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39b54a">王金昌,洗石斋主,山西平陆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书画研究院山西创作院常务副院长、中国书画院高级院士山西分院副院长、中国楹联学会艺委会委员、中国老年书画家协会会员、中国书画家联谊会会员、山西省书法家协会理事、三晋文化研究会书画院副院长、当代青年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中日韩新书画联谊会常务理事,中国当代书画家联谊会研究员、中韩文化大使、晋阳印社社员。2016年应邀为斯洛伐克总统安得烈基斯卡製印,书法作品2016年春节在中央电视台(台前幕后看春晚栏目)直播。四十幅书法作品在乌克兰国家博物馆展出并被收藏。书法篆刻作品曾先后在《人民日报》、《解放军报》、《解放军画报》、《山西日报》、《国防大学学报》等报纸杂志专题介绍。曾入选国际性书画展览20次,国家级书画展览33次,省级书画展览68次,并多次获奖.曾六次成功举办个人书法展。书法篆刻作品、艺术成就被编入《中国当代文学艺术新闻人才传集》、《世界华人艺术名人大辞典》、《当代青年书法一千家》、《中国文艺传集》、《当代中外名人大辞典》等多部典集。</font></b></h3> <h3><font color="#167efb"> 点评</font></h3><div><font color="#167efb">中国书法艺术是中华民族最具代表性的民族艺术,它以中国汉字为载体,通过毛笔运笔的曲直粗细、轻重快慢、浓淡枯湿等表现手法将汉字进行塑造。</font></div><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 近观王金昌政委作品,一股清新灵逸之气扑面而来。其书法作品既有深厚而精湛的传统功底,又有个性强烈的时代气息。其书艺韵味十足,以颜真卿书法为根基,兼取百家,并糅合了欧阳询、米芾、黄庭坚等历代书法大家诸体的精华,有效结合,使其相融相通。其书风结构严谨、工整,线条纯净、大气,清新刚劲,气势遒健。细品书作还透露出一种高古虚旷的历史沧桑之感,那富有生命活力的笔墨线条,使人生出一种“初见敬而畏之,愈久看愈可爱”的身心感受。</font></h3> <h3><font color="#39b54a">寒露轻烟花欲湿 芙蓉出水展清姿</font></h3><div><font color="#39b54a"><br></font></div><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39b54a"> ——书法家王金昌印象</font></h3> <h3><font color="#167efb">生于黄河岸边的王金昌,深受厚重的河东文化熏陶,从小就喜欢书法艺术。金昌的小学教师石有才,是朱老总的马夫,书法颇有造诣,对学生要求又特别严格,使他打下了极好的童子功。黄河的涛声铸就了王金昌坚韧不拔的性格,军人生活锻炼了他勇往直前的毅力。在军营,由于工作关系,他接触了不少书画家。他的勤学好问,使许多书画家都十分喜欢他。特别是拜徐文达先生为师后,在他的悉心指导下,金昌系统临习颜欧柳等碑帖,书艺日臻完美。</font></h3> <h3><b><font color="#39b54a">王金昌政委把自己的书房命名为“洗石斋”,这源自清代书画家李日华所言:“学书如洗石,荡尽浮沙浊土,则灵巧自呈,秀色自现。”金昌喜欢此言,他曾在论坛发言:“学书是在学做人,感悟历史,亲近古人,亲近贤人,更让人学会修身养性,获得心灵的宁静,教我们学会奉献,懂得感恩。”这正契合了林散之先生所说的“学书就是学做人,字如其人。什么样的人,就写什么样的字。学会做人,字也容易写好”的教诲。</font></b></h3> <h3><b><font color="#39b54a">看他挥毫泼墨,那真是直抒胸臆,流畅至极。看似不经意,放荡不羁,实则法度森然,章法布局,疏密有致,行距字距铺陈得体,疏可走马,密不透风。使人想起吴丈蜀题谢无量自写诗卷8中的“芙蓉出水展清枝”来。评论家介子平曾评曰:其“行草,妍美流便,绰约多姿,得二王气韵,具傅山风骨。”“篆书,用笔生辣,奋起横戈,结字奇古,厚重朴茂,凝练果敢处不乏起伏跌宕之势,挺拔整饬间却有鸾翔凤翥之态。平和恬淡中求得险绝疏放之肆,铁画银钩里显出莞尔闪烁之眸,那才是书法的羽扇纶巾,灵动欢跃。”</font></b></h3> <h3><b><font color="#39b54a">金昌还擅篆刻。他通此道与徐文达先生有关。一次,他说想请人刻方印,徐先生说:“自己有手为什么要求人?”于是他下决心操刀刻石。他在方寸之间,以刀当笔,勇猛精进,布局不泥成法,构图灵巧隽永,于钢筋铁骨中见圆润秀美,大刀阔斧中现秦风汉韵。不论大小,方方精道。大的为五台山寺院治16厘米,小的不足半厘米。特别是他那“百和”“百乐”印存,真是人见人爱,美不胜收。那方寸之间的流光之美、朴拙之美、刚劲之美、秀丽之美、古雅之美、时代之美,让人倾倒。有位藏家看好他的双百印存,极欲收藏,到他的书房一看,大吃一惊。他为刻好这“二百”方印,居然设计和镌刻了近千方之多,足以见其对艺术之精益求精。</font></b></h3> <h3><b><font color="#39b54a">金昌书法、篆刻达此境界并无捷径,这是他勤勉的结晶。</font></b></h3><div><br></div> <h3><b><font color="#39b54a">首先,他深谙读书之重要。他记住了杨守敬先生的话“要学富,胸罗万有,书卷之气自然溢于行间”。抓紧一切机会认真读书,经史子集,皆有涉猎。常常一边品茗,一边读书,尽享读书之乐。</font></b><br></h3> <h3><b><font color="#39b54a">其次,他勤于练笔。刻苦临习碑帖,成为他的日课。每天不管多忙多累,也必挥毫。他说:“一天不写字,就好像少了什么似的。”一旦有学习机会,他更是如痴如醉。1991年,他到西安竟连续在碑林呆了整整7天,又是摹写,又买拓片。碑林的工作人员都十分钦佩地说:“你真够下工夫!”到如今,他说:越写越不会写了。不会写,这也许是好的征兆。当年“扬州八怪”之一的郑燮晚年就曾在一幅竹石图题诗曰:“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笔夜间思。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font></b></h3> <h3><b><font color="#39b54a">王金昌政委还十分热心公益事业。他在部队时,就经常下去给群众书写对联。还资助吕梁一位家境困难的小孩上学,每月60元,逢年过节还寄衣物。他还应邀到监房为服刑人员写书法,鼓励他们重新做人。他不使艺术品沾染铜臭,对社会、对人民充满感恩之心。</font></b></h3> <h3><b><font color="#39b54a">如今的王金昌政委,书法越发精湛,早已是声名远播。惟愿其在以后的艺路上坚守初心,时创新意,与时俱进。</font></b></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