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10月27日下午,“农垦牡丹江管理局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大赛展示活动”,在管局八五四农场学校圆满落下帷幕。本次活动历时两天,立足于“提高我局小学数学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能力,推进学科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共有来自全局15位教师围绕着“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数学广角”、“统计与概率”四大领域进行课堂展示。</h3> <h3> 会议之前的精心筹备和布置。</h3> <h3> 活动倒计时,紧张的准备中。</h3> <h3> 教研员尹艳红老师和李江主任为大会辛勤忙碌着,854农场小学为此次活动提供了最优质的服务、最温馨的话语、最甜美的微笑、最真挚的问候、最团结的领导班子、最优秀的老师、最聪明可爱的学生。</h3> <h3>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h3> <h3> 静默的会场等待着繁华的洗礼。</h3> <h3> 主席台上就坐的有八五四农场教育科邓高明科长、八五四农场学校姚海涛书记、管局教研室小学数学教研员尹艳红老师和五位管局小学数学兼职教研员。机关子弟学校卢莎老师主持开幕式。</h3> <h3> 854农场学校领导对此次活动高度重视,以教育科邓高明科长为首的领导班子成员,在活动中亲历亲为,率先垂范。854农场学校姚海涛书记为本次活动致开幕词。</h3> <h3> 管局教研室尹艳红老师精心策划、周密安排此次活动,大赛开始后,她又跟着认真听课,随时关注微信互动平台。这是尹老师退休之前所搞的最后一次大型活动了,多年来,在她的引领下,牡丹江管理局小学数学活动开展的如火如荼,小数教师无论从教学理念还是教学素养上,都不同程度的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她认真求实的工作态度和作风,感染着在场的每一位教师。</h3> <h3> 八五四农场小学教务李江主任,此次活动亲力亲为,做好各方面的后勤保障,带领本校教师听课,得到全局教师的一致好评。</h3> <h3> 精诚团结、肝胆相照、情同一家的管局小学数学教研团队。</h3> <h3> 部分评委和领队,他们是本次大赛的主力军。</h3> <h3> 13位评委本着公平、公正、公开和严肃、认真、求实的工作态度,为参赛选手打分。</h3> <h3> 认真听课、即时评课的各位老师。</h3> <h3> 全局近百名小数教师参加会议。</h3> <h3> 紧张核分的工作人员,轻轻的道一声——你们辛苦了。</h3> <h3> 静静候场的学生们,他们秩序井然,素质尤佳。</h3> <h3> 一年级的小学生们,虽然刚刚入学,可他们在课堂上的精彩表现,让听课的老师们不禁为他们赞叹。</h3> <h3> 评委们认真求实的工作态度,扎实有效的教研氛围,得到与会教师的共识。</h3> <h3> 云山农场小学的王辉老师是本次大赛中第一位赛课教师,同时也是15位参赛选手中年龄最大的一位教师,她执教的《倍的认识》,让我们从中感悟到农垦人敬业无上的奉献精神和认真求实的工作态度。王老师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通过观察、操作、比较进行学习,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h3> <h3> 8511农场小学付源老师执教的《倍的认识》,体现出新课程理念的思想,教师的个人素养由内而外的展现出来。创新的教法,不变的初心,得到与会教师的高度赞誉。</h3> <h3> 农垦二校宋旭芳老师执教的《倍的认识》。宋老师创设生动活泼的学习情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诱导学生积极思维,使教学活动更具有趣味性、探索性和开放性。</h3> <h3> 兴凯湖农场学校纪秀娥老师执教的《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本节课教学思路清晰,注重让学生经历探索知识的过程,使学生知道了这些知识是如何被发现的,结论是如何获得的,体现了“方法比知识更重要”。</h3> <h3> 教师的激情,感染的不仅是学生。</h3> <h3>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h3> <h3>庆丰农场小学王力丽老师执教的《认识钟表》。她的课体现出启迪思维,促进生长,</h3><div>玩中激趣,趣中释疑的教学理念。</div> <h3> 八五七农场张慧艳老师执教的《搭配》,本节课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老师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探索新知;在合作交流中,加深理解;在展示汇报中,寻找方法。</h3> <h3> 八五八农场学校史艳红老师执教的《11-20各数的认识》,本节课教师创设生动有趣的生活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并重视动手操作,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练习时培养学生数感的意识十分强烈,让学生体会身边处处有数学,从而获得用数学的体验。</h3> <h3> 八五一0农场小学姚金梅老师执教的《积的变化规律》,学习过程中老师非常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善于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计算、说理、交流等活动,归纳积的变化规律。很好的满足了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了不同的发展。</h3> <h3> 海林农场小学袁丹丹老师执教的《7的乘法口诀》。袁老师在课堂上从扶到放,引领学生去探索7的乘法口诀编排规律,点拨到位,启迪学生的智慧,注重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h3> <h3> 八五六农场小学张超老师执教的《用字母表示数》,本节课教学思路清晰,重点突出,教学过程环环相扣。充分利用教学情境,开展了扎实有效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经历了一个数学变化的过程。</h3> <h3> 机关子弟学校张海燕老师执教的《平行与垂直》,本节课在教学设计上新颖独特,巧用长方体模型教具,加深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间的位置关系,让学生在知识探究的过程中完成自主探究意识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白板的娴熟运用和把大数据引入课堂,更为本节课平添了色彩。</h3> <h3> 宁安农场小学贾蕊老师执教的《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认识》,纵观本节课的教学,无论是从学生对图形进行分类、还是提出问题、大胆猜想、进行验证、到最后得出结论的整个过程,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思维灵活性和深刻性。</h3> <h3> 八五四农场小学刘玉琦老师执教的《可能性》。刘老师的课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内需,理清了学习的脉络,感悟了数学思想,还充分体现出她对学生无私的、发自内心的、纯粹的热爱。这种热爱不是作秀而源于深处。她的课娓娓道来,婉如清泉。</h3> <h3> 八五五农场小学杨丽萍老师执教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整节课教师通过让学生对图形的观察、比较和动手操作,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渗透转化的思想,并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h3> <h3> 八五0农场小学高蕾老师执教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教师突出培养学生动手操作、主动探究的训练,通过剪、拼等活动来加深对面积计算的理解,有机利用了转化的教学策略,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过程,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h3> <h3> 庆丰农场戴春红老师做大会总结。</h3> <h3> 尹艳红老师进行大会总结和布置2018年教研工作。</h3> <h3> 昔日的汗水铸就了今天的辉煌!</h3> <h3> 赛后露出欣慰的笑脸。</h3> <h3> 再见了,留给我们美好回忆的赛场;再见了,陪伴我们度过难忘时光的八五四农场。</h3> <h3> 伴着歌声、追着夕阳、带着回忆、收获满满的踏上返途之旅。</h3> <h3> 纵观这15节课可谓特色鲜明,各具风采。15位参赛教师的教学,或铿锵有力,张弛有度;或绘声绘色,生动活泼;或热情洋溢,大气磅礴;或娓娓道来,以情动人;或新颖深刻,富有创意;或行云流水,质朴自然……现场精彩纷呈,高潮迭起。参赛教师们先进的教学理念,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广博的知识储备,对教材、对教育的深度理解,以及对课堂良好的驾驭能力给所有与会者留下了深刻、美好的印象。</h3> <h3> 一、不同的教学风格</h3><h3> 1、“楚水清若空,遥将碧海通”——务“实”课堂的朴素美。</h3><h3> 8511农场付源老师执教的《倍的认识》,给听课老师留下的不仅仅是她的教学风范,更多的是她留给学生的数学思想,“数学追求的是简约美”,她是这么说的,同时她也是这么做的。“余音绕梁,三日不绝”。有余味的课,对学生来说,是一种享受,一种喜悦,一种成长;对教师来说,是一种引领,一种修炼,一种期待。如何带着学生走进一个极富魅力的故事里。正所谓“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源于付老师积蓄了深厚的学科涵养,获得了精妙的教学理解,具备了开阔的知识视野,经历了长期的课堂洗礼,方使她能够触摸到课堂教学规律的真谛。无论哪一门学科,理解透学科的本质,把握住教学的规律,理应成为教师的自觉追求。付源老师展现出来的恰恰就是我们诸多教师毕生追求的——课堂教学简约不简单,朴素不奢华。</h3> <h3> 2、“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求“简”课堂的脱俗美。 </h3><h3> 854刘玉琦老师执教的《可能性》一课,本节课设计理念”新“,思想挖掘”深“,重难点突破”实“,练习反馈“巧”。纵观整个教学过程可以用舒服两个词来形容,她的课显得那么智慧,那么大气,那么明睿。和学生之间的和谐共赢,那种温婉的氛围是我们每一位教师可能缺失和追求的。在她的课堂上体现出来的是让学生深入思考,深化认知;让学生的思维在起点处生长,让他们的想象成为一种力量,大道至简,以简驭繁。听过她的课以后,感觉这是一次通透的教学旅程。</h3> <h3> 3、“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求“活”课堂的灵动美。 </h3><h3> 庆丰农场小学王力丽老师执教的《认识钟表》、二校宋旭芳老师执教的《倍的认识》、850农场小学高蕾老师执教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857农场学校张慧艳老师执教的《搭配》、858农场学校史艳红老师执教的《11-20各数的认识》、海林农场小学袁丹丹老师执教的《7的乘法口诀》、宁安农场贾蕊老师执教的《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认识》、856农场小学张超老师执行的《用字母表示数》等等,再次翻开听课记录,精彩仍是处处可见,值得一再品味。他们的课堂给我们带来的不是简单的模仿,而是更多的理性思考。如何使我们的数学课堂愈发显得真实、自然、厚重而又充满着人情味,作为数学老师我们更要关注的是蕴藏在数学课堂中那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只有身临其境的教师和孩子们才能分享的东西,要关注那些伴随着师生共同进行的探究、交流所衍生的积极的情感体验。教学要成功,不但要传授知识,而且要启迪智慧,更要点化生命,润泽灵魂。</h3> <h3> 4、“繁花丛中一点绿,簇使团锦一片红”的点睛之美。</h3><div> 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使得大数据引入课堂已是必然趋势。但如何合理有效地使大数据为教学服务,机关子弟学校张海燕老师在本次大赛中让与会教师眼前一亮,她娴熟运用白板的技能和把大数据引入课堂,并使乐学卡行之有效,让与会教师惊叹不已。这种大数据的使用,不仅节省了教师当堂批改作业的时间,并且在电子屏上是即时显示出你的成绩,所以孩子们的抉择还是慎重了许多。现代科技手段之所以能为我们服务,是因为它不仅能够体现出教者的意图,更能够展示教师具备现代化技能的风范。让大数据走进课堂,走进微课,走进学生的生活,服务于教学之中的亮化之美。</div> <h3> 5、“小阙寒暄闻异彩,浪鼓激昂博长啸”的涅槃之美。</h3><div> 本次活动,大会创设了公众平台,针对每一位赛课教师,每一个环节,每一次创设,每一个生成,每一个亮点进行即时点评。这样不仅锻炼了在场教师听课即评的能力,还给赛课教师留下了难得的第一手宝贵的资料。台上是赛课教师的精彩展示,台下的互动评课又是另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两天内,共收到500余条互动微信,其中评课互动多、理念新、带动力最强的是机关子弟学校的管虹伶、854农场学校的刘职云、兴凯湖农场小学的石凯红三位老师。人文主义的导向和实施在本次大会上展现的淋漓尽致。</div> <h3> 二、精彩的缔造者——854农场学校的学生</h3><div> 这次大赛,用的是854农场学校的学生。学生们丰富的课外知识、阳光自信的精神风貌都给与会教师留下深刻的印象,但让我们感触最深的是他们的学习习惯非常好,从上课前的互动到师生相互问好——简洁有力;从上课时的认真听课到小组合作交流——活动扎实有效;下课时学生退场后仍是秩序井然,不吵不闹,始终面带微笑,仿佛“快、静、齐”已经成为了他们的日常行为。课堂呈现出的是学生的思维快、思想活、语言精、把握准、汇报细,无一不体现出他们的阳光、自信、活泼、大气的风范,有很多老师课堂上的焕发出的大宇之美,是源于学生的精彩铸就了他们的辉煌。</div> <h3> 三、优秀的教研团队,打造精彩纷呈的课堂</h3><div> 每一位上台展示的参赛教师都不是一个单独的个体,他是众多智慧的结晶,是众多辛勤汗水浇灌的蓓蕾。磨课大多数都是原生态备课、二次备课、二次试讲、指向“生成”的试讲、再次备课这样一个繁琐、折磨人的过程。经历磨课过程,经历大赛的历练,经历由个人到团队的蜕变,我们才会深深感受到:“磨”出“型”,“研”出“挚”。磨砺出团队教师创新思维的火花;磨砺出团队教师合作交流的默契。</div> <h3> 四、活动之后的启示</h3><div> 付源老师简约的课堂,质朴的语言,让学生在有趣中学到了解决问题;刘玉琦老师智慧的课堂加上个人魅力,幽默、激情,让学生在课堂中通过猜想验证,体会知识的形成过程;张海燕老师的创新精神,把“平行与垂直”用迥然不同的方法去传授知识,课堂上充满着智慧和大数据娴熟运用的教学氛围,让一线教师们看到很平常的教学中同样处处具有挑战性;年轻有为的宋旭芳、姚金梅、张慧艳、史艳红、贾蕊、袁丹丹、高蕾、杨丽萍老师展现给我们的是美丽而又奇妙的数学课堂;中流砥柱的王辉、纪秀娥、张超老师展现给我们的是教学的厚度与深度。王力丽老师的课堂感染的不仅仅是学生,更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位老师。这些看似既简单又丰富的课堂,让数学有了厚度,思维有了深度;老师们精彩的引领让我们心潮澎湃,生本课堂的理念也渐渐地头脑中形成:教学的整个过程,都要相信学生的学习潜能,顺应学生的学习天性,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独立的精神生命和独特的内部自然规律。教学方法上要尽可能地给学生“独立有效”的思维时间和空间”,让学生通过充分地自主学习来达到学习的内化。 </div><div> “ 教”不仅仅只是一种工具性手段,而是通过教学,不断拓展自己的生命空间,不断实现心灵转换,不断在学生的成长中创造新的自我,从而在其中展现自身生命的价值;对于学生而言,学习成了不断创造新的自我的有效方式。学生在发展对外部世界的感受、体验、认识、欣赏、改变、创造能力的同时,不断丰富和完善自己的生命世界,满足生命的成长需要。</div> <h3> 五、繁华之后的静默</h3><div> 我们可能经常听到学生们的议论:“数学课听得懂,但解题时不会想,不会做,为什么?”。听到这番话,作为教师的我们应该经常思考,是教的问题,还是学的问题?我们知道,数学课堂教学是师生教与学的方式、方法、手段、思维活动交互合作的总和,是师生行为和心灵对话的过程,是一种沟通与合作,更是数学思维的锤炼和数学文化的再创造。</div><div> 教研的“教”应该着眼于哪儿,教研的“研”应该放在哪儿。纵观我们的课堂,缺少师生之间真正的沟通,缺少生生之间有效的沟通,缺少磨课时的智慧,缺少赛课时的紧张,更缺少教学时的激情。</div><div> 今后教学的着眼点应放在哪儿,是随波逐流,还是勇于创新;是墨守成规,还是打造全新,一切的一切都应该成为我们今后追寻的目标和方向。</div><div> 通过这次活动我们看到,在教学中,简单的才能进入平常的课堂,扎实的才能获得大众的认可,富有思考的才能具有鲜活的生命力。把教材作为基本线索,把提升学生的思维作为关键目标,把学生学习可能遇到的困难作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其实这看似简单的背后却是种种的不简单。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把创造还给教师,让教育充满智慧的挑战。</div><div> 伴随本次活动一路走来,我们的收获也是满满的,真希望通过这次赛课活动,老师们在今后的教学中能够具备流转自如的教学语言,亦诗亦歌亦画的教学韵味,能用渲染创设美好的意境,用真情激起心灵的震撼,用启迪拨开重重的迷惑,用诱导触发深远的思考,使课堂时时弥漫着与生命萌发相通的浓郁的人文气息。如同付源老师用真情言说引发学生的真知灼见;亦如刘玉琦老师用自信从容催发学生的创新火花;如袁丹丹老师用诗情画意解读引领学生走向数学学习的美妙境界。有人说:课堂教学是一幅画,泼墨如注,惜墨如金;有人说:课堂教学是一首诗,起承转合,跌宕起伏,其实所有这些都在向我们传达着同一个意念,那就是: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是我们毕生所要追求的一种艺术。原生态的教学设计是基于突显教学本质内涵的“质”胜于“文”的实践思考。每一位教师都应关注课堂教学的真实,以“真”为贵,这样的教学才会呈现“天然去雕饰”的清纯的真美。也许用“大道至简,真水无香”,可以概括我们的全部感受吧。</div><div><br></div> <h3>管局小学数学活动新闻报道。</h3> <h3>管局教研室小学数学教研员尹艳红老师做大会总结。</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