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网友十五问

小马

<h3>1、工笔画一定要染匀吗?染不匀怎么办?</h3><h3><br /></h3><h3>我认为染匀只是染色训练过程中需要达到的一个小目标。染色最终的目的是为了更恰如其分的表达被描绘物体的色彩、质感、肌理。不同物体之间染色需要达到的目的是不一致的,很多物体并不需要染得很匀。</h3><h3>如果把染色均匀作为一个绘画指标来看待的话,染色不匀肯定是因为染色训练不够。不过也有很多聪明人,选择一种不需要染匀的绘画风格,来规避染色不匀这个问题。</h3><h3><br /></h3><h3><br /></h3><h3>2、如果纸漏矾了,刷胶矾水有用吗 ?</h3><h3><br /></h3><h3>要区别对待漏矾位置。如果漏矾部位处于画面不重要的位置,或者画面肌理足以掩盖漏矾的影响,那么这种漏矾并不需要特别处理。</h3><h3>虽然胶矾水能够做熟纸绢,但是过量的胶矾水会导致纸绢严重脆化,大大缩短载体寿命。所以上胶矾水要非常谨慎。</h3><h3><br /></h3><h3><br /></h3><h3>3、工笔画是不是越细腻越工整就越好呢?</h3><h3><br /></h3><h3>我更强调&quot;恰如其分&quot;。世间万物,有阳刚、阴柔、粗旷、细腻、雄壮、柔美………种种分别,并不是细腻工整可以概括的。&quot;过犹不及&quot;的教训应该时刻谨记。</h3><h3><br /></h3><h3><br /></h3><h3><br /></h3><h3>4、工笔画的颜色是不是越洁净越细腻越好?</h3><h3><br /></h3><h3>答案同上。合适的地方出现合适的颜色,才是最理想的状况。不合适的地方出现极美的颜色,即使它的效果如鹤立鸡群般突出,也应该为它的不合情理而毫不犹豫的修改掉。</h3><h3><br /></h3><h3><br /></h3><h3><br /></h3><h3>5、工笔画颜色薄厚会对画面有什么影响么?厚了会不会显得呆板呢?</h3><h3><br /></h3><h3>工笔画颜色,该薄的薄,该厚的厚。某些颜色就是需要厚涂才能体现质感及色相之美。《千里江山图》的天然石青石绿,如果不上到一个相当的厚度,它不会明艳一千年。现代很多人推崇着色&quot;薄中见厚&quot;。其实&quot;薄中见厚&quot;是基于卷轴画的装裱方式不宜过厚而出现的一种权宜之计,在西式装裱成为可选择替代方式的今天,不应该再以&quot;薄中见厚&quot;来束缚画面颜色。</h3><h3>以上所说都是基于天然颜料。我们现在普遍使用的马利国画颜色有它的局限性,上厚了会看着发腻。即使胶矾水也不能保证马利颜色能够无休止的反复着色,上到一个临界点,马利颜色会无法继续上。</h3><h3><br /></h3><h3><br /></h3><h3>6、工笔画是写实的,那么它的细节以及自然间微妙的变化如何理解呢?</h3><h3><br /></h3><h3>工笔画的风格是非常繁多的,写实只是诸多绘画风格中的一种。我觉得绘画和自然界之间联系,需要自我在自然之中体会。</h3><h3>无论是天上浮云流动的姿态,还是花瓣之间闪烁的光晕……用画笔记录下自己在自然界中感动的一瞬间,日积月累,我想每个人都会明白绘画细节和自然之间微妙的变化如何理解。</h3><h3><br /></h3><h3><br /></h3><h3><br /></h3><h3>7、我们在学习古人工笔作品的时候,由于材料的局限性,会不会使得我们走入误区呢?</h3><h3><br /></h3><h3>不同的绘画材料之间一定会产生差异。</h3><h3>今天绝大部分绘画者临习古代绘画,都以马利颜色来替代古代色彩。无论是绘画的最终效果,还是绘画过程中所使用的手法和程式,都因为材料上巨大的差异,使得本质和古代原作相去太远。这种临习方式,我认为用&quot;模拟&quot;来表述,比&quot;临摹&quot;更精确。</h3><h3><br /></h3><h3><br /></h3><h3>8、我今年年纪不小了,现在学习工笔画是不是迟了?</h3><h3><br /></h3><h3>和先学的人相比,可能稍迟了一些。但是越往后,能够学习的机会越渺茫。&quot;把握当下&quot;是在任何时候都不会错的一句话。</h3><h3><br /></h3><h3><br /></h3><h3>9、真实金鱼的尾鳍用工笔画的方法如何表现?</h3><h3><br /></h3><h3>这是一个系统工程。首先要认真观察真实金鱼的尾鳍形态,摸清楚金鱼尾鳍的生长状态,鳍脉如何分布;其次用铅笔做小稿时要注意造型的正确和合理,线条的疏密分布;最后毛笔勾勒正稿时,则需注意毛笔墨色的浓淡变化,毛笔线条的流畅优美,线条粗细和疏密之间的对比和协调。在绘制金鱼尾鳍的过程中,只要在这三个阶段分别注重不同的重点,最后就会得到好的结果。</h3><h3><br /></h3><h3><br /></h3><h3>10、绘制不同的工笔鳞介有共同点和不同点吗?</h3><h3><br /></h3><h3>当然存在诸多的共同与不同。鳞介是一个统称,其中的鱼、虾、龟、蟹、贝在生物学上分属不同的门纲目。属性不一,外形更是相差巨大。但是绘画是一种主观的概括性表现方式,即使绘画对象千差万别,但还是要依靠画者对中国画线条和中国画色彩的理解和变化,来表现诸多外形和色彩都不一致的各个品种。</h3><h3><br /></h3><h3><br /></h3><h3>11、老师平常习惯使用什么绘画材料?</h3><h3><br /></h3><h3>我习惯使用纺织密度比较高的生绢来画画。并不用胶矾水做熟。只要控制毛笔水分得当,或者控笔速度适合,生绢并不需要做熟也能画出精密的效果。因为胶矾会大大缩减绢的寿命,也会带来脆化及黄化的问题,所以我舍弃了胶矾在生绢上的过度使用,转而追求提高控笔控水的技术,来达到生绢上工笔的效果。</h3><h3><br /></h3><h3><br /></h3><h3>12、听说您的笔和颜料都很好,在哪里购买?价钱及效果可以介绍一下吗?</h3><h3><br /></h3><h3>我的绘画工具是在日本购买,因为工具繁多,价格不一,没法一一介绍各自的价格。如果要配备一套类似我这样的基础工具(颜料另外算),人民币3—5万就差不多了。现在中国人民很富裕,这笔钱并不算不可承受。</h3><h3>不过很多绘画爱好者不一定非要这样的工具才能绘画。国内的绘画工具同样能满足绘画的需求。在本书的示范章节,我就是全程用国产马利国画颜料(30元一盒)来绘制,效果同样不错。</h3><h3><br /></h3><h3>13、现代中国画中不断植入西画元素,老师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br /></h3><h3><br /></h3><h3>我认为这是一个社会现象,只是社会现实投射入画面中罢了。因为东西方的交流日渐方便及快捷,西方视觉元素进入国人视线已经成为一种习惯。这种视觉习惯不可避免的会影响绘画者及观众。</h3><h3>中国古代文化中,也经历过好几次外来文化元素的植入,比如说佛教文化就是典型的外来文化。但是佛教艺术发展到后来,成为中国文化里很大的一个组成部分。由此可见,中国文化的包容及同化能力大大超出我们的想象。</h3><h3><br /></h3><h3>14、绘画的整个过程,需要经历哪几个环节,每个环节之间的用色浓淡有规律吗?<br /></h3><h3><br /></h3><h3>基本上需要经过构思、构图、写生造型、色彩小稿、修改定稿、线描、着色………这些步骤来完成。这只是一个流程,不代表经过这个流程出来的一定是好作品。</h3><h3>如果绘画过程可以用一个模式概括(即使是复杂的模式),那么它就不是艺术,而是流水线上批量生产的产品了。艺术的美,美在它的千变万化和不可复制。</h3><h3>作为一个原创画家来说,如何在创作过程中,将自己的想法、对事物的理解、写生对象本身的美感………等等因素互相糅合,通过自己的技法妥善的表达出来,是一个需要用一辈子时间,不间断的去学习去实践的过程。</h3><h3><br /></h3><h3>15、中国绘画在宋朝达到高峰,您认为我们还会再创一个辉煌吗?</h3><h3><br /></h3><h3>其实元明清都达到过各自的高峰。每个时代都是不可复制,无法取代的。</h3><h3>我们作为这个时代的一份子,总不能涎着脸自己说自己创造了辉煌。我们的作品,还是要留给后世的人去评价的。希望剥除了学历、派系、名誉、职位、资本炒作等等虚拟于作品之上的光圈,得到的最后评价是&quot;还不错&quot;,那就很欣慰了。</h3><h3><br /></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