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肇庆山水】

辽夏圳伟(拒闲聊)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肇庆山水★</h3><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2014年04月19日</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div> 肇庆旧称端州,有“中国砚都“之美誉。肇庆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也是中原文化和岭南文化的交汇处,有着灿烂的历史文化。</div><div>这里有美丽的星湖、绿葱葱的鼎湖山、历史悠久的端砚,优美的绿道等等。到肇庆,无论是在市区欣赏优美景色,还是登上鼎湖山山顶,细细品尝美味的山泉豆腐花、戏水山间、触碰凉凉的山泉水,或是去盘龙峡体验最刺激的漂流,这一刻你的心身都会得到释放。</div> <h3>肇庆鼎湖山风景区:</h3><div> 肇庆鼎湖山风景区位于肇庆市区东北18公里,因其完整地保存了具有400多年历史的地带性植被--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从而被中外科学家誉为“北回归沙漠带上的绿洲。”整个景区由鼎湖、鸡笼、伏虎等十多座山峰组成,主峰鸡笼山海拔1000.3米,是珠江三角洲地区的最高峰。鼎湖山景区树木葱茏,原始森林面积达4000多公顷,有“北回归线上的绿洲”之称,这里生长着2000多种野生植物及300多种栽培植物,此外还生活着170多种鸟类、30多种兽类及其他珍稀动物,生物资源极其丰富,早在1956年它就被划为我国第一批自然保护区;1979年鼎湖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自然保护区,成为联合国“人和生物圈”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从此鼎湖山便有了“活的自然博物馆”和“绿色宝库”的美誉。</div><div> 鼎湖山的得名,众说纷纭,有说是因山顶有湖,四时不涸,故名顶湖;有说是因中峰圆秀,山麓诸峰三歧,远望有如鼎峙,故名鼎湖;又有民间传说黄帝曾赐鼎于此,故习惯称作鼎湖山。鼎湖山自唐朝起已成为著名的佛教圣地,内有云溪景区、天湖景区和天溪景区。云溪景区以白云寺、水帘洞天、古树名木为主,最大的特点是观赏原始森林。天湖景区以天鹅潭、天湖以及奔涌的山溪为主,最大的特点是涉水山溪、回归大自然。天溪景区以庆云寺、飞水潭,荣睿碑亭为主,最大的特点是参禅拜佛。虽然三大景区各有特点,但目前最能吸引游客的还是天溪景区。</div> <h3>肇庆七星岩:</h3><div> 肇庆七星岩景区由五湖、六岗、七岩、八洞组成,面积8.23平方公里,湖中有山,山中有洞,洞中有河,景在城中不见城,美如人间仙景。七星岩以喀斯特溶岩地貌的岩峰、湖泊景观为主要特色,七座排列如北斗七星的石灰岩岩峰巧布在面积达6.3平方公里的湖面上,20余公里长的湖堤把湖面分割成五大湖,风光旖旎。被誉为"人间仙境"、"岭南第一奇观"。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七星岩摩崖石刻是南中国保存得最多最集中的摩崖石刻群。</div><div> 七星岩原是由西江古河道形成的沥湖,主体由阆风岩、玉屏岩、石室岩、天柱岩、蟾蜍岩、仙掌岩、阿坡岩七座石灰岩山峰组成,排列如北斗七星般撒落在碧波如镜的近600公顷湖面上,20多公里长的林荫湖堤,如绿色带飘般把仙女湖、中心湖、波海湖、青莲湖和里湖连结在一起,湖光山色,绰约多姿。七星岩历史悠久,早在晋代已有文字记载。唐朝文章家、书法家李邕(北海)曾慕名来游,写下了著名的《端州石室记》,镌刻在石室洞口石壁上。</div><div> 叶剑英元帅于一九六四年四月游览七星岩期间曾写七绝一首:借得西湖水一圜,更移阳朔七堆山;堤边添上丝丝柳,画幅长留天地间。”七星岩旖旎多姿,集“桂林之同,杭州之水”于一地,自古以来就有“峰险、石异、洞奇、庙古”之说,重点游览区有“七岩、八洞、五湖、六岗”,可供观赏之景点达80余处。天柱岩最高,海拔117米;龙岩洞最奇,洞中有洞,有“千年诗廊”之美誉;石峒古庙最古,洞中有庙。</div> <h3>肇庆七星岩牌坊:</h3><div> 七星岩牌坊在肇庆星湖最南面,即现牌坊广场正前方,下有宽阔的大理石平台和台阶式步级,前面与端州路交界,正对繁华的天宁北路,后面是宽阔的广场与浩瀚似海的星湖。</div><div>牌坊,坐北向南,依照北京雍和宫前门牌坊的样式建造,为一座巍峨庄严﹑瑰丽夺目的钢筋混凝土建筑。牌坊始建于1958年11月,建成于1959年2月,高12米,宽17.5米,一跨三门四柱,花篮形柱础,仿歇山顶式。整座建筑系用4根朱红大圆柱承托着三层七叠的琉璃瓦面,檐角饰以蹲狮,檐下饰以鲜艳奇丽的图案花纹,中门上方镶嵌着朱德元于1959年2月手书的"七星岩"3个大字,左右两旁植有红棉树衬托尤显华丽庄重。</div><div> 然而,华丽庄重的七星岩牌坊,其下只是一块不足1300平方米的开阔地,毕竟显得太挤迫。于是,1984年9月,肇庆市有关部门便对其进行第一次改造:一﹑牌坊下的中间行车道和左右步级通过全部改建成划一的大理石平台和台阶步级,步级下置石狮子一对,分立两旁;二﹑用霓虹灯钩勒装饰牌坊外形,并对其图案花纹进行重新描绘;三﹑从中心湖南边湖堤开始向北作弧形填湖1400平方米,使牌坊后面的开阔地以扩充,形成一个2700平方米的广场。</div><div> 1985年2月,改造工程竣工,七星岩牌坊焕然一新:白天牌坊气宇轩昂,肃穆庄严;晚上,霓虹灯金光闪闪,异彩纷呈。七星岩牌坊,星湖的南大门,就像肇庆的一座城雕,巍然屹立在市中心。人们都喜欢在这里驻足长立,在这里聚首话旧,在这里摄影留念。</div> <h3>肇庆白沙龙母庙:</h3><div> 肇庆白沙龙母庙位于肇庆市西郊龟顶山之东,庙址面临西江北岸的白沙滩,故名白沙龙母庙, 1984年11月,肇庆市政府公布,白沙龙母庙为肇庆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白沙龙母庙始建于南宋咸淳年间(1265-1274)。此庙历代有修葺,其建筑布局座北向南,以中轴线贯穿整个建筑群。从河滨广荫石牌坊进入,空地通道之旁,东有龙母亭,西有戏台,通首直达山门,内为朝厅,耳房设在两侧,再往前走,是大殿和龙母后殿,大殿两旁各有青云巷,东西配殿、庙舍,客厅位于巷的外侧。建筑的四周,是宽广深遂的庭院花园,其间古树苍葱挺拔,小鸟啼鸣,花香扑鼻,香烟袅绕,显得环境寂静清幽。</div><div> 肇庆白沙龙母庙现存较好的是“广荫坊”,它是一个不可多得的清代古观石牌坊。广荫坊立在500毫米高的精雕花岗岩石须弥座上,面宽17M,高6.5M(庙面宽33.33M),约为庙宽1/2,六柱开间,全为花岗岩石精雕而成的冲天柱石牌坊。上镶一块前后两面刻着刚劲有力的宋体“圣旨”的匾额,下额枋板的匾额中刻有稳健,庄重的“加封广荫”与背面历代帝皇的八大封号,两则边上配以人物花卉。左右额枋板上前后以一种风韵雅趣的构图刻出玉龙戏水与雄狮下山的精雕石刻。稍间的额枋板上的匾额也刻有“永济”,“孝道”的雄健大字,边上各有花卉相配,柱上刻有稳健的楷书楹联及记事。</div> <h3>肇庆白石村:</h3><div> 端砚,贵为中国古代四大名砚之首。自唐以来,便是朝廷贡品,其“呵气成墨,滑如肌肤”的品质堪称绝顶,这样的“天下奇珍”就出自于中国广东省肇庆市端州区黄岗镇白石村,白石村现名中国端砚文化村,下文将端砚文化村称为白石村。</div><div> 白石村面向北岭山,背靠西江,面积约1.2平方公里,由唐武德年间建村,全村288户,1100多人。白石村民世代以砚为耕,至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清朝末期至解放初期,白石村制砚至为鼎盛,一大批名砚和名师应运而生,从而奠定了白石村作为“端砚第一村”的地位。白石村房屋大都依“弓”形的村道而建,家家户户门前的砚石堆如小山,白石村有90%以上家庭从事制砚,较大的制砚作坊超过50家,每家每户门前都推满了砚石,屋门前、瓜棚下、村道旁、厅堂里都是埋头刻砚的场面,活脱脱一幅“白石制砚图”,从选石、磨石、划线、雕刻到成形,一块端砚的制成少则七、八天,多则半年,可见端砚的名贵还在于它的手工。此外,白石村因经济发展迅速,大多古屋已拆除重建,只遗下少量几处古迹,形成“既古亦今”的特色。</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