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style="text-align: left;"><font color="#010101"><b>六十一年前的今天(1956年11月8日),我脱离母体呱呱坠地。六十一年来,母亲用她的深情和母爱养育我健康成长,成家立业,成为社会有用之材。如今,正当我们要回报母亲养育之恩,让她老人家安享晚年之时。二周前她竟安然离世,与我们永别了。今天是我的生日,我呼唤母亲,她的在天之灵将与我们同在……</b></font></h1> <h1><b>母亲出生于1933年3月17日,于2017年10月25日因病(肺心病引发心衰)经抢救无效与世长辞,享年85岁。母亲的一生平凡而伟大,她勤劳、善良、默默无闻、含辛茹苦养育了我和弟弟。如今我们事业有成、生活安逸、家庭和睦这一切都倾注了母亲的心血。是母亲教会了我们做人的道理以及面对生活积极乐观向上的态度。她用毕生的精力和辛勤的汗水,造就了我们一生享用不尽的精神财富和幸福之本。如今正当我们要回报母亲养育之恩,让她尽情地享受天伦之乐,安度晚年之时,老人家却驾鹤匆匆而去。我们回天无力、肝肠寸断、情何以堪。</b></h1><h1><b>回首往事,泪如泉涌,千言万语也难以表达对母亲的思念之情。面对母亲的遗像,往日慈祥的音容笑貌一一浮现在我们眼前,成为我挥之不去的心痛。</b></h1><h1><b>母亲是一位从贫苦中走出的女性,从小就品味了人世的艰辛,过早生活重担的磨练使母亲变得坚强、执着和豁达。当年在娘家,母亲在5个兄弟姐妹中是长女,每逢家庭或兄妹们遇到困难,总能见到她挺身而出,鼎力相助的身影。她长年累月,承担着照顾我的祖母、外祖父、外祖母的重任,使得祖母、外祖父和外祖母都能安享晚年,最终都以八、九十岁高龄寿终正寝。</b></h1><p><br></p> <h1><b>2008年在我父亲因病住院抢救一百多天期间,母亲自始至终不顾自己也体弱多病,起早贪黑,不辞劳累坚持守候在我父亲身边,尽到了作为妻子应尽的责任。</b></h1><h1><b>母亲是以她的身体力行在教育我们,而在生活上更是无微不至的关心和体贴我们。勤俭持家,为儿孙们奉献了一切。就是到了晚年,一直在同病魔斗争的她,仍然坚强的为我们这个家撑起了一片晴朗的天空。她的一生使我们真正体会到什么是贤妻良母,什么是敬老爱幼。</b></h1><h1><b>母亲在学生时代品学兼优,用自己优异成绩赢得的奖学金完成了初、高中的学业。19岁开始就走上讲台。四十多年的教育生涯可谓桃李满天下,80年代初被评为一级教师。她几十年如一日对教育事业一如既往,无私奉献,用自己的品行和学识教育学生。孜孜不倦、呕心沥血,塑造了一个人民教师的光辉形象。</b></h1><h1><b>母亲一生养育了我们弟兄二人,在她有生之年,非常重视对我们的教育和培养,使我们一步一步走向成熟,成为对社会有用之人。"谁言寸草心,报的三寸晖"。我们永远是母亲的牵挂,母亲的恩情我们永远难忘。母亲走了,留在我们心中的是她的无私、勤劳、节检、善良、执着和担当的精神财富。</b></h1> <h1><b>晚年的母亲,仍然勤奋好学。</b></h1> <h1><b>字如其人。</b></h1> <h1><b>母亲84岁生日之际,由我掌勺,母亲对我“自学成才”的厨艺倍加赞赏。</b></h1> <h1><b>母亲当年的婚纱照和今年母亲节晚辈给她的贺信。</b></h1> <h1><b>60年代初,我(前排右一)和外祖父、外祖母、父亲、母亲、大舅舅、二舅舅、二舅妈、二姨妈及表哥、表弟等合影。</b></h1> <h1><b>母亲初、高中学业完全靠自己每学期获得奖学金得以完成。</b></h1> <h1><b>当年父母亲的结婚证书。</b></h1> <h1><b>不仅仅是一位称职的母亲,也是一位称职的教育工作者(父亲用禄莱福莱双镜头相机摄于康健公园)。</b></h1> <h1><b>母子情深(父亲用禄莱福莱双镜头相机摄于桂林公园)。</b></h1> <p class="ql-block">三年自然灾害期间,父母不畏艰难,以他们辛勤的劳动和出色的才华,呵护着我,幸福健康的成长。</p> <h1><b>文革中在人民公园。(父亲用海鸥203相机拍摄)。</b></h1> <h1><b>文革中(父亲用海鸥203相机摄于和平公园)。</b></h1> <h1><b>英姿飒爽的二阿姨(解放战争中服役于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和母亲情深意长,一九六六年底由于文革,二阿姨全家遭受迫害。母亲闻讯后不顾有孕在身(当时还怀着弟弟),只身搭上红卫兵大串联拥挤的火车,坐了三天三夜才到达重庆,给二阿姨一家送去姐妹之情。</b></h1> <h1><b>母亲和我的弟弟在人民广场(父亲用海鸥203相机拍摄)。</b></h1> <h1><b>母亲和二阿姨在上海人民公园(父亲用海鸥203相机拍摄)。</b></h1> <h1><b>八十年代初母亲在家中留影(我用海鸥205相机拍摄)。</b></h1> <h1><b>八十年代初,我学会了做沙发。这是母亲和外婆坐在我刚做好的新沙发上,充满幸福感。(我用海鸥205相机拍摄)。</b></h1> <h1><b>游览京杭大运河。</b></h1> <h1><b>年迈的外婆在母亲悉心照料下,得以安享晚年。九十五岁高龄离世时,母亲含泪写下满满三页悼词,字里行间充满哀思……表达了一个服侍老人多年孝顺女儿的儿女情长。</b></h1> <h1><b>父母和孙子在一起。</b></h1> <h1><b>母亲和父亲在浙江余姚(老家)参观河姆渡遗址。</b></h1> <h1><b>二00三年十月,父母在北京故宫参观。</b></h1> <h1><b>二00三年十月,父母在北京八达岭长城。</b></h1> <h1><b>母亲在九龙壁前留影。</b></h1> <h1><b>二00四年母亲在上海家中的天井里。</b></h1> <h1><b>二00九年春节母亲和我们一起在前往台湾的游轮上。</b></h1> <h1><b>我们在游轮上的西式年夜饭。</b></h1> <h1><b>母亲应这位意大利小帅哥船员之邀,在舞厅里一起翩翩起舞。</b></h1> <h1><b>母亲在香港九龙。</b></h1> <h1><b>母亲在香港维多利亚港湾(星光大道)。</b></h1> <h1><b>游览香港中环附近的住宅区。</b></h1> <h1><b>母亲在香港海港城。</b></h1> <h1><b>母亲在台北。</b></h1> <h1><b>母亲在台北故宫参观。</b></h1> <h1><b>二0一0年母亲参观上海世博会。</b></h1> <h1><b>在中国馆参观后留影。</b></h1> <h1><b>站在世博大道上。</b></h1> <h1><b>乘坐瑞士馆的缆车。</b></h1> <h1><b>在芬兰国家馆前的陨石上写字。</b></h1> <h1><b>和来自北欧的姑娘们合影。</b></h1> <h1><b>参观俄罗斯馆。</b></h1> <h1><b>在世博园露天餐厅午餐。</b></h1> <h1><b>在丹麦国家馆,母亲对新颖的自行车颇感兴趣。</b></h1> <h3><b>母亲节,我们和敬爱的母亲在一起。</b></h3> <p>与最疼爱的孙子在一起交流</p> <h3><font color="#010101"><b>今年大年初一早晨,我给母亲拜年。</b></font></h3> <h1><b>近年来,母亲虽然每当季节变化仍有老慢支旧病复发,但由于环境和医疗保健条件的改善得以缓解。节、假日常随弟弟去江、浙一带游玩,享受快乐时光。这是二0一六年五月,母亲在扬州。</b></h1> <h1><b>二0一七年九月十四日下午,母亲最后一次在小区的花园里休息。</b></h1><h1><b><br></b></h1> <h1><b>挽联:献身教育功在千秋,为人师表光照后代。是母亲一生的写照……</b></h1> <h1><b>青山无语、鹤鸣低迴。愿慈母大人在西去的路上,一路走好,安息天国。安息吧,慈母大人,我们最亲爱的妈妈。<br></b>.</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