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三捷河在下杭路的南面,南通闽江,北接达道河。这条蜿蜒的内河在星安桥附近的那一段,大概算得上福州内河样貌保存得最为古老的。旧时,处于商贸文化中心的三捷河,商贾云集、舟楫往来,附近满是茶楼、酒家、旅社、戏场,热闹非凡。而今的河道沿岸已被改造为上下杭历史文化街区,但依然可以寻到不少往日河畔生活的气息。<br></h3><div><br></div><div> 这一条似要枯竭的内河。然而百年前,这条三捷河却是福州商人们的“财源河”,潮水两头涨,来自东南亚各地的商品、货物顺着水路进进出出,为“掌柜们”带来丰厚的利润。 </div> <h3>三保街是哥今天的出发点。其位于三县洲大桥桥下。</h3><h3><br></h3><h3>三捷河南由闽江经沙埕水闸注入,沙埕水闸就在三保街旁。三保街在旧福州可是大名鼎鼎,这里曾水陆交通方便,过去每天停泊江边的货运船只有200多艘。三保街昔时店号林立,形成各行各业肩碰肩、店连店、行连行的局面,是福州城为数不多的商业闹市之一。古时曾有顺口溜:三保黃金地,民间已成市,水陆交通便,辐射到各地。</h3><h3><br></h3><h3>当时郑和出驶东南亚运输货物船队从此出发,因此很多人误以为三保街的名称是纪念郑和。其实不是酱紫的,三保地名源于古代保甲制度,三保街周围有一保、二保、四保、五保的地名和街名,也曾有五甲街、六甲街地名。<br></h3> <h3>沙埕水阐,三捷河入闽江处,污水纵横啊。</h3> <h3>三县洲桥墩下一座道庙</h3> <h3> 哥今天绕路行,因为古时闽江水绕过大庙山,上下杭便是上下航的津口埠头。大庙山在哪呢?</h3><h3><br></h3><h3>寻找大庙山途中经过古田会馆</h3> <h3>古田会馆是民国4年(1915年)由古田籍商人在福州集资建造的、具备停宿、储运、交际功能的一个场所。会馆坐北朝南,四面红墙,占地690平方米(有说640平方米)。会馆内分东西两落,东侧为主落,内有戏台、谯楼(含钟、鼓楼)、天井、中厅、正厅等。会馆由20根方、圆石柱布局,飞檐翘角,雕梁画栋,金碧辉煌。馆内的木构件、石柱、石栏都保存较完好。特别是馆内的3个藻井雕饰物,精雕细刻,巧夺天工,在福州绝无仅有。会馆正厅面阔三间、进深三间,抬梁穿斗式结构,重檐歇山顶。<br></h3> <h3> 尼玛,原来大庙山就在福四中,天天上班座公交车路过,它可是古时比褔州三山更威严出名的山。</h3><h3><br></h3><h3> 据说此山原名惠泽山,汉高帝五年,在此山册封无诸为闽越王。无诸死后又在山上立庙祀之,故名大庙山。</h3> <h3>再返回白马路三捷河段,正式开启今天的行程。</h3> <h3> 哥走了一伙,肚肚饿了。原来沒吃早餐,三捷河旁南园路有家百年糍粿店,听说味道极好,纯手工制作。</h3><h3><br></h3><h3>一个米加一个时,念什么?哥也不知,听说是福建人独创的字,即糍的意思。</h3> <h3>哥的早餐:安南粿</h3><h3><br></h3><h3>它是用糯米、晚籼米磨浆成粉,再揉进红糖作皮,色作淡红,包上绿豆沙或赤豆沙,也放入特制的木模内压成扇面形状,垫上棕叶蒸熟即可。福州特有小吃。</h3><h3><br></h3><h3>为什么取名安南,哥猜此果莫非当年航运时从越南传入?明时越南叫安南。</h3> <h3>粿店旁老爷爷们在辛苦地制道符。</h3> <h3>沿着三捷河,走了百余米,来到了三捷河流经的星河巷。因此三捷河也叫星安河。</h3> <h3>旧时,上下杭附近满是茶楼、酒家、旅社、戏场,热闹非凡。故而,如今政府计划把此地打造成酒吧一条街。</h3> <h3>星河巷进去百余米即见到星安桥。星安桥现存桥体为南北走向的一墩两孔石拱桥,长约18米,宽约2米。虽然体量上不如三通桥,桥首也被现代民房所夹峙,但桥体却基本保持古韵,每天人来人往,充满生机和活力。</h3> <h3>星安桥连接旧时上下杭的“福星铺”和苍霞洲的“安乐铺”,桥名自两铺中各取一字合成。桥虽不大起眼,却也是旧南驿道上的一大节点。由此往南到苍霞洲闽江边上可乘渡船至对岸南台岛的龙潭古渡,过白鹭岭即可到达阳岐古渡。</h3> <h3>星安桥上最大的亮点是各个历史时期所留存下来的传承有绪的建桥、修桥铭文。</h3> <h3>此外,桥体上还留有“安乐上社修”、“垂裕堂张重修”,“惟善社监督”等题记,说明此桥是由民间组织修建的,也反映出那时的人们对桥梁质量是相当重视的。</h3> <h3>星安桥的河道北岸有张真君祖庙,在三通桥下河道敞未被填之前,每逢涨潮之际,达道河东西段、三捷河的潮水便会在此处交集,形成“圣君殿水两头涨”的水文奇观,明清时期各地的商贾,本着“财源滚滚,随潮而来”的祈愿,云集上下杭一带,以此地作为在“福”地发财的“聚宝盆”,祖殿内供奉的张真君也被奉为了“商神”,福州的“商会”、“金融公会”和“商事研究所”的会址都曾设在殿内。</h3> <h3>三捷河上的码头早已废弃,不过百年前这里可是中国最繁忙的水运码头之一。</h3> <h3>星安桥旁有古迹法师亭,原为供行人休憩的路亭,后改为供奉五代闽国时的陈守元法师。《闽都别记》载,陈守元是“临水娘娘”陈靖姑的堂兄,第二代闽王王延钧曾拜其为国师。</h3><h3><br></h3><h3>福建最后一个武状元陈培松的故居就在这附近,但我今天没找到。</h3> <h3>永德会馆坐落于福州下杭路张真君祖殿斜对面的永德会馆,历史悠久,中西融合,文化内涵丰富,极具保护价值。福州永德会馆始建于清雍正年间,光绪间重修,民国20年重建,均为两县在榕商帮集资所建。</h3> <h3>长期以来,永德会馆被作为福州永德商帮堂会、商会、同乡会的活动场所。福州解放后,永德会馆作为公产。</h3><div>现存永德会馆建筑基本完好,轻度破损。</div> <h3>永德会馆旁的硋埕里</h3> <h3>海贸时,德化、永春的瓷商把老家出产的瓷器拿到“硋埕里”这一带来卖并出口,相当于现在的“厂家直销”,这里的瓷器市场越来越“火”。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福州成为了对洋人开放的通商口岸,外国商人云集福州,许多外国人都是第一次在硋埕里看到了精美的德化瓷器。</h3><div><br></div> <h3>张真君殿旁有条小弄,拐进去瞅瞅</h3> <h3>乖乖,看到一个大会馆,名叫南群会馆。</h3><h3><br></h3><h3>它位于下杭路92号。清末,由泉州、漳州、厦门等闽南籍商帮集资建造。会馆坐北朝南,占地面积约2000平方为,四面红砖清水墙。中间大门为青石门框,横匾刻“南郡会馆”四个大字。两边仪门为拱形门框,上面各有一青石额刻“河清”、“海晏”,墙裙为4块浮雕,典雅别致。整个门面保存尚完好。进门依次为戏台、天井(两侧走酒楼)、大殿、厢房鱼池。大殿为重檐歇山顶,穿斗式木构架,雕木贴金,富丽堂皇,殿中祀天后妈祖。廊柱和柱础场用青石,雕刻十分精致,出自惠安名匠之手。现在于山白塔寺的青石圆雕龙柱便是由此移去的。内仅存“六港集樯帆,波平大海”一根石柱残联。</h3> <h3>晏海</h3> <h3>清河</h3> <h3>解放前曾是地下党联络点,解放后改为小学(即下杭小学),以国际象棋为校本课程。1—5年级都有开设此课程。对口中学为福州第十四中学。2007年9月1日全体并入台江第一中心小学。原址改为育智学校分部,现为后洲中心幼儿园。</h3> <h3>挂着福州第八塑料厂大匾的其实是当年有“聚宝盆”之称的昇和钱庄,如今已是残破不堪。但高墙深宅,还是可以想象当年的规模。</h3> <h3>乖乖,又发现一条极其瘦窄的小巷,名曰汤房巷。</h3><div><br></div><div>它连接福州上杭路和下杭路有一条小巷。巷长128米、宽仅一米多。汤房巷据传地下原有温泉,清代时建有澡堂(福州话叫“汤房”),供颜料、油漆工与居民同池沐浴,因而得名。后常引发争端而斗殴,曾造成人命案,闹得满城风雨。澡堂被迫停业,改建民居。<br></div> <h3>解放前这里曾是棉纱黑市交易的场地,曾演绎过一场场惊心动魄的商战场景,如今墙体已经斑驳破旧,小巷越发沧桑、古朴、迷离,神秘。<br></h3> <h3>一出汤房巷,巷口处即是福州工商联合会旧址。</h3><div><br></div><h3>1949年8月20日,福州解放后的第三天,市军管会财经委就接管了“市总商会”和“省工业会”,拟筹组成立新的福州商业界与工业界联合的“市工商联合会”。</h3> <h3>商务会旧址旁是台江书院</h3> <h3>书院建于康熙年间,如今已破旧不堪。</h3> <h3>不对,不对,哥今天是来亲水行的。立马折回原道继续沿三捷河畔走。</h3><h3><br></h3><h3>哥被圣君弄旁边有家卖青红酒的左海春秋深深吸引过去。古音环绕,古香古色,好小资。</h3> <h3>青红酒的传说:公元前209年,楚汉战争爆发,无诸率兵协助刘邦击败项羽。<br></h3><h3><br></h3><div>公元前202年,建冶城(今福州华林寺遗址),无诸在于山加封闽越王。封王当日,一美貌女子献自酿美酒,色泽青红。无诸饮后大悦,遂在于山之巅大宴九日九夜(今于山九日台古迹)。自此,青红酒开始从民间走入朝堂。闽越王宫祭祀婚嫁,必饮此酒……</div><div><br></div><div>青红酒,被誉为闽派黄酒的正宗,主要是因为其酿造工艺的复杂和酒品浓郁醇香兼而营养丰富。</div><div><br></div><div>此女在后世中被称为青红娘子,又叫十八娘子,因为祭祀和婚嫁民俗专用的青红酒。历史上须经处子之身的女子亲手经过十八道工序方可酿造,是以谚语之渊源……<br></div><div><br></div><div>青红酒取料及其讲究,以上好的闽江江畔糯米,和闽越山泉兑酿之醇浓酒曲,置于发酵之地,也须经周易八卦之占卜,定于风水顺悦之上好阴地,泥封静置数年乃至数十年。青红酒不破而有酒香溢出,破泥则酒香扑鼻而来,色泽青红浓稠,入口极软,易咽爽口,却后劲十足,三五碗后,经过小半时辰,必大醉。</div> <h3>福州的油纸扇做吊顶</h3> <h3>陈文龙祖庙</h3> <h3>陈文龙,福建莆田人,抗元名将,民族英雄。<br></h3><h3><br></h3><div>宋度宗咸淳四年(1268年)中状元。陈文龙深受南宋朝廷器重,出任多个重要职位,颇有成就。元军南下,在各地守将纷纷投降的背景下,招降使者两次至兴化劝降文龙,均被其焚书斩杀。后被捕,押送杭州途中开始绝食,经杭州谒拜岳飞庙时,气绝而死,葬于杭州西湖智果寺旁。</div><div><br></div><div>明朝诏封文龙为福州府城隍,福州人称文龙为“尚书公”。</div> <h3>陈文龙庙旁三通桥建于清朝嘉庆丙寅年(嘉庆十一年,公元1806年),长约37米,宽约3米,为福州市区仅有的一座2墩3孔石拱古桥,不仅造型优美,而且体量也是最大的。三水汇于一桥之下的独特地理位置,更是为其赢得了“三通”的美誉。</h3><h3><br></h3><h3>此桥原位于原达道河东段、新桥仔河(实为达道河西段)、三捷河三条河道交汇之处,曾建有一座东西走向的古桥,名为“三通桥”。</h3> <h3>只是时间到了2000年,这处存在了近200年的人文景观却在一夜之间被无情地毁灭了。那一年,中亭街改造工程启动后,先是三捷河河道被填平,5月25日零点10分,中亭街改造工程开发商嘉集团又趁夜用大型铲车将流经三通桥北侧的达道河东段的一大截河道填埋,并铲断三通桥东侧一孔。填河、毁桥事件经报 纸、电视台披露后,激起市民和文物专家的强烈愤慨。在“有关部门”的协调下,直到2004年,才决定由利嘉集团承担修复三通桥的所有费用。但此时,中亭街的新建筑已紧贴三通桥,达道河东段河道也已成为暗沟,三通桥被人为造成了一条无水的旱桥。无奈之下,“有关部门”只好将三通桥转向70度,并位移47米,呈南北走向架设于“水部尚书”陈文龙庙南侧河道之上。</h3> <h3>而如今的三通桥,活像一具僵尸躺卧在经常干涸的河床之上。即使遇到有水的日子,也因受到周边商铺乱排乱倒的污水和各类垃圾的污染,散发出阵阵令人无法忍受的恶臭。</h3> <h3>三通桥旁一位老人,见我不停地拍照,误认为我是暗访的记者。他咽下囗中半块馒头对我愤怒地说:"拍,都拍下来,福州还评上了卫生城市,你看这河,什么污水都住里面排".</h3><h3><br></h3><div>哥惋惜地同时,心中却一阵窃喜。是不是因为哥长的浓眉大眼,满脸浩然正气,这位老人才对我说这些?</div><div><br></div><div>YY中</div> <h3>三通桥旁一群大妈在秀旗袍</h3> <h3>还有好多可爱的小盆友在写生三通桥哦。</h3> <h3>偷偷地拍了几张</h3> <h3>上下杭新貌</h3> <h3>今天的行程结束了,此地是三捷河与达道河交接之处。哥已经很费脑了,达道河就不走了,后续找时间再续写达道河。</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