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斗三号双星从西昌启航

云启霞蔚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作者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今天,让我们一起穿越到三年前,发射北斗三号卫星第一发时的情景,重温当年的感受、老照片和文字,收益良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以此来预祝:我国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最后一颗组网卫星,发射圆满成功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以下是三年前原创文章的全文(阅读量已达15万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h3>2017年11月5日19:45, 北斗三号全球组网双星,将由CZ-3B/YZ-1自西昌发射。</h3> <h3></h3><h3><br></h3>2017年11月5日19时45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以“一箭双星”方式成功发射第二十四、二十五颗北斗导航卫星。<h3><br></h3><h3>这两颗卫星属于中圆地球轨道卫星,是我国北斗三号第一、二颗组网卫星,开启了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全球组网的新时代。</h3><h3><br></h3><h3><br></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p><br></p><p>  四川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始建于1970年,位于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境内,是我国发射卫星最多、对外开放最早、发射轨道最高、发射场气象条件最复杂的航天发射场,主要承担地球同步轨道卫星发射任务,年发射能力可以达到15发以上。</p><p><br></p><p>  走进发射场,远远就看到高耸入云的两个现代化发射工位。其中一个被西昌航天人称为“鲁班塔”,主要用于发射大容量、中重型卫星,曾成功执行嫦娥二号、三号发射任务;另一个发射工位被称为“功勋塔”,历经3次大规模改造,可以实现发射长征三号甲、乙、丙等6种不同型号火箭。</p><p><br></p><p>  1984年4月8日,中心将我国第一颗试验通信卫星送入太空,开启了中国卫星通信的辉煌;1990年4月7日,中心发射“亚洲一号”卫星,中国航天从西昌走向了世界;2000年10月31日,中心发射我国首颗北斗导航卫星,为我国建设全球性卫星导航系统迈出了坚实步伐;2007年10月24日,中心发射中国第一颗绕月探测卫星——嫦娥一号,实现了中华民族的千年奔月梦想……</p><p><br></p><p>  47年来,西昌卫星发射中心顶“风云”、举“北斗”、托“嫦娥”、铸“天链”,用两个工位交替完成了一百多次卫星发射任务。在实现中国梦航天梦的伟大征程中,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书写了中国辉煌。</p><p><br></p><p>  中心地处大凉山,以山高沟深闻名,发射场就建在这深山老沟里,距西昌市区有60多公里的路程,所以科研人员自称为“沟里人”,外出叫“进城”,回来叫“进沟”。正是在这些不为外界所知的深山沟里,西昌航天人几十年如一日,传承艰苦奋斗、求实创新、团结奉献的西昌航天精神,创造出一个又一个惊天动地的航天奇迹。</p><p><br></p><p><br></p>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p>  “我做梦也没想过,那个几乎与世隔绝的大山沟,能够和祖国的尊严和荣誉息息相关,更没想到就在那里,中华民族的千年奔月梦想成为现实,我们收获了来自全世界的喝彩与掌声……”。从西昌卫星发射中心走出去的著名作家李鸣生发出这样的感慨。</p><p><br></p><p> 第一次发射试验通信卫星,第一次发射实用通信卫星,第一次发射国际商业卫星,第一次发射月球探测卫星……。作为我国对外开放最早、自动化程度较高、综合发射能力较强的航天发射场,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组建48年来,已能用长征三号A、长征二号E等5种型号火箭,发射高、中、低各种轨道、不同射向的各类航天器,先后将100多颗国内外卫星送入太空,在中国航天发展史上铸就了一座座不朽的丰碑。</p><p><br></p><p><br></p><p> 难忘如磐岁月:发射场建设历经坎坷</p><p> 吃着发霉的红米饭 ,建设者坚强拼搏。</p><p><br></p><p> 1970年冬,一支神秘的队伍穿越河西走廊,翻过秦岭,跨过大渡河,翻越大凉山,直奔川西高原的一个小峡谷。未过多久,刚从奴隶社会一步跨进社会主义社会的彝族老乡就惊讶地发现,大凉山突然热闹起来,却不知这些整天修桥铺路的人究竟想干啥。他们说:“长征机械厂,不听机器响,不是挖坑道,就是架桥梁”。</p><p><br></p><p>1969年底,中央决定再建一个卫星发射中心,四川省西昌松林在全国9个省25个地区81个选点中脱颖而出。因为这里具有海拔高、纬度低、气候条件好的特点。按照最初设想,新的发射中心主要用于卫星、飞船和空间站的飞行试验及应用发射,这无疑是中国发射“两弹一星”后,提升民族尖端科技实力的现实考虑。</p><p><br></p><p> 来到西昌,建设者们首先面临的任务是实现“三通一平”,即要让一无所有的荒山沟通水、通电、通路,场地平整。由于河上无桥,施工物资无法运进场,直接影响中心建设。1970年12月,抢建大桥的战斗打响,三千多创业者排成方队,在这里向毛主席像宣誓。周围的彝族群众,从家中拿来了端水的盆、挖土的铁锨,加入了抢建队伍。由于抽水机较少,大堤截流后,抽水时间需要半个月。为了抢时间,他们说,就是端也要把水端完。就这样,几排长长的队伍开始了端水比赛。“建设者和当地群众硬是一盆盆地把河水端走了!”创业者们最后给这座桥命名为“长征桥”,是为了继承红军遗志,也是为纪念在征服宇宙的万里长征中迈出的第一步。</p><p><br></p><p> 天是罗帐地是床,安宁河边扎营房。三块石头支口锅,野菜盐巴下干粮。建设者们在荒凉的峡谷中安营扎寨,修公路、打隧道、建楼房。施工人员住在不蔽风寒的帐篷、简易活动房里,“吃的是有点霉味的红米饭,住的是干打垒”,但建设者们挺了过来。</p><p><br></p><p> 从农田到发射场 中国开始了卫星发射新纪元</p><p><br></p><p> 由于受文化大革命的影响,加上经济和技术等方面的原因,直到1975年,工程总体建设方案仍未正式确定和批准,已批复的发射、技术阵地等分系统方案,也经常修改变化,反复不定,建设周期和执行任务的时间也一再推迟。从1970年到1975年,先后有数万军民奋战在狭长的河谷之中,在完成“三通一平”之后,却出现了徘徊不前的困难局面。</p><p><br></p><p> 受文革的影响,中心组建以后,基础设施的建设进展缓慢,尤其是发射场,当时还是一片稻田,没有围墙,当地许多老百姓的牛羊漫山遍野放养在场区里。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下,要建成一个什么样的卫星发射中心,在许多人心中依然是个问号。</p><p><br></p><p> 1975年,毛泽东和周恩来亲自批准《关于发展我国通信卫星问题的报告》。粉碎“四人帮”以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发射通信卫星被列入国家重点技术“三抓”任务之一,要求按期完成。有关部门确定中心的一期工程便以完成通信卫星的发射为主。自此,我国第一个规模空前的卫星通信工程建设正式拉开了帷幕。</p><p><br></p><p> 1945年5月,英国的阿瑟·克拉克为人类的通信技术描绘了一幅宏伟的蓝图。他指出,一颗卫星如果装有接收和发射设备,就能作为一个转发器为地球上任意两点之间传输信息。能否实现这个目标,成为了一个国家航天能力的标志。</p><p><br></p><p> 1978年9月11日,抢建三号发射工位的战斗全面打响。时值秋冬交替季节,山区气候多变,时而烈日当头,时而狂风大作,遇上阴雨天,工地泥泞不堪,给工程施工带来极大的困难。2000多名军民昼夜奋战。</p><p><br></p><p>12月24日,发射塔架吊装完毕。这个被称为“通天塔”的钢铁大厦主体终于矗立在三号场坪上;星箭测试楼竣工、测控设备厂房建成、专用公路通车……</p><p><br></p><p>1983年,卫星发射中心完成了主要建设项目,基本具备执行通信卫星发射的条件。</p><p><br></p> <p><br></p><p>庞然大物飞上太空引起世界关注</p><p><br></p><p> 1978年,西昌卫星发射场终于迎来了大干快上的建设期,航天人为“长征古道架天梯”的梦想而奋斗着。</p><p><br></p><p>谢梦锦是第二代航天人,他是一位普通的技术干部。1984年2月10日,通信卫星和运载火箭在技术阵地的测试工作同时展开。测试人员夜以继日地忙碌着,谢梦锦与远在上海的妻子一直过着“牛郎织女”般的生活,可他却默默忍受着。3月的一天,他正忙着火箭测试的检查工作,父亲病故的噩耗传来,悲痛难忍的他在厂房外向冥冥中的父亲磕了三个响头。不久,他本人也身患癌症,在死神悄然逼近的日子里,他依旧顶着病痛忙碌在工作岗位上。</p><p><br></p><p> 4月7日,在推进剂加注过程中,突遇阀门故障,如果不及时排除,将导致后果难以预料的大事故。加注中队副队长陈志岭等人毫不犹豫地穿上防护服,戴上防毒面具,冲进泵间。当他们开启阀门时,四氧化二氮骤然膨胀,向外喷出,整个泵间弥漫着棕红色的烟雾。陈志岭等人顿时觉得双手发凉而后发热、发烫,胶皮手套也变了形。他们忍着伤痛和毒气的刺激,沉着冷静地排除了故障。当他们出来的时候,发现穿在里面的特制工作服都被烧烂了。</p><p><br></p><p> 4月8日18时30分,夜幕降临,发射阵地上数十盏碘钨灯从四面八方照在雄伟的发射塔上,拥抱火箭的回转平台缓缓打开,乳白色的长征三号火箭矗立在发射台上,寂静的峡谷似乎可以听到心跳的声音。19时20分,山崩海啸般的轰鸣惊醒了沉睡亿万年的巍巍群山,长征三号火箭载着我国自行研制的试验通信卫星“东方红二号”腾空而起,向着东南方飞去。</p><p><br></p><p>被专门召集到安全地带的彝族同胞看到这一幕激动得大呼小叫,他们对一个没有“翅膀”的庞然大物居然能飞上太空感到不可思议。</p><p><br></p><p>4月11日,《人民日报》在头版头条向全世界宣布:我国航天技术又一新成就,试验通信卫星发射成功!19日,新华社发布试验卫星成功定点的消息,并称之为“四化建设的重大成就,航天技术的新飞跃标志”。</p><p><br></p><p> 这次通信卫星的发射成功,既是我国首次成功发射地球同步轨道卫星,也标志着中心成为国内唯一发射氢氧发动机火箭的发射场。自那时起我国成为第三个掌握火箭氢氧发动机技术的国家。我国租用外国卫星看电视、听广播的历史陆续结束,开启了中国卫星通信的新纪元。</p><p><br></p><p><br></p> <p><br></p><p>挺进国际市场:中国箭“联姻”外国星</p><p><br></p><p> 1984年11月1日,国务院批准中心对外开放。对西昌航天人来说,他们要面对国际商业卫星发射市场的挑战。</p><p><br></p><p> “要获得国际社会认可,在国际上交朋友,是要用实力说话的!”卫星发射中心高级工程师李代兴说。中国第一颗同步通信卫星的发射成功,在国际航天界影响巨大,一些第三世界国家相继提出与中国在航天技术方面进行合作;美国、法国等西方国家也积极向中国探询双方合作的可能性。</p><p><br></p><p>1988年,西昌卫星发射场就接待了来自美国、澳大利亚、英国、朝鲜等十几个国家的参观、访问、考察团体20多个,总人数达200多人。</p><p><br></p><p> 为了迎接外方,中心专门组织人员学习基本口语会话、涉外礼仪等,包括怎样跟外国朋友拥抱。</p><p><br></p><p>1990年2月10日晚6点30分,一架波音747飞机载着历经周折的“亚洲一号”卫星,终于从洛杉矶起飞。北京时间2月12日12点40分,飞机安全降落在西昌青山机场。“亚洲一号”卫星原叫“西联星六号”。这位“航天女神”似乎从诞生之日起,不祥的阴影就如影随形。1984年2月,她由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发射上天,但未进入预定轨道;1984年11月4日,美国发现号航天飞机将她从天上捞了回来。几经周折后,由亚洲卫星公司买回来,替她找到了中国这位真心诚意送她上天的神手。</p><p><br></p><p> 1989年1月,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承揽了“亚洲一号”的发射任务,受到世界瞩目。毕业于北京大学地球物理气象专业的中心气象组组长吴传竹更是紧张,面临最大的挑战便是气象。西昌是全国的强雷暴区之一,气候瞬息万变,难以捉摸。</p><p><br></p><p>吴传竹带领气象系统人员提前两个月就开始分析历年来场区的气象资料和上千张云图,并提出4月5日发射最适宜。美方人员听后报之一笑,认为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技术也只能提前预报半个月的天气,而且准确率只有60%。为了这件事情,美国人和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原主任胡世祥赌了一只烤鸭。</p><p><br></p><p> 4月5日晚,晴空万里,验证了中心预报的“最佳发射时机”的准确性;而美方选定的4月7日,却雷声大作,阴雨连绵,迫使火箭推迟起飞。这时,吴传竹做出惊人预测,科学判定当晚21时前后,发射场上空将出现一块晴空。果然,21时30分,火箭腾空而起,从不大的一块“窗口”中穿过,直刺苍穹。火箭刚升空不久,这个“窗口”很快又被乌云填满,胡世祥顺利地得到了这只烤鸭。这次发射成功后,有外电评论说:“中国这次成功发射的意义,决不亚于当年爆炸了原子弹!”</p><p><br></p><p><br></p><p> “东方休斯敦”的美名誉满全球</p><p><br></p><p> 1992年3月22日晚,“长二捆”大型运载火箭昂首屹立在发射塔架上。我国新研制的“长二捆”火箭与美国新研制的大型卫星首次联姻,其形式与性质在世界航天领域尚属首次,中央电视台启动了庞大的报道团队,向全国和全世界进行现场实况直播。当发射进入“一分钟准备”时,现场观看的人们都屏住了呼吸。“点火”——随着发射指挥员最后一道命令下达,人们看到火箭底部忽地蹿起一股棕黄色的浓烟,紧接着火箭下的六个发动机轰然喷火,导流槽旋即浓烟腾起,耸立于发射架上的“长二捆”火箭随之开始了剧烈的颤抖——本应在点火4秒钟后起飞的火箭,却呆在那儿再也动弹不了!这时高音喇叭响起口令:紧急关机!此刻,火箭已摆脱了发射塔架的固定,400多吨的箭体和卫星随时有倒地的可能。一旦倒地,推进剂爆炸所产生的巨大能量,会把发射场毁灭殆尽。</p><p><br></p><p> 面对危险,西昌航天人奋不顾身地冲向现场。当时迫在眉睫的是固定火箭,发动机还在喷着余火,发射台上不仅严重缺氧,而且充满有毒气体。抢险的勇士们没有犹豫,纷纷冲了上去。发射台已被3000℃的烈火烘烤过,手脚一接触就被烫得发出“哧哧”声,但谁也没有后退。一位操作手四个手指被烫得粘在了一起,还坚持不下火线。为了保住发射场,保住火箭和卫星,西昌航天人早把生死置之度外。据世界航天资料记载,像“澳星”发射出现的这种事故,抢险成功的概率几乎为零。</p><p><br></p><p> 国外航天界同行由衷赞叹:“这是中国航天最成功的失利!”来不及悲伤,西昌航天人迎来了第二次发射任务。1992年8月14日,历经常人难以想象的周折之后,命运多舛的“长二捆”运载火箭终于成功飞向太空。</p><p><br></p><p> 从此之后,西昌航天人阔步走向国际航天市场,“东方休斯敦”的美名誉满全球。</p><p><br></p><p><br></p><p> 筑梦太空:西昌航天人 精心打造“生命工程”</p><p><br></p><p> 质量管理体系是奠基石</p><p><br></p><p> “点火”、“起飞!”2007年10月24日18点05分,长征三号甲火箭起飞,将嫦娥一号卫星带入太空,我国首颗月球探测卫星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中华民族千年奔月的神话,在这里成为现实。38年来,中心实现了一次又一次的跨越。</p><p><br></p><p> 被誉为金牌火箭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已经实现了连续73次发射成功。跨入21世纪,中国航天的发展步伐加快,给中心提供了难得的历史发展机遇。近两年来,中心步入了年均发射810颗卫星的高密度任务期,仅“十一五”期间就将发射30多颗国内外卫星,相当于前30年的总和。</p><p><br></p><p> 中心质量管理办公室何宇光介绍,2004年6月,中心正式引入国际通行的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以之作为提升质量管理水平的标准和依据。2007年初,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为国内首家通过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的航天发射场。</p><p><br></p><p> 以往发射国际商业卫星时,由于中外双方对质量标准的理解不同,缺乏统一的交流平台,双方总要耗费大量的时间才能互相理解彼此的意图。而如今,与欧空局等航天同行采用同样质量标准的西昌航天人,终于可以和老外平等对话。在去年一次卫星发射前的演练中,一名指挥员出现了误口令,这在以往,上级口头批评一下即可。然而,这次中心却严格按照质量管理体系要求,在长达15天的时间里,彻查根源,尽最大的努力防范了类似问题的发生。</p><p><br></p><p><br></p><p> 人才是确保卫星发射成功的关键</p><p><br></p><p> 质量管理体系的引入促使中心质量建设上了一个新台阶,但是确保卫星发射成功最关键的还是人。</p><p><br></p><p> 李本琪,这位1992年毕业于西南交通大学的高材生,现已从当初的毛头小伙成长为素质全面的优秀指挥人才,能组织发射5种型号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2007年4月14日凌晨,发射场区大雨滂沱,长征三号甲火箭托举着我国“北斗”导航卫星矗立在发射台上,等待着一飞冲天的辉煌时刻。进入倒计时4分钟后,岗位人员报告:一个为火箭三级供气的连接器没有按规定程序脱落。这一连接器如果不能在3分钟内脱落,火箭点火升空时必然被其拉扯住,后果不堪设想。百余号人的控制大厅鸦雀无声,所有专家和操作手的目光全部集中在李本琪身上。李本琪在1分钟内连续下达7道口令,相关岗位人员心领神会、默契配合。1分钟后,故障排除,火箭顺利升空。</p><p><br></p><p> 中心技术部火箭测试发射室副主任符菊梅是唯一一名从事技术领导工作的女指挥员,先后参加过近40次卫星发射。在某次卫星发射中,为确保曾因故推迟发射的火箭再次发射万无一失,上级要求发射塔上的符菊梅在火箭进入倒计时的15分钟时撤离。已经连续10多天每天工作15个小时的符菊梅没有丝毫犹豫,毅然攀上了塔架。“15分钟准备!”当倒计时的口令在空旷的场区回荡时,整个发射场上只有她和协作方两个人,地下控制室的同事们的心为她们揪着。符菊梅冷静沉着地把一条重约10多公斤的测试电缆从火箭上撤下,收好。完成相关动作后,塔架电梯已经停开,她只好从50多米高的工作平台跑下来,一路狂奔到距塔架300多米的控制室,此时距发射只有不到5分钟。她的胆大心细赢得了阵阵喝彩。</p><p><br></p><p> 王泽民、毛万标、车著明……一个个看似平凡却在中心屡创功勋的名字,在这里闪烁着迷人的光芒。无论是与改革开放同行的老专家,还是80后的新生代,都活跃在航天大舞台。一批批技术精湛、锐意进取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一个知识结构合理、梯度层次分明、作用发挥明显的人才梯队,已经成为确保发射成功的中流砥柱。</p><p><br></p><p> 首次将质量管理体系引入国内的航天发射场,首次在国内航天发射场中建成完善的突发事件应急体系,打造一流的人才队伍,建成先进的测试发射设备设施,建立和完善场区安全防护系统……。</p><p><br></p><p>近年来,中心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不断地革故鼎新,不断地自我提升。“嫦娥”飞天的梦想在这里变为现实,首次整星整箭出口国外的任务在这里完成,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第一百次发射在这里成功实施……。</p><p><br></p><p>1997年以来,中心创造了连续30次卫星发射成功的辉煌战绩。规范化、标准化、科学化的质量管理模式,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思路,以及深厚的人才储备,是取得成功的保障。</p><p><br></p><p><br></p><p><br></p> <p><br></p><p> 西昌 1号发射工位的秘密</p><p><br></p><p>  从西昌往北上108国道,在山谷中一路穿行60多公里,就来到一个名叫沙坝的地方。一进入山谷,即可看到高高矗立的两座发射塔。外面的人来这里,很容易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为什么这个基地只有2号和3号发射塔? 1号发射塔在哪里?去年嫦娥一号就是从3号发射塔送上天的。按说,西昌从上世纪80年代就对外开放了,难道这里还隐藏着什么秘密?</p><p><br></p><p>  事情还得从第一位宇航员加加林说起。</p><p><br></p><p>  1961年4月12日清晨,在火箭巨大的轰鸣声中,苏联宇航员加加林向人们道别说:“我去了!”然后,他一步登天,在330公里的高度飞行。</p><p><br></p><p>  全世界都为此而震动。</p><p><br></p><p>  那时候的中国正处在超英赶美的热潮之中,苏联“东方号”发射成功自然对中国航天人触动不小。就在这一年,20多个空军飞行员被选拔出来,集中到十一航校。当时没明讲,众人还以为真是像领导说的那样,搞歼七新机种的改装,但领导又批评他们,说他们不开窍,弄得大家摸不着头脑。搞了几个月,最后让大家还回原单位,并交代说,你们都是搞飞行的,老这么中断是不行的。回去以后,要召之即来,随叫随到。有人问究竟要干什么,回答说是往上干呗,也可能要突破航空事业。那时还不敢说航天——保密,但往上是什么,飞行员们心里多少都有些数,只是得不到肯定罢了。</p><p><br></p><p>  1965年,在中央专门委员会原则批准的空间技术规划方案中,提出了在中国第一个人造卫星上天十年后,发射两艘无人试验飞船(飞船最初被命名为“大跃进”号,后改为“曙光”号),为此还安排了近200项研究课题。这期间,中国科学家们先后发射了多枚生物火箭,取得了一定成果。为了进一步扩大研究项目,1966年7月15日,又用狗进行了飞行试验。T-7A(S2)型生物火箭就是为小狗上天专门设计的,生物舱内载有1只小狗、4只大白鼠和12只生物样品试管,还设有条件反射实验装置,用以观察在失重条件下动物高级神经活动的反应。钱学森说,中国发射载狗火箭,就是为载人航天做准备的。</p><p><br></p><p>  1966年1月9日至2月6日,中国科学院、中国医学科学院和军事医学科学院在国防科委召集下,于京西宾馆召开了一次秘密的“宇宙医学、宇宙生物学规划会议”, 提到了宇航问题,但争论不小,未作决定。</p><p><br></p><p>  1968年4月1日,载人航天又被重新提起。由于正处于“文革”混乱时期,为了从组织体制上予以保证,便成立了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并在研究院空间飞行器总体设计部里成立了飞船总体室,进行载人飞船总体方案研究。同时,还集中力量,组建了宇宙医学及工程研究所(即北京航天员训练中心),隶属由钱学森任院长的空间技术研究院。这个所负责研究在飞船内为宇航员提供一个安全且适宜人生活和工作的环境,并能在紧急状况下保证宇航员的安全。</p><p><br></p><p>  此后,中国航天训练基地经常举行一些学术活动,钱学森也差不多都到会参加讨论。当时,总体方案研究焦点是研制可载几名航天员的中国第一艘载人飞船。为此,飞船总体组先后完成了可载一、二、三、五名航天员的四种方案进行论证比较,寻找共性的关键技术课题。</p><p><br></p><p>  1969年底,中苏关系进一步恶化,边境局部冲突不断,一旦爆发大规模战争,临近中蒙边境的东风基地将首当其冲。为此,中央决定在三线地方再建一个新的卫星发射基地。新发射场的一个重要原则是,既要考虑长远发展,又要便于保密和施工。1969年12月,东风基地组成了一支40余人的选场勘察小分队,历时3个月,走遍了滇北、黔东、鄂西、川南、晋东、西以及洞庭湖、鄱阳湖等9省、25个地区的81个县,预选了16个方案,最后精选出3个预选点。</p><p><br></p><p>  最初的选择并不是西昌,而是越西,上报之后还得到了国务院和中央军委的批准。越西位于四川凉山境内,四面环山,地形隐蔽,其优点是战略地位稳定,向东北发射大倾角卫星和飞船时,一、二级火箭落点比较安全。但随后复查时,却发现越西存在着电力供应紧张、交通不便、施工量浩大等缺陷,因此就出现了两种不同的意见,争论之下,东风基地决定第三次对越西实地复察,并对西昌进行补充勘察。</p><p><br></p><p>  1970年6月,东风基地司令员李福泽和副司令员乔平率领有关人员到达位于大凉山腹地的西昌,实地复查在此建立宇航发射场的方案。在察看沙坝沟时,众人乘摆渡小船跨过安宁河,沿狭窄的小路及田间小道向沟内步行。下午,勘选人员到达波萝沟口,在小河旁的一棵桃树下打开地图,对准方位。李福泽边看地图,边对照实地,连声说:“好地方,好地方!”</p><p><br></p><p>  波萝沟口在两河汇合处有一块较为平坦的坝子,从沟口向北有一块梯田台地,长着绿油油的水稻。这里四周群山环抱,山外有山,非常隐蔽,作为发射场十分理想。</p><p><br></p><p>  “这里可以作为一个阵地,按两个工位考虑,一开始可以先上一个。”李福泽像当年指挥打仗一样,一手叉腰,一手指着地图说,“向西两公里的青杠坝,向东3公里的麻叶林,可作为下一步安排,再建两个阵地。这样共有三个阵地,或者五至六个工位。技术阵地可以放在杨家沟,一个技术阵地对应三个发射阵地。”</p><p><br></p><p>  “赶羊沟那几座山头,可以考虑放光学测量设备。”乔平伸手指着远处,划了一个圈说。</p><p><br></p><p>  返回西昌后,李福泽又听取了基建部工程科参谋陈德威关于西昌地震问题的调研情况。西昌地处安宁河断裂带,历史上曾发生过破坏性大地震。最近一次是1850年,西昌县城毁于一旦。作为新建的宇航场区,地震自然是一个很大的威胁。不过,这一带发生大地震的周期时间长,一般是100年至200年左右。</p><p><br></p><p>  大家争论了半天,李福泽把手一挥,果断地说:“就这样吧。地震问题今天还不能深刻认识它,现在关键是争取时间,应该下决心了!”</p><p><br></p><p>  从地理位置上看,西昌的确称得上一座理想的天然发射场,其优越条件颇多 :这里海拔高、纬度低,地形隐蔽,地质结构坚实。气候适宜,水源丰富稳定,交通和通讯条件比较理想,距发射场50公里处是西昌飞机场,跑道长3600米,可以允许C-130、安-124和波音747等大型飞机起降。发射场距离成昆铁路和川滇公路都不远,加之东面的金沙江航道还可以水路通达宜宾、重庆直至上海,这些条件极利于运输所需物资和卫星、火箭产品。另外,国家通信干线也紧邻发射场,可充分保证发射试验时的通讯,算是得天独厚,占尽了地利。</p><p><br></p><p>  1970年10月14日, 国务院、中央军委批准宇航发射场由越西改至西昌以北的松林地区,其代号为“7201”工程,意思是在1972年前完成主要工程,准备执行任务。</p><p><br></p><p>  当时的初步打算是,在西昌布点建立飞船发射工位,在北京精心挑选、培训第一批宇航员,这两项工作都在高度保密中实施,宇航员不知道发射工位建在哪里,西昌也不知道国家在秘密培训宇航员。但由于受综合国力、技术条件、交通运输等因素影响,航天发射工位论证后一直没建起来。</p><p><br></p><p>  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于1982 年交付使用,两年后发射了第一颗通信卫星。1985年,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正式对外开放,承揽国际商业卫星发射业务。从单一型号火箭发射到多种型号火箭发射,从发射国产卫星到承担国际商业卫星发射,从发射地球同步卫星、极轨卫星到嫦娥一号探月卫星发射,有着20多年发射历史的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现在早已名满天下。</p><p><br></p><p>  如今,在离2号发射架两公里远处,当初准备建飞船发射工位的地方,曾为飞船发射准备而修建了3条隧洞、5公里铁路线,虽然从修建起来就搁置未用,但1号位发射场坪依然像一个梦一样,被完完整整地保留在了那里。</p><p><br></p>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