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研之道”论坛拾零

叶知秋

<h3>教之道,重实践,学方法,寻路径;研之道,重规律,须提炼,成经验。教与研,合二为一,体现在教研员角色上,教研之道,核心则是人。研究服务评价是教研员的基本职责,而真正的研究者首先是深度的学习者,学而知道,研究有方向;真正的服务者首先是深入调查者,查而知需求,服务有目标;真正的评价者首先是规律的把握者,依规律定标准,评价有依据。下面就请大家跟我一起走近这些一线教研员,倾听他们的教研故事,分享他们的教研心得,感受他们教研路上的点滴收获。</h3> <h3>张老师履职三年,面向农村教师,面对平阴县教育的快速发展,如何顺天时,应农事,合人情,做好农村教研工作,是他的思考。</h3><div>一看到《在路上》这个题目,自然就想起美国作家杰克•凯鲁亚克的长篇小说《在路上》,小说表现的虽然是垮掉的一代的心路历程,表达的却是在精神上的不断追求和对自身的永无止境地超越。“问题即课题、教学即研究、成长即成果”, 张老师也在不断超越的过程中寻找自己的教研之道。</div> <h3>方院语:平阴张云杰老师虽然从事教研工作仅仅5年,但“关注需求,解决问题”的理念抓住了教研的关键(明白了应该干什么?)</h3> <h3>从经验为上走向科学实证,从笼而统之到案例聚焦,如何解决教研活动主题不突出、随意性大、实效低的弊端,如何克服教研方式碎片化、经验化,历城教研中心宿传勤实践就是扎根泥土,向往天空的最好证明,这也是我们的教研,乃至教育工作需要的心态和定位。</h3><div><br></div> <h3>方院语:历城宿传勤老师“案例-实证”的教研方式给我们启发,洋洋洒洒20多万字的报告让我们钦佩(明白了怎么干和干的价值:成就别人,成全自己)。</h3> <h3>了解现状,关注需求,在区域教育发展综合改革的大背景下,从供给侧角度思考如何挖掘符合教师成长规律的课程资源,设计助推教师专业发展的培训课程,提高学科教师专题培训效率,这是市中区小学语文教研团队思考的问题。修心态,练技能,成师道,有序列,有目标,有实效的培训设计和实施才是老师们专业成长的最好支撑。</h3> <h3>方院语:市中王璐老师的“心、技、道”和好学、深思、力行的工匠精神内涵让我们更加明确了教研工作如何强筋壮骨(怎么能干的更符合要求)。</h3> <h3>赵老师是一位从事教研工作十五年的老教研员,她十五年来都在围绕一条主线坚持做一件事,看似周而复始,但却在回环往复中,环环相扣,步步为营,扎实前行,如今已是硕果累累。</h3> <h3>方院语:章丘赵玉香老师让我们明白了什么叫“坚持与坚守”,“沉得下心,稳得住气”应该是教学人和教研人的独特品质(何以能干?)。</h3> <h3>教研员既要像教师一样面对课堂从容自如,又要像教授一样在培训讲台上娓娓道来;既要像姐妹兄弟一样凝聚同行,携手进步;又要像医生一样深入基层,诊断指导,还要随时应对突如其来的各种事务,干脆利落地处理又不拘于琐碎。以其诚,为其事,成其效,天桥区教研中心的张新颜老师讲述的是年轻的老教研员面对新学科的心路历程。其实随时拿得起是能力,必要时放得下是心态。</h3> <h3>方院语:天桥的张新颜老师用自己的成长告诉了我们从多面手到行家里手的蜕变,一句“如果不能不做,那就想办法做好”让我们顿悟(我们应该有的干事心态)。</h3> <h3>教研员的角色定位是我们工作的基本前提,定位决定心态,定位界定边界,定位明确方式,每一位教研员对自己都有不同定位,请长清教研室顾振老师说说应该做有规划的引领者,有心的发现者和有情的合作者。</h3> <h3>方院语:长清顾振老师工作是辛苦的但是幸福的,经常的“半夜鸡叫”让我们忘却了工作的辛苦,“引领、发现、合作”是我们教研者和管理者的角色,当然我们更应该是服务者</h3> <h3>教研,为什么而研,为谁而研,如何建立机制,使我们的教研工作有长效,有实效。济南市教研院安学保老师分享的是他在现实和理想之间的耕耘与收获。</h3><h3>我突然发现,原来我当年高考数学考了我个人历史最高水平,其实刚刚及格的原因,是因为我上了假的数学课,有情、有趣、有用才是数学的本来面貌。</h3> <h3>方院语:我院安学保老师用他的实践回应了现实如何走向理想,理想又怎样照进现实,在这个交替中的是教研的使命与担当。</h3> <h3>李镇西老师说,昨天的教育,此刻正在不知何处的远方生根,发芽,开花结果。而作为在教研战线工作了近二十年的老教研员王恩华老师,也一定培养了许多的老师,已经或者正在播下教育的种子,在济南市的教育沃土里,发芽、开花结果。让我们期待王老师的论道。</h3><div>“低头有坚定的脚步,抬头有清晰的远方,回头有一路的故事!”王老师一定是物理教研员里文采最好的,这样充满浪漫色彩的教研之路,也是我们年轻一代心之渴望,路之所向。</div> <h3>方院语:王老师让我们感受到了什么是大家,什么是思想者,信心比黄金珍贵,三条感悟就是黄金定律!(方向比努力重要,坚持比聪明重要,平台比能力重要。字字珠玑。)三句感悟,令人感慨,其实源于感情,对事业、对学科、对同仁、对学生。</h3><div><br></div> <h3>  参与论坛的八位老师用一上午的时间与我们分享了他们研究之路,研究之行和研究之道。或许角度各有不同,表达的方式也各有不同,我们最初征集、筛选和设计这次论坛的时候,也是希望能尽可能多的呈现更丰富的视角,更开阔的领域,更深刻的思考和更有温度的情怀。未来,我们还将组织第二届、第三届,把教研之道论坛也做成我们济南教育的品牌,来呈现更多学科、更多区域、更多学校教研组的研究之道,让有温度的济南教研助力有温度的济南教育,让有温度的济南教育塑造更多有温度的活泼泼人!</h3> <h3>方院语:八位同仁让我们感受到“教研八有”:有志、有情、有气(精气神)、有思、有数、有法、有为、有获。</h3><div>我们的教研之道的“道”更多的是境界、是品位、是情怀、是见地。“术”是能力、是方法、是途径、是工具,是技术。</div><div>启示:价值导向,回应需求,久久为功,丰富自己,珍惜平台。</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