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杭大运河(二)瓮山泊

邮影行者

<h3>元朝定都北京后,至元二十九年(公元1292年),水利学家郭守敬主持开挖通慧河,引昌平神山泉水及沿途流水及西山一带泉水汇引注入湖中,成为元大都城内接济漕运的水库。瓮山泊始成为调济京城用水的蓄水库。(照片拍摄于2016年3月26日)</h3> <h3>位于北京颐和园内的昆明湖原为北京西北郊众多泉水汇聚成的天然湖泊,曾有七里泺、大泊湖等名称。昆明湖的前身叫瓮山泊 ,因万寿山前身有瓮山之名而得名瓮山泊。瓮山泊因地处北京西郊,又被人们称为西湖。(照片拍摄于2014年6月9日)</h3> <h3>绣漪桥是颐和园的水上门户,素有昆明湖第一桥之称。昆明湖由北向南逐渐收拢, 东堤和西堤在南端汇合於绣漪桥。绣漪桥在清漪园时是一座水门,称作綉漪桥水津门,是颐和园十三门之一,也是经长河入园的必经之地。乾隆有诗题咏:"湖口东南第一桥,锁波委影势飘萧。假如借作天孙杼,绣出应饶泉客绡。" 绣漪桥拱顶高耸,形似罗锅,又被称为罗锅桥。传说乾隆常与刘墉斗口,却斗不过刘墉的利口,又抓不到罗锅的把柄,无法治他的罪。只好到绣漪桥上跺脚出气,边跺边骂:"我踩你的罗锅,我踩你的罗锅。" 绣漪桥北侧东堤上有昆仑石碑。石碑四面镌刻着乾隆皇帝赞美长河两岸风光的御制诗,共计二十首。(照片拍摄于2016年3月7日)</h3> <h3>"柳桥晴有絮"。掩映在西堤上遍植垂柳之中的一座屋桥,桥亭为重檐歇山元宝脊。西堤东侧昆明湖的南岸,一片很幽静的去处,是观柳桥的佳处。初升的阳光洒在柳桥那赭石色的桥身上,金光泛出,与桥头墨绿的柳荫、桃花、湖中的倒影相映。(照片拍摄于2017年3月13日)</h3> <h3>黄昏夕阳落在柳桥的西边,桥亭成黛色的剪影,太阳染红了半壁桥洞,水影婆娑。不觉眼前幻化出妃嫔秀女们,扶风杨柳婀娜多姿、翩然倚在柳桥的亭栏处,融入了落霞里……(照片拍摄于2016年2月2日)</h3> <h3>景明楼位于西堤南端的柳桥和平桥之间,现在看到的景明楼是1992年新建的,清漪园时期的景明楼1860年被英法联军毁坏了三楼中的北配楼,仅剩景明楼和南配楼。经过查找有关资料证实: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颐和园管理所拆除了景明楼和藻鉴堂的残留建筑。由此可以推断,慈禧来颐和园都走旱路,水路是否已经断航?否则慈禧走水路来颐和园断不会允许景明楼的残留建筑在此煞风景。(照片拍摄于2016年1月5日)</h3> <h3>西堤无名桥(平桥),位于景明楼北侧,"西堤六桥"中本来是没有它的,它和柳桥一样,是连接昆明湖水和藻鉴堂湖水的桥。此桥始建年代不详,为花岗岩条石做基础,单孔,上面的桥栏杆都为建国后新建。有人怀疑此桥是走船用的平桥,上面桥板为活动的可以拆卸,以利于过船。现在桥下是闸,调节藻鉴堂湖水水位之用。(照片拍摄于2016年9月3日)</h3> <h3>颐和园西堤是昆明湖中一道自西北逶迤向东南的长堤。沿堤遍植桃柳桑园,春来柳绿桃红、芳草芊绵;夏季松柏葱茏,荷花满塘;深秋霜叶丹红、层林尽染;寒冬松栌擎雪、冰溪如晶。(照片拍摄于2014年11月3日)</h3> <h3>练桥始建于乾隆年间,光绪重建。桥名出自南宋诗人谢眺的诗句"余霞散成绮,橙红静如练"。古人通常把白色的丝绢称为练,此处则是以练喻水。前人取名真的有意思,练桥周边环绕着如练的湖水,练桥是静止的、坚实的,练水是波动的、轻柔的。(照片拍摄于2015年6月8日)</h3> <h3>冬日的西堤(照片拍摄于2016年2月4日)</h3> <h3>镜桥的桥名取意于李白的诗《秋登宣城谢眺北楼》中的"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西堤自镜桥开始渐渐孤悬于大湖之中,两侧水面变得辽阔,景观的欣赏重点也从近水岸转为大水湖景,桥名也提示了这一转变。(照片拍摄于2014年11月14日)</h3> <h3>镜桥是一座方形单孔石桥,但它上边的亭子却是八柱、八角重檐攒尖顶,是六桥中最为华丽的一座桥。在天晴气爽风平浪静之时,漫步在西堤上,向湖中凝眸远望,天光云影、柳绿桃红、山峰巍峨、塔影相印,镜桥"镜"的味道就映入眼帘了。(照片拍摄于2016年3月1日)</h3> <h3>玉带桥,颐和园最美的桥,西堤上拱券结构的石桥。建于清乾隆时(1736-1795)。桥身用汉白玉和青白石砌成。洁白的桥栏望柱上,雕有各式向云中飞翔的仙鹤。(照片拍摄于2016年1月13日)</h3> <h3>蛋尖形桥拱,特别高耸,好似玉带。此桥旧名"穹桥"俗称驼峰桥,均以形象命名。桥下原为玉泉山泉水注入昆明湖的入水口。也是帝后乘船至玉泉山的通道。(照片拍摄于2015年2月20日)</h3> <h3>玉带桥拱高而薄,弧形的线条流畅。半圆的桥洞与水中的倒影,构成一轮透明的圆月,四周桥栏望柱倒影参差,在绸缎般的水面上浮动荡漾,景象十分动人。由于日光的角度和树影遮蔽,此景只有5月初落日前呈现(照片拍摄于2016年5月15日)</h3> <h3>豳风桥,在清漪园时代称为桑苎桥。为了避咸丰皇帝奕詝的名讳改为豳风桥,取自《诗经》《风》中的国风。"国风"共15篇,其中就有"豳风"。此风不是彼风。这里的"风"是声调,是相对于当时周王朝直接管辖地而言的外地的声调。古人说《秦风》、《魏风》、《郑风》,就是秦腔、晋剧、河南坠子什么的,算是地方音乐了。(照片拍摄于2015年2月20日)</h3> <h3>"国风"15篇包括: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郐、曹、豳。豳在现今陕西省咸阳市所辖彬(旧称邠)县一带。"豳风"共有七篇,多描写农家生活和情调。这七段陕西调中颇有一些成语:</h3><h3>以介眉寿,介:祀求;眉寿:长辈。古人认为眉毛长的人寿命也长。祀求长寿。出自《诗经·豳风·七月》:"八月剥枣,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眉寿。"</h3><h3>万寿无疆这个不用解释了。出自《诗·豳风·七月》:"称彼兕觥,万寿无疆。"(照片拍摄于2015年2月22日)</h3> <p class="ql-block">九十其仪,九、十:虚数,形容多;仪:仪表。旧时女子出嫁,父母要反复叮咛注意仪容举止。指礼仪非常多。也指夸奖新妇的仪态很美。出处:《诗经·豳风·东山》:"之子于归,皇驳其马,亲结其缡,九十其仪。"(照片拍摄于2014年11月3日)</p> <p class="ql-block">衮衣绣裳,古代天子祭祀时所穿的绣有龙的礼服,形容衣着华丽奢华;也借指显宦。出自《诗经·豳风·九罭》:"我觏之子,衮衣绣裳。"(照片拍摄于2015年3月1日)</p> <h3>水村居亭子,模仿山野村舍而建,所以亭子也未油饰彩画,顶瓦也用的片石。(照片拍摄于2016年2月14日)</h3> <p class="ql-block">蚕神庙建于清乾隆年间(1736年- 1795年)。清漪园时,每年农历九月,织染局在此庙祭祈蚕神。咸丰十年(1860年)被英法联军烧毁,2003年重建。蚕神在古代有蚕女、马头娘、马明王、马明菩萨、蚕花娘娘、蚕丝仙姑、蚕皇老太等多种称呼,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司蚕桑之神。历朝历代皇宫内都设有先蚕坛,供皇后亲蚕时祭祀用。每当养蚕之前,须杀一头牛祭祀蚕神嫘祖,祭祀仪式十分隆重。(照片拍摄于2016年2月14日)</p> <h3>"堤界湖过桑苎桥,水村迎面趣清超。润含植稻连农舍,响讶缫丝答客桡。柳岸风前朝爽度,石矶雨后涨痕消。分明一段江南景,安福舻中引兴遥。"(照片拍摄于2015年4月3日)</h3> <h3>界湖桥位于昆明湖内外湖与后溪河的分界处,是西堤最北面的桥梁。该桥始建于1750年,1860年被英法侵略者焚毁,1886年慈禧太后重建。在清漪园时代,这座桥叫柳桥,而西堤南端的柳桥则称为界湖桥,重建颐和园时这两座桥的名称互易了。"堤长横亘东西界,六桥首分内外湖"。(照片拍摄于2016年2月27日)</h3> <h3>半壁桥位于万寿山北面的后溪河西端,南与宿云檐城关相对,北面通往北如意门。半壁桥是一座单孔石拱桥,上有汉白玉桥栏板,现存建筑为清漪园时期的遗构。桥拱比较高大,下面可以通行帝后的画舫。风平水静的时候,半圆形的桥拱与水面上的倒影拼合成一个正圆,犹如一块玉璧。此桥建于乾隆年间,石拱两侧中间有吸水兽(十七孔桥、玉带桥、绣漪桥均没有吸水兽),桥栏板雕有宝瓶如意,象征如意平安。(照片拍摄于2016年3月26日)</h3> <h3>石舫建于清乾隆二十年(1755年)。船体乃用巨石雕成,全长36米。船上二层白色木结构楼房,都用油漆装饰成大理石纹样,顶部有砖雕装饰,精巧华丽,是颐和园内著名的水上建筑珍品。舫上舱楼原为古建筑形式,但在英法联军入侵时,舫上的中式舱楼被焚毁。光绪十九年(1893年),按慈禧意图,将原来的中式舱楼改建成西式舱楼,窗上镶嵌五色玻璃,是园中唯一具有西洋风格的建筑。并取河清晏之义,取名清晏舫。"若夫凛载舟之戒,奠磐石之安,虚明洞达,职思其居,意在斯乎!"(照片拍摄于2014年8月24日)</h3> <p class="ql-block">宿云檐建于清乾隆年间(1736年- 1795年),原为一座城关,又称贝阙。城楼内宿云檐原曾供奉关帝,乾隆时期,昆明湖三面设有围墙,这座城关就是从西部入园的门户。 城外有古松一株,枝干扶疏,为乾隆时旧物。(照片拍摄于2016年2月28日)</p> <h3>荇桥的名字出自《诗经·周南·关雎》的"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荇菜是一种水生植物。荇桥建于乾隆年间(1750年),光绪年间重建,是一座有层楼重檐特色的汉白玉亭桥。驻足桥上,极目远眺,景色一处一样儿。西面是西堤,烟波浩荡,六桥烟柳,南望昆明湖,湖水如镜,十七孔桥宛如长虹卧波,东边万寿山上佛香阁彩云缭绕,恍如仙境一般。(照片拍摄于2014年9月16日)</h3> <h3>通云城关位于后溪河北岸。苏州街的西头,为城关式建筑。通云译意:通向云霄。 (照片拍摄于2017年7月10日)</h3> <h3>乾隆皇帝几次出访江南,对甲于天下的苏州风景颇为喜爱。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是乾隆母亲的七十岁寿辰,万寿寺僧侣要为这位皇太后念长寿经,皇帝下令,在万寿寺前,沿御河两岸,仿南式市场街巷建造许多屋舍,长至数里,奉銮舆游览,命名为苏州街。御河水引自玉泉,清澈透底,水清如镜,鱼跃石流,尽收眼底。两岸植树,垂柳直悬水面,名花嘉木,争妍竞秀。寺前还建了两重玲珑秀丽的石桥,游经此处,犹入仙境。(照片拍摄于2016年4月23日)</h3> <h3>苏州街座落在后湖,所谓后湖,是万寿山北麓的一条河,约1000多米,是当年修院时模仿江南景色挖出来的人工河,故名"苏州河",河边的街就叫苏州街了。当年,每当帝后们来游园时,就让太监装扮成买卖人在店铺交易,博得帝后们开心。(照片拍摄于2017年7月10日)</h3> <h3>(照片拍摄于2016年4月22日)</h3> <p class="ql-block">三孔桥位于后溪河中部,桥北侧正对着北宫门,南侧为"慈福"牌楼,两侧是买卖街的商铺建筑。此桥建于乾隆时期,桥身为花岗岩石,桥有三个高大的拱洞,拱洞的上部中间两侧均有吸水兽;桥栏杆为汉白玉材质,望柱头雕有云鹤纹饰,栏板为宝瓶如意纹饰;桥面两边青砖铺就,中间是汉白玉条石镶嵌。(照片拍摄于2017年7月10日)</p> <h3>三孔桥又称长桥,横跨后湖中段,是连接北宫门和后山主体建筑的枢纽,桥下湖两岸即为苏州街。(照片拍摄于2017年7月10日)</h3> <p class="ql-block">此桥为颐和园内最高的三孔石桥,高有十数米,1860年此桥躲过火劫,包括南侧的"慈福"牌楼也没被烧毁,后来光绪朝修建颐和园时将牌楼拆除。现在的牌楼是八十年代后建的。(照片拍摄于2017年7月10日)</p> <h3>寅辉城关。东面题为"寅辉",西面题为"挹爽"。与西部的"通云"城关遥相呼应,皆是苏州街上的路上关口。寅辉译意:迎着黎明的朝辉。挹爽译意:挹来西风之爽。(照片拍摄于2017年7月10日)</h3> <h3>澹宁堂是后溪南岸的临水建筑群,其原型澹宁居是康熙在畅春园赐给后来的乾隆皇帝的一处书屋,澹宁居毁于火灾后,乾隆仿其原貌重建澹宁堂,1860年被英法联军烧毁,光绪年间重建颐和园时未予恢复。现建筑为1996年在原址重建。(照片拍摄于2016年4月22日)</h3> <h3>后溪(照片拍摄于2016年11月14日)</h3> <h3>乾隆皇帝到江南逛了一圈儿回到北京,就下了一道圣旨:在万寿山下仿照无锡惠山的寄畅园,造一座园中之园。园子修得这么好,可把乾隆给乐坏啦。他经常在园子里赏景喝酒,大宴群臣。有一天酒喝多了,随口诌出一首歪诗来:人说苏杭赛天堂,我说此园胜苏杭,乐在此园当园主,哪个希罕做皇上。(照片拍摄于2017年8月23日)</h3> <h3>(照片拍摄于2016年4月23日)</h3> <h3>谐趣园中共有桥五座,其中以知鱼桥最为著名。接近水面,便于观鱼。取名知鱼桥,是引用了战国时代庄子和惠子在"秋水濠上"的一次有关知鱼不知乐的富有哲理的辩论游戏。一个说,鱼儿游得真快乐;另一个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快乐;一个又反驳道: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快乐。用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用古人的故事来增添游人的兴味,这是园中的"桥趣"。(照片拍摄于2017年8月23日)</h3> <h3>紫气东来城关位于万寿山东麓,峙于两峰之间。为城关式建筑。上有重檐城楼,砖雕城堞。乾隆时期建。额亦为乾隆所题。南侧城额"紫气东来",取老子出关典故;北侧城额"赤城霞起",用孙焯《天台山赋》名句。登城可望谐趣园池榭。城关既是点景之处,又是当年园内分区防卫据点。紫气东来译意:有圣人和祥瑞降临。[紫气东来]:老子过函玉关的故事。(照片拍摄于2016年2月15日)</h3> <h3>从颐和园南门(水门)乘船沿西堤穿玉带桥,顺后溪至谐趣园,乃是僻静宁远极致之行。(照片拍摄于2014年11月3日)</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