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h3> <h3> 李镇西,1982年2月毕业于四川师范大学中文系,2003年6月苏州大学教育哲学博士毕业。先后任四川乐山一中、成都玉林中学、成都石室中学班主任和语文教师,成都市教科所教育发展研究室主任,现任成都武侯实验中学校长。<h3> 作者长期担任班主任和语文教师,一直致力于素质教育的理论思考与实践探索,在教育教学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并提出了一系列在全国产生轰动效应的理念。他在语文素质教育、青春期教育、班级民主管理、后进生转化方面成绩卓著,他的教育思想和实践模式在广大教师中有巨大的号召力和影响力,他的教育事迹震动了教育界。</h3><h3> 他先后在全国各地作教育学术报告数百场,上语文教学示范公开课100多堂,出版了30多部作品。他的书成为近十多年来教育类的畅销书。很多学校、教育局把他的作品作为培训教材,教师人手一册。其赛课、论文、著作曾获各种大奖,本人获“全国优秀语文教师”、“成都市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等称号,享受成都市人民政府专家特殊津贴待遇。2000年被提名为“全国十杰教师”。</h3></h3> <h3>导读:</h3> <h3> “最好”是相对的,因为这是永远没有止境的追求——从这个意义上说,“最好”其实就是“更好”;但是,理直气壮地提出“做最好的自己”,则表明了一种更高的人生和事业的标杆,虽然这个“最好”永远达不到,但一个比一个的“更好”便汇成了一个人一生的“最好”!<h3> 我所谓的“做最好的自己”,强调的是自己和自己比——昨天的自己和今天的自己比,不断地超越自己。这里的“自己”不是抽象的人,而是具体的张三李四;而具体的张三李四都是有具体职业的,因此,“做最好的自己”便意味着要尽可能在自己的职业中达到自己力所能及的最好程度。</h3><h3> ?</h3><h3> 20年前,我在给一位高三学生的信中曾这些写道——</h3><h3> 谁都渴望成为英雄豪杰、伟人巨匠,但受自身条件、社会环境等制约,真正成为艺术家、文学家、企业家的,只是少数。“人比人,气死人”,因为你比的人,处于人类文明的金字塔尖,当然越比越觉得自己无能。但是,请别忘了,虽然也许你永远成不了“家”,但通过努力,你却完全可以成为最好的你。</h3><h3> 有人说:“每个人都是一棵树。”的确,我们生活的世界像一片森林,其中有的人是乔木,有的人是灌木;有的人是参天的白杨,有的人是婆娑的杨柳。你即将毕业,可能升入大学,可能参加工作,但志愿与职业的选择现在还不能取决于你自己。你以前的理想都是很好的,但现实并非可以随心所欲。因此,问题不在于你做什么,而在于你要成为最好的——</h3><h3> 你也许不是最美丽的,但你可以最可爱;你也许不是最聪明的,但你可以最勤奋;你也许不会最富有,但你可以最充实;你也许不会最顺利,但你可以最乐观……因此,你若是工人,就要当技术最出色的工人;你若是营业员,就要当服务质量最佳的营业员;你若是医生,就要当医术最高明的医生;你若是教师,就要当最负责的教师;甚至你哪怕只是一名“个体户”,也要当最受顾客称道的劳动者!你也许不能成名成家,不能名垂青史,但你可以成为同行业中千千万万普通人里最好的那一个!</h3><h3> 这话是写给学生的,其实也是写给我自己的。</h3><h3> 我小时候的梦想是当作家,但后来却当了教师。实话实说,参加工作最初几年我是想过离开学校去报社去电台电视台的,之所以没有走,学生的依恋当然是一个重要原因,但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我“没门路”,我才死了这条心。</h3><h3> 既然只能当教师,那么悲悲戚戚是当,高高兴兴也是当,我当然选择后者!怎么才能高高兴兴呢?我就多想孩子们可爱的地方,尽量把课上好,尽量和他们一起玩儿,这样孩子们也越来越爱我了。每天生活在一个充满爱的环境中,能不高兴吗?也许有人会问:“难道就没有让你头疼的学生吗?”有呀!怎么可能没有呢?但我换一种眼光去看这些让人头疼的孩子,我便不再头疼了。换一种什么眼光呢?那就是“科研”的眼光。我把在教育上遇到的每一个难题(班集体建设呀、“后进生”转化呀、早恋呀、作弊呀,等等等等),都当作科研课题来对待,把每一个“难教儿童”(这是苏霍姆林斯基对“后进生”的称谓)都当作研究对象,心态就平静了,教育也从容了。每天都有新的发现,每天都有新的领悟,每天都有新的收获,因而每天都有新的快乐。</h3><h3> 那时候,我真的没有想过会有今天这么多的“头衔”,不过就是想做一个“最好的教师”而已:踏踏实实上好每一堂课,仔仔细细批改每一本作业,认认真真对待每一次谈心,开开心心组织每一次活动,我高兴,学生也快乐。做这样的教师,多么有意思!不是没有过挫折,不是没有产生过烦恼,但有一个信念支撑着我:只要我的心和学生的心紧紧地贴在一起,只要我人格的丰碑深深地铸进学生的心灵,我就无往而不胜!也曾遭到非议和误解,因而也有过灰心丧气的时候,但每当这时,我就问自己,我是为谁而工作?为同事的好评吗?为校长的表扬吗?为奖金吗?为职称吗?这些对我来说,当然也重要(可见我也并未“脱俗”),但如果这些与学生的评价产生了冲突,我心灵的天平指针首先倾向于学生一边!在我看来,一个教师是否“最好”,第一应该看学生的评价。教师因学生而存在,我当然也是因我的学生而存在。</h3><h3> 所谓“最好的教师”,不是与我敬仰的于漪、钱梦龙、魏书生等老师相比——他们的人格、学识、能力乃至天赋,我是永远无法企及的,比也白比;但我可以和自己比呀!也就是用今天的李镇西与昨天的李镇西相比——我今天备课是不是比昨天更认真?我今天上课是不是比昨天更精彩?我今天找学生谈心是不是比昨天更诚恳?我今天处理突发事件是不是比昨天更机智?今天我组织班集体活动是不是比昨天更有趣?我今天帮助“后进生”是不是比昨天更细心?我今天所积累的教育智慧是不是比昨天更丰富?我今天所进行的教育反思是不是比昨天更深刻?今天我面对学生的教育教学建议或意见是不是比昨天更虚心?我今天所听到各种“不理解”后是不是比昨天更冷静?……每天都不是最好,甚至每天都有遗憾,但每天都这样自己和自己比,坚持不懈,我便不断地向“最好的教师”的境界靠近。或者干脆“骄傲”一点说,同样是教师,今天的李镇西和25年前的李镇西相比,可以说是“最好的教师”了。当然,和明天相比,和未来相比,今天的李镇西又不能算是“最好的教师”,不过不要紧,我还会继续自己和自己比,反正“做最好的教师”是我永远的追求,直到我教育生涯的终点。</h3><h3> 很多人问过我:“你参加工作之初,想过今天会成为教育名人吗?”我真不认为我今天就成了什么“教育名人”了,但一晃25年过去,在旁人眼里,我的确也算“硕果累累”了:“头衔”一大堆,著作十多本。但要问我25年前我想过这些没有,我还真说不清楚。仿佛是刻意追求(我一直把学生的满意当作我工作的目标),又仿佛是无意之间(的确没有想过要去争名夺利),也许是“有意栽花”,也许是“无心插柳”,总之,和参加工作的第一天相比,现在的我的确有一些当初想都不敢想的成绩。最近给学生讲庄子,谈到“无为”“超然”,我引用了中国先哲所说的一句我最喜欢的话:“用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情。”讲苏东坡的《赤壁赋》,我自然谈到如何对待人生的进退得失利害荣辱,给学生讲了苏东坡的禅心。我还引用刚逝世的张中行先生的话:“一切都无所谓,这是外貌;骨子里却是有着坚实的壁垒,因而任何外力才攻不破,这是心境的彻底安然,所以可以算作最高的禅悦。”我这些话是说给学生听的,其实也是说给自己的。我知道,真正超然于世俗的人,是不会把“淡于名利”之类的话挂在嘴边的,但我不是那样的人,我知道我还是一个很世俗的人,但我愿意追求更高的人生境界,所以我需要经常不停地提醒自己:时时刻刻汲汲于名利,即使暂时得逞,终将也只会被生活惩罚,这叫“多情总被无情恼”;而“只管攀登不问高”,“埋头耕耘不问收获”,尽可能做好每一天自己能做好的事,哪怕暂时遭遇挫折乃至不幸,最后也必将赢得人生的快乐,这叫“道是无情却有情”!</h3><h3> 坦率地说,我现在感到累,的确累。本学期我上两个班语文课,连早读(每天早晨都有)和辅导课在内,周课时21节!此外,我还担任着学校的一些行政工作,还有教育科研课题,还有一些推卸不了的社会事务。上周的一天,我从教室出来往办公室匆匆走着,一边走一边下意识地拿着语文教材小声朗读着课文(这是我不自觉养成的习惯),结果被走在我后面的杨校长看见了,她笑着说:“李校长走路都在备课呀!” 而这,就是我现在每天的生活常态。</h3><h3> 不过,我为现在这种状态而感到高兴,不,准确地说,应该是感到内心的宁静。因为这种状态能够让我感到踏实,感到我不浮躁,没有被所谓“专家”的名声所累。毕竟我一直是和学生在一起的。</h3><h3> 我可以非常自豪地说,从教25年来,风华正茂也罢,人到中年也罢,默默无闻也罢,“暴得大名”也罢,普通教师也罢,“教育专家”也罢……这一切都没有改变我的生活状态,那就是——</h3><h3> 我一直都在一线,一直都在讲台,一直都和学生零距离!</h3><h3> 我时时提醒自己,我是一名教师,我的生活在讲台,我的生命在学生。</h3><h3> 所以,我依然每天坚持完成好我的“五个一工程”——上好一堂语文课,找一位学生谈心或书面交流,思考一个教育问题或社会问题,读不少于一万字的书,写一篇教育日记。</h3><h3> “做最好的教师!”是一种平和的心态,也是一种激情的行动;是对某种欲望的放弃,也是对某种理想的追求;是平凡的细节,也是辉煌的人生;是“竹杖芒鞋轻胜马”的闲适从容,也是“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荡气回肠。</h3><h3> 生活在学生中,就是幸福,就是“最好”!</h3></h3> <h3>目录</h3> <h3>【序言】<h3>第一章 爱是永恒的教育理念</h3><h3>一本书点燃了我的理想之火</h3><h3>愧在初为人师</h3><h3>好教师有童心和爱心</h3><h3>教师的尊严是学生给的</h3><h3>没有爱,便没有教育</h3><h3>有了爱,不等于就有了教育</h3><h3>民主教育的内涵</h3><h3>在平等中培养平等</h3><h3>为学生的美丽人生定美好的基调</h3><h3>把童年还给童年</h3><h3><br></h3><h3>第二章 提高教师的素养</h3><h3>做有思想的教师</h3><h3>“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h3><h3>——学习陶行知伟大的师爱精神</h3><h3>一、奉献之心:“不要你的金,不要你的银,</h3><h3>只要你的心”</h3><h3>二、理解之心:“我们要懂得儿童”</h3><h3>三、平等之心:“拜小孩为老师”</h3><h3>四、责任之心:“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h3><h3>追随苏霍姆林斯基</h3><h3>一、真诚的人道主义情怀</h3><h3>二、素质教育的先行者</h3><h3>阅读和写作,提高教师素质</h3><h3>从做学生的“灵魂工程师”到“向学生学习”</h3><h3>请尊重学生的选举权</h3><h3>应回答学生最关心的问题</h3><h3>青年班主任怎样提高科研修养</h3><h3>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h3><h3><br></h3><h3>第三章 育人之道</h3><h3>“我们与他们不一样!”</h3><h3>培养学生爱他人的良好品质</h3><h3>“让每一个孩子抬起头来!”</h3><h3>怎样培养学生的平等意识</h3><h3>用人格魅力征服学生</h3><h3>不要伤害学生的自尊</h3><h3>什么是真正的素质教育</h3><h3>素质教育呼唤高素质教师</h3><h3>从“他律”到“自律”</h3><h3>警惕“素质教育”变味</h3><h3>“减负”不仅仅是少布置作业</h3><h3>教师对学生应博爱</h3><h3><br></h3><h3>第四章 走出教育误区</h3><h3>把教育失误变成教育财富</h3><h3>罚站任安妮——我永久的痛</h3><h3>无意中伤害了童心</h3><h3>拳头,竟对准了学生</h3><h3>那一夜,我通宵未眠……</h3><h3>绝不培养告密者</h3><h3>教育也是“遗憾的艺术”</h3><h3>警惕专制的“爱”</h3><h3><br></h3><h3>第五章 班主任工作</h3><h3>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h3><h3>学生评语能否换张面孔</h3><h3>为自己的班起一个名</h3><h3>形成班级管理独特的基本模式</h3><h3>引导学生自己教育自己</h3><h3>班主任的苦与乐</h3><h3>班主任的解放</h3><h3>做胸襟开阔、心灵自由的班主任 /</h3><h3>展开小组竞争 增强班级活力</h3><h3>假集体主义倾向的防止</h3><h3>怎样处理“早恋”</h3><h3><br></h3><h3>第六章 班级管理以学生为主体</h3><h3>让每个学生都成为班级管理者</h3><h3>——谈学生干部的培养</h3><h3>以集体的力量影响学生</h3><h3>培养学生干部的自治能力</h3><h3>权威转化——学生自理的良策</h3><h3>班规管理:从“人治”走向“法治”</h3><h3>“法治”管理的意义</h3><h3>教育惩罚与民主教育</h3><h3><br></h3><h3><br></h3><h3><br></h3><h3>第七章 锻造卓越人格——“优生”的培养</h3><h3>对“优生”培养的思考</h3><h3>一、引导“优生”树立志向</h3><h3>二、帮助“优生”认识自己</h3><h3>三、教育“优生”保持童心</h3><h3>四、激励“优生”超越自我</h3><h3>五、训练“优生”受挫心理</h3><h3>六、培养“优生”创造能力</h3><h3>杨嵩:在顺境中不断战胜自我</h3><h3>黄金涛:日记中的心路历程</h3><h3><br></h3><h3>第八章 转化“后进生”</h3><h3>转化 “后进生”是最好的教育科研</h3><h3>让“后进学生”享受成功</h3><h3>把更多的关爱给“后进生”</h3><h3>一、民主:用心灵赢得心灵</h3><h3>二、科学:把教育主动权交给学生</h3><h3>三、个性:不以分数论英雄</h3><h3>我的“后进生”转化手记</h3><h3>我和万同的故事</h3><h3>我当了一回“福尔摩斯”</h3><h3>“新官”未能烧到“三把火”</h3><h3>未曾料到的“知名度”</h3><h3>他给自己找了个“帮助人”</h3><h3>《烈火金刚》手抄本的诞生</h3><h3>“未娶媳妇就想不认娘”</h3><h3>“我们才是你真正的哥儿们”</h3><h3>我替万同回绝了一封“情书”</h3><h3>再次作弊以后</h3><h3>语文考试得了76分</h3><h3>“纠察员”成了偷盗者</h3><h3>在集体目光的关注下</h3><h3>“我感谢同学们对我的帮助”</h3><h3>国旗下的讲演者</h3><h3>烛光里的泪花</h3><h3>附:万同后来怎么样</h3><h3><br></h3><h3>第九章 学生青春心理健康教育</h3><h3>心灵在呼唤</h3><h3>“难道我真的得了什么病吗?”</h3><h3>——一位少女的谈话录音</h3><h3>青春期心理教育的途径与形式</h3><h3>心理辅导通信选</h3><h3>我是不是变坏了?</h3><h3>我怎样改变自己孤僻的性格?</h3><h3>男女同学交往引起别人误解怎么办?</h3><h3>什么样的自我是最美的?</h3><h3>细心呵护心灵的幼芽</h3><h3><br></h3><h3>第十章 语文教育的思考与探索</h3><h3>语文:请给学生以心灵的自由</h3><h3>语文课堂教学随想</h3><h3>我的语文教育观的形成过程</h3><h3>我的语文教育的具体做法</h3><h3>从《未来日报》到《石室晨报》</h3><h3>——介绍我班的“班级日报”</h3><h3>口语训练——以说促思</h3><h3>听力训练——以说练听</h3><h3>阅读训练——以说带读</h3><h3>写作训练——以说助写</h3><h3>逼问激疑:让问题点燃学生的求知欲</h3><h3>质疑公开课</h3><h3>用感情融会感情,让思想碰撞思想</h3><h3>——《冬天》教学课堂实录</h3><h3>温馨的回忆</h3><h3>——一次作文评讲</h3><h3><br></h3></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