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南疆的路上

赖扬平

<h3>  来新疆一年多了,暑假寒假回去,很多家里的亲朋好友包括学生纷纷问我:那里是不是骑着马和骆驼去上学?我一个学期洗了几次澡?新疆安全吗?天天吃羊肉习惯吗?每次我都耐心地给他们解释和描述。</h3><div><br></div> <h3>  我原来以为,来到边疆,应该随处是瓜果飘香、牛羊成群;我本以为翻过任何一座达坂可以随处看到能歌善舞的民族古丽;或者我是可以随时一睹那“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雄浑景色。然而并没有,残酷的现实特别是恶劣的环境告诉我,我错了,甚至我在怀疑,我是不是来了一个“假”新疆。</h3> <h3>  人们常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我从不怀疑这句话的正确性。每一块土地上生存的生物,都一定积聚了当地的特点,我来到中国的最西边,我在帕米尔高原上的南疆阿克陶县,我就深切感受到这里牧区牧民的纯朴和善良,感受到他们的坚韧,也感受到他们在这块贫瘠土地上的坚强与乐观。但这所有的一切,都不是我要说的内容,我也没有办法去用文字去讴歌这些。我特别想说的是就我一年来的见闻和感想:</h3> <h3> 每年的十月份开始,山上的牧民就开始赶着牛羊下山过冬,等到来年四月份后,又开始回到那山上。这里一般的山,是寸草不生的,更没有一颗树,半山腰以上的地方,几乎终年积雪覆盖。</h3> <h3>  他们放牧的地方很多是海拔三四千米的高山草场,环境恶劣,交通生活都极其不便。牧民们带着毡房,毛驴,牛羊和骆驼,辗转于各个山头。而山下更多的其实就是戈壁盐碱地。因为水资源匮乏,这里的牧区既种不了粮食更没有蔬菜了,唯一能成活的就是骆驼刺、梭梭草和胡杨树以及零星的沙枣树。</h3> <h3>  去年国庆期间,我有机会到牧区山上看望我的结亲户,并且在村里牧民家住了两天,我有机会更加深刻体会到牧民生活的艰辛。说实话,我也是农村出来的,我对艰苦的生活有一定的思想准备,可是我还是有三个“没想到”。</h3><div> 第一个没想到是用水那么艰难。我和三个同事一大早起来,主人拿了一个类似于我们家里的古老酒壶那么大的一个锡壶,里面估计装着300毫升左右的水,给我们洗刷。于是,我们三个人每个人分别将手掌窝着,每个人兜了两把,一把用嘴巴吸入,咕噜咕噜几下,权当刷牙,另一把捧着直接往脸上抹了抹,权当洗脸。这里的水及其珍贵,你都不忍心浪费每一滴。</div> <h3>  第二个没想到是馕的作用那么大!早晨大家分着吃,捏了几片馕,就着开水凑合一餐。中午羊汤伴着馕又是一餐。虽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但是这里有山但是寸草不生,这里根本就没有水,所以在这里谈吃的话题,对于一个伟大的“吃货”来说就是一种奢侈。能吃上肉,能够吃上一次手抓饭,那就是最高礼遇和星级待遇了。</h3><div><br></div> <h3>  第三个没想到是上厕所那么难但是又那么的方便,随便刨一个坑,或者用几块木板、铁皮、甚至丢弃的广告布围一圈就是厕所(这让我想到了内地20年前的农村),时常在你方便的时候,“墙布”伴随着户外大风哗啦啦吓得你屁滚尿流。甚至当地人听到我要上厕所,就指了指远处。也就是委婉的说,广阔的戈壁滩给你尽情发挥的无限空间。</h3><div><br></div> <h3>  今年三月,根据上级工作安排,我前往皮拉勒村去看望我的结亲户,这是一个农区维吾尔族家庭,有八口人,其中六个小孩。在他们家,我住了三个晚上,通过沟通交流,我更加明白了当地人的生活状况。</h3> <h3>  这所有的一切让我有了更加深刻的体验,也让我有更多的感慨和震撼!山上牧民平时的生活极其的简单,因为山上饮水不方便,所以平时吃的很简单,通常是馕和简单面食为主,受海拔地势和能源构成及生活习惯影响,基本以炖和煮为主要烹饪方法,几乎没有炒菜的概念。假如偶尔从大巴扎(一周一次的集市)上买些土豆,洋葱,西红柿,这就是高配了。</h3><h3> 别以为这里的农牧民天天都有牛羊肉吃,不可能的,牧民家里一般只有来了尊贵的客人和重大民族节日才会宰羊,因为羊是他们的主要经济来源。普通一只六七百元的羊对他们来说是非常珍贵,更别说上万块钱的牦牛了。</h3><h3> 山上手机信号不太好(2G都还不能保证),手机充电也困难(条件好点的购置了太阳能),这里的牧民辗转各个草场,所以经常是无法联系的。山上和广大农区没有暖气,漫长的冬天,就靠着一个小炉子取暖(平时做饭也用这个)。</h3><div><br></div> <h3>  由于牧区牧民分散,加上地域辽阔,教育一直是一个难题。之前听我的学生说,在没有集中办学前,很多牧民的孩子,每天有一半的时间是在去学校的路上,根本无法保证时间和质量,师资力量更是匮乏。在这个地方,我们一句简单的隔壁村,在这里随便就是相距七八十公里的距离。在县城集中办学以后,很多牧区的孩子从幼儿园开始就住校,每个学期基本上都是开学下来,期末考试完了就回去(类似于读大学),因为太远,一个学期中途不回家的。这也就出现了每个学期一开学,各学校要用一个多星期时间,组织安排老师开车去各个村“捡豆子”( 搜集学生并接回学校上课)。前几年听说很多牧民没有转变观念的时候,你不去接,他就不送娃娃下来读书的,宁愿让他在家里充当劳动力放羊。在内地作为教育故事的《放羊的故事》,在这里随处就在上演真实的版本,有很多人,世世代代的梦想真的就是就是放羊,放更多的羊。</h3><div><br></div> <h3>所以,不来新疆,我不知道新疆有多大;不来支教,我不知道中国目前的教育水平是多么不平衡。</h3><div>当你在七八月份的土地上看到一层白白的“雪”的时候,你不要惊讶,那只是一块的盐碱地。</div><div>当你从纯朴的牧民手中接过一碗开水的时候,你不要仔细去看那碗底的一层细沙,这水很可能是他们骑着马和骆驼从几十公里外的山上用塑料壶驼过回来的。</div> <h3>当你看到随时戴口罩的路人不要惊讶,那是南疆特有的沙漠的气息;当一阵细雨飘来,你不要惊讶你身上黑色衣服上那一块块的泥浆印渍,那是南疆特有的“落土”</h3><div>当你在不断更新的新闻资讯或者《头条》中,看到南疆某地又是多少级别的地震时,你也不要太过于担惊受怕,这里是你在南疆必须习惯的。</div> <h3>当你中秋吃着月饼赏月的时候,我们已经穿着棉袄准备过冬了。这里夏天特别短,这里的的冬天特别的冷而且也特别漫长。</h3><div>在这里,甚至你在一天的时间,可以同时体会到春夏和秋冬的季节变化,早晚温差20度是很正常的。否则怎么有“早穿棉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的说法呢。</div> <h3>  这块土地上世世代代的守护者,他们坚守自己家园的同时,也守护着祖国的边疆,在漫长的边界线上,他们一边守边一边放牧。哪怕再艰苦,他们也并没有嫌弃甚至是抛弃这块土地。</h3> <h3>  </h3><div> 尽管在这里,因为缺水,因为土地沙化,因为戈壁盐碱地,种活一棵树比养活一个人难,但是,这里依然生活着二十多万的柯尔克孜族族和维吾尔等民族的农牧民。</div> <h3><br></h3><div> 既然踏上南疆这块土地,那么这就是我的第二故乡,我会像热爱我的家乡一样,热爱我的第二家乡。所以,在以后的岁月里,我不会忘记脚下这块贫瘠的土地和这群纯朴善良的人民,我依然会积极乐观的去发现阿克陶的美,去描绘大美南疆,因为这是一种生活的态度。但是,也请你不要再简单的认为我们这里处处风景秀丽,甚至天真的认为并且羡慕我们,认为我们来这里是在旅游和看风景来了。</div><div> <font color="#ed2308">一方水土很难养活一方人,但只要你不离不弃,我便一生惦记!</font></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