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瑙河游之三:教堂、修道院

一方

<h3>去欧洲旅行,少不了看教堂。起先大有"神惊目眩"之感,记得当初看到梵蒂冈圣彼得大教堂,巴黎圣母院,巴塞罗那圣家族大教堂时的震撼。后来,渐渐有了"五岳归来不看山"似的审美疲劳。这次河游,一路下来,似乎到了"再后来"阶段:习惯了随处可见的教堂,看惯了多姿多彩的尖塔穹顶,不惊不厌,那就是多瑙河边的城乡,那就是欧洲嘛,现代而古老,繁华市井毗邻肃穆神坛, 离“魔鬼”近,离上帝也近。</h3> <h3><font color="#ed2308"><b>河游看教堂</b></font></h3> <h3>纵览两岸,落入镜头的,常有耸立岸上的各色教堂建筑。对游客来说,信不信宗教,都一样欣赏教堂。</h3> <h3>这张多瑙河的落日照,若没有那哥特式塔影,美的成分是否会寡淡了些?<br></h3> <h3>几处教堂塔楼,为游船窗景增色不少。</h3> <h3><font color="#ed2308"><b>"走马"观教堂</b></font><br></h3> <h3>慕尼黑有教堂之都之称。卡尔城门内的Neuhauser大街上,这座伯格塞尔教堂(Bürgersaalkirche)让我们驻足,倒不是因为有名,而是它的童话色彩。</h3> <h3>没走多远,就是圣米歇尔教堂(St. Michael's Church, Munich),典型的文艺复兴式教堂建筑。外墙的壁龛都是巴伐利亚望族维特巴赫家族(上集讲到的路德维西二世他家)成员的雕像。</h3><h3><br></h3><h3>远处漂亮的拜占庭式圆顶,是圣母教堂(Frauenkirche)的两座塔楼顶端。圣母教堂是建于十五世纪的歌特式建筑,但塔楼建于十六世纪,一不小心,变成了异国风情的圆顶。后来这种风格成了引领巴伐利亚天主教堂建筑的时髦。 到了现代,这种东西方建筑风格的流行变更,就更快了。你看,上海的经济发展以后,摩天高楼象雨后春笋,更有仿建的"泰晤士小镇",如今却又回头稀罕石库门建筑酒店了,其间不过二十多年。</h3> <h3>同样,圣母教堂的青绿色圆顶,与玛利亚广场新市政厅的典型哥特式尖塔,广场中央的金色玛利亚柱,相映成景。</h3> <h3>慕尼黑郊外,路边的玲珑东正教小教堂,衬着远处的阿尔卑斯山。</h3> <h3>路过小镇上的小教堂。</h3> <h3>维也纳圣斯特凡大教堂(Stephansdom)也是不同建筑风格的融合体。它的正门是罗马式的,塔楼是哥特式,房顶的彩色花纹有东欧风味。也许是因为,这里是昔日哈布斯堡的多民族君主国的中心。</h3> <h3>圣斯特凡大教堂的哥特式塔楼高达137米,仅次于德国科隆大教堂。</h3><h3><br></h3><h3>塔楼是教堂建筑的标志。哥德式塔楼高耸向上,奇突谲诡,给人以神秘感,易于体现宗教的神性力量。人们的视觉随着上升的尖塔,或许会产生接近上帝和天堂的感觉?甚或升华的意境?<br></h3> <h3>布达佩斯的马加什教堂(Mátyás-templom),新哥特式建筑,混合了匈牙利民俗和土耳其艺术风格。马加什国王曾在此教堂举办婚礼,因而得名。马加什国王(匈雅提·马加什一世),是匈牙利的民族英雄,在位期间使王国达到鼎盛。</h3><h3><br></h3><h3>没错,你没看错,正门白色塔尖上是一只黑乌鸦,乌鸦在匈牙利是吉鸟。传说有人要毒杀马加什国王,一只乌鸦飞来衔走了有毒的戒指,救了国王一命。自此,乌鸦成了保佑王国平安的图腾。</h3> <h3>教堂屋顶的彩色琉璃比圣斯特凡大教堂更亮丽。</h3> <h3>布拉迪斯拉发曾是哈布斯堡王朝统治下的匈牙利王国的首都。这个圣克莱尔教堂(Kostol a kláštor klarisiek),初建于14世纪,曾是匈牙利王国的加冕教堂。</h3> <h3>陈丹青为自己的游记取名《无知的游历》,当然这不能当真。但,说在陌生的国度旅游,"满怀无知",太确切了。尤其是当你走进教堂,更是脑袋空空,因此感觉神秘,甚至敬畏,故而静静看,不妄议,或许会有些许感受,印象,激起好奇…,大多是<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0, 0, 0, 0);">不求甚解,回家什么都忘了</span>。</h3> <h3>对教堂里的绘画,雕塑和珍奇艺术收藏,唯有默默看,是否欣赏,能否欣赏,全凭你自己。教堂谢绝导游带队进教堂,也许正是这个意思。</h3> <h3>萨尔茨堡,是罗马天主教在奥地利设立的2个总教区所在地之一,故教堂多,规模大,以萨尔茨堡主教的座堂(Salzburger Dom)为首,这里还是莫扎特受洗的教堂。</h3> <h3>这是一座17世纪的巴洛克建筑,里面精雕细琢,富丽堂皇,自不待言。</h3> <h3><font color="#ed2308"><b>有最美图书馆的修道院</b></font><br></h3> <h3>奥地利的瓦豪(Wachau)河谷是多瑙河流域最美的一段,小镇梅尔克的修道院(Melk Abbey)是这段河谷美景长卷的开端,一颗最耀眼的明珠。这里是我这次旅游最期待的地方,不仅因为梅尔克修道院被誉为"世界上最美的修道院",内有"世界上最金碧辉煌的大教堂",更因为它的图书馆,被列为世上十座最美的图书馆之一,也是唯一得到世界文化遗产名号的图书馆。</h3> <h3>说起修道院,往往会联想安静素朴,青灯黄卷,那是教士清修研习的场所。而这座屹立在多瑙河边的修道院,是座亮黄色的华美巴洛克建筑,里面收藏的艺术文化精品不可胜数。</h3><h3><br></h3><h3>修道院始建于1089年,十七世纪起,属天主教本笃会修道院。现今的模样,修建于十八世纪早期。据说当时得到了哈布斯堡王朝的资助,成为奥地利皇家的夏宫。自然,外墙的颜色就沿用维也纳宫殿的"特蕾西亚黄"。感觉上,这里的黄色比美泉宫更耀眼。</h3> <h3>从12世纪起,梅尔克修道院成立了神学院并建立了图书馆。</h3> <h3>终于走进这传闻中的图书馆。华美的雕梁画栋,四壁密密匝匝的古籍,宫廷的风格中弥漫着中古时代的智慧气息。</h3><h3><br></h3><h3>图书馆的美焕美伦的穹顶,是由保罗·特罗格(Paul Troger)绘制的湿壁画。据介绍,画中央的女性寓意信仰,四周围绕四组天使,代表智慧、公正、坚韧和节制四大美德。门口置放着四尊雕像,分别象征四大知识分类:神学、哲学、医学和法学。</h3><h3><br></h3><h3>馆内收藏有10万册书籍,包括1888部中世紀手稿,750本珍貴的古版书(incunabula 欧洲1500年前的印刷书),都是无价之宝。它是梅尔克修道院的精华所在,故有"奥地利的精神文化中心"之誉。</h3><h3><br></h3><h3>意大利符号学家和小说家翁贝尔托·埃科(Umberto Eco)的畅销书《玫瑰的名字》使这个图书馆更具名声人气。这关系说起来有点绕。这部出版于1980的神秘侦探小说,是后来《达芬奇密码》这类"侦探+符号学"小说模式的鼻祖。书中,作者把第二号人物,即整个故事的的叙述者,设计为"梅尔克的阿德索"(Adso of Melk)。小说一开头便说:"自然,这是一部手稿"。其实,这只是作者的不动声色的戏谑,欧洲人写小说,喜欢假托来自一部历史上谁谁的手稿。看到网上不少关于梅尔克修道院的介绍都会联系到《玫瑰的名字》,说它 "是以一本十四世纪时梅尔克修道院的德国神父留下的手札为蓝本写的。" 好像真有一位梅而克修道院的修士叫阿德索,真有一本手稿。这也难怪,实在是作者太博学,写作功力太厉害,书中的人物故事,场景对话,背后都连着其它书籍,各类知识或史实,处处有典故。譬如,梅尔克修道院,它的图书馆,中世纪手稿,图书馆中的密室,都确有其事。如此真真假假,虚虚实实,妙笔生花,让读者读着读着,就当真了。</h3><h3><br></h3><h3>修道院内不准拍照,只好从网上"借"了这张照片。照片来自:https://commons.m.wikimedia.org/wiki/File:Melk_-_Abbey_-_Library.jpg</h3> <h3>修道院二楼有个大露台。从露台上可以看到整个梅尔克小镇和多瑙河支流梅尔克河。</h3> <h3>图书馆的螺旋楼梯,让人感受"深深深几许"的意境。其实就是二楼下到一楼的距离,那是楼梯顶部和底部镜子的反射造成的假象。</h3> <h3>主宫殿庭院最中间有一个古典喷泉,四周立墙的顶端竖有精致的雕像。</h3> <h3>修道院后面的田园风光。</h3> <h3>从修道院里出来,步行穿过美丽的梅而克小镇回游船。自然,路上一定会看到教堂。<br></h3><div><br></div><h3> 教堂,这种恢弘凝重,富有仪式感的建筑,为教徒们提供了"与上帝对话的地方"。而建筑教堂的需求则是建筑技术,绘画雕刻等艺术发展的一种动力和资源保证。宗教与建筑、文学艺术相互成就,与历史、文学息息相关。游欧洲,自然必先习惯观教堂。</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