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不磨灭的记忆一一致童年

东方梦龙

<p class="ql-block">摄影:东方梦龙</p><p class="ql-block">文字:东方梦龙</p> <p class="ql-block">逝去的是时光,留下的是记忆,回不去的是过去。随着时间的流失,岁月的变迁,年龄的变老,童年的回忆越来越强烈。我的童年是在工厂大院度过的,七、八十年代的工厂大院曾经多么的红火,多么的让人羡慕,那一排排整齐的平房,那少见的三层楼和后来的五层楼已是童年记忆中的高楼大厦,穿梭于这些楼宇间,和小伙伴们一起享受着躲猫猫的乐趣应该是我们童年最值得回味的记忆。那时,大院里的广播可是孩子们最好的时钟,晨曲《东方红》(早上6:00):中醒来,全天广播在《国际歌》中结束(晚上8:30),也是孩子们纷纷返家休息的最后时刻,这可能是大多数生活在工厂大院的孩子们的早晚作息时间。</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每个工厂大院都是一部我们父辈为新中国一贫如洗的工业流血流汗艰辛创业的史诗,那是一批来自五湖四海,满怀革命激情和坚定政治信念的建设者,拓荒牛,那是一个最“讲政治”的群体,一次次大会战,一个个不眠夜,一场场争分夺秒的竞赛,为的是让一穷二白的祖国能够自立于世界之林。让我至今难以忘怀的是,一天一夜间,在工厂职工的激情中,硬生生地一个标准的水泥蓝球厂诞生了,这在七十年代初期的工厂大院还是比较少的,这也成为日后大院体育文化活动的重要场所(周末露天电影放影的场所)。也正是在"鼓足干劲,立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声中,中国的工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变强。记忆中,那“先生产、后生活”的场景仍挥之不去,当时的工厂大院生活设施因陋就简,简易房、泥 巴棚、大通铺、露天大食堂应有尽有,祖孙三代挤在一间破草房中也是屡见不鲜,一周或半个月能吃上顿猪肉简直就是过年的喜悦。就是在这种物质极度匮乏,生活极度困苦的条件下,这群共和国的建设者们却拥有一个响当当、令人羡慕的名字一一工人!他们凭借着超乎常人的政治觉悟,以社会主义主人翁的态度夜以继日的建设着自己的企业和国家,生产搞得热火朝天,那是一个激情燃烧的岁月,也是一个火红的年代,更是新中国不能抹去的一道深刻印记。</p> <h3>曾经辉煌引以为傲的办公大楼</h3> <h3>曾经穿梭上下无数回的小楼</h3> <h3>当年工厂标志性建筑,也是最高建筑</h3> <h3>深挖洞,广集粮,备战备荒为人民,正是为了响应伟大领袖的号召,多少国防军工人不惜驻守深山几十年,默默奉献自已的青春年华,普写了一曲曲共和国走向强盛的华章</h3> <h3>多么熟悉的墙体标语,那是一个时代的印记,早已深深地烙在那代人的心上</h3> <h3>斑驳的墙体,破碎的玻璃窗,依旧清晰的是用青春与汗水筑就的"练内功,争先进位树形象"</h3> <h3>茂盛的法国梧桐依旧笔直向上,四季变幻着多姿的色彩,生机盎然。树阴下略显陈旧斑驳的厂房已经全然没有了当年的虎虎生气,破碎的窗户玻璃与大锁紧闭的大门仍在向来人表述着曾经的热火朝天</h3> <h3>陈旧的厂房,斑驳的树影,依旧呈现着一种令人难以忘却的美</h3> <h3>虽然你已略显破损,风雨的侵蚀让你满目疮痍,但驻足于曾经熟悉的地方,我依旧情怀不变,不忘留下今日的足迹</h3> <h3>紧闭的车间大门,似乎停止了昔日的热火朝天,但在过来人眼中依旧充满深情的回忆</h3> <h3>封条只能封上进出车间的大门,但尘封在这大门之中的记忆却在心中永不磨灭,永远不可能封上</h3> <h3>虽然厂房呈四面通风,但丝毫没有影响工友们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只争朝夕的工作激情</h3> <h3>高高的巨型龙门依旧耸立,就像是一座不朽的灯塔向后人述说着当年激情四射的青春之歌</h3> <h3><font color="#010101">历史在这一刻似乎凝固</font></h3> <h3>故地重游,一切是那样的熟悉,如数家珍,一切是那样的亲切,如出已手,这是一个早已在心底烙下深深印记的地方</h3> <h3>斑驳锈蚀的路灯依旧坚守岗位,为路人照亮前方</h3> <h3>行走在熟悉的厂区大道上,虽然路儿没了先前的平整,而略显有些个坑坑洼洼,道路两边也是杂草丛生,但两旁我们亲手栽下的树儿依旧生机勃勃,似乎在列队欢迎着来客</h3> <h3>当年的工厂大院就是一个小社会,厂里文教卫生样样配套齐全。有行政后勤部、维修队、绿化班、清洁队等行政生活保障体系;有托儿所、幼儿园、小学、中学、技工学校、七二一职工大学等配套齐全的教育体系;有卫生所、医院、计划生育办等卫生服务部门;有电影放映员、文艺宣传队、文化娱乐中心、图书馆等政治教育文娱乐单位;同时还拥有工会等群众组织一条龙的福利保障机制。</h3><h3>那时的工厂大院人普遍具有一种强烈的归属感。职工和家属们都会很自豪的把单位作为自己为之骄傲的资本或依靠,什么事情都会找组织解决。如找对象、要房子、孩子入托升学等等。那个时代人与人之间团结友爱、互帮互助,到处民风淳厚,邻里和睦,道路有人修,屋漏有人补,孤寡有人管,病残有人助。大家生活在一个充满温情的大院里,脸上常洋溢着真诚的笑容,谁家有了困难都会有很多援助之手向你伸来。</h3><h3><br></h3> <h3>记忆中的代销店,那是那个年代的超市,也是所有孩子向往之地,三分钱的糖稀、冰糕和豆豆糖等等,筑起我们童年的奢华……</h3> <h3>见证历史的工人宿舍,这都是免费获取的单位福利,虽然也有等级之分,但总体上差距不大,那时没有住不起之说</h3> <h3>物质的匮乏导致多数家庭住房条件不高,在自家房前屋后搭个简易房也就成了较普遍的事</h3> <h3>来到曾经的家门口,虽然已是物是人非,但记忆中的家依然挥之不去,勾起诸多少时的回忆</h3> <h3>总把新桃换旧符</h3> <h3>工厂大院可以说是计划经济的产物,随着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工厂大院开始步入衰退,曾经的辉煌早已不再,但共和国的现代化路上不能忘却他们,正是这代人的付出,为一穷二白的中国工业、中国制造奠定了基础。这些人为了这块熟悉的沃土,奉献了青春,至今依旧默默坚守着,让我们向他们致敬,祝福他们健康长寿</h3> <h3>此美篇由东方梦龙与瑜倩合作完成</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