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非调色盘 -- 摩洛哥初探

Lily Wang 🍎

<h3></h3> <h5>  如果用一种颜色来描述一个洲,我对非洲的第一感觉应该是黑色,烈日下原始部落的那种乌黑锃亮的黑。第二感觉是黄色,那种万兽奔腾的非洲大草原略带枯焦的草黄色。<br>  Morocco,认识这个单词还是很多年前在英国的时候,这个单词长期醒目地占据着闹市中那几家旅行社的宣传窗口。那时,我仍处于对Morocco、Monaco傻傻分不清的状态。 <br>  一晃多年过去,突然有一天各家旅行公众号齐刷刷辉闪着标题“史上最难签的国家免签了”,点进去一看,是Morocco那个熟悉又陌生的名字!再然后,被Nathan和Vincent每年两三刷的摩洛哥大量美图洗眼、种草。今年终于和小伙伴们约起,走进这个非洲国度,一个除了黑色和草黄色,还有很多很多颜色的北非王国,感觉掉进了一个调色盘!那么,逐个颜色来刷一遍吧……<br>  BTW,这不是一篇攻略,因为行程规划出来后就交给旅行社三包了,全程包车,所以抱歉本篇没有衣食住行货比三家的地毯式贴士,本篇充其量只是一篇零零碎碎的游记,絮絮叨叨地记录一些初探摩洛哥旅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感以及一些相关功课,最后附行程和酒店推荐,仅供参考 😊</h5><h5 style="text-align: center;">=============</h5><h3></h3> <h5></h5><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白色宫殿,卡萨布兰卡 Casablanca</b></h3><h5> 西班牙语中,casa意为房子住宅,blanc是为白色,城如其名,Casablanca&nbsp;是一座白色之城。大概有因为地理上濒临大西洋,树木常青,气候宜人,拥有全国最大的港口,卡萨布兰卡曾被西班牙和法国长期统治,它既非首都,亦非皇城,却是摩洛哥的工商业经济中心和交通枢纽,摩洛哥最现代化的城市,大概也是国人最熟悉的摩洛哥城市,因为那出经典的《北非谍影》,可是这部经典全部在好莱坞拍摄,没有一个镜头摄于此地。<br> 没有太多的时间游览这座城市,没能好好看清这座城市的建筑有多“白”,前后三天在这座城市的时间里,它始终笼罩在大西洋带来的白茫茫的浓雾中,没有想到这座城市会以这样的方式向我们展示它的白色浪漫。</h5> <h5>  哈桑二世海上大清真寺,卡萨布兰卡最值得到访的景点,沉迷于清真寺落地门窗的光影不可自拔,黑白彩色总相宜。每扇门的上方,从左至右有五串窗花,象征着法蒂玛的神之手印,守护着这座美丽的大清真寺。</h5> <h5>  已故的摩洛哥国王哈桑二世在位期间,国泰民安,发愿在穆斯林世界的最西端修建一座大清真寺以感谢真主指引,一日梦中得安拉的真言:“真主的宝座应建在水上”,遂在卡萨布兰卡大西洋岸边建造了这座海上清真寺。清真寺1987年8月动工修建,耗资5亿多美元,占地9公顷,3.5万名工人和技术人员历经5年施工建成了这座1/3面积建在海上、可同时容纳10万人祈祷的世界第三大清真寺,也是摩洛哥唯一非信徒可以入内参观的清真寺。</h5> <h5>BTW,顺带啰嗦一下吧,清真寺里面不准大声喧哗不准跳舞唱歌,那样是对神灵大不敬。图中妹子这样旋转跳舞凹造型的属于错误示范,神职人员来劝阻了,如果执拗不听劝,会被扔出去。美美拍照固然重要,但要尊重当地风俗,做文明游客哦。</h5><h3></h3><h3></h3> <h3></h3> <h3></h3> <h5>  哈桑二世清真寺通体采用白色大理石砌成,绿色琉璃瓦和形状各异的铜饰品镶嵌其间,庄重之中又平添了几分生机。 寺内五颜六色的大理石和马赛克拼铺出阿拉伯人喜爱的几何图形。大厅内铺着红地毯,在高达20 米的巨型水晶吊灯的照耀下,整个殿堂肃穆又富丽堂皇。22 扇铜制大门像肃立的卫士,散布在寺院内的1000个大小不一的喷泉似一群婀娜多姿的宫女,使进入哈桑二世大清真寺的信徒仿佛置身于华丽的王宫之中。</h5><h5> 清真寺底下两层面积近2万平米,是男士小净和祈祷的场所;中间一层3550平米,专供女士祷告之用;最上面一层是活动屋顶,只要按动电钮,寺顶就会在几分钟内自动开启,阳光便直射寺内。200米高的宣礼塔,可通过楼梯或电梯直达其上,塔尖装有激光设备,夜间35公里长的耀眼光束直指圣城麦加方向。此外,该清真寺还配有先进的自动灭火装置、广播通讯系统和监控系统,哈桑二世大清真寺可谓当今世界上设备最先进的一座清真寺。</h5><h5> 如同摩洛哥境内其它几座古老的大型清真寺,哈桑二世清真寺除了了宗教仪式外,还兼具着重要教育的功能。寺内设有会议和演讲厅、博物馆、4000平米的古兰经学院、可同时停放1100 辆车的地下车库,以及世界上最大的伊斯兰图书馆等附属建筑。其中,图书馆里珍藏有英国女王赠送的一本1000多年的《古兰经》真本。</h5> <h3></h3> <h3></h3> <h3></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蓝色海洋,舍夫沙万 Chefchaouen</b></h3><h5> 在山的那边海的那边有一个蓝色小镇,它叫舍夫沙万。仿如摩洛哥北部山区中一片蓝色的童话海洋,深深浅浅的蓝,蓝得耀眼,蓝得梦幻,蓝得迷人。</h5><h5> 很久以前,这里的门窗都还是穆斯林传统的绿色。1930年以后,来到这里的犹太难民,为了表示和平,把这里染成了天空和天堂的颜色,犹太人相信,蓝色有着神奇而强大的力量。</h5> <h3></h3> <h5>&nbsp;&nbsp;&nbsp; 沙万,是山顶的意思;舍夫,是眺望的意思。于山顶眺望,满眼湛蓝。</h5><h5>&nbsp;&nbsp;&nbsp; 小镇依山而建,街道小巷蜿蜒交错,走在蓝色的建筑中像在水中游,颇有点儿希腊海岛米克诺斯的感觉。当夜幕降临时,看童话小镇满山灯火闪烁,又仿若九份。<br></h5> <h5>  一花一叶一物,在安谧蓝中,便是一世界,简简单单,岁月静好~<br>  没有花儿比蓝雪花更适合舍夫沙万的了……</h5> <h5>  舍夫沙万很小,可能外来的游客太多打扰了他们正常的生活,也有一说是因为他们的信仰里,拍照会摄去魂魄,总之,小镇居民大多是非常非常抗拒镜头的,即使征询他们意见是否可以拍照他们也是拒绝的,他们见到镜头举起就本能地别过头去拉低头巾帽子并以手遮面,甚至还夹带着大声的‘No Picture' 的愤怒指责。因此,在小镇里并没有拍的当地人大多数是背影侧影,正面照大多是举起相机迅速盲拍或者在远处长焦偷拍的。在受了不少拍照的责备后,这对夫妇热情的招呼和灿烂的笑容,霎时间感到十分的窝心~</h5><h3></h3> <h3></h3> <h5>&nbsp;&nbsp;&nbsp; 孩子们小小的身影,精灵般在蓝色的小巷子跳动闪现,甚是可爱。只不过连小孩子也都是抗拒、甚至惧怕镜头的,小盆友们灵巧动作又快,要拍小盆友的正面还真不是件容易的事。</h5><h5>&nbsp;&nbsp;&nbsp; 一路下来,发现摩洛哥人真的很喜欢足球啊,街边巷尾,不论年龄,即使没有合适的球鞋,也能愉快地踢球玩耍。</h5> <h5>  铲屎官们来摩洛哥撸喵吧,小小一个舍夫沙万,真的是哪哪儿都有喵啊,大多都不是家养的,却环肥燕瘦品种齐全,被小镇居民喂养的不错。它们无惧人类,闲庭信步怡然自得,与其叫它们‘流浪猫’,说它们也是小镇居民似乎更为贴切。据说因为穆斯林先知穆罕默德爱猫,先知说猫是洁净的动物,所以穆斯林世界大多都是喜欢猫的,见到流浪猫都会投喂。小镇里狗狗真的很少,少到可以说罕见了,两天里也就只见到两只汪,还弱弱地被一只大喵吓到躲了起来。</h5><h3></h3> <h3></h3> <h5>&nbsp;&nbsp;&nbsp; 小镇居民不喜入镜,那我们就尽量不打扰小镇居民,自己来COS一出小镇年度大戏《情迷摩洛哥 Lost in Morocco》吧~~~上面是小电影大海报,总导演心红姐,首席摄影大雄,蒋同学和莲心领衔主演,故事讲的是一个中国男子爱上摩洛哥留在摩洛哥融入当地的故事,后附台前幕后全体主创人员。“国王”演技杠杠的又敬业~&nbsp; 哈哈哈,本来休闲的小镇一日游,这么一折腾,二货青年们就是欢乐多~~~</h5>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 align="center"><b>玫瑰金色的撒哈拉 Sahara</b>&nbsp;</h3><h5 align="left">&nbsp;&nbsp; “每想你一次,天上飘落一粒沙,从此形成了撒哈拉。”</h5><h5 align="left">&nbsp;&nbsp; &nbsp;——三毛《撒哈拉的故事》&nbsp;&nbsp; </h5><h5 align="left">&nbsp;&nbsp;&nbsp; 我非三毛粉,《撒哈拉的故事》虽小时候听说过,却也是直至本次行程前做功课才第一次‘听’完全本。但是,“撒哈拉”这个地名,大抵是随着奇女子的这本书而在国人中得到普及的,且从传播之日起便自带了温柔浪漫的属性。 而真实的撒哈拉,906万平方公里的面积里只有沙,世界第二大不宜居住的蛮荒之地(第一大蛮荒是南极大陆)。</h5><h5> 从菲斯前往撒哈拉,以及从撒哈拉前往马拉喀什,在文明世界与蛮荒之地出入,路上都得花去一整天的时间,途中需得穿山越岭,翻过特拉斯山脉与峡谷,车窗外的景色逐渐由绿油油变成越来越干燥的砂石黄……</h5><h5> 有个朋友总是笑我舟车劳顿跑那么远拍几张照片,跟他舒舒服服地葛优躺在沙发上在网上刷出来的图片也差不多嘛。可是,你在网上看的图片,仅仅是局限在方寸之间的二维画面,只有亲自置身处地,尤其像撒哈拉沙漠这样的极地世界,才能全身心的感受。旅行,不就是为了别样的体验么?而一张照片视角和影调,有时能比文字更形象地反映和记录当下的感受,镜头是会说话的……</h5> <h3></h3> <h3></h3> <h5>  骑上高大温顺的单峰骆驼,驼队在柏柏尔小哥的带领下缓缓走向沙漠腹地。落得地来,沙质松软,一踩满脚沙,索性光了脚,踩着温热的沙,气喘吁吁地艰难地爬上沙丘,环顾四周,前方远处还看得见村子里小小的屋子和零零星星的矮小的树木;转身看去,极目之处只有起伏绵延的沙丘,在依旧灼热的夕阳中泛着玫瑰金色的光,无尽于看不到边际的远方……<br> 驼队歇下,柏柏尔小哥从骆驼上取下坐毯,在沙地上铺开,变戏法似的摊开一大堆古灵精怪的矿原石和化石。没错,是海洋生物化石,算是摩洛哥“特产”之一吧(至于能否淘到真的好的化石,全凭造化和眼力咯)。脚下这片无尽蛮荒,曾经也是丰润的生机勃勃之所,而今虽美景在前却空辽寂静得令人窒息,人于其中,是如此的渺小,如此无力,人若不善待自然,自然终有能力让人不能自处…… </h5><h3></h3> <h5>&nbsp;&nbsp;&nbsp;&nbsp;沙漠,以前只去过内蒙响沙湾,一阵风来极细的细沙就满天飞,手机缝儿都能残留些沙子,更不敢开相机了。有了响沙湾的经历,在撒哈拉进沙漠前担心又被吹得狼狈不堪,就请开车的阿拉伯大叔帮忙缠了头巾,架上墨镜,又用围巾包严实了整张脸只剩下鼻孔呼吸,结果,两天里平静无风!撒哈拉沙的颗粒是比较粗的,乖乖地安坠于地面,加上无风,我竟也斗胆在蹲在沙地上换相机镜头!</h5><h5> 夜宿撒哈拉的沙漠帐篷酒店!本做好了艰苦对付一晚的准备,没想到帐篷这么大,整洁舒适的大床,还有淡淡花香的干玫瑰花,水力充足的热水花洒不能更赞了!</h5><h5>&nbsp;&nbsp;&nbsp; 沙漠的星空果然是华丽丽的璀璨,星空那么近,星星那么亮那么大!正准备撑脚架上相机,没想到不一会儿天空飘来了一片云,然后,竟然竟然下!雨!了!无奈,只好听着雨点打在帐篷上滴滴答答的声音,沉沉睡去。</h5><h5> 一到海边遇浓雾,沙漠里还能碰上下雨,这人品应该买彩票了吧。</h5><h5><i>(P.S下面酒店图源自网络,下雨没拍到酒店)</i></h5><h5><i> </i> 第二天天还未亮,雨已停,骑着骆驼,摸黑再次进入撒哈拉,驼队缓缓地行进,抬头看着天幕渐渐亮起,满天亮晶晶的星星一颗颗的隐去,四周如斯寂静、空广,倏地一种竟让人有些享受的孤独感油然而生……</h5><h5> "不要问我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就这样流浪远方,流浪……”</h5> <h3></h3> <h3></h3> <h3></h3> <h3></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白色皇城,拉巴特 Rabat</b></h3><h5> 摩洛哥王国有四大皇城,位于摩洛哥西北、濒临大西洋的白色皇城拉巴特,是如今摩洛哥的首都。拉巴特城区许多建筑,外墙都被粉刷成上白下蓝,从高处俯瞰,整座城市在明晃晃的阳光下白得耀眼,走进去之后则又蓝得绚丽。整体感觉也是个干净清爽的皇城。</h5><h5> 拉巴特的皇宫是现在国王主要的居住之所,除了皇宫,还有多处与皇室有关的景点,比如由皇家骑兵驻守的城市地标哈桑纪念塔,莫罕穆德五世陵墓和公主堂。哈桑塔原本是清真寺的宣礼塔,下面整齐排列的圆柱原本是清真寺的基石和基柱,尚未竣工的清真寺毁于1755年的大地震,废墟便保留至今。哈桑塔正对着的莫罕穆德五世陵墓,被精美的摩洛哥花砖装饰得美轮美奂,要不是殿内停放的的石棺柩,还以为是个美丽庄严的宴会厅。<br> </h5> <h3><br></h3> <h3></h3> <h5>  拉巴特也是一座海边古城,中午时分,赶到海边的餐厅午餐,刚到时还一片蓝天,大西洋的浪花无比欢快地不断拍打出巨大的水花,海风带着满满咸味负离子的水花扑面而来。<br>  可是没想到,大西洋也是如此任性多变的,才一顿饭功夫,起身离去时,小伙伴们都惊呆了!原本清朗可见的沙滩海岸,已经完全隐在了浓厚的白雾中,凉意逼来,一个激灵,赶忙裹上围巾。</h5> <h5>  拉巴特建城始于12世纪的乌达雅城堡,是一个坐落在拉巴特最北端的一块三角地带的高坡上,远远看去,很有些居高临下的气势,而走近之后,你会看到的高大城墙、城门把内城的一切严严实实地挡在身后,有种“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感觉。</h5> <h5>  登上城堡最顶层,高坡山崖下,面对的是大西洋,可是午后的雾气越发的浓厚了,向大海看去,白茫茫一片,隐约看见城堡矮墙上坐着一蓝衣少女,纹丝不动,浓雾中只闻汹涌的海浪声,却无法看清海的真面貌,更添了一层淡淡的忧伤调调……咳,还蛮怕她一个不小心就会失了平衡翻下海中去。</h5><h3></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黑色皇城,梅克内斯 Meknes</b></h3><h5> 四大皇城中,梅克内斯是最年轻的一座,声名不显,最为低调。或许正是因为年轻,才保留了更多的皇家气派。<br> 黑色并不是摩洛哥当地人喜欢的颜色,但梅克内斯一直都是“黑色”的,这源于如今的摩洛哥阿拉维皇室始祖穆莱·伊斯梅尔。1672年,25岁的伊斯梅尔即位,将梅克内斯定为首都。伊斯梅尔是位骁勇善战非常强势的国君,为了加强自己的统治并抗衡欧洲诸国,他组建了一支15万人的强大军队,而这支军队几乎全部是黑人奴隶。伊斯梅尔率领着这支“黑色禁卫军”所向披靡,一生未曾战败,收复了被英国人占领的丹吉尔、被西班牙人占领的休达,从而统一了摩洛哥;他还擅长经济建设、政治外交,他统治时期的摩洛哥,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因此,黑色才成为了梅克内斯的代表色。<br></h5> <h5>  伊斯梅尔嗜马如命。据说,他的马厩里,养有大约1.2万匹御马,粮仓里的粮食,足够这些马吃15年!马厩外的水池储备的水,也足够它们饮用一年。当年,这些御马的生活条件,甚至远远好过那些为他修建皇城的工匠。历时千年变迁,如今,这个巨大的马厩亦成了重要的景点,部分建筑没了屋顶,厚重的砖墙间长出了绿植,层层套叠的拱门仿如时间的隧道。</h5> <h3></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蓝色皇城,百转千回,菲斯Fès</b></h3><h5> 四大皇城中,建于公元808年的菲斯(UNESCO 1981)最为古老,也是整个北非地区的第一座伊斯兰城市。<br> 菲斯地区盛产独特的深蓝色颜料,早在10世纪,当地人烧制陶瓷的时候,就开始添加这种颜料,许多建筑也都使用这种陶瓷马赛克来拼贴造景。这些图案都是手工制造的,一小块一小块地镶嵌、拼花,显得古朴而典雅,历经多年光彩依旧。由于人们无法用准确的词汇来描述这种独特的蓝色,于是干脆称之为“菲斯蓝”,这无疑是一种最高的赞誉,所以菲斯也被誉为“蓝色皇城”。</h5> <h5>  菲斯古城占地约2.5平方公里,9000多条大大小小的街道和小巷纵横交错,狭窄的七拐八扭的小巷子的尽头是更狭小的巷子,现代交通工具无法在此通行,小毛驴是唯一可替代人力的运输力。在古城,如果没有当地人带领,即使带着指南针和古城地图,也必然会迷路,即便是手机GPS也无法在此准确定位,菲斯古城因此被称为世界上“最长的步行街”和“最容易迷路的地方”。</h5><h5> 古城的后山顶上,整座古城尽收眼底,远方还有麦田和山峦,风景是极佳的。跳出迷宫看迷宫,用长焦镜头当望远镜逐格扫看过去,依然看不清看不透这座迷之古城。<br></h5><h5> 住在山顶的酒店,一大清早步行过来等古城日出,期待朝阳光辉洒落在古城高高矮矮的房子上美妙的光影。可是,多云,未得见日出,不一会儿天已全亮,扫兴地收拾装备打道回府之际,画风突变,厚重的云层后面,倏地放出万丈光线,笼罩了整个古城,也照亮了整个天空,被眼前的美景震感出了一身鸡皮。<br> 生活总是这样,越是期待越是不得意,无欲之时却又惊喜满满。</h5> <h5>  山顶上俯瞰诺大一片密密麻麻的古城,你无法忽视下图中的那座有着高大宣礼塔的绿色屋顶的大片建筑,那便是卡鲁因清真寺,菲斯的核心和精神所在。</h5><h5> 卡鲁因清真寺(Karaouiyine Mosque) 始建于公元859年,摩洛哥乃至北非最古老、最重要的清真寺。菲斯在伊斯兰世界的突出地位,实际上很大程度与这座清真寺有关。哈桑二世清真寺建成之前,卡鲁因清真寺是摩洛哥国内最大的的清真寺,可容纳2万人同时做礼拜。</h5><h3></h3> <h5>  一千多年以来,摩洛哥的教育一直以伊斯兰宗教教育为主,古兰经学校是摩洛哥传统教育机构,教学内容以背诵《古兰经》为主,虽然曾经在法国殖民时期受到严重打压。1968年摩洛哥国王哈桑二世要求所有进学校学习的儿童,都必须先接受两年的古兰经学校教育,希望通过让儿童学习《古兰经》和伊斯兰教的基本教义来保持文化的独立性,也要求古兰经学校教授学生基本的识字、计算、歌唱以及运动能力。<br>  卡鲁因清真寺里有一座世界上最古老的大学,卡拉维因大学(Qarqouiyyin),因校址设在凯鲁万人(即卡拉维因人)聚居地而得名。卡拉维因大学前身为同名清真寺,由穆哈辛娜夫人(又名法蒂玛,凯鲁万人穆罕默德•法赫利之女)于公元859年修建。建成之初,伊斯兰教学者即在此开展学术和教育活动。公元1143年,该寺扩建后,正式宣布为学校建制。此后,这里逐渐成为伊斯兰世界的宗教和科学文化中心之一。1956年,摩洛哥独立后,该校成为独立的伊斯兰大学,学校逐步改革教学体制和内容,采取现代高等教育方案和设施,并接纳女学生。该校教师大多经过伊斯兰国家著名大学深造,学校还聘请外国著名伊斯兰学者讲学。学生除在本国招收外,还招收来自非洲各伊斯兰国家的穆斯林青年入学。现在校学生近2000名,实行奖学金制,学校经费由政府拨款。</h5><h5> 下图是大学一角,正值礼拜时间,工作人员正在铺摆和整理礼拜用的地毯。</h5><h3></h3> <h5>  米其林绿色指南说:如果你在摩洛哥只能去一个地方,那就去菲斯吧。菲斯老城区内有着超过两百座的清真寺和有名且古老的传统工艺。菲斯的旧市街规模之大,号称世界之冠,千家以上的手工艺品店遍布于迷宫似的巷道之间。<br>  古城里仍居住着当地居民,满满地生活气息,古城仍保留一个社区一个公共取水处一个面包房一个清真寺的社区运作模式,走在古城里,穿着民族服装的居民从身边走过,手工艺店里的阿拉丁神灯闪着眩目迷离的光,小猫咪慵懒的各处晒着太阳看人潮往来,空气中略微混着薄荷和皮革的味道,抬头看去,阳光透过树荫和古屋的间隙洒下来,一时恍惚,时光仿若定格于那个地中海文化和阿拉伯文明共辉煌繁荣的中世纪。岁月静好~</h5> <h3></h3> <h5>  摩洛哥的手工艺品是以精美闻名的,而菲斯的工艺品代表了摩洛哥的最高水平。陶瓷美丽繁复的花纹图案与配色,又配以掐银丝的工艺,传统技法以纯手工打制,也是相当不易的。看见美丽的陶瓷就走不动,看好钱包君,理智剁手,讨价还价拦腰砍!</h5><h3></h3> <h5>&nbsp;&nbsp;&nbsp; 大爱摩洛哥马赛克,简单的一颗颗单色素雅的小瓷砖, 是最基本的像素单位。也许每一颗小砖并不全都打磨得完美无暇,但通过手工艺人无边的想象力以及整体配色的把控能力,却可以拼铺出各种可小巧精美也可宏大繁复的图案,摩洛哥人的审美水平真的不一般。</h5><h5> 在陶瓷马赛克手工艺工厂,蹲在一旁看了一会儿大叔敲打拼装图案,然后大叔执意送了我一枚“拼图”,不太好意思啊,全手工打磨这么一小颗花砖真的挺费神费时的。大工业时代下,各国的传统手工艺都面临着同样的失传问题,摩洛哥马赛克的整个工艺流程太复杂庞大,活细且累,工作环境少不了粉尘,现在的年轻人也不愿意入行了。<br></h5> <h5>  精美的铜制品,下图中的大叔,出身铜制品世家,菲斯皇宫有着精细繁复花纹的铜制城门即出自他家。大叔制作纹饰铜盘,没有图纸,仅凭脑中的想象和灵巧的手工,细细密密地敲锤着瞧睡着,不一会儿就敲出了细密规整的几何图案,惊叹!</h5><h3></h3> <h5>  具有千年历史的皮革染色作坊是菲斯甚至摩洛哥的一张名片。在菲斯古城Place as-Seffarine广场附近,空气中刺鼻的气味就能引领你在迷宫中准确无误的找到"臭名昭著"的皮革染坊。皮革业算是菲斯最为著名的行当,据说菲斯古城之所以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独一无二的皮革大染缸加分不少。皮革染场中的成片的不同大小的缸穴,盛着不同颜色的染料,取个小景,真的很像眼影盘啊。可惜这次到访,正值摩洛哥新年假期刚过,皮革坊还未复工,虽逃过被臭皮革味熏晕的一劫,但未能见到极具特色的染皮革工作场景,好遗憾啊。千算万算,漏算了人家假期的影响,多么痛的后知后觉!</h5> <h3></h3> <h3></h3> <h5>  白天在古城中迷失,入夜,沉迷于阿拉伯欢快的音乐中,鼓点响起来,起来嗨!</h5><h3></h3> <h3></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红色皇城,马拉喀什 Marrakesh</b></h3><h5> 马拉喀什的英文名称Marrakesh来源于柏柏尔语,其意为“Land of God”,神之境地。虽然她现在只是摩洛哥的第四大城市,但在历史上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在欧洲人眼里,马拉喀什和摩洛哥这两个词几乎是划等号的,而现如今,马拉喀什国际机场也有着丰富的欧洲航线。</h5><h5> 此城的绝大多数建筑,外墙都是清一色的陶土红。放眼望去,那些赭红色岩石堆砌的城墙,规规矩矩地在平坦的土地上竖起,与金灿灿的阳光融为一体,反射出温暖的光芒,宛如沉静的火焰,因此,“红城”正是马拉喀什的另一个名字,在阿拉伯语中,“马拉喀什”的本意就是“红色”。<br> </h5> <h5>  德吉玛广场。马拉喀什的心脏,约夜越精彩,以“不眠广场”之名扬名。不论白天还是夜晚,德吉玛广场仿佛一个露天剧场,兜售商品的小贩、舞刀弄枪的艺人、占卜算命的巫师、耍猴玩蛇的奇士,甚至落魄的失业者、无家可归的流浪汉……而最吸引人眼球的,当属身上挂着铜碗、背着羊皮水囊的红袍卖水人(下图)。</h5><h5> 马拉喀什地处撒哈拉沙漠最北端,长年气候干旱,水源尤其珍贵。有一年,当人们因干旱缺水而奄奄一息时,忽然出现了一位身着红衣、背着羊皮囊的老人,他的羊皮囊里有甘冽的泉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他走到哪里,就把泉水淌到哪,救活了许多挣扎在死亡线上的人、牲畜和庄稼。于是,被救活了的人及其后代永远铭记住了这位红衣老人,让他在口口相传中成了不朽的传奇人物。</h5> <h3></h3> <h3></h3> <h5>  下图阿嬷反复筛选捣捻的绿色粉末,我第一反应也是茶,但是想想这地儿不产茶。然后以为是香草香料,走近了毫无味道。这又捣又筛的到底是啥?问阿嬷,阿嬷撩起裙角,指指脚踝处的汉娜,说是画henna用的原材料。她们手工将HENNA树叶磨成粉,然后混合天然精油(桉树油,茶树油等)和柠檬汁,调制泥状,就成了染料基底,再加入染色成分散末花素,当散末花素接触到酸性介质的时候,就会转移到接触物质上(皮肤上)从而达到染色的效果,就可以做汉娜手绘了。阿嬷指指不远处,示意我那儿可以做汉娜手绘,因之前看过因做汉娜时卫生条件不好受到了感染而导致残肢的新闻,我胆小,八卦完就闪人了。</h5> <h5>  每当夕阳西下华灯初上,广场上各种各样的小吃摊、果汁摊、跳舞的、算命的、卖艺的、耍猴的、弄蛇的,一起构成了一副无比生动的众生图卷,用最热闹的方式赋予城市脉动和生命。这里,就是马拉喀什城市的灵魂所在!</h5><h5> 广场转角处,有一家叫做Les Grand Balcon Du Cafe Glacier的三层楼高咖啡馆,顶楼露台正对整个广场,270度无死角,入场费一瓶可乐。爬在露台边,看夕阳西下中广场的人生百态,甚是有趣。</h5> <h3></h3> <h3></h3> <h3></h3> <h5>  马拉喀什的马约尔花园,时尚大师伊夫圣罗兰先生生前宅子的一小部分,据说大师很喜欢马拉喀什,在此居住了很长时间,很多重要的作品也是在这里获得灵感并加以完成的,现在大家都更喜欢称它圣罗兰花园。</h5><h5> 圣罗兰花园是一座充满了魔幻感的花园,游走在阴凉的园子里,让人完全忘记此处是在炎热的非洲!花园入口通向花园深处的道路两旁,竟是参天蔽日的竹林,霎时间仿佛穿越到了杜甫草堂和京都岚山。入得园内,若大一片园地里种满了圆滚滚的仙人球家族,抬头看去,高大粗壮又奇艺的仙人掌一族与棕榈树共同撑起一片蓝天,当时真的感觉掉进了小人国。仙人掌家族的身后,是一座穿着浓郁宝蓝色与高饱和柠黄外衣的建筑,高贵又热烈,有着摩洛哥色彩的影子,而这种蓝,也有专称‘圣罗兰蓝’。建筑周围垂柳依依,又带着浓浓的东方韵味,而下一步走进花廊,旁边一个开满了睡莲的大池子,阳光下莹莹地反着水光,彷佛又瞬间置身在了莫奈的花园。这样一座园子,真的很魔幻,怪不得能刺激大师灵感不绝。</h5><h5> 园子虽不大,人多且密,里面还有博物馆美术馆,加之又是凹造型的圣地,妹纸们想要悠闲一点的话,可以预留1.5-2小时。</h5> <h5>  Palais De La Bahia 巴西亚宫殿是摩洛哥唯一对外开放而且保存完好的皇宫,可它却藏在马拉喀什老城的小街道里,门面也很不“皇家”,皆因这座宫殿原本是一朝廷重臣建的私宅,但因为建筑规格规模和装饰都太过于华丽精美,引起了当时统治者苏丹的不满与妒忌,在这名臣子去世的当天,苏丹便掠夺了这座美丽的宅子,成为了皇家宫殿之一。也是充满了异域风情的凹造型圣地,妹纸们也可以多预些时间。</h5><h3><br></h3> <h3></h3> <h3></h3> <h3></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彩色的涂鸦小城,艾西拉Asilah&nbsp;</b></h3><h5>&nbsp;&nbsp;&nbsp; 艾西拉是摩洛哥北部大西洋边上的一座精巧的小镇。大概是整个行程下来一到海边就大雾的原因,艾西拉美丽的夕阳成了此行最美的海景记忆。</h5><h5>&nbsp;&nbsp;&nbsp; 傍晚落日前赶到艾西拉,爬上港口的防波堤,彩色的小镇、绚烂旖旎的日落、海浪汹涌拍岸的大西洋,但整个世界感觉是静谧、宽广、安逸的,甚至有些空灵。<b><br></b></h5> <h3></h3> <h5>&nbsp;&nbsp;&nbsp; 由于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艾西拉虽小,却也是命运多舛的古城,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500年,腓尼基人将此地作为贸易基地;大航海时代,艾西拉曾长期为葡萄牙人所占领;17世纪为开国国王穆莱伊斯梅尔夺回;19世纪这座小城又成为了海盗基地,因此还曾遭奥地利报复性轰炸。直至20世纪下半叶,小城才开始重建项目,艾希拉逐渐成为一座古风依旧的迷人的海滨旅游小城。小城干净、朴素、祥和,很难想象此处也曾风雨飘摇。</h5> <h5>  1978年,两位出身于这座城市的艺术家,穆罕默德·本那伊萨(摩洛哥前任外事部长)和穆罕默德·梅乐伊,提出了将艾西拉建造成一个能够作为各类艺术表现形式的共同背景的地方。他们与来自世界各地的11位朋友一起,以古城的白墙为画板,画满了各种精彩的彩绘,使得整个原本也是蓝色调的古城,披上了七彩斑斓的外衣。</h5><h5> 古城彩绘艺术水平极高,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前来欣赏,逐渐的,就形成了每年一度的艺术节。艺术节举办前,大部分墙壁会刷白,留给艺术家进行新的创作,只有少部分经典中的经典才会保留下来。因此,古城的壁画每年都会变,地方、主题、风格都不固定,任凭艺术节们天马行空。</h5><h5> 也许我们来的不是季节,也许我们来的太晚,壁画和夕阳不可兼得,画风不对地迅速暴走了一圈,看到的涂鸦壁画并不太多,有些小小的失落,如果还有机会,应该留一整天的时间给艾西拉。</h5><h3></h3> <h3></h3> <h3></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b04fbb">= = = = = = = =</font></b></h3><h3></h3> <h3></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紫色的牵牛花之城,沃吕比利斯Volubilis</b></h3><h5> Volubilis是古罗马帝国时期的古城,摩洛哥保留的最完整的古遗址。古城至18世纪依然有人居住,直至1722年里斯本大地震,此处残垣断壁一片废墟后,就渺无人烟荒草丛生了。但即便如此,废墟中古城的建筑格局依旧清晰可辨,甚至地面精美复杂的马赛克拼图也仍然清晰且色彩艳丽。</h5><h5> 古遗址下午6点就关门了,好说歹说,管理员小哥才让我们呆到日落西山。这个时节,遗址里只有孤草丛生了,偶有一两朵牵牛花孤独绽放,更添了一种凋落的荒凉感。据说春天来,牵牛花开,遍地芳菲,零落残碎的古遗址将会生机勃勃,甚是美丽,希望有机会春天再来吧。</h5> <h3></h3> <h3></h3> <h3></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3><h3><br></h3> <h3></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土色的瓦尔扎扎特 Ouarzazate</b></h3><h5> 瓦尔扎扎特老城,Ait Ben Haddou阿本哈杜村,被称为摩洛哥最美最完整的古村落,在国际机场的显要位置都是它的巨幅美照,可见其在摩洛哥的旅游地位。这里随处所见的是柏柏尔人利用泥土与干草为材料所建造的传统红色土楼,屹立百年而不倒,让人完全体验摩洛哥的红色魅力。这里还拍摄过众多的电影,包括《木乃伊》、《角斗士》、《埃及艳后》、《阿拉伯的劳伦斯》、《尼罗河宝石》、《情陷撒哈拉》等,还有时下最风迷的《权利的游戏》!</h5><h3><b><br></b></h3><h3></h3> <h5>  古村子里仅剩几户居民了,商铺小贩大多是每天进城来开门营业上班的外来人。城里有几户制作这种燃画的工坊,金黄色的燃料是用藏红花调制的。</h5><h3></h3> <h5>  离开瓦尔扎扎特,途径托德拉峡谷。托德拉峡谷,是防止外敌入侵的雄伟屏障。峡谷是山脉间的一座3200英尺高的地质溪谷。四壁陡峭矗立,阻断了阳光射向砂砾河床。峡谷底部的河床上青翠的柳树、花草、及各种树木在微风中摇摆,一片自然风光,而峡谷四周却是一片贫瘠荒凉的红棕色,形成一道奇妙的风景。</h5><h5><br></h5> <h5>  茫茫峡谷荒漠一绿洲,耳边不由响起了《寂寞沙洲冷》的旋律</h5><h3></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卡其色的风城,索维拉 Essaouira</b></h3><h5> 索维拉在阿拉伯语中的意思是“美如画”。索维拉也许没有摩洛哥最好的海滩,却有着最著名的风。“非洲风城”的美誉名副其实,从大西洋来的风终年光临着小城,吸引着很多冲浪和帆板运动爱好者。自古,索维拉就是一个汇合了多民族和多种文化的“大熔炉”,阿拉伯人、非洲土著部落、柏柏尔人、犹太人都在这里和平共处,形成了独特的人文景观。</h5><h5> 对于国人,同样作为小镇,索维拉远没有舍夫沙万有名,但是,如果你是《权利的游戏》剧迷,不远万里来到摩洛哥,岂有不安排索维拉到道理?!下面黑白那张照片的背景,有没有隐约的熟悉感?没错,这里有凯渊城,这里有阿斯塔波,龙母曾经在此……<br></h5><h3><br></h3><h3><br></h3> <h3></h3> <h5>  每到海边就大雾的魔咒始终未得破解,海滨城市打卡的最后一站依然是浓雾弥漫。早起去渔港看日出,出门的时候隐约可见天边红光,可是氤氲的雾气完全无法看到日出。但是雾气有时也有雾气的美,傍晚浓雾中的华灯初上的古城,竟演绎出了欧洲圣诞集市的感觉!</h5> <h3 align="center"><font color="#ed2308"><b>~~~~~~~<br></b><font color="rgb(1,1,1)"> <b>摩洛哥一景,羊咩咩会爬树!</b></font><br></font></h3> <h5>  摩洛哥南部沙漠地区寸草难生,仅有一些耐旱的林木零零散散的分布,比如视频里的这种阿甘树(又称摩洛哥铁木,其坚硬的果实榨出的阿甘油,可食用,味似小磨麻油,精炼的可护肤美发)。当地山羊为求生存,慢慢掌握了上树的本领,能够在树上轻松攀登、跳跃,甚至傲立在枝头。</h5> <h3></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167efb">-</font><font color="#ff8a00">-</font><font color="#ed2308">-</font><font color="#808080">-</font>- 大家最爱的吃吃吃 -<font color="#808080">-</font><font color="#ed2308">-</font><font color="#ff8a00">-</font><font color="#167efb">-</font></b></h3><h5> 前面东拉西扯,终于写到天朝吃货最爱。。。美篇图片上限100张,哎呀,美食篇不够用了,要虎头蛇尾了……先说喝的:</h5><h5> <b> 薄荷茶。</b> 摩洛哥人款待客人,必用了精致的铜壶银湖,奉上一杯滚烫的薄荷茶,用刻着美丽花纹的小玻璃杯盛着,主人在倒水时要把银或者铜壶举得很高,以优美的弧度将茶水倒入杯中。最后,再放几片绿绿的薄荷叶,非常清香。从外面酷热天里进屋,喝杯热薄荷茶,提神醒脑透心凉。 薄荷茶是用茶叶加白糖熬煮的甜茶,一般比例是1公斤茶叶加10公斤白糖和清水一起熬煮,而糖的甜味很好地遮盖了薄荷叶的苦涩口感,汤色澄黄,蛮好看的。伴着薄荷茶奉上都,有时还有小点心,舍夫沙万民宿老板送的白胖胖的椰丝杏仁饼,特别好吃!</h5><h5> <b>鲜榨橙汁。</b>还有就是橙汁啊,橙肉粒粒饱满,10~20迪拉姆一大杯,绝无兑水,小伙伴们一路心心念念,走哪儿都要来一杯,强推!</h5><h5> <b>卡萨布兰卡啤酒。</b>摩洛哥是个很世俗话的穆斯林国家,虽教义不许喝酒,但游客区还是能卖到本地啤酒卡萨布兰卡啤酒,走过路过遇到建议来一瓶哦。</h5> <h5>  西梅牛肉塔吉锅,热滋滋,小伙伴一致通过,此为全程最赞的塔吉锅。出品餐厅:瓦尔扎扎特旅馆。</h5><h3></h3> <h5>&nbsp;&nbsp;&nbsp; 摩洛哥的美食在西方世界也是有挂得上号的,记得在英国的时候,书店里,摩洛哥料理书籍是能和意大利料理书并列摆放的。摩洛哥菜的台柱子,非塔吉锅莫属,也有称之为塔金锅的。</h5><h5>&nbsp;&nbsp;&nbsp; 度娘对这个词条的解释是:塔吉锅Tagine产于北非摩洛哥,也叫微压力锅,高盖帽是它的明显特点。传说是很久以前,摩洛哥水资源严重短缺,难为无"水”之炊。有一天,一个叫做阿里巴巴的年轻人,袋着高帽子骑着骆驼在撒哈拉沙漠中行走数日,发现帽顶时不时会有汗水滴滴到头顶,阿里巴巴受到启发,把帽子脱下来,直接盖倒正在烹饪的锅上,食物一下子就熟了,而且因为封存了水分而更好吃了。最早的塔吉锅都是陶土锅,因为透气不透水,加上三角圆锥的造型使得蒸气循环上升,因此最大限度地减少水分丧失。在烹调过程中只需少量的水,水汽均匀地滴落在食材上,可以最大程度地保持食物的原汁原味和营养。</h5><h5>&nbsp;&nbsp;&nbsp; 国内近几年随着消费升级,这个听起来煮菜很营养的塔吉锅子,在国内的知名度日渐上升。可是,和国内贩售的那些刷着锃亮陶釉和各种黑科技涂料的妖艳塔吉锅子不一样,在摩洛哥,餐厅用的都是最传统朴实的那种陶土胚质的砖红色锅子,各种蔬菜搭配着牛肉、羊肉、鱼肉等肉类一起煨炖。口味方面,摩洛哥虽然也是使用香草香料的,但是下手比较轻,塔吉锅菜的口味基本都是偏食材本身的味道,较为清淡的。以至于回国后,朋友们都说我瘦了,啊哈哈哈~</h5> <h5>  海鲜,大西洋海产丰富啊!海边城市基本都是大快朵颐海鲜大餐的好地方,各种野生深海鱼,就是有点儿可惜,老外做海鲜,无非就是烤煎炸,再挤两滴柠檬蘸各种酱,要不做成鱼碎汤、墨鱼饭,颜值口感味道虽是不错的,但在嘴巴刁钻的广东人看来,始终还是广式海鲜来得更营养美味。</h5><h3></h3> <h5> 哈哈哈,海鲜多到海胆都是整盘送~~~~</h5><h5> 吃完打包是好习惯,大西洋深海蓝龙虾,3.2公斤,折软妹币大概300蚊,满腹让人密恐的虾籽,感觉闭眼就能见澄黄澄黄的瑕膏冒着诱人香气和热气😄</h5><h3></h3> <h5>  塔吉锅盛名和颜值都在线,但是我还是最爱最爱摩洛哥当地的早餐主食!也许原本对早餐完全有特别的期待,当第一口咬下去,可谓,惊艳到!<br></h5><h5> 早餐主食是下图中这些或煎或炸或烙的面饼。首先是舍夫沙万的圈圈油条,对,就是咱们油条的做法,口感跟咱们的油条也很相似,但是味道是葱油的味道,热乎乎的端上桌,香喷喷到没朋友啊!在旅馆吃饱喝足出门去扫街,没想到旅馆巷子门口就有一家早餐店,当地人买圈圈油条就直接用绳子从圈中间串好了,拎在手中晃悠回家去,一路飘香。圈圈油条只在舍夫沙万古城里吃到,一路心心念念,却未能再在他处觅得。后来在阿本杜村村里的旅馆餐厅,吃到同类,下图中左上角的这个方形的,感觉也是油条的做法,只是口感比圈圈油条要实在,但也是好好吃!在摩洛哥住旅馆吧,这种好吃的地方特色早餐在大酒店里貌似没有。<br> 好好吃的还有摩洛哥烙饼!这个大酒店早餐都有,现点现做,抹了酥油的面饼反复层叠压擀,带点儿微微咸味或葱油味,热乎乎松软香脆的,各家酒店的出品都略有些口味不同,但都非常好吃。咬一口香喷喷的早餐饼,喝一口热乎乎甜甜的薄荷茶,满足 ——</h5> <h5>  在索维拉过的中秋,八月十五月儿圆,从国内带的月饼,一路跟着翻山越岭历经了四大皇城穿越撒哈拉,一盒有阅历的月饼,哈哈哈~</h5><h3></h3> <h5>  美食篇压轴出场当然还是咱们最爱的中餐,没办法,对于一个中国人,纵然摩洛哥美食的做法颇对中国胃口,但始终远不及中餐。摩洛哥大城市里是有中餐的,这趟旅程在菲斯,马拉喀什和卡萨布兰卡吃了三餐中餐,菲斯的这家做得地道也吃得最爽,就跟国内约三五朋友下馆子愉快聚会聊天的感觉一样,另外两家也许接待的旅行团比较多,虽然口味也是地道的,但吃得匆匆忙忙颇有些压力的感觉。</h5> <h3></h3>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 <font color="#808080">~ </font><font color="#ed2308">~</font> <font color="#ff8a00">~ </font><font color="#39b54a">~ </font><font color="#167efb">~ </font><font color="#b04fbb">~ </font><font color="#808080">~</font><font color="#010101"> ~</font></b></h5><h5><b>最后附行程,经典顺时针环形路线。摩洛哥的酒店和民宿整体颜值和服务水平都很高,基本都有Wi-Fi,但是网速各有差别。</b><br><b>D1:</b>香港 — 迪拜 — 卡萨布兰卡<br><b>D2:</b>卡萨布兰卡:迈阿密海滨大道,哈桑二世大清真寺</h5><h5> Acc:Kenzi Tower Hotel,酒店是当地最高,离清真寺很近,顶楼的酒吧可看城市河清真寺夜景,酒店换汇到汇率还可以<br><b>D3:</b>卡萨布兰卡 — 拉巴特(UNESCO 2014,国父陵,哈桑塔,乌达雅堡)— 涂鸦小城艾西拉 — 丹吉尔‍<br><b>D4:</b>丹吉尔老城区 — 斯巴特尔角 — 大力神岩洞 — 白绿小城特途安— 舍夫沙万 (山路国道约4小时)</h5><h5> Acc:舍夫沙万老城的Riad Cherifa ,老城里最好的民宿,想到漂亮,五层高,带小泳池,房间里有电干衣架,好贴心!旅馆在半山腰,大件行李得在山下城门外请旅馆老板开小车运上去。<br><b>D5:</b>舍夫沙万:全天逛拍逛吃<br><b>D6:</b>舍夫沙万 — 圣城伊德里斯 — 梅克内斯(UNESCO 1996,曼苏尔大门,穆雷伊斯玛尔的谷仓马厩和水池)— 牵牛花城沃吕比利斯(UNESCO 1997)— 菲斯</h5><h5> Acc:Hotel Les Merinides, Fes. 菲斯后山顶上的大酒店,房间里就可俯瞰整座菲斯古城全景。步行到旁边的山顶很近,看菲斯日出日落的绝佳地点,清早有骑警到山顶上岗。<br><b>D7:</b>菲斯:陶瓷马赛克工厂,行宫正门,古城麦地那(UNESCO 1981),香料神学院(世界上第一所大学),卡拉维因大学、伊德里斯陵,纳加因广场,皮革染色作坊<br><b>D8:</b>菲斯 — 小瑞士伊夫兰 — 中部阿特拉斯山区 — 梅尔祖卡 — 撒哈拉日落</h5><h5> Acc:沙漠帐篷酒店Saharine,设施相当好!<br><b>D9:</b>撒哈拉日出 — 梅尔祖卡 — 托德拉峡谷 — 玫瑰谷 — 瓦尔扎扎特&nbsp;</h5><h5> Acc:Hotel Kasbah Ait Benhaddou,村里最好最大的民宿酒店了,设施有些简陋,但步行到老城很近<br><b>D10:</b>瓦尔扎扎特 — 埃本哈杜筑垒村(UNESCO 1987)— 翻越阿特拉斯山(4小时盘山路) — 马拉喀什(不眠广场)</h5><h5> Acc:Hotel Riad Ennakhil,酒店在城外,很大很美,有个很大泳池,房间浴室洒了好多玫瑰花瓣,花园里种满绿柠檬树,酒店汇率很不好,去城里不眠广场大巴扎换比较好<br><b>D11:</b>马拉喀什(UNESCO 1985):伊夫圣罗兰花园(马若尔花园)— 巴希亚宫 — 库图比亚清真寺 — 大巴扎 — 不眠广场 <br><b>D12:</b>马拉喀什 — 路遇羊上树奇景 — 索维拉(蓝龙虾海鲜大餐,权利游戏取景地,索维拉古城)&nbsp;</h5><h5> Acc:Les Medina Essaouira Thalassa Sea &amp; Spa MGallery by Sofitel 一艺术精品酒店,酒店里展出很多现代艺术品,门口马路对面就是海滩</h5><h5>D13:索维拉 — 大西洋海岸线/生蚝产地乌利迪耶 — 卡萨布兰卡 <br>D14:卡萨布兰卡 (哈桑二世清真寺,入内参观)— 迪拜 — 香港<br></h5> <h5></h5><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 ~~~~~~~~</b></h3><h5>&nbsp;&nbsp;&nbsp; 篇末,再次感谢心红姐劳心劳力规划落实路线,谢谢i摄和Goldbee帮忙落实行程,谢谢小伙伴们温柔相待愉快相伴,谢谢大雄老师不厌其烦指导小白摄影还帮小白修图,谢谢小王同学一路导览照顾,谢谢司机哥哥载我们比一般旅行团更早出晚归。咱们下次再约天南海北 😄 </h5><h5><br></h5><h5>&nbsp;&nbsp; <i>&lt;下图是迪拜机场,这趟去摩洛哥,全程阿联酋航空A380,必须迪拜转机,但是,土豪航空的餐饮能有点儿和A380不太相称啊~据说法航巴黎中转的航线也是不错的&gt;</i></h5><h3></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