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南》科学领域的教育建议中指出:“为幼儿提供一些有趣的探究工具,用自己的好奇心和探究积极性感染和带动幼儿。”《会翻跟头的小胶囊》是一个既生动有趣又蕴含着比较复杂的科学道理的活动,我将省编教材中既定的活动建议活与中班幼儿兴趣紧密结合,重新调整了了科学活动《会翻跟头的小胶囊》的流程,从集中教学到分组延伸活动,支持和引导幼儿经历技术设计的简单过程,培养幼儿勇于探究的科学素养。 活动准备 活动前带小朋友玩游戏,同时感知生活中的滚动 将放有铁球的胶囊放在小“滑梯”上,孩子们惊喜的发现,小胶囊会在滑梯上翻跟头。 猜想:“是不是所有的小胶囊都会翻跟头呢”,孩子们几乎全都认为答案是“是的”。于是我为幼儿提供第二种胶囊(空心胶囊),材料中蕴含着探究的内容 “为什么第一次的胶囊会翻跟头,而第二次的胶囊却不会翻跟头呢?”孩子们充分地发挥想象力,试图揭开胶囊翻跟头之谜。
“这个胶囊跟别的胶囊不一样。”
“它里面应该有东西。”
我问:“那它里面会有什么东西呢?”
“会有水,因为我一晃它就出响。” 会翻跟头的小胶囊里到底有什么?
不会翻跟头的胶囊里又是什么样的? 讲课之前,我专门向年轻教师讲了“如何听课”“听什么”“怎么才算听”“听执教者还是听幼儿”,让听课教师能够有目的地带着任务来听课, 听课的过程,更像是培训教师的过程,人人都学着我是怎样引导孩子的,说什么、做什么都要学。 我问孩子们:“我们怎样才能知道会翻跟头的小胶囊里有什么呢?”
当孩子们打开小胶囊以后,所有的问题也随之有了答案:原来会翻跟头的小胶囊里面有一个小铁球,而不会翻跟头的小胶囊里什么都没有。 为了引导幼儿进一步探究,我又提出了新的问题:“怎样让不会翻跟头的小胶囊也会翻跟头呢?”“小胶囊里放别的东西还会翻跟头吗?”
这个问题一出口,孩子们马上安静下来,都进入了思考状态。一会儿,他们就七嘴八舌地说了起来,有的说“我觉得可以往小胶囊里放小药片”,有的说“放红豆,红豆应该可以”,孩子们说到的物品有豆子、大米、小米、树叶、糖豆、小石子等等,大多数东西都与小铁球有相似的地方:圆形的、小小的。
孩子们选择材料进行尝试,让不会翻跟头的胶囊也翻跟头。在总结讨论时我问孩子们:“刚才你们发现了什么?放什么东西在里面可以让小胶囊继续翻跟头?”
孩子们通过尝试后的讨论得出了结论:放塑料球时,虽然也能翻跟头,但是小胶囊“不听话”,放绿豆的小胶囊根本不会翻跟头,因为绿豆太轻了;只有放小铁球时,它才能翻跟头呢。 活动延伸:
1.小胶囊还能在哪里翻跟头? “平平的草地上小胶囊可不能翻跟头” 瞧,我们的衣服也能成为小胶囊翻跟头的滑梯 我们还陆续发现了这么多种可以让小胶囊翻跟头的地方和方法 活动延伸:
2.制作会翻跟头的玩具 反思
(结合青年教师评课议课结果):
一、科学活动(也包括任何学科)要想组织好一节教育活动,教师必须研究相关的学科知识,并且进行很多遍预操作。比如这节活动,活动过程充满了探究和发现,涉及的科学原理比较复杂,教师要了解包括斜面与力、滚动与惯性、重力与摩擦力等多个方面的知识,才能抓住活动的关键经验。 二、活动中值得提倡的几点:
1.关注幼儿的兴趣点,激发好奇心。
2.顺应幼儿的探究能力,接纳他们的发展水平。
活动结束后探究并没有结束,而是将活动中发现的带到生活去寻找、利用发现的道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幼儿通过自己的动手操作,仔细观察与动脑思考,发现了其中的关键问题。
3.教师作为探究的一分子。
在活动的整个过程,老师既是引导者,也在努力和孩子一起取向、去尝试,这也是教师与幼儿共同学习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