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之本,本于阴阳》

舊時光「聞道堂中醫古法養生」

<h3>  生命是一种内稳定状态,这种稳定取决于阴阳的平衡,阴阳就像天平上那两个砝码,一左一右,只有它们重量相当,天平才稳定。一旦阴阳失调,天平向一方倾斜,平衡被打破了,人就会生病。所以,人要获得长期的健康,就必须时刻保持阴阳的平衡。养生养的是什么?养的就是阴阳,只有阴阳调和,我们才能过上不生病的生活。</h3><div><br></div><div> 人体虽然复杂,但说到底,也只存在两种能量:一是阴,一是阳。这两种能量不断变化,便有了人的生、老、病、死。</div><div><br></div><div> 《黄帝内经》中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一部《黄帝内经》,洋洋十几万言,其实说的就是阴阳。</div><div><br></div><div> 人的一生离不开生、老、病、死。生是什么?生就是阴与阳这两种能量在身体内聚合,获得了暂时的统一。老是什么?老是阴阳在体内不断变化、衰减。病是什么?病是阴阳这两种能量在身体内出现了失调。死是什么?死是阴阳这个统一体的瓦解。</div><div><br></div><div> 生命是什么?生命就是阴阳这两种相互矛盾的能量所构成的一个平衡体在这个平衡体中,正极为阳,负极为阴,阴阳平衡才有了人,《黄帝内经》说“生之本,本于阴阳”。人生天地间,天在上为阳,地在下为阴,人在中间追求的则是阴阳平衡。所以,生命是一种不上不下、阴阳平衡的状态,如果这种平衡状态被彻底打破了,生命也就结束了。生命结束之后是个什么状态呢?就是阴阳分离了。</div><div><br></div><div> 人身上的疾病有成千上万种,有的有名称,有的没有名称;有的是常见病,还有的是疑难杂症。不管疾病有多少种,有多么难治,它们的病理只有一个,那就是阴阳失调。人体的阴阳是相对平衡的,如果阴盛,阳气就会受损;如果阳盛,阴液就会受损,所以,《黄帝内经》说“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div><div><br></div><div> 阴阳蕴藏在身体的每一个部分,肾有肾阴肾阳,肝有肝阴肝阳,心有心阴心阳,脾有脾阴脾阳,胃有胃阴胃阳,肺有肺阴肺阳……身体每一个部分的阴阳都必须保持平衡,一旦某一个部位的阴阳失调了,那个部位就会出现疾病。</div><div><br></div><div> 肝上的阴阳必须平衡,如果肝阴不足,肝之阳气就会急剧上升,这时人就会面红耳赤、头涨头痛、急躁易怒,中医称之为肝阳上亢,西医用血压计一量,很可能发现血压变高了。 </div><div><br></div><div> 阴阳失调,百病始生。为什么一些人三天两头会感觉不舒服,不是头痛,就是胸闷气短,就是因为身体内的阴阳失调了,这就像一个地区的生态平衡被打破了一样,不是干旱,就是洪涝。我们的身体如何才能风调雨顺呢?办法也只有一个,就是让身体的阴阳达到平衡。一个阴阳平衡的人,他精力充沛、面色红润、无病无灾,即使偶有病毒来袭,他体内的正气也能很快将病毒赶走。所以,只有阴阳平衡的人,才能健康长寿。</div><div><br></div><div> 中医有很多养生方法,有中药、推拿、针灸、食疗等,不管采用什么手段,其目的都在于调理身体内的阴阳,只要阴阳平衡了,疾病自然就消失了。所以,很多中医师给人看病时,不说看病,只说调理,这是很有道理的。</div><div><br></div><div> 千万不要以为中医的调理是一件可有可无的事,其实,调理是从根本上解决身体的问题,《黄帝内经》说“治病必求于本”,本是什么?本就是阴阳。</div><div><br></div><div> 因而,人体的健康与否,决定于阴阳的是否调和,如《内经》所说:“阴平阳谧,精神乃治”。人体摄取饮食后,经过脾、胃的腐熟运化,将营养物质运送至全身各处,使肉体增长强壮、使生命活动力旺盛。食物消化后有形的废料,由前后二阴排出。人体之阴阳若是保持在平衡的情况下,人体就健康。</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