滦州矿务公司董事、南洋铁路维持会理事长、华新纺织总公司董事、中国实业协会副会长等职。</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18px;">"启新、华新财团"脱胎于滦洲矿务公司,有两个骨干企业,即启新洋灰公司、华新纺织公司。水泥工业是当时民族工业的重要一项,那时全国只有天津启新洋灰公司和湖北大冶水泥厂两家。大冶水泥厂建于1907年,曾一度控制东南各省的水泥市场。后因经营不善,向日本三菱公司借白银72万两,面临被日商吃掉的危险。王锡彤为防止落入外人之手,于1914年以"华丰实业社"的名义代办湖北水泥厂,由启新公司借给大冶水泥厂白银140万两,除偿还债务外,余银作流动资本,易名为华记湖北水泥公司。从此,两家水泥公司的产品占国内水泥市场的90%以上,居垄断地位。</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18px;">王锡彤与袁世凯家族两代交情深厚,与袁克定是结拜兄弟。王锡彤日记中记录了很多历史细节。</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18px;">王锡彤于1938年病逝。</span></h1><p class="ql-block"><br></p> <h1><span style="font-size: 18px;">这是位于北京香山卧佛寺西路的王锡彤墓,(现北京植物园内)在民国总理张绍增墓附近。王锡彤的墓在墓园内北端,为夫妻合葬,墓基用白石砌成,墓盖高1米,长4米,宽2.5米,四周围有石栏围护。墓基南石阶下,左为王锡彤墓碑铭,右为王夫人墓碑铭,两碑之间有一水泥供桌。</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18px;"> 经整修,王锡彤墓园已向游人开放。</span></h1><p class="ql-block"><br></p> <h1><span style="font-size: 18px;">这是王锡彤之子王仲刘在天津的旧居,建于1941年,位于天津旧英租界的马厂道(Race Course Road)(今天津市和平区马场道54号)。</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18px;">这所宅院非常宽敞,三层砖混结构的楼房,为英式高级别墅住宅,现代摩登风格。外檐墙水泥饰面,局部清水墙,首层两侧是半圆转角造型,带铁栏杆和水泥清水墙面的圆阳台,整所建筑逐层内收。楼下有客厅、餐厅和花厅,楼上有书房和卧室。少帅张学良曾在这里小住。原来这里的景色十分优美,有假山、凉亭、小水池,树木葱郁,花草芬芳。</span></h1><p class="ql-block"><br></p> <h1><span style="font-size: 18px;">一部逾百年波澜壮阔的开滦煤矿创业史,涌现出多少闪烁着光辉的金融家、实业家!他们中的很多人在清朝时为官,赶上晚清"振兴实业、实施新政",辛亥后不当先朝遗老,而是脱胎换骨转型为民国政要,先后担任过北洋政府的总理、总长、银行总裁等要职,在"实业救国"的大潮中,他们学习西方的现代管理思想,形成了北洋时期投资创建金融实业的"启新、华新财团"。这些民国精英们在袁世凯的倡导下,在周学熙为首的引领中,打造出一个个响当当的企业,缩小了与世界强国之间的差距,使这些企业成为中国近代的旗舰航母:启新洋灰公司成为我国水泥行业的鼻祖,华新纱厂执中国北方棉纺业牛耳,耀华玻璃公司更是远东现代浮法玻璃制造的摇篮,京师自来水公司则成为近代股份制企业的先驱。这些企业开启了中国现代工业的先河,带动了中国二三十年代的经济大发展。尽管这些金融实业家们大都出身北洋官绅,有着自身的局限性,且充斥着复杂的派系关系,但终瑕不掩瑜,他们的业绩将载入史册。</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18px;">这些清末民初的创业故事风风雨雨已过去百年,但我们还是能够从五大道中铅华褪去的大宅中,想象出这些当年金融实业家们的身影,还是会记住他们的名字以及他们在二十世纪初叶为"实业救国"理想而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卓越贡献。</span></h1><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