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天下第一雄关嘉峪关…位于甘肃省嘉峪关市西5公里最狭窄的山谷中部,因修建于西麓的嘉峪山上而得名。城关两侧的城墙横穿沙漠戈壁,北连黑山悬壁长城,南接天下第一墩,是明长城最西端的关口,历史上曾被称为河西咽喉,因地势险要,建筑雄伟,有"天下第一雄关"、"连陲锁钥"之称。2005年国庆节期间,我、老公和我妹带俩孩子跟随丝绸之路旅行团,到了新疆、敦煌、嘉峪关和兰州四个地方。我到现在还清楚记得当年第一次来到嘉峪关,当时就被眼前的壮观景象所震撼。高大威武的关城耸立在莽莽戈壁上,三座城楼相望相守,在远处祁连山衬托下给人一种即雄浑又悲凉的感觉。</h3> <h3>嘉峪关始建于明洪武五年(1372年),建造坚固雄伟,呈梯形,由内城、外城、罗城、瓮城、城壕和南北两翼长城组成,全长约60公里。内城周长640米,面积2.5万平方米,墙高11米,耸立在城台上的三层三檐式的柔远楼("柔远"二字,意思是明王朝对边陲(关外)各游牧民族实行"怀柔"政策,安抚边远地区,以实现长治久安的治国方略。该城门虽名为"柔远",实则极其坚固,是长城防卫的重地。)、光化楼、嘉峪关楼高17米。关城上还建有箭楼、敌楼、角楼、阁楼、闸门楼十余座。城内建有游击将军府、井亭、文昌阁、关帝庙、牌楼、戏台等。</h3> <h3>我们登上古城楼,绕着城墙环城一周。在高高的城楼上不论是向内看城内景致,还是向外远看城外景象都很有感觉。</h3> <h3>遥望壮美的祁连山,城外是一望无垠的戈壁、满目风沙的塞外风光。面对这样的场景,一种静默悠远的历史感铺面而来。当历史的硝烟散去,所有的征战和杀戮深藏在发黄的典籍里,现在的嘉峪关已经看不到当年金戈铁马的边塞风情。但当你站在古城墙上,上悬烈日,还是能感受到几百年前的时光与现在重叠,时光交汇让人总有瞬间的迷失感,这可能就是古建筑存在的真正意义所在。</h3> <h3>我喜欢的一张图。</h3> <h3>当时觉得上图这个斜坡道拍照好,终于搞清楚它的用途:将士骑马上城墙的马道。</h3> <h3>我们在城里城外、城墙上下四处不停走动,主要是为了找更好的角度拍照。阿蕾才是真正玩家,自己跑进去转了转就随即看明白了,开始和崔敏、我老公讨论:内城、外城、攻击、防守。打起仗来外城的作用,内城的功能;怎么攻,进攻用什么武器?怎么防守,防守用什么方法?讲得头头是道。我们问她你怎么这么明白,阿蕾说玩攻城游戏玩多了就会了,看来阿蕾的攻城游戏真是没少玩啊!虚拟的网络游戏世界也能学到实用的技能。我觉得应该让阿蕾制定一套双方的作战计划,指挥大家现场实地演习一下,找找当年戍边将士们奋勇杀敌的感觉。</h3> <h3>出了嘉峪关门到了城外,嘉峪关门为关城正门,也叫西城门,门额刻有"嘉峪关"三字。</h3> <h3>小插曲:在此处等着拍照,前面几位不相识的"纱巾党"游客摆各种姿势不停拍,等了好久,终于等来了这张她们比较满意的照片,怎么看着像手持国旗的感觉。</h3> <h3>返程穿城而过。</h3> <h3>他们一路都在讨论修建嘉峪关关城的建筑材料和施工工艺。</h3> <h3>合影时间。</h3> <h3>景区出口处的沙枣树和小花。</h3> <h3>嘉峪关景区附近简单午餐,继续赶路。</h3> <h3>傍晚到达敦煌,入住郑俊玲同学老公给安排的天润国际大酒店。莫高窟买不到门票,又麻烦郑俊玲找敦煌当地朋友买的应急票。这次敦煌之行多亏郑同学,不然此次重点项目莫高窟就看不到了,对还没有看过的几位来说实在是太遗憾了。</h3> <h3>恰好,宾馆门口就是达记酱驴肉黄面馆,晚餐就这里了。</h3> <h3>重点介绍:驴肉黄面,是敦煌的一道名吃,号称中华一绝。驴肉作菜,配手工拉制的黄面作主食,是敦煌民间流传久远的吃法。敦煌流行一句话:"天上的龙肉,地上的驴肉。"也就是说在沙漠边缘的敦煌城,最好吃的是驴肉。黄面长匀称、筋道透亮,为面食中之精品。制作黄面的工艺极其讲究,选用上等小麦粉配以沙漠碱性植物,经拉面师揉、撬、甩条等多种手工工序精心制作而成,煮熟后的面条略显黄色,故称其为黄面。</h3> <h3>驴肉做的特色菜:酱驴肉、驴皮冻、炒驴板肠、驴肉卷。</h3> <h3>第5天,9月22日,敦煌,行程40公里。莫高窟参观票是限时中午1点的,燕彬一家和崔敏利用上午时间去鸣沙山骑骆驼。</h3> <h3>我们和道俊一家上午在宾馆休息,中午出来吃个便饭。</h3> <h3>街上飘散着浓郁的香料味道,顺着味道找到并排两家主食店。原来就知道甘肃各种面食中会放些香豆子、姜黄、红曲等西北特有调料,会有奇特的香味。我特意每个品种买了些带到路上吃,后来崔敏尝了觉得好吃,又跑出来买了一些。</h3> <h3>沿丝绸之路传入我国的佛教,在河西走廊上创造了辉煌的石窟艺术。至今,从陇东到河西走廊的甘肃境内分布着大小佛教石窟100多处,大约自十六国、前秦、后秦、西秦和北凉起,历经了1500多年,这些石窟、雕塑、壁画融合了多种文化成分,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宗教、文化、民俗、舞蹈等方方面面,再现了历史上多元文化共存的精神气象,成为中华文化艺术宝库中极其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敦煌莫高窟,俗称千佛洞,是中国第一大石窟,因岩质不适合雕刻,故造像以泥塑、壁画为主。至今保存着十六国、北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等各代的洞窟492个,壁画45000平米,彩塑3000余身,堪称中国古代佛教艺术的博物馆。</h3> <h3>几个女同胞的打扮,被嘲笑为"一群恐怖分子",新疆同学说:"你们这个样子不能进疆,尤其崔敏同学!"😂</h3> <h3>莫高窟第96窟前建的九层楼,已经成为其标志性建筑。</h3> <h3>进入窟内,精美绝伦的壁画和彩塑展现眼前,无不惊叹:历史就这样穿越了无敌的岁月呈现出来。</h3> <h3>窟内不允许拍照,网上找了两张图片资料。</h3> <h3>在室外寻找拍摄对象,发现两个"飞天"雕塑。</h3> <h3>小插曲:也是在这里等着拍"飞天",看见这位在学飞天姿势的游客,旁边还有个小伙子热情给她指挥着:"腿要这样…这样…抬,手要这样…这样…摆!",折腾了好久,她的身体也还是拧巴着,没有点舞蹈功底,这姿势还真摆不出来!</h3> <h3>给女儿买了本书。</h3> <h3>托朋友买的应急票,不能看数字媒体电影,只能参观比较有代表性的4个窟,石窟基本半小时看完。询问工作人员说一个月前网上有可能预定上参观票,正常参观票也是看数字电影,参观6个窟。我又跟踪了一下莫高窟参观信息,冬天淡季可以参观12个窟。我十几年前来基本都能看到,也曾在北京美术馆看过敦煌莫高窟特展,总是感觉还是要到现场来看,可以更多了解石窟的地理位置及周边环境,只有身临其境才能真实感受到震撼人心的莫高窟石窟艺术的魅力!这里越早来越好,出于对文物的保护,以后能看到的会越来越少。</h3> <h3>莫高窟很快参观完,太阳也不直晒了,燕彬一家又和我们一起来到鸣沙山和月牙泉。进了景区迎面看见鸣沙山,我不禁愣了一下,感叹道:"沙丘怎么这么高?好高大,像一堵墙一样!"。道俊看我这表情,奇怪地问:"你到底来过没有?","我来过啊!我也奇怪为什么没印象呢?"。我想起马若冰曾说过孩子小时候,她带小菲出门旅游,忙着照顾孩子没顾得上看景色,再次去景点时也是很茫然,也没什么印象。我现在也是体会到了,上次2005年带俩孩子来鸣沙山也是傍晚,那时我妹的女儿西西还小,只记得带俩孩子骑骆驼,其它确实都不记得。妈妈们带孩子出来,永远是孩子开心了我们也就开心了。</h3> <h3>我和阿蕾骑骆驼。</h3> <h3>燕彬和小菲去爬沙山。</h3> <h3>执着的马若冰进去就一直在拍骆驼,拍了两个多小时,感谢她拍出了这么好的小视频。</h3> <h3>夜幕降临,美丽的月牙泉🌙。</h3> <h3>有条小流浪狗一直跟着马若冰。</h3> <h3>敦煌夜市吃烧烤。</h3> <h3>西汉初年,张骞"凿空"了丝绸之路,汉武帝设玉门、阳关两关,敦煌便形成了它"前阳关而后玉门,控伊西而制漠北"的重要地位。琵琶、羌笛与大漠孤烟、长河落日一同成为大唐王朝的诗人们抒发不尽的边塞风情,于是在古典诗词里,既有"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的伤感,还增添了"不破楼兰终不归"的壮阔与豪气。敦煌是河西走廊的最西端,我们沿着绵绵不绝的祁连山走完了1200公里长的河西走廊,明天离开敦煌继续沿丝绸之路西行。河西走廊对我们这次旅行来说不是重点,是去新疆的必经之地,只能快速经过不做长时间停留。但它绝不是一条简单寻常的途经地,因为它积淀了太多的历史文化,举凡一砖一瓦、一城一关,都散发着那种悠远、独特的气息,吸引着古往今来的人们,投入到它的怀抱,仔细品味那种包容和开放。</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