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硬笔空间——兼谈时振华的硬笔山水画写生

曹和平

<h3>本文作者曹和平与时振华,2017年5月于十渡。</h3> 我个人认为,多年来时振华的山水画,最为特别和出彩的方面,不是他的常规浅绛水墨山水画,而是他的硬笔线描山水画速写,他的硬笔艺术表现力,在与他同等量级的山水画家中是比较稀有的。关注他的这类作品的同时,经常引发我,有关硬笔与软笔关系的一些断断续续的思考。<div><div>  毛笔这种中国文化的特有之物,一种书写工具,几千年以来演绎出了种种精彩与精致之后,退出现代文人的书案,被五花八门的硬笔所取代。硬笔被一个现代国画家,作为便捷的采写工具,意味着什么,国画家被硬笔的局限性规制以后还能做出些什么,所以就想拿时振华这硬笔的事儿,借题发挥,尝试着在这方面说点什么。<div>  国画线描作品,通常以工笔线描的形态出现,在相关历史图库中,很少见到它的达到成熟书写程度的写意形态。时振华用硬笔在这个领域达成了有意义的探索尝试。他的硬笔速写,让国画线描从它的楷书,发展出了它成熟规范的行草形态。</div></div></div> <h5>硬笔的与软笔的手法,内在规律有更多的相通相同之处,硬笔完全可以写出软笔的味道,关键在于,软笔上的深厚功力是必须的。</h5> <h3> 硬笔工笔线描</h3><h3><br></h3><h3> 时振华少年时,拜本地张玉峰、张绍良等老师学画,初学画即从国画线描造型开始入手,天资对路,肯动脑,又勤奋刻苦,几年之后用线描表现事物的能力已经成熟。</h3><div> 我见过他在十八九岁时画的一些工笔线描,非常出色。所画无非是一些常见的题材,花卉虫草之类,其中一些使用硬笔工具铅笔画的线描,完全是毛笔味道,如果不经提示,或者不仔细看,会以为是毛笔线描,画的非常工整,造型手法很到位,线条笔力遒劲而流畅,整体感很强,细节描写亦精彩,感觉不太像那个年龄段的青年人所作,俨然就是一个成熟画家的程度。而且这些硬笔作品并非临摹之作,而是实实在在的写生。这说明他在那个年龄时,已经具备了,较为全面的以线描表现事物的造型能力。</div><div> 时振华初时在潍坊市工艺美术研究所,做的是工艺画师的工作,工作中完成的画作,都是出口的各类制式的工艺品国画,多数为临摹的传统经典作品,所画内容种类广泛,山水花鸟人物都有,产品要求比较高的质量,还需要产出相当的数量,且一干就是近二十年,因而练就一副熟手、快手、巧手。所以,一个成熟成功画家的养成,除了天资与成长学习环境,还需要长期大量专业训练实践的堆积。无论主动还是被动,持续地勤苦劳作,所达成的海量累积,是一个非常关键的环节。俗话说熟能生巧,有了这个巧的能力以后,智慧和想象力等等,才可能寻得较为开阔的施展空间。</div><div> 九十年代以来,他有过多次创作和获奖的经历,后调入潍坊画院从事专业创作,同时入中央美院、国家画院、凤凰书院等断断续续学习多年,在北京半飘不飘二十年,逐渐开阔了眼界,意识等多方面等也得到成长。</div> <h5>山的脉络,沟坡及山路的扭动和旋律,以最简单的线条唱出来了。</h5> <h3> 随意随手的硬笔</h3><h3><br></h3><div> 时振华水墨山水画的常规形态,与其他画家的没有什么大的不同,多为笔墨与宣纸互动生发的浅绛山水画作品,要找不同,至多也就是在个人风格方面的区别。<br></div><div> 然而,他的硬笔写生类线描山水,其作品成熟练达的程度,是同类山水画家中比较少见的,其形态有着不寻常之美。如诗一样的恬静优雅,气息平实朴素,自然天成,点画气象古典,线条行云流水般流利畅达,山水之灵气透过纯熟技法,从他的内心,经他的手底淙淙涌出,像是他的心灵日记。</div><div> 他手勤眼勤脑勤,平时生活中,有个喜欢随时随地信笔涂画的嗜好,这就使他养成了随意使用方便的硬笔如铅笔、钢笔、圆珠笔、签字笔,在方便使用的的纸片或本子上,随意描绘目光所及任意景物的习惯。</div><div> 当然,平素喜好使用硬笔,并非因为毛笔的功夫欠佳,而是由于硬笔的方便性,还有他为人做事不拘一格的随意性使然。在家中,会议中,与朋友的闲聊中,旅行途中,他的手老是闲不住,旁若无人自在自然我行我素地勾勾画画;一只煮熟的螃蟹,一捧干栆,几个核桃,各种器具人物,车窗外或片刻休息时,面对的山石林水,都是他随手捕捉的题材,朋友们赠谓“手惯病”。如此,在长此以往的这种写生锤炼中,逐渐达到了手法娴熟自如自由的程度,同时形成了表达能力的厚重积累。</div><div> 他的硬笔山水写生的数量很大,笔法技巧的熟练程度,及传统手法涵盖的范围,都显现出了较高的学术水平。</div> <h5>注重把握大团块,细节描写时不忘初心。</h5> <h3> 硬笔衍生书画分离</h3><h1><br></h1><div> 中国社会进入现代以后,文字的书写,打破了毛笔的单一格局,形形色色硬笔工具出现以后,使得毛笔的软书写,急速退出了文字书写的主流地位,硬笔取代了毛笔,成为汉字书写领域的一统天下。科举制废除以后,书法在文人的知识格局中,曾经举足轻重的地位一落千丈。而作为文人的现代知识分子,其汉字书写水平的高下,也不再成其为重要的能力标志。与此同时,以国画文人画为标志的本土传统绘画,也曾经在一定程度上和一段时期内被列为文化糟粕而遭受冷遇拒斥。</div><div> 在此大背景下,作为国粹文化的“书画同源”,在硬笔书写成为主流以后,就形成了书与画的分离。一方面,现代中国人在使用硬笔书写工具之后,绝大部分人,已经没有经历过系统的中国书法训练的身心体验,虽然写出的依然是中国字,却大多不再具有书法品味儿了。特别是进入简化字时代以后,国人手写的硬笔汉字,大多已是硬邦邦的点画所构成的单纯表意的文字符号,内中已经鲜有汉字的技法与美感了(尽管少数硬笔书法的有心人,在硬笔的局限中保留了传统书法的精髓,并由此逐渐发展出成熟的硬笔书写技巧.,但是远未达到社会普及的程度);另一方面,当代中国小学、中学的文字教学中,在毛笔书法课程处于放任不管的同时,更普遍缺少严格规范的汉字硬笔书写训练。而当代中国的美术教育中,规范的硬笔线描造型训练,即便在美术高校内也是基本处于空白状态。</div><div> 因此,在中国的毛笔时代与硬笔时代的交替过程中,没能发生或架设出一个文化过渡,所以产生了一个巨大的断层。从此书画不再同源,现代汉字的硬笔书写,与现代中国的绘画已经少有相互参悟渗透融合的交集,彼此无关了。</div> <h5>一支黑色签字笔,气质上完全可以变成一支表现力非常丰富的毛笔,手执硬笔心有软笔是也。</h5> <h3> 硬笔成为试金石</h3><div><br></div><div> 当代中国的画家,不论是画西画的还是画国画的,使用硬笔作为素材记录工具的画家都不少,但是,多数画家的硬笔表现都有一个通病,那就是所画出的点画线条都缺少韵味;画西画的画家如此,还是情有可原的。但一些专业的中国画画家,其硬笔笔下经常也是直钩楞棒,运笔僵硬,线条呆滞,点画缺质量,笔法无内容,这就令人感到难以谅解了。而且,这些画家中居然不乏声名显赫者。</div><div> 其实,问题的表面出现在硬笔,根子却是在毛笔上。毛笔在不少国画家手中仅仅成为了一个为造型服务的绘画工具。多年以来在现代中国美术教育中,占据绝对统治地位的主流艺术思想和价值观是西方的,由中西混合形成的国画教学,及长期以“创新”作为导向的价值体系,训练出的绘画造型能力,加上毛笔水墨宣纸的综合性效果,遮蔽了一些本质性传统文化基因方面的能力缺失。</div><div> 这些有缺失的人,手下有了毛笔墨汁和宣纸,其作品表面上可能会有丰富的水墨渲染和层次效果,也会有勾皴点染的表层笔法,显得似乎是毛笔的能力要高于硬笔。但是,一个从小在硬笔为书写工具的社会文化环境中生活和受教育的国画家,在硬笔能力方面显露出的笨拙,恰巧可以侧面地说明,他们可能只是部分地掌握了一些与国画传统工具材料相关的表面技法,却并未完全洞悉并继承到中国书画中本质性的内涵;毛笔水墨的妙笔生花可能会掩饰掉一些重要的精髓,而有着很大局限性的硬笔,却可能阴差阳错地使那些重要的缺失显露出来。</div><div> 相对毛笔的丰富,硬笔那瘦硬单调的表现力,非常苛刻的要求画者必须拥有并掌握那些骨架层次的要素基因。因此,事情的可能真相是,在硬笔表现力缺失的背后,恰恰证明了很多人并未经历过长期严格地毛笔笔法学习,更缺少国画表现手法方面那些符号化的系统训练。因此,硬笔的局限性意外地成为了检验那些要素有或无的试金石。</div> <h5>院子里一块普通的景观石,可从中窥得大千世界。石分三面,大大小小的石分三面,环环相扣,各守本分,签字笔下各得其所。</h5> <h3> 硬笔点画的潜质 </h3><div><br></div><div> 我对时振华硬笔线描写生过程有过多次细致观摩,同时也留意对比观摩过其他画家的西式线描速写过程,发现中西线描发生在运笔过程中的差异,更多是体现在点画线条内在的文化基因传统上的。时振华笔下的点画线条,有着丰富表现力的主要原因,不仅仅由于他的熟练,而是在于他“语言”的特殊性。</div> <h5>山的大景观写生,最是考验画家的驾驭大场面画面能力的,尤其是他拿一支签字笔,用单调瘦硬的笔道,去四方勾连八面出锋之时。</h5> <h3> 对于手执硬笔的画家,硬笔速写只是一种记录素材和形象的工具或过程。硬笔速写无论对中式绘画还是西式绘画,都是工具层次的东西。但是中式速写的工具性更多的表现在点画形态的程式化和符号化——与西式速写是有很大差异的。</h3> <h5>时振华是个写实能力很强的山水画家,一个方圆几十公里的群山,大气磅礴虚实有致,一支硬笔走风云。</h5> <h3> 以前看到过不少有关国画特点的理论描述,很多说法是笼统和隔靴搔痒的,或是自说自话式的。那些中式的模糊型话语,所表达出的优点并非是国画所独有的,西方的优秀美术作品同样可以是“气韵生动”和“形神兼备”的,也可以是“意在笔先”的,和“栩栩如生”的,也是“传神”的和有“ 神韵”的,此类外在性叙述,不足以区分中西绘画作品之间在艺术上的本质性差异。</h3> <h5>把握山的“势”是个山水画家内心深处潜藏的能力,特别是做势的分寸见出修为,很多人画一辈子山水,少这一块。</h5> <h3> 西式速写在国内外肯定有很多优秀作品,由于经历与学识的局限性,个人在此方面缺少深入程度的研究。但我的概念中,西式的硬笔速写,对于点画的艺术表现力,也是讲究用笔方式与力道的控制,和一定程度的线条质感的。在表现和形态的把握上除了准确、生动、概括、节奏感以外,传神、流畅、优美等等都是题中应有之意。除此之外,点画本身对画面似乎不存在特殊的意味,下笔即是唯形是举,那就是为造型服务的工具。另外在速写的创作过程中,肯定也会承载一些个人禀赋天性和技术的成熟度,工具论意义上的点画对于西式线描速写,其相对的单纯性是天经地义的。</h3><div> 中式的线描速写,相对于西式速写有着很大的技术内涵的不同。中式速写的硬笔操控和运行方式,有着与毛笔笔法的传承关系,这是与西式速写笔法本质性的区别;另外,表现形态以及表现手法也另有一套丰富繁杂的符号化程式套路。</div> <h5>不是吓唬人,好的山水画家,还应当是个了解地理构造的地质学家。从这幅图中,会感受到山的形成,沟壑经历过的水流风蚀和岁月的冲刷,沧桑历尽之感油然而生。</h5> <h3> 从时振华的硬笔速写中,可以看出,相对于西式速写的点画而言,中式速写有着多出的两层潜质:首先,点画本身就要求追寻特定的质量和质感,需要通过硬笔点画的形态去显现并感受特定的笔法。硬笔书写的形态特征是瘦硬,要在这种瘦硬中嵌入 “屋漏痕”“锥画沙”,甚至“折钗股”,以及软笔书写的丰润感、节奏感和流动性,并把握汉字书法点画中所蕴含的本质,就需要长期训练、探索和厚重的学养;在硬笔点画那极度窄小的二度空间里,通过画者手部动作的细小提按、摆动、顿挫、抖动等等非常规运笔,带动笔尖微妙并娴熟细微的地游走,仍然可以描述出丰富多彩的点画形态;实践证明,软笔笔法的大部分笔锋运行方法,在硬笔的条件下仍然是可行的,如中锋、侧锋、逆锋、藏锋、露锋等等都是没有问题的,只是相对比较含蓄;此外,硬笔的运行受制于笔与纸之间弹性空间的狭小,表现为粗细程度的规定性和局限性,同时由于硬笔运行速度的变化控制,以及纸笔材料之间相对滞涩的摩擦,都有可能生发出特质的美;另外,硬笔笔尖的材质与弹性,笔速的运行节奏,以及在点画的端点和转折点的操控把握,甚至笔尖在运动中所连带出的人的气息和情绪,这些都是笔法的范畴,都是构成作品质量与风格的主要因素。这是其一。</h3> <h5>面对纷繁复杂的叠加穿插,如何去考虑处理山与山之间的虚实藏掖,是个大问题。</h5> <h3>  其二,笔法的应用有赖于状物的一整套符号系统,就像书法中的结体结构内容一样,有一套约定的成法。这些成法在这个系统里,就是一些具体的表达形状的符号。这些典型化的形状被“翻译”成笔画,经命名(如“斧劈皴”“披麻皴”“折带皴”“点子皴”等等)后又被规范化和程式化为规定性表现符号;这套系统内的这些结构性内容,隐藏于历史久远浩瀚如烟的古典经典作品中,繁复而庞杂,代代传承又有渐进嬗变,借助笔法形成套路,被称为手法。该系统具有极大稳定性和规定性,其中较有工具性和操作性普及特点的代表范本是《芥子园画谱》;这套系统的各个方面,在各个历史时期中,不乏一些经典的个性化典范与演变,统统可以作为现代人学习借鉴的范本;这个符号系统中的很多具体手法,其形态内容非一成不变,而是一个非常宽泛与开放的体系,有着很大的包容度。但是其本质性规律,仍然是稳定的规范化、程式化与规定性。</h3> <h5>大杀器,时振华教学工具来了,搬运过来当模特,不用付模特费,学生围一圈对石写生。</h5> <h3> 时振华经常提到,运笔中如果没有符号化就无法让笔进入书写状态,有了书写状态以后就会产生节奏感和连续性,画画就会达到畅达抒情的忘我境界。在一旁观察他的速写,会对他手中硬笔的熟练度,及娴熟操控各种皴法的能力产生深刻印象,那种驾轻就熟的程式化描述所产生的节奏感,让人叹为观止。</h3> <h5>这就是上图照片中做模特的那块石头,时振华现场给学生们画的课稿。</h5> <h3><font color="#010101">  综上所述,由于硬笔笔法分析的路径是经由点画形态去推究的,所以硬笔笔法的内涵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是这些硬笔的运笔方式与行笔节奏及力度的所有实际操作,第二是这些实际操作所形成的形态;通过对这些运笔方式、节奏和点画形态的精细描述,我们首先抽象地观察到了这一真实过程的一半:即笔法,但笔法还只是整个操作行为的硬件部分,它还不能单独进行工作。它还需要软件的驱动,然后我们还要看到它的另外一半,即它的软件部分:就是手法,这是一套内在的密码——表意的程式化符号系统,即笔法之外的手法。</font></h3> <h5>遇到山中野花,偶采一朵。</h5> <h3> 然后就是手法,通过实例观摩,时振华的硬笔手法操作,可以使人感受到:1、用符号之眼去观察和思考的大脑;2、手与手感;3、手与笔的动作协调度,调节和酝酿笔的节奏或摆动方向及力度;4、下笔后所形成的点画;5、点画后面隐藏的庞大符号库系统;6、手脑串联了节奏、点画、符号库以后,动态并创意地产生出,富有传承的高品位画作。</h3><h3> 这一完整的过程,其中的核心部分,就是当画者手中掌控的这个笔法的硬盘,输入了中国传统书画的手法软件以后,具体讲就是输入大量正规书法训练,和《芥子园画谱》类型的符号库的手法训练,这一庞大的手法软件系统以后,笔法与手法可能在艺术上产生的完美的法则融和。</h3> <h5>本图是时振华拿《芥子园画谱》中黄子久山石皴法(图左)为例,以硬笔线描(图右)的方式,进行的详细图示解析。</h5> <h3> 之外的空间</h3><div><br></div><div> 时振华的硬笔山水,其创作过程都是在写生中完成的,面对真山实水,态度严肃真诚谦虚,尽量追求写真求实和师法自然,同时回避僵化刻板。尤其近几年以来,在写生画面中近景景物的处理上,通常采用45度角的模拟凌空观察角度,具体说就是有意跳出自己所处空间,把自己座位所在点的中近距离内的景物,甚至连同自己个人,有机地组织进画面,成为画面中有依据的内容,这样就可以从新的视角设计调度画面构图,产生既生动又真实的理性空间,化写生中的被动性因素为新的主动性和创造性。</div> <h5>独立原石写生,每块原石都是有生命的,有表情的,及相互关联的。</h5> <h3> 时振华的硬笔山水写生,基本都是在不方便毛笔写生时的间隙中,为工具方便计的随手之作,是过程性的,非目标性作品,主要目的是积累素材提升观察、表现能力和不断保持手感,并非刻意设置的主攻艺术方向。然而,也正是这种无心插柳的非功利性行为,及无意识中长期积累的学养和能力,成就了一个难能可贵的艺术的自然状态。</h3><div><br></div> <h5>山与山相聚,他们在交谈,谈天气,谈千年风云。</h5> <h3> 当然,所提硬笔山水的说法,有些唐突。在现有格局中,硬笔山水作为一种有独立审美价值的山水画形态,尚难以被普遍认可。然而,剔除了毛笔、宣纸、墨汁和水,只用硬笔和普通的纸,朴朴素素地来画国画,这本身就是很有意义和挑战性的艺术实践。就像看到一个不着戏服,不描脸谱的素人,在一板一眼的表演京剧一样,在行家眼里,照样也会瞧出其品味高下,照样很美。</h3><div> 我相信,我们可以这事中受到启发,尝试发展并发现许多其他的延伸与拓展,和没有矫饰的灵性与艺术。</div><div><br></div><div><br></div><div> 曹和平 2017年10月</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