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山印象

风为裳

<h3><font color="#010101">  小时候想去香山是因为语文课本里杨朔的散文《香山红叶》。我的家乡大多生长一些杨树、柳树、椿树、水杉和野生构树之类, 红叶自然是极少见的。现在北方城市生活了多年,对北京的雾霾早已深恶痛绝,但仍想去香山看看,一半是源于小时候的红叶情结。</font></h3> <h3>  终于,在金秋十月的最后一天,左手牵着右手爬香山来了。</h3> <h3>  勤政殿是香山二十八景之首,也是这座皇家园林的标志性建筑,位于公园东门内,是乾隆皇帝来园临时处理政务的地方,取意勤于务本、勤于思政。</h3> <h3>  香炉峰是香山的最高峰,海拔并不高,但是入山的道路有很多,你选择走哪一条路所看到的风景是不一样的。</h3> <h3><font color="#010101">  我们随心所欲,走到哪算哪,并不把某一个景点当作既定目标,走走停停,拍照留影。</font></h3> 香山是离北京市中心最近的一座森林公园。今天阳光也好,远处的天空略微带有一丝儿淡淡的轻雾,空气清新怡人,湿度正好。入得园来,仿佛置身于一副巨大的山水画之中。<div><div>  山明水净夜来霜,</div><div> 数树深红出浅黄。</div><div> 当我被眼前的美景惊艳的同时又闻到了一阵阵清香。当我正在怀疑自己的嗅觉时:“哎呀,真香!”周围的游人都情不自禁地小声赞叹开来。我闭上眼睛,长长地吸了一口气,没错,真的很香。</div><div> 我继续往前走了很远,一直都被这种香气氤氲着。它并不只是一阵一阵的香,而是一直长久存在的;也并不是只刺激你的外部感官,而是已经沁入到你的心脾的一种淡淡的馨香。</div><div> </div></div> <h3>  我环顾四周,想找到香气的来源。园内古木繁多,松树、柏树、杏树、黄栌比比皆是,各种野花野果点缀其间。也许是某一种松针发出的轻微的药香,也许是这座庞大的森林里各种古树木的香味混合吧。莫非,香山是由于它的名副其实而得名?</h3> <h3><font color="#010101">  在香山,像这样几百甚至上千年的古树据记载有5800多棵,怪不得香山有天然氧吧和避暑山庄之称呢,我想夏天走在这些古木下一定也是很清凉的吧。</font></h3> <h3>  古寺屋檐藏幽静,一抹金黄,见证季节轮回,感知生命厚重。尊重自然,敬畏生命。</h3> <h3>  远上寒山石尽斜,白云生处有人家。</h3><h3>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h3> <h3>  红叶,从一颗嫩芽长成绿叶,它的使命就是吸收阳光给树提供养份。经过了春华秋实,经过了霜降过后昼夜温差十几度的考验,叶子完成了使命,在飘落的最后一刻,它将仅有的花青素全部迸发出来,奉献出最热情最华美的颜色供人欣赏。</h3> <h3>  瞧,银杏叶儿多么饱满的黄,成熟的黄,明净的黄,纯粹的黄。</h3> <h3><font color="#010101">  红红的柿子,如果有蓝蓝的天空相映衬便是极好,美中不足的是深秋的天空总是有雾,不像初秋那样云淡风轻,开阔高远。</font></h3> <h3> 萧萧几夜风兼雨,</h3><h3> 叶落无声又一秋。</h3><h3>耳畔萦绕着词人半世的沧桑和遗憾。</h3><h3> 人生若只是初见,</h3><h3> 何事秋风悲画扇。 </h3> <h3><font color="#010101">  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这样的思念究竟要有多美啊!在古诗人眼里秋天是属于思念的季节。</font></h3> <h3>  这一树树的红叶就是一首首的诗,我相信每一片叶子里都藏着一首诗。</h3> <h3>  不用文字激扬,不用浓墨重彩,不用选景,相机随手一拍就是一张张美丽的明信片。</h3> <h3>  木心说,秋天的风都是从往年吹过来的。不知道你是否同意,也不知这习习秋风能勾起你我怎样的过往,你又会想起谁。</h3> <h3>  站在满山的红叶中间想念爱我和我爱的人们。</h3> <h3>  玉华岫原为明代玉华寺,后乾隆时曾辟小轩,其地高爽,可俯视群岫,故提名“玉华岫”。</h3><h3> 重新修缮的玉华岫是一处精巧别致的园中之园,是小憩品茶的好地方,这里视野开阔,是园内观赏红叶的最佳处。</h3> <h3>  临近香炉峰,山势开始变得陡峭起来。为了多看一些景点我们走的是大循环,花的时间长也很费体力,膝盖和小腿肚子明显有了一些不适。当我们坐在石砌的台阶上歇息时,迎面走来两位鹤发童颜的老妈妈,显然,她俩是刚从香炉峰上下来的。我好奇地打听她们是否坐索道上去的,她俩带着几分自豪几分孩童般的腼腆异口同声地告诉我是自己爬上去的。周围的游人都情不自禁地竖起了大拇指。她俩气定神闲的样子无疑给我带来极大的鼓舞。不知从哪儿冒出来的勇气和灵感我突然提出想和她们合影留念,她俩居然很爽快的答应并积极配合我摆拍,很是默契地说声“茄子”。我们互相道谢,然后告别。</h3><h3> 看到她俩那花白而整洁的头发、干净的脸及脸上漾着的微笑,轻快的步伐,心想原来“老”其实并不可怕,将来我一定要老成她们的样子。</h3><h3> 她俩又何尝不是我今天在香山见到的最美风景呢?</h3><h3> 成熟的样子有很多,比如红叶,终将叶落归根,化为泥土,将养份馈赠给大地山林;比如这两位老人,健康、素朴、豁达、向上。</h3><h3> </h3> <h3>  松波同学在香炉峰留影,棒棒哒。</h3> <h3>  舍不得错过任何一个景点,下山我们依然选择步行。</h3> <h3>  在香山寺东南半坡上有一别致清静的庭院即双清别墅,早年间院内二道清泉常年流水不息,一股流向知乐濠,一股流向静翠湖,此即“双清”的由来。</h3><h3> 我们顺着山势往下走,不知从哪儿突然冒出来的一股清泉顺流而下。近年来北京严重缺水,也不知道这股清泉是自然生成的还是人工引进的,我们没有去考证,也没有刻意去寻找另一股泉水,不知不觉间我们已经来到了双清别墅。</h3><h3> 1949年毛泽东曾经在此居住过一段时间。三间老式平房,中间相对宽敞的一间是会客厅。右边是书房兼办公室,桌上一部老式电话机,一副大大的地图占据了半个墙面。左边不大的卧房里摆放着简单的生活用品,就连床上也有1/2的地方堆放着书籍。庭院前流水潺潺、红旗飘飘,宣传栏里有毛泽东的巨幅画像。香山的管理者显然已经将这里打造成了一块红色教育基地。</h3><h3> 别墅建于1917年,这里林木扶疏,山泉澄碧,环境清幽。 早在1931年,一代才女林徽因在香山养病期间就住在双清别墅。在养病的几个月里她和丈夫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在香山考察过许多古建筑。香山的空气和阳光滋养了她,她的身体恢复得很好。多情的诗人徐志摩及他们共同的好朋友沈从文、金岳霖都曾上山探望过林徽因。</h3><h3> 站在别墅庭院的池水旁,想到自己脚下的这片土地曾经留下过这么多才子佳人的足迹,心里涌起一种莫名的感动。</h3> <h3><font color="#010101">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恍惚中觉得北京还是昔日的北平。</font></h3> <h3>  在1860年和1900年香山公园二十八景先后两次遭到英法联军和八国联军焚毁。这些寺庙亭台大多是后天修缮或扩建的。 有些景点至今不能恢复和修缮的,索性就围起来并挂起了“游人止步”的牌匾,残垣断壁依稀可见。</h3> <h3><font color="#010101">  在对四季更替已经麻木了的城市生活久了,只有走出去,投入大自然的怀抱,才算和这个秋天亲近了。</font></h3> <h3>  香山,让我们在工作之余有这样一个休闲的好去处。在如今这个快节奏的纷繁社会里,让我们能够找到一份属于自己的慢生活。在钢筋水泥之中能够找到一个温柔的角落,放下浮躁,慢下来,淡然生活。</h3><h3> </h3><h3> 这也许是我想来香山的另一半缘由吧。</h3><h3><br></h3><h3> </h3><h3> </h3> <h3>  我是真的想赖在香山不走了。</h3> <h3>  再见了,香山!</h3><h3> 我还会来吗?</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