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刘庸之,1954年1月出生于湖北省襄阳市,擅长绘画和雕刻,曾任襄樊市云鹤画院院长、襄阳市美术家协会理事,现为湖北省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文物学会会员、北京启功艺术研究会会员。2007年获襄阳市委宣传部“感动襄樊十大人物”。</h3><div>----------------------------------------------</div> <h3>见过国画,你有没有见过画在泥板上的国画?见过壁画,你有没有见过以1:1比例完整临摹于纸上的壁画?而湖北襄阳画家刘庸之正是这样一位在守望传统文化的同时坚持艺术创新的国画艺术家。从20年前与山西芮城永乐宫结缘,到用17年时间独自面壁,完整临摹永乐宫壁画,再到开创新的艺术形态——泥板壁画,刘庸之创造了多项世界之最。10月10日,刘庸之的“皇天后土,老泥新生”传统泥板壁画材料小品展在太原正式开展,泥板与国画技艺的碰撞产生的这些新颖的艺术作品,引得不少业内人士称奇。</h3> <h3>17年时间完整临摹永乐宫壁画</h3><div>今年63岁的刘庸之,于1994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在徐悲鸿画室进修。</div><div>1997年,刘庸之第一次到山西永乐宫临摹壁画,其后便一发而不可收,此后每年除了春节回家几天,他一直住在永乐宫附近,每天面壁临摹10至16个小时,共用17年时间,按照1:1的比例,完成了永乐宫壁画三大殿共四大幅的临摹,成为完整临摹永乐宫壁画世界第一人。</div><div>在这17年中,刘庸之为临摹永乐宫壁画,节衣缩食。因长时间独自临摹,他双眼视力从1.5降到0.6,与人交流时舌头僵硬、右胳膊磨出了厚厚的老茧。为作画,刘庸之每年买金箔、矿物颜料就得花去四五万元。为节省开支,局部作品完成后,他就把它们背回襄阳装裱。十几个亲朋好友为此专门学习了装裱技艺。“没有家人鼓励,没有亲人的帮助,就不可能完成临摹。”他说。</div><div>他临摹的一共是四大幅作品和一幅小作品,其中三清殿的《朝元图》有白描和彩色稿两幅,均为90多米长、4.66米宽。另外两幅大作品是纯阳殿的《纯阳帝君神游显化图》(长61.22米、宽4.2米)、重阳殿的《七真人画传》(长61.25米、宽3.92米),还有一幅无极殿的《四大天王》。据悉,临摹完成的作品重达500多公斤,展开后可铺满一个足球场。2014年10月23日至10月27日,他临摹的永乐宫壁画展在湖北省襄阳市体育馆首次展出时,被誉为“移动的永乐宫”,引发国内外广泛关注。</div><div>为什么花17年时间做这项工作?刘庸之的理由很简单,“我特别喜欢中国传统绘画,而永乐宫壁画是中国古代壁画的奇葩,在国际绘画史上也具有重要影响,壁画共有2000多个人物,个个栩栩如生,临摹永乐宫壁画,是我年轻时的一个梦想。这么好的壁画,我想临摹出来让更多人分享。”</div> <h3>刘庸之介绍,泥板壁画材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组成部分,已经延续了上千年的历史,人们现在能看到的,有美国大都会7米多高的“弥勒讲经”、加拿大5.11米“弥勒梯度图”以及芮城的“朝元图”等,“人们在欣赏壁画作品时,并没有真正去研究它的制作过程,认为壁画在墙面上依附着,而实际上是分离的,独立的材料。”</h3><div>泥板壁画材料所用“泥土”并非一般泥土。刘庸之告诉记者,他作画时所用的泥板,其制作工艺多达数十项,要达到泥板平整、透气、不粉、不裂,所用之土必须是存置数十年的老泥厚土,并使用糯米乳汁、麻刀、棉絮等媒介,在夏日阴凉透风之时完成工艺,通过3层不同泥层的复合,加上当年的麦秸、麦皮等,才能最终做成标准厚度为1公分的平整泥板用做绘画材料。</div> <h3>由著名书法家,洛阳市书协副主席,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孙石人先生题写的《皇天厚土,老泥新生》</h3> <h3>由李懿峰先生主创团队研制泥板开发,刘庸之先生绘画的传统泥板壁画部分作品展示</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