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不演义7

旅行家在家

<h3>  就这样慢慢等待,等待你的身影破雾走来。梦。睁开眼,雨还是有一搭无一搭的下。出门就坡下驴,墩了一个腚墩!连累常委也感受了一下。没有好片,也没有心情。</h3> <h3><font color="#010101">颜值颇高的早餐,出自常委们之手。</font></h3> <h3>  《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儿时的记忆。那时的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都叫南斯拉夫。那时的萨拉热窝现在在波黑。在了解这次旅行的路线时,特意看了一遍《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想像了一下与这个国家擦肩而过的情景。现在,这个国家的边陲小镇就在眼前,没有理由不做停留。</h3> <h3><font color="#010101">  还记得上一篇那九公里吗?就是这里。更早的时候这块杜布罗夫尼克的土地被卖给了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形成了领土归属历史问题。上世纪九十年代的战火,最终把这里归属波黑,这九公里成了波黑唯一的出海口,也把克罗地亚绵长的海岸线生生斩断。那场战争让这个国家饱受创伤,人民热切希望和平。不要辜负波黑人民的希望,放弃纷争,共创和平。 内什么,**家的呢?</font></h3> <h3>  曾经的辉煌?说一说那个瓦尔特吧,瓦尔特是二战时期人们给铁托起的名字。铁托,生于克罗地亚,死于斯洛文尼亚,是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塞尔维亚、马其顿、波黑、黑山组成的南斯拉夫终身总统。毛泽东被称为半个铁托。</h3> <h3>  离开波黑,收音机里播放的歌曲大部分是年代歌曲,这让准翻译官哼起了“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单曲循环。</h3> <h3>  单曲循环,要了命了。喝点,睡。</h3> <h3>  上车睡觉,景点拍照。普利特维采湖(十六湖)下湖区,欧洲九寨沟。组委会在讨论路线门票一类的正事,我摸到了口袋里的散碎外国银子,信步来到咖啡馆,买了仅剩的一块蛋糕,售货员随手给我一软一硬两张纸。跟组委会汇合后让翻译官看看这两张纸,他说软的是购物小票,硬的是门票。跟常委手里门票一对比,嘿!还真是?哎!我就问你惊喜不惊喜?!难道外国都是这样促销的吗?</h3><h3> 谁要富余票?谁要富余票?让翻译官用英语吆喝吆喝,其极度不配合,我这语言不行,老外袖里乾坤不会,作罢,收藏这份幸运吧。</h3><h3> 小贴士:这个景区花点时间可以做到免费游览。</h3> <h3>  景如画,谁执笔,绘尽天涯。</h3> <h3>  鱼入画,谁嗟叹,水月镜花。</h3> <h3><font color="#010101">叶入画,谁牵挂,几度冬夏。</font></h3> <h3>  入住湖区两姐妹开的民宿。屋檐下热闹的花,橙色的桌布,剔透的花瓶,善意的微笑,单词式的英语,轻快的脚步,这就是她们的日常。沏上一壶普洱茶,围坐在餐桌前,与司导聊起了家常。万里之外,陌生的环境,氛围竟然没有任何违和感。生活的细节本应如此吧,就像妹妹手里的那盒烟,总得有点小抓挠。</h3> <h3><font color="#010101">姐姐给我们做了烤鱼、烤肠、烤肉。妹妹做的沙拉、面包、咖啡。完美!</font></h3> <h3>  饭后出去走走,夜空中繁星点点,万籁俱寂。这里没有虫鸣,没有风声,我也就羞于给这寂静的夜增添那点脚步声了。在廊前的椅子上坐下,看那片蛛网。希望自己是这里的一片小草,一朵小花,生长,绽放,无人打扰。</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