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b><font color="#39b54a">那时,我刚九岁,随同父亲到他工作的地方念书。八十年代末,电视机仍是稀罕物件,厂里有一台小小的彩色电视机,成了全厂职工最爱的宝贝。这台电视,让我从中认识了外边多姿多彩的世界,学到了不少书本上没有的知识,也伴我走过了无忧无虑、快乐无比的童年时代</font></b></h3><h3><b><font color="#39b54a">。</font></b></h3> <h3><b><font color="#39b54a">仍然清晰的记得,与《红楼梦》“一见钟情”的初遇:一天下午,我路过球场,无意之间看到电视里正在播放87版连续剧《红楼梦》。电视中一个绝美的镜头:一个美丽的花园,有奇异的假山、碧绿的湖水,姹紫嫣红的花朵在争奇斗艳,随风飘拂的垂柳轻轻拂过波平如镜的湖面。一阵美妙欢快的音乐中,走出来一群身着五颜六色衣裙的少女,她们穿花度柳,嘻嘻哈哈的打闹着,天真烂漫的笑声银铃般的撒在花园每一个角落。这副美丽的画面深深的震撼了我幼小的心灵,从此我就深深的迷恋上了《红楼梦》,今生与她结下了剪不断、理还乱的不解之缘。</font></b></h3> <h3><font color="#39b54a"><b>十岁就迷上《红楼梦》的我,是那样的不可救药,看电视不过瘾,就从阅览室借了砖头厚的书回家偷偷的读。我看的完全入了迷,走路在看,吃饭在看,经常悄悄在晚上打着手电筒躲在被窝里看,甚至上厕所也要带上书。由于爱书成痴,视力下降,不幸得了近视,但对书籍的热爱,却是丝毫未减。终于有一天,我在家偷偷看《红楼梦》时,被父亲发现了,他又生气又着急,一贯宠我的父亲严厉的对我说:“什么红楼梦白楼梦的!不准看了,赶紧把它还了!”我知道父亲是担心我的眼睛,一直以来都是乖乖女的我,最终还是经受不住《红楼梦》的诱惑,把它悄悄的藏在床下,等父亲不在家时赶快偷偷的拿出来看,或者家人都睡了,坐在床上就着淡淡的月光,看得入迷。</b></font></h3> <h3><b><font color="#39b54a">爱上《红楼梦》的我,是那样的深陷其中,无可救药。为了学会剧终那许多哀婉动听的主题曲、插曲,我费尽周折,终于找到了曲谱,用仅会的七个音符,顺着唱,倒着唱,再连成完整的一句、一段。功夫不负有心人,没有任何音乐基础的我,学会了《枉凝眉》、《葬花吟》、《晴雯歌》、《红豆曲》……一种前所未有的成就感充斥了我小小的心,我又把这些美妙无比的歌教会了我最好的朋友。看到剧中那众多美丽的才情女子,我好生羡慕,她们青春靓丽的身影,一举一动,喜怒哀乐,深深的印在我的脑海中,刻进我的心里。我拿起画笔,用心捕捉她们的一颦一笑。我用笨拙而又生疏的画笔,画《黛玉葬花》、《宝钗扑蝶》、《共赏西厢》、《晴雯撕扇》……无论怎么用心,怎奈总也画不出心中的人物形象。可喜的是,我的画深受同学喜爱,还没画完就有同学来提前“预定”了,让我深受鼓舞。据说还有一个小男生,躲在被窝里偷偷看我画的林黛玉,边看边傻傻的笑,被他妈妈发现了。这件事不知怎么在班上传开了,成了小学时代一大趣闻。因了《红楼梦》的影响,我爱上了古典文学,也迷上了古装连续剧,对古代美女的发型、服饰爱慕之极,懊悔怎么不出生在那个年代,幼稚的以为那样就可以做一回大户人家的千金小姐,或者仗剑浪迹天涯的侠女。这些美好的回忆,伴随我度过了快乐的童年,深深的根植在我幼小的心里。</font></b></h3><div><b><font color="#39b54a"><br></font></b></div><h3><br></h3> <h3><b><font color="#39b54a">上了初中,学习任务日渐繁重,对《红楼梦》的爱,却只增不减。我又找来《红楼梦》,趁着下课休息的时候细细的品读。每读一次,对它的热爱,又逐步加深。记得有一次在宿舍读到《黛玉焚稿断痴情》的章节,心痛隐隐,神思恍惚走出宿舍,看到一个同学,本来是想问她:“杨X玉(我的好朋友)哪里去了?”结果拉住人家脱口而出“林黛玉哪里去了?”惹得周围的同学哈哈大笑,自此我爱《红楼梦》走火入魔全班同学人尽皆知。音乐老师也因此教我们班同学唱《红楼梦》的歌曲,同学们谁有《红楼梦》的明信片,都会拿来给我。每一次我都如获至宝,精心收藏到如今,因为我知道,每一张都凝聚着一份宝贵而深厚的情谊。记得一位舍友在我的毕业纪念册上留言:“你时常在宿舍里拿着镜子照自己的眼睛,照完之后会很悲伤的自言自语,说为什么你的眼睛长得不像林黛玉,那时我们都被你感染,会跟着你变得多愁善感”。每次看到这里,我都忍俊不禁,之余又有点淡淡感伤,谁的青春,谁的少女时代不是这样?迷茫中永远夹杂着那许多说不清、道不明的烦恼和惆怅。</font></b></h3> <h3><b><font color="#39b54a">在丽江读中专时,学校有个不大的图书馆,成了我最爱的去处。特别是发现里面有《红楼梦》,还有许多的中外名著,我更是如获至宝,欣喜若狂。我首先还是借了最爱的红楼,这本书我觉得自己始终是百读不厌。图书馆的这套分为三本,有详细的注释。拿到书后,我利用周末时间,废寝忘食,连注释一起仔细研读,整个人都沉浸在那悲欢离合的故事里。借书的第三天,我就去还,图书馆的阿姨硬是说我没有看完,以为我是借来随便翻翻而已,不肯再借下一本给我。我费了好大的劲解释了半天,她总算勉强相信我了,半信半疑的又借了一本给我,把我弄得啼笑皆非。同宿舍的女班长也很喜欢《红楼梦》,每每晚自习后,大家都躺在各自床上,她就叫我唱《红楼梦》的歌给大家听,因此她给了我一个“林妹妹”的雅号别名。那时的我,又欢喜,又惭愧,觉得林妹妹才貌双全,如此平凡普通的我,怎配的上这样的美称。所幸同学们包容理解,一位男同学曾说:“你有黛玉之柔,无黛玉之弱;你有黛玉之才,而无黛玉之傲;你有黛玉之情,亦有黛玉之痴。你如黛玉般的多愁善感,但泪水不是你的专利。你,一个似黛玉而胜于黛玉的林妹妹,已在全班同学心目中定格。”如此赞誉,让我感动之余,又觉得受之有愧。</font></b></h3> <h3><b><font color="#39b54a">快毕业时,最好的朋友花了她差不多半个月的工资,送了我一套精装版的四大名著,她也在我的影响下,成了不折不扣的红迷。记得我们初中时形影不离,她说可惜她不是男的,不然就做我的贾宝玉,真真达到“一日不见如隔三秋”的地步,同学们都打趣说我俩好像在谈恋爱。她偷偷学会了红楼梦剧中的所有歌曲,有一次她走了二十多公里山路来看我,我们围坐在火塘边上,她教我唱《秋窗风雨夕》、《题帕三绝》,那是无比温馨的回忆。陪了我两天,她走了,又要去奔赴她自己未知的前程。我送她走了很远,在她的催促下很不情愿的转身,又目送她渐渐消失的背影,直至看不见,因为泪水已经模糊了我的双眼……每当想起她,我都情不自禁的哼起她教我的歌,那些记忆中的点点滴滴,总是温暖着我内心的孤寂。</font></b></h3> <h3><b><font color="#39b54a">工作后,虽奔波于家庭和生计之间,常常有种心力交瘁的感觉。但是那些不变的爱好,成了我单调平淡生活中的一抹亮色,为我的天空平添一丝明媚。曾有位朋友对我感叹:现在还有谁能一起谈红楼梦,而不被认为是神经病,才是真正的知音太难得。我也深以为然。每个人都那么忙,能够静下心来,好好的读完一本书,都成为一种奢望。曾经那么爱书成痴的我,现在也任书架上的书积满灰尘,有多久没有认真的去读一本书,常常感到对不起曾经的自己。有很多时候,都徘徊在得与失、进与退的两难抉择里患得患失。这个时候,唯有在文字中,才能找到心灵前所未有的充实,只有栖息在文字里,我的心才是一种从未有过的平静与安宁。</font></b></h3> <h3><b><font color="#39b54a">许多朋友都半开玩笑半认真的说,我中《红楼梦》的毒太深。现在回想起来,《红楼梦》确实改变了我很多,我的许多爱好都是因它而起。特别是生活中,我觉得自己的性情也受林黛玉很大的影响,很多时候,自己其实特别的多愁善感。如果时光能够倒流,我想我依然还是会选择迷上我钟爱一生的《红楼梦》。哪怕为它得了近视,哪怕它渐渐的改变了我的性情,我的生活,我还是依然无怨,亦无悔。我想我对《红楼梦》的酷爱,终其一生,这辈子都不会改变。能够有这样一本书,陪着我走过天真烂漫的童年,懵懂的少年,热血的青年,再走向平和的中年,甚至白发苍苍的暮年,此生,已是最大的幸福。三毛曾对她的学生说过这样一句话:“要是我死了,《红楼梦》请烧一本来,千万不要弄错了去烧纸钱”。就因这句话,爱上了三毛,爱上了她的作品。我想是因为她说出了我的心声,一句话就让我有了如遇知音的感觉。人的一生,能够遇见、拥有自己最爱,是何其幸运。有它的陪伴,这一生无憾,永远永远,都不会觉得孤单……</font></b></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