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阅读与写作》散文随笔【每周一篇,第57篇】(作者:开楠)2017年10月30日于沪上“宝济院”

开楠

<h3>  应&quot;文学报&quot;主编之邀,写一篇有关阅读与写作的散文。以飨群友。</h3><h3> 古人曾言道:"养心莫若寡欲,玉乐无如读书。"这就告诉我们读书的重要性,读书不仅可以提高自身修养文化,还能够提高写作能力。可是"好读书"不难,然而"读好书"却不易。</h3> <h3>  像一些写作者,他们书读的确实不少,却老不积累,这样就会产生一个负面的影响,就是知识面不广,一碰到写作,除了愁眉紧锁,就是唉声叹气。我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前些年确实看过不少闲书,积累的却少之又少。当然我并非专业的写手,也非职业作家行列,只是喜爱咬文嚼字,写一写文字,自娱自乐罢了,再就是还有点小小的梦想,我到希望通过我的这番努力,可以不断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和水平,嘿嘿听起来,像天方夜谭……。</h3> <h3>  仅此而已,我就觉得长期如果不练笔,不抒发,抒发心境,便会出现诸多的别扭感,就好像远方有一种声音在召唤着我:&quot;兄弟,你该写一些东西啦!&quot;</h3> <h3>  我于是便苦思冥想,费尽脑汁地去想、去写,却到底因为积累不够,知识面太窄,而写不出好的东西来。怎么办呢?我便生搬硬套,强迫自己去写。可结果却总是会让我大失所望,不是文辞险怪诡涩,便是框架结构处理得有欠妥当。这是什么原因呢?我想,归根结底,就是一个阅读方法的问题。</h3> <h3>  我认为阅读应该像跟着导游游览名胜古迹一样,在陌生的景点旅游时,最好的方式就是跟导游走,这样不仅能够更加了解各个景点,还能选择一条最佳路线,少走一些冤枉路,阅读亦是如此。</h3> <h3>  我们只有跟着作者的思路走,才能真正地读到一篇好文章,否则就只能是一知半解;阅读不但无效,还浪费了时间。另外,除了跟着作者这个导游而外,我们还应该结合自身生活实际去读,这样的阅读效果会更好。</h3> <h3>  南宋理学家朱熹说过一句话:&quot;泛观博取,不如熟读精思。&quot;就是说:&quot;读万卷书,不如读透一本书。&quot;当然,这一本书也不是那么好读透的,这就需要我们体会和感受了。有时,一篇文章的含义往往就潜藏在文字深处,这就要我们去体会,也许一个微乎其微的细节就蕴藏着一个秘密。</h3> <h3>  如李太白有诗云:&quot;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quot;一句,你发现了没?尽管作者并未提及自身感受,只写的是景色。其实不然,我们可以从&quot;破浪&quot;、&quot;会&quot;和&quot;云帆&quot;、&quot;济&quot;两个词语和两个单个字中,体会李太白当时的心境,虽然他壮志难瞅,但他仍希望终会有一天会实现他的理想抱负。</h3> <h3>  至于感受,则是体会后的自身感觉,它和体会是密不可分的;然而,写文章就写的你的感受。就是说,能否充分的利用你的感受,写出一篇好文章,就看你平时的积累了。</h3> <h3>  还有一点,就是觉得读书的最佳时机当是青少年时期。这段时间内你所有看过的书,记忆过的东西,都会珍藏在你的脑海,成为你一生想忘也忘不掉的宝藏。</h3> <h3>  我自身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在我青少年时代,阅读过不少的书籍。还记得十条岁那一年看过三遍历史演义小说《薛刚反唐》,全书分一百回合,每一回合都将近五千多字。之后我合住书,便可以将那本书从头到尾,给人讲完。还有一些书籍,我虽然不能讲的完全,却也能叙述个七七八八。</h3> <h3>  但搁现在,不行了。虽然我如今己六十岁,却没有以前那么好的记忆力。这几天我还在读内蒙作家玛拉沁夫的散文集《想念青春》,可是每当合住书本后,脑海里总是一片空白,对书中那些优美的语句,朴实的语言……忘得一干二净。</h3> <h3>  非要我重新打开书,反复读个五六遍,甚至更多遍,才可以领会其中的意境。也许正是因为如此我的写作才老是上升不到另一个层面,什么语句呀!什么用词啊!什么结构啊……老是停滞不前,原地踏步,更严重的是,写一段时间后,就会出现没有东西可写,这种状况,你说可笑不可笑。所以,我想告诫大家的是,趁着年少,多读些书籍,莫要等到失去了读书的机会,读书的时期,你才追悔莫及。</h3> <h3>  叶圣陶先生也说过:&quot;阅读是吸收,写作走倾吐。倾吐能否合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者密切的联系。&quot;这句话其实也告诉我们一个真理,就是说,无论哪一位写作者要想写成文学名著来,你就必须勤于阅读,善于思考,不断练笔,不断地积累生活素材……唯有如此,才能有效地提高综合素养,以达到预期的理想与目标。</h3> <h3>  幸而今晚我发现前前辈先贤们的教训,或许大家早己明了,我不过是班门弄斧罢了;但我仍希望能与诸君共勉,为我们的写作道路铺平坦途。</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