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奇观,峡谷秘境

森老夫子

<h3>  听说陕北地界发现了神秘大峡谷,最多没过三年。先是知道了陕北的靖边县有个波浪谷,后来又有人说延安地区还有个叫雨岔峡谷的,形态堪称奇特,已有摄影爱好者陆续前往游览拍摄,于是开始关注相关的信息。今年秋季游览额济纳胡杨林之后,便转向陕北探秘这两处峡谷奇观。</h3><h3> 靖边波浪谷(含龙洲丹霞)位于陕西靖边县东南22公里处龙洲乡的闫家寨子村。这个波浪谷的岩石总体呈红色,由红色砂砾岩构成,地质学上又叫"砒砂岩",大约形成于古生代二叠纪和中生代三叠纪、侏罗纪、白垩纪之间。这是地球历史中地质最活跃、生物最繁茂、动物最庞大的时代。符合地质学上有关丹霞地貌的特征。</h3><h3> 在我们以往固有的印象里,陕北是一片黄土高坡,植被少,风沙多,这里的地貌则迥然不同,着实让我们惊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h3> <h3>  没来之前以为波浪谷地质奇观是一处,到这里了解到,靖边的丹霞地貌主要是两个,一个是龙洲丹霞,一个是波浪谷,两处相距不足十公里。两者比较,龙洲丹霞景区更大,游览时间要安排多一些。</h3> <h3>  经过曲曲折折的盘山道,我们乘坐的小车在一处"停车场"停下,司机师傅说这里就是龙洲丹霞的入口了。登上约三层楼高的台阶,看到眼前的峡谷。这里的带引号的停车场,表示不是正规的停车场,因为这里并没有正式对外开放,这个景区是可以免费游览的。</h3> <h3>  虽然这个景区没有正式对外开放,当地政府部门为保护环境和游客安全,景区已经修建了人行栈道。据说,景区开放运营的申请文书正在报批中。</h3> <h3>  游客很少,其他景区难以见到的情景。</h3> <h3>  从入口处下到第一层谷底,行进一两百米后,即将拐弯。回头看走过来的路,远处左侧山顶插小旗的地方,就是景区的入口。</h3> <h3>  从第一层谷底尽头向下看,深不见底的峡谷。</h3> <h3>  一处缓坡,穿行在山岩间。</h3> <h3>  栈道两侧的丹霞地貌。</h3> <h3>  向下看。</h3> <h3>  向上看。</h3> <h3>  再次登上坡顶。</h3> <h3>  远处下面是一条开阔的山谷,远远望去,有人在下面走动。</h3> <h3>  再走近些。目测,需要走下去到蓝色铁皮房那里才能到谷底。</h3> <h3>  走的挺累,稍作停留。在满眼赤色中难得的一丛靓丽。</h3> <h3>  看山谷对面。</h3> <h3>  远处有一汪碧水。</h3> <h3>  顺着栈道继续往下走。</h3> <h3>  下到谷底。</h3> <h3>  这沟谷确实够神奇,两侧是陡峭的山崖,沟里却呈现出一块平坦的河滩地。靠里面那边长着密密匝匝的芦苇,下面是缓缓流淌的河水。</h3> <h3>  平坦的谷底长着几棵外形很漂亮的树。到底是人工种植,还是自然生长,不得而知。</h3> <h3>  山谷一侧的尽头,有一个窄窄的缝隙,一些驴友正在往里走。据从里头出来的朋友介绍,里面最窄处仅能容一人侧身通过,故只能听到里面的人大呼小叫,却少见人出来,严重阻塞。</h3> <h3>  我们没有深入这个&quot;一线天&quot;,在入口处稍作停留就沿原路返回了。这是从洞口向外拍摄的角度。</h3> <h3>  返回途中,发现一棵很像枣树的树。也算是对龙洲丹霞景观色彩的一个丰富吧。</h3> <h3>  波浪谷与前面的龙洲丹霞相比,波浪谷其实不是在&quot;谷&quot;里,而是在一片丘陵的表面上呈现的丹霞地貌。在这片丹霞上,四个方向分别设置了观景台,以方便游客俯瞰这块大自然的杰作。</h3> <h3>  有与龙洲丹霞里相同的红色砂砾岩,螺旋状的纹理。</h3> <h3>  也有这种红底和灰色条纹相间的整块大石板。</h3> <h3>  时光的印记。</h3> <h3>  岩石缝里顽强生长的植物。</h3> <h3>  还有这样的。</h3> <h3>  整个靖边丹霞地貌的游览中,仍然没有好天气出现。据说这里两天前曾下过雨,所以我们拍到的丹霞地貌大多呈较为暗的,浓重的赭红色。</h3> <h3>  甘泉雨岔大峡谷位于陕西省延安市甘泉县城北50多公里的下寺湾镇雨岔村。2015年,北京地质摄影爱好者在拍摄黄土高原地貌时以外发现这个峡谷群。由于其中的一些样貌与美国的羚羊峡谷很相似,随后经国内外新媒体广泛传播,引起关注,也成为摄影爱好者及户外探险者竞相前往之地。</h3> <h3>  由于近一两年,前来拍摄和游览的人越来越多,如何管理这个峡谷景区也引起当地政府部门的重视。免费参观变成了购票进入。这是小小的游客服务中心。</h3> <h3>  游客中心外墙上简略的景区导游图。</h3> <h3>  可容纳二、三十人的候车室里,反复播放着峡谷的纪录片,应该是由专业人员摄制编辑而成。因为景区开始收门票,并安排了往来各个"沟"的区间车,所以需要对游客进行调度安排。我们就在这个地方等了一个多小时,才被安排上了前往牡丹沟的区间车。</h3> <h3>  经专家考证后认为,这片"黄土高原自然地缝奇观",是在亿万年前的强烈地震将地表切割成缝,再经亿万年间山洪冲刷后慢慢形成的。目前发现的这几条"沟"各具特色。我的一位摄影朋友,去年来过一次,今年在我抵达这里的前一天刚刚离开,根据她的建议,我们选择了牡丹沟和桦树沟。当天的行程结束后,我们觉得这位朋友的建议非常正确、及时,让我们看到了雨岔峡谷最精彩的部分,真的感谢这位姐姐。</h3> <h3>  我们当天抵达景区的时间并不晚,但是因为车辆安排的原因,上午十点半多才到了牡丹沟,真的是"起大早,赶晚集"了。这是牡丹沟外,一处稍稍平整的地方,区间车换乘点,还有租、换水靴的小摊儿和卖小吃的。因为沟(洞)里脚下积了深浅不一的泥水,所以想深入进去,水靴是必不可少的。5元钱租一双,男女一个价。</h3> <h3>  从换乘点走进牡丹沟,大约10分钟左右。</h3> <h3>  沟(洞)口。</h3> <h3>  里面向上看。</h3> <h3>  一线天。这种称作&quot;一线天&quot;的景观,很多地方都有,但在形态上还是各有各的不同。</h3> <h3>  牡丹沟出来,又经历了曲折的换乘故事,前往雨岔峡谷的经典景观桦树沟。</h3> <h3>  沿着这个通道走进沟里。</h3> <h3>  幸运的是我们在景区工作人员关照下,从牡丹沟乘上一辆为景区人员送午饭的小车,在午间阳光尚好时赶到了桦树沟。</h3> <h3>  这里要提示朋友们,雨岔峡谷景区里的道路极其难走,全部都是土路,狭窄而崎岖,如果遇雨,汽车就是肯定走不了的。就是在天气晴好的情况下,景区的区间车(全部是中巴,大车无法顺利运营)往返于每个景区之间单程都要在四、五十分钟到一个小时左右。加上区间车数量又不多,所以要游览这个景区一定要把时间和要去的景点安排好。</h3> <h3>  如果没有这宝贵的阳光从峡谷的缝隙投射进来,这沟里将是一片昏暗。</h3> <h3>  峡谷内的通道宽窄不一,宽敞的有几米,窄的仅容一人得过。</h3> <h3>  大自然的伟力,让人叹为观止。同时让人感叹的还有这些来自全国各地的摄影爱好者,扛着相机和脚架,不管拍摄环境多艰苦,都能克服,没有光线,他们会等,人多了,他们也会抓住缝隙,抢占自己认为最佳的机位,力求拍到最满意的片片。</h3> <h3>  &quot;一线天&quot;曲曲折折,向外可以看到地表茂密的植被。</h3> <h3>  碧绿的苔藓也为岩壁增加了一抹靓丽。</h3> <h3>  这是我们当时所见雨岔峡谷桦树沟里岩壁的真实色彩,照片仅做了简单的锐化处理。很多网上帖子在介绍这里时都会与美国亚利桑那州的羚羊峡谷做对比。感谢我的老师在美国传来羚羊峡谷的照片,让我们来对比一下。</h3> <h3>  羚羊峡谷照片之一。在洞口蓝天映衬下,峡谷岩壁呈鲜艳的红色,岩壁的形态差不多一样。</h3> <h3>  羚羊峡谷照片之二。一束阳光投射下来,峡谷内呈亮红。据说羚羊峡谷参观时段不同,票价也不同。</h3> <h3>  也许是因为这里前几天刚下过雨的缘故,雨岔峡谷内青灰色、赭红色占了主体。</h3> <h3> 惊艳的峡谷景观,让我们拍了又拍。</h3> <h3>  当我们拍摄结束,按原路返回时,还有游客不断走进来,这时已接近午后三点,阳光很快也该离开了。</h3> <h3>  以峡谷外山坡上的一丛鲜花来告别我们的雨岔峡谷之行。</h3> <h3>  这些年,走了不少地方,看了不少山水奇观,越发觉得人类在大自然面前的渺小。面对几十万年才形成的峡谷地貌,人生几十年不过匆匆一瞬。感叹之余,就是放下。其实,人生除了筷子不能放下,其他真的没有什么不能放下的。</h3><h3> 谢谢朋友们一如既往地阅读欣赏我的游记,谢谢。</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