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style="text-align: left;"><b style="font-size: 16px;">傍晚时分,窗外只有鸟鸣,绿树掩映中,时光静谧,这样的情境去回想过往,同样美好。读书的往事中,诗歌曾在光阴中驻留 : <font color="#ed2308">戴望舒,冯至,穆旦,舒婷,席慕蓉,海子,瞿永明,韩东,屠格涅夫,莱蒙托夫等。</font>那些贫瘠的日子因为有了诗歌,也让时间在溜走之后变得格外珍惜。</b></h3><h1></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01<br></font></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戴望舒</font></b></h1><div><br></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div style="text-align: left;">青春是孤独和忧郁的,而给自己慰藉最多的就是戴望舒的诗。《雨巷》里对爱情的寻觅,《我的记忆》里对往事的追忆,《在天晴了的时候》感触着生活中的欣喜,《我用残损的手掌》里爱国的深沉。</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br></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那年冬天在老家的城市复习,准备考试,理想的丰满,现实的骨感,物质和感情都是贫瘠的,每天都要穿过一条街,普普通通,两边是二层的楼房,谓之商业街。那年冬天是多雨的,其实从秋天就开始落雨了,我常在夜晚走在那条街上,雨淅沥着,回到租住的房间。一无所有的青春里都是幻想。<b>“撑着油纸伞,独自徘徊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结着愁怨的姑娘。”</b>默念着这样的诗句,感觉雨天都是晴空,心情也十分明媚,那美好的爱情仿佛在向我招手,我甚至能看到爱情的样子。一次次幻想,一次次幻灭,但梦想依然在继续着。我穿过那条街道,落雨的日子里就想起戴望舒的诗。</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br></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后来我还真的遇见了这样的女子,虽没有深交,但也成了感情的指向,并为之相思和欣喜着,后来我认为那就是我的初恋,青涩中都是诗的样子。</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br></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第二年我去了中科大复习,住在同学宿舍里。科大有一条河,河边是一条安静的小路。我在科大教室里复习,黄昏的时候,我常去走河边的路,很少有人经过,很安静的黄昏,很安静的青春。我在散步的时候常会想起戴望舒的《我的记忆》。<b>“我的记忆是忠实于我的,忠实甚于我最好的友人。”</b>在孤独的日子里,那样的诗句是一种温暖的安慰,我就在那样的情境中走完整个冬天。那年合肥还下了一场不多见的大雪。</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br></div></h3><h5 style="text-align: center;"></h5><h3>那时的日子很清苦,甚至于每天都是煎熬,但黄昏时的散步是安静的,上完晚自学回到宿舍休息的路上,我常听王菲的歌,《棋子》《红豆》等,王菲空灵的声音里除了寂寞,还有美好。</h3> <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02</font></b></div><b><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冯至</font></b></div></b></h1><div><br></div><div>喜欢冯至好像也是在科大复习期间,因为他的诗歌中也写满了寂寞。比如<b>《蛇》,“我的寂寞是一条蛇,冰冷的没有言语,你万一梦见她时,千万啊,不要悚惧。”</b>在青春最旺盛的年龄里,我还没有体验过爱情,但有过浓烈的单相思,只埋藏在心里,从来不会告诉人。本科的时候就有过这样的际遇。</div><div><br></div><div>我在科大复习时,竟然和那个已经毕业的女生有了通信联系,仿佛是把读书时的缺口填补起来了,内心充满着欢喜,我记得信中聊到很多,其中就有冯至的这首诗。青春、理想,还有诗歌,这是通信中的自己。我才知道以前自己表现得太不自信,好像错过了很多,好像还可以再继续。但宿命就是宿命,只是延续了一个冬季,冬天结束我就停住了相思,因为失去了现实的根基,那一年我又一次折戟沉沙,离梦想远去,我固执地阻止了自己。又重新回到曾有的卑微。</div><div><br></div><div>寂寞的日子里,又去读冯至的诗。“<b>我是一条小河,我无心从你的身边流过。”(《我是一条小河》)“我们天天走着一条熟路,回到我们居住的地方;但是在这林里面还隐藏,许多小路,又深邃、又生疏。”(《我们天天走着一天熟路》)“我们招一招手,随着别离/我们的世界便分成两个/身边感到冷,眼前忽然辽阔。”(《别离》)“哪条路、哪道水,没有关联,哪阵风、哪片云、没有呼应:我们走过的城市山川,都化成了我们的生命。”(《我们站在高高的山巅》)</b>仿佛明白了更多的人生。</div><div><br></div><div>后来去北京读书对冯至的诗歌又多了一些理解,也看了他的人生经历,特别是感情世界上,好像也有苦衷,诗人多是寂寞的。</div> <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03</font></b></div><b><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席慕容</font></b></div></b></h1><div><br></div><div>喜欢席慕容是中师毕业后,工作第一年,手边有一本她的诗集《七里香》,空闲时喜欢阅读,诗意流淌的文字加上多情的青春,在老家镇上的那所初中,单调的生活中就多了情趣。夏天的时候,我常常坐在走廊上,看外面的白杨树在风中哗哗作响,读一首席慕容的诗也能打发半天时光,很单纯的时间,很纯粹的心情。</div><div><br></div><div>黄昏前,夕阳落进白杨树林里,那个情境里读席慕容的诗也很好。<b>“所有的结局都已写好,所有的泪水也都已启程,却忽然忘记是怎样的一个开始,在那个古老的不再重来的夏日。”</b>(《青春》)这是年轻时的感动,今天重温依然有感动在心头。还有《莲的心事》,很多诗句我现在忘记了,但当时阅读时的感动还很熟悉,契合了青春时的自己。<b>“我是一朵盛开的夏莲,多希望,你能看见现在的我。</b>”有时回想起曾有的学校生活,也会有诗句安慰着自己的心。<b>“不是所有的梦都来得及实现/不是所有的话都来得及告诉你 /内疚和悔恨、总要深深地种植在离别后的心中”(</b>《送别》)一个人在孤独的情境中去读席慕容的诗,是很容易在诗歌中发现自己的。</div><div><br></div><div>喜欢席慕容的时间不长,特定的一个青春的阶段。《一棵开花的树》时间长久一些,因为饱含着对感情的期待,那种寻觅不到的淡淡的伤感也很美好。<b>“如何让你遇见我/在我最美丽的时刻/为这,我已在佛前求了五百年/求它让你我结一段尘缘。”</b>我忘了自己有没有对女生说过这首诗,好像有,也好像没有。我有时想象这棵树就是木棉,因为后来听了孟庭苇的歌《木棉道》,我到现在也没有见过真实的木棉,我在广州的同学在春天发过相片,很漂亮,有点孤寂,我觉得用木棉来衬托这首诗最好。</div><div><br></div><div>席慕容的诗歌是和青春有关的,我现在的学生也会有人喜欢,比如《青春》,比如《一棵开花的树》,大概是人们的青春多有相同的情愫吧。想起席慕容,就会想起老家镇上的中学,那一段寂寞而又有梦想的日子。读完那本诗集,我就在暑假离开了镇上,一直到今天。</div> <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04</font></b></div><b><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舒婷</font></b></div></b></h1><h3><b><br>舒婷的诗影响过我整个的青春,有时候甚至是一种宿命的指引。</b></h3><div><br></div><div>本科的时候就关注舒婷的诗了,看过一些评论文章,印象最深的是一个作者在介绍现当代女性文学觉醒的案例中,对舒婷的诗歌做了解读。《致橡树》对理想爱情的歌颂影响过一代青年的爱情观。舒婷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很火,经常在全国各大高校做演讲。在某高校演讲时,一个瘦瘦的研二女生追着舒婷问,“橡树在哪里?橡树到底在哪里?”舒婷当时一阵心酸,觉得自己的诗歌误导了学生,舒婷给了她一个纸条,上面是《神女峰》中的两句诗“<b>与其在悬崖上展览千年,不如倒在爱人肩头痛哭一晚”</b>。我对这个片段记忆犹新,饱含理想主义的上世纪八十年代的青年,哪一个不向往平等的爱情呢?<b>“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与你站在一起。</b>”</div><div><br></div><div>我读书的时候也很向往这样的感情,只是没有勇气去追求,但在想象中,舒婷的诗歌是一种满足。我还记得当年本科上课时老师让我们讨论过《致橡树》这首诗歌,很多同学发言都说是爱情的观点,我一个同学站起来说,“我觉得不仅仅指爱情,还可以看作是对权势的态度”,我们感觉到很意外,然后他又补充一句,“可见,你们的观点是多么的肤浅”。我靠,大家一下子被刺激了,然后给了他热烈的掌声。我同学后来读了浙大新闻系的研究生,毕业去了新华社,现在搞新闻理论研究,逼格比较高。</div><div><br></div><div>本科毕业我考研干了三年,很多坎坷。也是在这个时候,我读到了舒婷的另一首诗,题目忘记了,那几句诗依然熟稔,<b>“大道扭动着触手高声叫嚷,不能通过,泉水纵横的土地却把路标交给了花朵。”</b>可能是受这句话的影响,我换了学校,也换了专业。后来算是上了岸。那时正是五月,我走在合肥的街头,路边都是盛开的月季花,红硕的花朵,黯淡的心情。今天想起仿佛是一种温暖,过去经历的痛苦在今天都是美好的。</div><div><br></div><div>在北师的校园里,我依然喜欢着舒婷的诗歌,我常在宿舍里读舒婷的诗,最喜欢的就是长诗《会唱歌的鸢尾花》,我在春天的明亮中朗读过,在秋天黄叶纷飞的情境中朗读过,还有过窗外飘着雪花,我在宿舍里大声喊叫“<b>我情感的三角梅哟”</b>。朗读舒婷诗歌的时候宿舍里只有我一个人,我把老徐的电脑打开,播放着背景音乐,还是配乐朗读,我挣脱了孤独,陶醉了自己,也感动了青春。今天想起依然觉得十分美好,只是我现在找不到朗读的节奏了。</div><div><b><br></b></div><div><b>让我做个宁静的梦吧/不要离开我/那条很短很短的街/我们已经走了很长很长的岁月/让我做个安详的梦吧/不要惊动我/别理睬那盘旋不去的鸦群/只要你眼中没有一丝阴云</b></div><div><b><br></b></div><div><b>你的位置/在那旗帜下/理想使痛苦光辉/这是我嘱托橄榄树/留给你的/最后一句话/和鸽子一起来找我吧/在早晨来找我/你会从人们的爱情里/找到我/找到你的/会唱歌的鸢尾花</b></div><div><br></div><div>诗歌中有鸽子的意象,我在宿舍朗读的时候,窗外就飞翔着鸽群,映衬着傍晚的阳光,那种情境太过美好,一直到今天,我看见空中鸽子的飞翔都会感觉到温暖,在贫瘠的青春里,在流浪的青春里,在阅读的青春里,鸽子从来都没有过缺席。</div><div><br></div><div>在北师读书的时候,舒婷的儿子也在北师读书,是在一次活动中知道的,那个活动请来了很多知名当代作家来和学生交流,学校文学社主办的,主持人是一个戴眼镜文质彬彬的男生,作家谈歌发言前说,“我说不来的,大诗人舒婷一个电话我不得不来,因为主持人就是大诗人的儿子陈思。”台下惊呼一片,原来我们和大诗人舒婷的儿子是校友,台上的陈思多了腼腆,隐藏得太深了。</div><div><br></div><div>工作后依然喜欢着舒婷的诗,特别是到春天,每年的四月,我常在黄昏里默念,<b>“四月的黄昏,仿佛一段失而复得的记忆”。</b>然后会想起很多的青春过往,岁月就在这样的轮回中苍老起来,而那些鲜活的青春依旧,那些曾在青春里流淌的诗意也凶猛而来。</div> <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05</font></b></div><b><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穆旦</font></b></div></b></h1><div><br></div><div>喜欢穆旦是在考研期间,因为是专业课中必修的内容,在那之前对穆旦并没有什么了解,因为2000年前后穆旦一下子在文学界火起来了,作品备受高校教授推崇,以穆旦、杜运燮和郑敏为代表的“九叶诗人”的诗歌创作在文学史上也占有一席之地。然后就去看了一些资料,读了穆旦的诗,一下子就喜欢上了。《诗八首》、《赞美》等。</div><div><br></div><div>首先是穆旦诗中的一种力量,这种力量不是唱赞歌,而是从内心深处迸发出的,真实又崇高。比如<b>“他没有流泪,因为一个民族已经起来”</b>。(《赞美》)穆旦的诗受西方现代派影响深远,意象的象征意义多元,不同的人在诗里面都能找到自己,比如在《诗八首》中:</div><div><b><br></b></div><div><b>静静地,我们拥抱在/用言语所能照明的世界里/而那未成形的黑暗是可怕的/那可能和不可能的使我们沉迷。</b></div><div><b><br></b></div><div><b>那窒息着我们的/是甜蜜的未生即死的言语/它底幽灵笼罩/使我们游离/游进混乱的爱底自由和美丽。</b></div><div><br></div><div>我在读的时候,首先想到的是爱情,那些虚幻的真实的情感,在穆旦的诗中都能找到答案;然后又可以联系到人生,在平静的语言中讲述着生命的真谛。而且无论是年轻还是步履匆匆的中年,都能在穆旦的诗歌中找到生活的静谧,即使哀愁也是静谧的,甚至是审美的。比如《冬》:</div><div><b><br></b></div><div><b>我爱在淡淡的太阳短命的日子/临窗把喜爱的工作静静做完/才到下午四点/便又冷又昏黄/我将用一杯酒灌溉我的心田/多么快/人生已到严酷的冬天。</b></div><div><br></div><div>此刻,黄昏就在窗前,我又重读到这首诗,不再像过去一样,去想象诗中的画面,我窗外就是这样的风景,当自然遇见诗意,心情便是一份淡然。甚至于这样的邂逅是一种惊喜,哪怕昨天人还在忧伤中。我又想起了很多过去的画面,在最艰难的日子里,穆旦的诗给过我力量和安慰,虽然我不能去更好的诠释他的诗歌,但生活中有过穆旦诗的影子,有过流淌的光阴,也是幸运的。</div> <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06</font></b></div><b><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海子</font></b></div></b></h1><div><br></div><div>我是喜欢海子的诗的,因为他诗歌中的麦地、村庄都是我熟悉的生活环境。我的故乡就是这样的。海子诗中还有大海、姑娘,海子诗中的爱情饱含忧伤,也是我青春内心的熟稔。<b>“四姐妹站在山岗上,所有的风都吹向你,所有的心都为你憔悴。”(《四姐妹》)</b>海子的诗中还有姐姐和母亲,听着让人心疼。《日记》中写到<b>:“姐姐,今夜我在德令哈,夜色笼罩/姐姐,今夜我只有戈壁/草原尽头 我两手空空 /悲痛时握不住一颗泪滴”,</b>让人能感觉到海子在旅途中的寂寞和无助。<b>“这是惟一的,最后的,抒情”,“姐姐,今夜我不关心人类,我只想你”。</b>那么倔强的海子在这一瞬间好像也妥协了。</div><div><br></div><div>但海子终归是海子,他完成了人生的倔强和宿命,在山海关卧轨自杀,有人解读说这是工业文明对农耕文明的胜利,好像也有点道理。海子来自农村,但现实的农村已经给不了海子需求的精神家园。<b>“当我痛苦地站在你面前,你不能说我一无所有,你不能说我两手空空。”</b>这是海子回到故乡的写照。而在城市,海子依然找不到归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是海子最著名的诗,“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海子把希望寄托在明天,而今天的海子依然生活在痛苦中。我相信海子写这首诗时内心是激动的,这符合创作的心理。文学作品多是作者内心情绪高峰的体现,何况是诗歌。我曾在一部青春电影里面看见男主人公朗读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他是站在山里清澈的溪水中,我很欣赏他的朗读,带着欣喜,带着憧憬,带着明亮。就像诗中写的,“那幸福的闪电告诉我的”。海子在写这首诗应该是幸福的,但也是很短暂的,如闪电般,因为不久后海子就卧轨自杀了。</div><div><br></div><div>世俗的人很难理解海子,我也理解不了。所以海子是独一无二的,当代诗坛提到最著名的诗人,人们一般是想到海子的,因为他用死亡来祭奠诗歌,因为他写出了《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海子自杀时身边带着四本书,其中就有《圣经》和《瓦尔登湖》,《圣经》代表着信仰,《瓦尔登湖》固守着农耕文明。海子是有信仰的,诗歌就是海子的信仰,类似于梵高心中的黄色。海子的遗言中写到,<b>“我已经走到了人类的尽头,我的死与任何人无关。”</b>梵高也表达过相似的话语。<b>梵高说,“如果我找不到心目中理想的黄色,我宁愿自杀。”</b>两个天才,都以自杀的方式完成了生命,从而让艺术得到永生。梵高生前贫困潦倒,现在一幅画作价值连城;海子也完成了人生价值的升华,完成了向前辈的致敬。</div><div><br></div><div>每年春天,有不少喜欢海子的人去了海子的老家安庆的一个小村庄,去他的墓地前祭拜。那时油菜花开了,村庄依然质朴着,麦地也十分葱郁,等待着五月的成熟,海子号召全世界的兄弟来麦田里收割。等到秋天来临,海子又在歌唱自己的村庄,天空高远,海子在安静地写诗,河流流过村庄,一切都显得那么安详。</div> <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07</font></b></div><b><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瞿永明和韩东</font></b></div></b></h1><div><br></div><div>关注瞿永明也是考试时需要,因为当代诗歌女性诗人的创作是个知识点,而且女性文学是一脉相承的,从五四时的丁玲冰心萧红到后来的池莉张抗抗王安忆,再到林白陈染卫慧棉棉,诗歌上舒婷是一个高峰,瞿永明是当代诗的一个高峰。</div><div><br></div><div>女性写作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开放,越來越大胆,<b>从“我手写我口”到“我手写我心”,再到后来的性别写作和身体写作,到后来作家喜欢赤裸着身体写作,并在镜子中欣赏自己,瞿永明还有一个黑色系列</b>,黑色头发黑色眼睛黑色乳房等等,反正我那时读过一些评论,现在还能依稀想起这些。读瞿永明的诗,也算是满足了青春期的一些好奇,但我没有记住什么诗句。</div><div><br></div><div>我特意上网查了一下,瞿永明现在的身份比较多,诗人、美女作家、酒吧老板娘,在成都有自己的大本营,只是现在诗歌是小众行为,她显然没有前辈舒婷那样著名。她的诗歌多是写生活,也追溯历史,然后特别强调女性身份,和男性对立起来,有时也表达对传统的态度。我翻看了很多网页,只对这首诗情有独钟:</div><div><b><br></b></div><div><b>从此夏天被七月占据/从此忍耐成为信仰/从此我举起一个沉重的天空/把背朝向太阳(《七月》)</b></div><div><br></div><div>韩东和瞿永明算是一个时代的,都属于八十年代诗人,新潮,解构。我最熟悉韩东的作品是《你见过大海吗》,还有一首写大雁塔的,另一位诗人伊沙的《车过黄河》也是这样,一点的崇高也没有,用最无所谓的态度,甚至于玩世不恭来看待崇高等高大上的东西,在时代的变革中有先锋的作用。我有一次上课和学生讲过韩东,也多是随性的,从大海的意象在文化传承上的变化说起,韩东是个很好的例子。</div><div><br></div><div>《你见过大海吗》,诗中的大海已不再是梦想的代表,而是一种客观的存在,它什么也不代表,看到了大海又能怎样呢?让诗歌回归了日常生活,甚至于原生态。一下子拉近了读者和诗歌的距离。后来看评论,称之为解构主义,以前的文学作品多为结构主义,像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等,表达崇高、悲剧美。</div><div><br></div><div>我还记得那首有关大雁塔的诗歌,把有人从塔上跳下的自杀行为,在诗人眼中也是一件寻常的事情,死了就死了,甚至于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情。因为有人跳下去,呈现出一个大字的形状,像一朵绯红的花朵。另一位诗人伊沙的《车过黄河》,面对黄河,中华文明的象征这个崇高的意象,作者却说想小便,一泡尿就把庄严崇高的东西冲淡了,留下了一股怪怪的味道。</div><div><b><br></b></div><div><b>韩东《有关大雁塔》</b></div><div><b>有关大雁塔/ 我们又能知道些什么/ 有很多人从远方赶来/ 为了爬上去/ 做一次英雄</b></div><div><b><br></b></div><div><b>也有有种的往下跳/在台阶上开一朵红花 /那就真的成了英雄/当代英雄</b></div> <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08</font></b></div><b><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屠格涅夫和莱蒙托夫</font></b></div></b></h1><div><br></div><div>又想到两位国外的诗人,先说屠格涅夫,我只知道他的一首诗《秋天》,因为读书时有一段时间活在这首诗的情境里。我还记得里面的诗句:<b>“我爱秋天/犹如我爱忧郁的眼神一般/在多雾宁静的日子里/我常常走进树林/栖坐其间/眺望古松森森的冠盖和白茫茫的云天。”</b>我第一次看见就很喜欢了,好像是在《读者》上看到的。那时正在追梦的路上,也是在秋天,在合工大的校园里复习,在附近租住了一间很小的屋子,早晨天刚亮我就去了学校的小树林里朗读英语,很大声的朗读,很投入,能读一个多小时,一直到太阳出来,云雾散去,那时我就会想起屠格涅夫的诗句,有时会轻声 朗读出来,便觉得很快乐了,那种简单的快乐是很让人满足的,虽然还挣扎在坎坷中,但对未来总是仰望着,甚至于里面还有爱情的身影。因为那时也读过屠格涅夫的小说《初恋》。很唯美,能把整个青春的梦囚禁住。</div><div><br></div><div>莱蒙托夫的诗歌就是那首著名的《帆》了。</div><h1><font color="#ed2308"><b><br><div style="text-align: left;"><b> 帆</b></div></b></font></h1><div style="text-align: left;"><b><br></b></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b>在那大海上淡蓝色的云雾里,</b></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b>帆有一片孤帆儿在闪耀着白光! </b></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b>它寻求着什么,在遥远的异地? </b></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b>它抛下什么,在可爱的故乡? </b></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b>波涛在汹涌——海风在呼啸, </b></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b>桅杆在弓起了腰轧轧地作响…… </b></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b>唉,它不是在寻求什么幸福, </b></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b>也不是逃避幸福而奔向他方! </b></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b>下面是比蓝天还清澄的碧波, </b></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b>上面是金黄色的灿烂的阳光…… </b></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b>而它,不安的,在祈求风暴, </b></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b>仿佛是在风暴中才有着安详!</b></div><div><br></div><div>第一次遇见这首诗正值青春的年龄,那年我初中毕业去了师范学校读书(铁饭碗),我初中好友去了一中,我去他们学校找他,在他们教室的黑板报上看见了这首莱蒙托夫的《帆》,一下子就喜欢上了,觉得那时的心情就是这样的,追求着梦想,不甘于平凡,有一颗朝气蓬勃的心,憧憬着未来。</div><div><br></div><div>后来又在杂志上多次见到这首诗,我觉得这首诗在我读书的那个年代很流行的,激励过很多人。莱蒙托夫和屠格涅夫都是俄国人,我读大学的老师说他们那一代人受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影响很深。我也是浮光掠影地记录一点往事,再说下去就显露出知识的贫瘠了。<b>现在,我对待生活已没有诗中的那种激情了,更多的是回首往事中的波澜不惊,但在记忆的海面上,出现了点点白帆。</b></div><div><br></div><div>国外的诗人也读过里尔克、叶芝、华兹华斯的诗歌,还有一些忘记了名字的诗人,裴多菲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也曾影响过生活,还有一首《喜信正在路上》,在自己最煎熬的日子依然有一颗乐观的心。诗歌和音乐相似,总有一段时间受一首诗影响着,生活中都是它的身影,有时甚至是一种宿命。简单的生活中能有几首诗歌作为路标,回首也觉得蛮丰富的。诗歌是一种明亮,一路上洒满阳光,在流淌的光阴中,在生命的季节里。</div><div><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