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萧山围垦海塗历时三十年,最多时日动用民工十五万余人。用原始劳动工具和生产方式,围海造田52万亩,使350平方公里的滩塗变成良田。被联合国粮农组织誉为“世界围海造田的奇迹”。</h3><h3> 浙江生产建设兵团二师六团、八团的七千多名知识青年,参加了1970年11月和1971年1月的二次围垦,围垦海塗10万亩。</h3> <h3>嘉兴到萧山新湾围垦区的交通:</h3><h3> 现在是上常台高速,经杭州湾环线高速、钱塘江海底遂道,自驾车车程为一个多小时。</h3><h3>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是乘火车四、五个小时到萧山,再坐约二小时汽车到头蓬,再坐约二小时自行车(农民)到我们兵团所在地。</h3><h3> 后来长途汽车开进了围垦区……。 </h3> <h3>萧山新湾围垦区地理位置:</h3><h3>海宁盐宫镇的对岸,钱塘江南岸往钱塘江外海方向的一片区域</h3> <h3>浙江生产建设兵团二师主要在萧山围垦区:</h3><h3> 师部在萧山的新街镇,附近是五团、七团(由农场改制),位置现在空港新城和江东新城一带。六团(由二师五团组建)、八团(甴一师二团“杭州乔司”组建)在新湾一带(1970年围垦),位置现在前进工业园、临江区。</h3> <h3> 为表彰兵团(二师六团、八团)知识青年围垦海涂所作的贡献,临江区建立了临江兵团知青文化园。</h3> <h3> 陈列室对兵团知青围垦事迹进行了全面介绍:存有大量当年的各类实物、图片,制作了许多当年情形、情景的摸型……</h3> <h3> 兵团知青文化园成为临江区各种教学基地</h3> <h3>当年钱塘江水已侵蚀到萧山头蓬、新湾一带。</h3> <h3> 嘉兴建设中学当年有29位同学赴浙江生产建设兵团二师八团,还有嘉兴三中70多位同学,新塍中学20多位同学,一共是130多位。</h3> <h3> 我们嘉兴知青于1970年11月11日一早乘汽车,经杭州、萧山,下午三、四点钟到达钱塘江海塗边——萧山新湾梅林湾。</h3> <h3> 当时八团按部队编制设制连、营、团。团有四个营,营有四个连,连有四个排,排有四个班。连、营、团及各部门主要领导都由现役军人担任,有部分付职由地方干部担任。</h3> <h3> 当年整个八团都驻在新湾梅林湾,住的全部是草房,草房前的空地就是我们集中学习的地方。</h3> <h3>当年八团围垦海塗誓师大会</h3> <h3>第一期围垦为1970年11月20日至25日</h3> <h3>第二期围垦为1971年1月15日至25日</h3> <h3> 最为艰苦的是:寒冬腊月挖沟灌浆,赤脚踩踏巩坝,女孩子也这样干。<br></h3> <h3> 围垦挡海的坝筑起来了,河挖好了,桥架起来了。里面的内水引流进来了,河通了,同时桥也能通行了。</h3> <h3> 巩坝的石头通过河道,运输进来了。</h3> <h3> 围垦后分配给八团1.4万亩土地,进行农田水利工程建设。</h3><h3> 从1972年开始,八团陆续告别新湾梅林湾的草房,搬入了海塗上的瓦房。</h3> <h3> 八团种植水稻:1971年700亩,1972年3900亩,1973年至1975年各6000亩~7000亩。</h3> <h3> 1974年8月受13号台风影响,萧山围垦大堤被钱塘江大潮冲开数十个缺口,江水冲入宿室……。团部组织人员撒离,知青暂时离开回家,水退后陆续回团恢复生产。</h3> <h3> 1973年起兵团陆续建立了许多工业企业,有些知青开始调离农业兵团,到工业兵团去。</h3> <h3> 1975年起兵团知青大流动,我们许多嘉兴人回流到浙江生产建设兵团三师十一团(嘉兴运河农场、胥山砖瓦厂)。</h3> <h3> 浙江生产建设兵团成立于1970年,于1975年底完成其历史使命,移交地方,现役军人离开回部队。</h3><h3> 二师 八团改为萧山第一农垦场,二师六团改为萧山第二农垦场。</h3><h3> 三师十一团(嘉兴运河农场及胥山砖瓦厂)也移交嘉兴地方。</h3><h3><br></h3> <h3> 到1978年时,萧山原来的八团知青基本上都离开了萧山新湾围垦区。</h3><h3> 嘉兴胥山砖瓦厂在1975年底移交地方后,属嘉兴工业局。</h3><h3> 1978年撒消嘉兴胥山砖瓦厂,知青分配至嘉兴市区企业。</h3><h3> 嘉兴胥山砖瓦厂土地资产划拨嘉兴治金厂(现为嘉兴看守所)。</h3> <h3> 萧山新湾围垦区现在是土地园林化,工厂林立。现属杭州市大江东区,欣欣向荣,蒸蒸日上。</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