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有故事的人通常有趣,而有故事的城市则迷人。莫斯科,就是一座写满故事的城市。被誉为“俄罗斯诗歌的太阳”——普希金的诗句:“莫斯科!对于俄罗斯人来说,这一声呼唤里包含了多少东西啊!”而对于仅在莫斯科游览一天的我纵然有点“苏联文化”的浸染和情结,然而面对如此厚重的历史画卷该如何读解与浓缩?又如何去感受与书写?</h3> <h3> 多彩的秋天,走进 “森林中的莫斯科”,如诗如画。这座沿莫斯科河而建的世界著名古城,第一次出现在编年史中是1147年基辅大公尤里·多尔戈鲁基向盟友发出的一份请帖中写道:“到我这儿来,兄弟,到莫斯科来。”莫斯科的崛起既有优越的地理位置的因素,处在控制河流贸易与陆路交通的中心,更有伊凡·卡里达、伊凡三世和瓦西里三世这些杰出的统治王公的贡献,标志着封建割据时期的结束和中央集权国家的确立。从莫斯科公国的都城,到沙皇俄国至苏联及俄罗斯联邦一直担任着国家首都,迄今已有800余年的历史,可以说莫斯科见证了国家历史的种种变迁。“苏联文化”也深深地影响了我。昔日一首首优美旋律的苏联歌曲:《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卡秋莎》、《小路》、《共青团员之歌》、《山楂树》《红梅花儿开》令人陶醉,也是我少女情怀的启蒙;一部部故事性极强、艺术内涵丰富的电影:《列宁在十月》、《列宁在1918年》、《这里的黎明静悄悄》、《乡村女教师》、《莫斯科保卫战》、《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静静的顿河》、《复活》、《两个人的车站》令人难忘,也让我怀念小时候在八一剧场和露天电影院看电影的时光;一个个伟大的文学家和诗人:普希金、列夫·托尔斯泰、陀斯妥也夫斯基、果戈里、契诃夫、屠格涅夫、莱蒙托夫、肖洛霍夫、车尔尼雪夫斯基、索尔仁尼琴、高尔基和奥斯特洛夫斯基等令人敬仰,也熏陶了我的文学爱好,这些都是我曾经的记忆。而俄罗斯的历史和巨变却沉重地让人窒息。正如俄国作家果戈里所言:“当歌曲和传说已经缄默的时候,只有建筑在说话”。</h3> <h3> 一座城市的精神气质取决于它的历史和文化。有800余年历史老城的莫斯科透着一股大气和厚重。这个城市是俄国第一所大学、第一座博物馆和第一份报纸的所在地。莫斯科名胜古迹繁多,其中最古老部分是建于14-17世纪的克里姆林宫的宏伟建筑群。克里姆林宫与红场一起构成了俄罗斯民族最负盛名的历史丰碑,也在述说着俄罗斯的昨天和今天。</h3> <h3> 克里姆林宫在14世纪时是一座不大的木头要塞,两侧是商人与匠人的居住区域和农场。位于莫斯科中央,城市建筑环绕克里姆林宫而建。这里曾是俄国历代沙皇的宫殿,十月革命后这里成为苏联党政机关所在地,如今是俄罗斯总统普京办公所在地及行政中心。从楼外向普京办公室窗户望去,这里居然成了一道风景。俄罗斯有句谚语这样形容雄伟庄严的克里姆林宫:“莫斯科大地上,唯见克里姆林宫高耸;克里姆林宫上,唯见遥遥苍穹。”历史上莫斯科曾多次遭遇过侵袭,中世纪时莫斯科在伊凡三世领导下,推翻蒙古人两百多年的奴役统治,他被称为第一位代表全民族的罗斯君主。1812年发生俄国人民反对拿破仑入侵、保卫祖国的战争,当拿破仑进入这座城市,不甘屈服的莫斯科人烧毁了自己的城市,而不是眼睁睁看着他被占领。拿破仑望着被大火燃烧的城市大喊:“亲手放火烧掉自己的家园!……多么野蛮!这是什么样的民族!什么样的民族啊!” 1941年6月——11月的莫斯科保卫战,首都人民英勇抗敌、浴血奋战,誓死保卫莫斯科,粉碎了希特勒在10月占领莫斯科的妄想。莫斯科经受住了历史的种种考验。</h3> <h3> 作为克里姆林宫的标志, 与克里姆林宫交相辉映的还有入口处最醒目的红色城墙、绿色尖顶的斯巴斯克塔楼,“克里姆林宫的钟声”就源于斯巴斯克塔楼上四面都装有的6米高自鸣钟。克里姆林宫里面还有一个华丽的教堂广场,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圣母升天教堂,金碧辉煌的洋葱头在蓝天的映衬下金光夺目。位于红场南端的圣瓦西里大教堂为俄罗斯东正教堂,显示了16世纪俄罗斯民间建筑艺术风格。圣瓦西里大教堂共有九个金色洋葱头状的教堂顶,用足了色彩竟不觉得杂乱,绝对堪称世界建筑上的奇迹。据说伊凡大帝曾弄瞎了建筑师们的双眼,这样他们就再也造不出可以与其媲美的建筑了。漫步于克里姆林宫,殿宇轩昂、教堂华美、树木葱郁、精美恢弘的建筑和幽静惬意的环境,共同构筑了这处绝美的城中静地,让人仿佛置身于古典的苏式油画之中。</h3> <h3> 与克里姆林宫毗连的是举世闻名的红场,行走在由青条石铺成的古老而神圣的红场,犹如在时间隧道中穿越。二战时,德国法西斯军队兵临城下,距莫斯科仅30公里,形势非常严峻,斯大林组织了一场盛大的红场阅兵,俄罗斯年轻的士兵们一走过检阅台就直接奔赴前线的战场,从此以后他们一路高歌猛进,阻止了首都的陷落,保卫了斯大林格勒,最终攻下了柏林。电影画面般的场景即使在今天,也是如此的雄浑悲壮,可歌可泣。</h3><div><br></div> <h3> 位于克里姆林宫西侧的无名英雄纪念碑,在俄罗斯的地位相当于我国天安门广场上的无名英雄纪念碑。这里是俄罗斯国人都会去瞻仰的圣地,新婚夫妇会在这里献上鲜花并拍照。墓台西侧陈设着钢盔和军旗的青铜雕塑,造型简洁明快,蕴意肃穆深长;终年不灭的长明火,象征着烈士的精神永远光照人间。墓碑上镌刻着的文字平淡而刚毅:“你的名字无人知晓,你的壮举永垂不朽”。</h3> <h3> 从红场北端向南端步行,位于广场西侧的就是列宁墓。瞻仰这位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导师的遗容,脑海中浮现的是他那特有的姿态:高昂着头,微微翘起的下巴,一只手插在西服背心中,另一只手高高举起:“以革命的名义,想想过去!” 除了莫斯科红场上的列宁墓之外,克里姆林宫的宫墙旁边有一排革命烈士墓,安葬着数十位布尔什维克英雄。</h3> <h3> 1917年十月革命,为强盛的苏联时代拉开帷幕。“终结数百年的君主统治,建立苏维埃政权,从此不可逆转地改变了历史”。今天,恰逢这段革命岁月100周年纪念日,十月革命是影响20世纪的全球性重大事件之一。然而俄罗斯政府却出于种种考虑,决定不举行官方纪念活动。经历过苏联解体的俄罗斯,对1917年革命的看法更为复杂:有人认为,它带来国家发展的最好的时代;也有人认为,国家发展进程受到阻碍。俄罗斯总统普京近期谈到十月革命时,依然持否定革命的态度,认为选择“进化之路”才是发展之道。“决不允许将过去的分裂、愤恨、怨恨和冷酷拉入我们现在的生活”。历史并不只有光明的一面,还有黑暗的一面。历史的真相往往更复杂、更残酷、更感人,也更接近事物本来的客观规律和发展趋势。远远地望着两块国徽的国家杜马大楼,见证着苏俄解体的历史。尤瓦尔·赫拉利在《人类简史》中写道:历史就是这样的混沌,无法解释得斩钉截铁,无法预测得十拿九稳。一如形容俄罗斯的历史,复杂多变,扑朔迷离。</h3> <h3> 在世界上,各个城市都有自己独具特色的街道,比如美国的华尔街、北京的王府井大街、巴黎的香舍丽榭大道、圣彼德堡的涅瓦大街……莫斯科河畔的阿尔巴特街,也是这样一条具有城市名片效应的街道。漫步历史悠久的老阿尔巴特街,找寻着阿.雷巴科夫长篇小说《阿尔巴特街的儿女们》中的莎沙、尼娜.伊凡诺娃和瓦里娅姐妹俩的踪迹。这里曾是艺术家的天堂,保存有许多古色古香的建筑,这里又是诗人普希金的故居。1831年,普希金与“俄国第一美人”纳塔利亚·刚察洛娃结婚后,曾居住在这里。诗人传奇的一生,注定与阿尔巴特街联系在一起。</h3> <h3> 早就听说莫斯科地铁非常漂亮,出行前就将它列入旅行计划之中。莫斯科的城市规划十分出色,公共交通之便堪称世界之最。莫斯科地铁站的建筑造型各异,华丽典雅,广泛采用大理石、马赛克、花岗石、陶瓷和五彩玻璃装饰出具有不同艺术风格的大型壁画及各种浮雕、雕刻,犹如富丽堂皇的宫殿。我积极为大家争取去莫斯科地铁站游览,与导游沟通能否方便顺路看看,导游的回答很经典:所有的景点都顺路。我无语,结果是我们大家每人花了180元看了地铁和新圣女公墓。此次游历让我再次明白仅有热情和真诚难以应对这薄情和现实的世界。</h3> <h3> 余晖映衬下的新圣女公墓显得神圣而静谧。走进这里不自觉地就会放慢了脚步。新圣女公墓陈列了俄罗斯的整个历史,每个墓碑都仿佛是历史的一页,而公墓的雕塑各具特色,是整个俄罗斯雕塑艺术发展的缩影。这里埋葬着俄罗斯历代的精英和骄傲,他们每个人都通过自己独特的墓碑,讲述着不同的生命故事。俄国散文之父果戈理没有头骨的墓穴。他是鲁迅最爱看的作者之一,居然写的小说的名字都一样——《狂人日记》;与果戈理墓为邻的是19世纪末俄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契诃夫小金顶屋子的墓。这位幽默大师的墓碑上象征海浪的线条和墓栏上宛如剧院幕布的设计,是他生活在伏尔加河畔、工作在莫斯科艺术剧院的标志;世界著名的米格战斗机设计者阿尔乔姆·伊万诺维奇·米高扬的墓碑,是一架设计非常简洁插入云霄的米格战斗机,清楚的反映了米高扬毕生的理想和追求;芭蕾女神乌兰诺娃的墓碑是一块洁白的大理石,她优美的舞姿永远定格在像幕布一样的碑刻上,让世人无法忘记;莫斯科大马戏创始人——尤里·弗拉基米洛维奇·尼库林坐在一片松林中,眼睛看着他前面卧着的他忠实的朋友,据说那只聪明的狗与他相伴离开,这是心灵交融的结果,如此真挚的情感故事听着让人心颤;赫鲁晓夫墓碑那黑白相间的几何体构思,使人很容易联想到赫鲁晓夫那复杂的性格和矛盾的一生。更不可思议的是按照赫鲁晓夫的遗愿墓碑设计者竟是与他积怨很深的涅伊兹韦斯。他在接受赫鲁晓夫儿子谢尔盖的委托时不无幽默地说:“死者生前毁了我好几年的时光,死后还要消耗我的时间。不过,这次是我自己愿意干的。”功过是非任世人评说;叶利钦的墓碑酷似一面飘扬的俄罗斯国旗。</h3> <h3> 墓主的灵魂与墓碑的艺术巧妙结合,形成了特有的俄罗斯墓园文化。这里不是封建迷信的“阴曹地府”,在俄罗斯人的心中,新圣女公墓不是告别生命的地方,而是重新解读生命、净化灵魂的教堂。一直在寻找答案:为什么俄罗斯能出现那么多伟大的文学家、诗人、艺术家?或许在这里能得到解答:有灵魂的民族,才能与天地对话。俄罗斯的良知——索尔仁尼琴说过:“人民的精神生活比疆土的广阔更重要,甚至比经济繁荣的程度更重要。民族的伟大在于其内部发展的高度,而不在其外在发展的高度”。</h3> <h3> “我多么想生活和死在巴黎,如果没有那样的土地---莫斯科。”苏联著名诗人马雅可夫斯基换掉最后一枚法郎,坐上了从巴黎开往马赛的汽车。巴黎那么美,却终也敌不过“如果”二字。</h3><div> 莫斯科的夜晚10点我们踏上前往圣彼得堡的列车。</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