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著名人类学家霍尔把不同文化模式的时间观念分成多向时间制(polychromictime)和单向时间制(monochromic time)两种范畴,即P-time和M-time。</h3> <h3>P-time(polychronic)多向时间制,即P-time在高度相关的文化中较常见,它是强调以比遵循时程表更多的方式来完成人类的交易。P-time的特征是同时间内发生许多事情,并且和人们之间有很大的牵连,譬如南部欧洲国家像法国、希腊、印度和意大利开会经常迟到也没什么大不了的。</h3> <h3> M-time(Monochronic)单向时间制,即M-time以大部分的北美人、瑞士人、德国人及斯堪地那维亚人为典型。这些西方文化倾向在一个时间点上只专精一件事情。他们把时间区分为一个个小的单位,然后很关心准时性。M-time是使用一种线性的方式,大部分的相关文化都在M-time时间习惯下运作。</h3> <h3> 在非言语交际的各要素中,时间代表的意义及其交际行为是文化差异最大、最能导致跨文化交际失误的误区。</h3> <h3>比如中国就属于P-time,传统的中国文化注重整体,善于综合性思维,因此趋向于采用多向时间制式。中国人善于同时计划多件事,亦可同时与多人谈话。中国人在做事时注重审时度势,行动的每一个步骤经常是依据周围环境随机决定,因而灵活性很强。也正因如此,中国人在进行社交活动时提前预约较少,走亲访友经常是随时随地串门而不必事先打招呼。这样的情形在西方国家是极为少见的。</h3> <h3> 在西方,不论社会生活还是商业生活都要受时间的主宰。正如霍尔所说的:“在西方世界,任何人都难逃时间铁腕的控制。“时间本身深深制约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同样的,时间也协调着西方人的人际关系。不遵守预约通常会被视为是以自己为中心、不顾他人或没有礼貌的表现。 中西方人们对时间制式的不同态度,在跨文化交际中往往会导致误解和冲突。</h3> <h3>比如,西方人讲求实际、直截了当,不会以长时间闲谈来营造氛围、建立关系。而中国人恰恰相反,他们乐于花费大量时间进行闲聊,以建立和谐友好的关系。</h3> <h3> 再如,西方人对待约定非常严肃认真,不守时是极不礼貌的行为。</h3> <h3>总体来讲,东方国家的时间紧迫感较弱,他们强调对时间的适应即”适时观“---顺应时间和环境的变化。</h3><h3> 西方国家具有强烈的时间观念,对时间进行有效管理,争取在有限的时间里创造出更大的价值。</h3><h3> 随着全球一体化的推进,各国之间的交流空前频繁,文化相融现象愈加明显,各国都在倡导相互学习,促进自身的完善和发展。</h3><h3> 市场经济下,很多中国人的时间观念也在逐渐发生变化,人们开始进行时间管理,做计划安排,提高办事效率。像我们还是少先队员的时候,老师就教导我们时间就是金钱。</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