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重走长征路手记(4)——从泸定到宝兴跷碛

大别山人

9-27.泸定,多云——天全,阴——宝兴跷碛,夜雨。今天是续走长征路的第四天,也是走全程战友们的第十四天。今天的重点是参观"泸定铁索桥"和"泸定铁索桥纪念碑公园",以及宝兴县的"红军翻越夹金山纪念馆"。然后到夹金山脚下的跷碛藏寨住宿。路程不是很远,泸定到跷碛207公里,虽不是高速路(好像此后都没有高速路了),但几乎都是国道也就不错了。<div><div><br></div></div> <h3>  泸定县位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东南部,四川省西部二郎山西麓,界于邛崃山脉与大雪山脉之间,大渡河由北向南纵贯全境。东与石棉县相连,川藏公路穿越东北部,是进藏出川的咽喉要道,素有甘孜州东大门之称。泸定县东距四川省会成都285公里,西距州府所在地康定50公里,南距石棉县112公里,北距丹巴县125公里,总面积2165.35平方公里。<br></h3> <h3>  泸定桥位于泸定县城西,通常也称为大渡河铁索桥。泸定桥是甘孜州的门户,康藏交通的咽喉。公元1705年,康熙皇帝为了国家统一,解决汉区通往藏区道路上的梗阻,下令修建大渡河上的第一座桥梁,经过一年的修建,大桥于1706年建成,康熙皇帝取“泸水”(即大渡河旧称“沫水”,康熙错以为“泸水”)、“平定”(平定西藏准噶尔之乱)之意,御笔亲书“泸定桥”三个大字,并立御碑于桥头,碑文正文为“泸定桥”,而横批为“一统河山”。从此泸定桥便成为连接藏汉交通的纽带,泸定县也因此而得名。</h3> <h3>  对于此桥的修建有很多民间传说,实际上是集合采纳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经验。在修建此桥时,荥经、汉源、天全等县召开研讨会后,能工巧匠云集于此,共商牵链渡江之计。最后采用了索渡的原理,即以粗竹索系于挺符合两岸,每根竹索上穿有10多个短竹筒,再把铁链系在竹筒上,然后从对岸拉动原己拴好在竹筒上的绳索,如此般巧妙地把竹筒连带铁链拉到了对岸。</h3> <h3>  话说回来。飞夺泸定桥是红军长征留下的最著名的景点之一。战斗发生于1935年5月29日。红一军团红一师在安顺场强渡大渡河成功,由刘伯承、聂荣臻率领红一军团一师和陈赓、宋任穷领导的干部团为右路军,由中央纵队及1、3、5、9军团为左路军夹河而上攻取泸定桥。左路军由王开湘、杨成武率领的红二师四团为前锋攻击前进,沿河右岸北上,红四团官兵在天下大雨的情况下,在崎岖陡峭的山路上跑步前进,一昼夜奔袭竟达120公里,终于在5月29日凌晨6时许到达泸定桥西岸。(这基本上就是我们从安顺场沿大渡河到泸定的路线,不过我们是坐汽车走公路,当年红军可是甩开双腿走小路)第2连连长和22名突击队员冒着枪林弹雨和火墙密布的铁索踩着铁链和部分木板夺下桥头,并与左岸部队合围占领了泸定桥。</h3> <h3>  当时在激战后的泸定桥上,刘伯承元帅曾用脚重重地在桥板上连跺三脚,感慨万千地说“泸定桥,泸定桥,我们为你花了多少精力,费了多少心血,现在我们胜利了,我们胜利了!”朱德总司令在长征回忆中题词“万里长江犹忆泸关险”的诗句,充分说明了红军长征飞夺泸定桥的艰险与壮烈。</h3> <h3>  泸定桥作为全国重点文物,同时也是红色旅游和风光旅游点。了解一下它的具体结构:泸定桥长103米,宽3米,13根铁链固定在两岸桥台落井里,9根作底链,4根分两侧作扶手,共有12164个铁环相扣,全桥铁件重40余吨。泸定桥两岸的桥头古堡为传统木结构古建筑,为中国独有。</h3> <h3>  虽说我们也是旅游者,但因为身着红军军装,常常也很留意军容风纪的,所以我们一出现在泸定桥头,立刻吸引眼球!</h3> <h3> 群众争相合影,说明红军形象在人民群众心里早已扎下了根。</h3> <h3><font color="#010101"> 集体合影是每个景点的保留节目。</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这个景点虽然很有名,但地方不大,除了沿着桥走一趟,追思一下先烈们的英勇善战,体会一回铁索桥的摇晃和大渡河的湍急可能令人晕眩,拍照留影就是主要活动了。</font></h3> <h3>  一般的站姿、坐姿在这里不过瘾,来个模拟冲向敌人桥头堡的造型,感觉还有点意思!</h3> <h3>  ‘’娘子军和党代表‘’,咄咄逼人!</h3> <h3>  这应该是后续大部队了,先头部队可不能如此密集的队形。</h3> <h3>  这是占领后的庆祝。</h3> <h3>  孔老师尽顾着为大伙儿拍照,最后自己也想来一张‘‘酷的’’,缺人配合,只好‘’单枪匹马‘’了!</h3> <h3><font color="#010101">  ‘’独侠‘’摄影师散客,常常溜边找角度。</font></h3> <h3>  老兵一班长保持子弟兵光荣传统,在桥上遇一老人因桥晃动厉害不敢迈步,立刻上前搀扶伴随老人过桥。</h3> <h3>  这个大门是桥东头,也就是靠泸定县城的那边。</h3> <h3>  红军飞夺泸定桥纪念碑于1986年10月16日建成,主碑运用锁链的几何变体,象征了革命的武装斗争,底座平台又着重表现红军战士日夜兼程急行军后疲乏而又顽强的战斗姿态。碑内分八层,每层均装饰了藏汉团结、红军长征为主题的大幅壁画。</h3> <h3>  强渡大渡河和飞夺泸定桥成功,打破了蒋介石妄图把红军变成第二个石达开的反革命迷梦,是红军长征中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大胜利之一。这再次体现了我英雄红军无限忠于人民革命事业的大无畏精神。</h3> <h3> 在"纪念馆公园"里与当地群众同乐。</h3> <h3>  在纪念馆里,几名女红军还"意犹未尽",傍着一个群雕,再度模仿战斗情形。</h3> <h3>  我们离开泸定县沿着G318国道前往下一站宝兴县,出县城不久就开始翻越二郎山,在距离隧道口不远处的观景台回首大渡河峡谷,这里是海拔2044米,果然是登高望远,视野开阔,山河壮丽,气象万千!</h3> <h3>  泸定县地处青藏高原东南缘的横断山脉,属典型高山峡谷区。山体呈南北走向,县境内高山林立,谷深壁陡,沟壑交错,许多山峰都在4000米以上,其中西南与康定县接壤之贡嘎山是其主峰,海拔7556米,为全省最高峰,被誉为“蜀山之王”。二郎山海拔3437米。岭谷相间,山岭到大渡河的水平距离,不超过10公里,而岭谷相对高差达3000米以上。形成高差大,坡面短,坡度陡峭,山高坡陡,高差悬殊,岩体破碎,岩石裸露这一特殊地貌特征,境内平坝、台地、山谷、高山平原、冰川俱全。所以,二郎山隧道以西,峡谷风光气势磅礴,特别是从成都雅安方向过来,即二郎山隧道东口进西口出,感觉是豁然开朗,天气往往与东坡截然相反。今天我们是反过来,从西往东去,隧道西是多云天,出隧道即是雨后大雾天,能见度极差。但植被良好,雨水充沛,俨然两个世界。</h3> <h3>  二郎山东坡植被繁茂,郁郁葱葱。</h3> <h3><font color="#010101">  其实离此处几十公里就有两处在"驴友界"、摄影界、登山界都非常有名的天然360度观景台:牛背山和红岩顶。顺便了解一下那里的视角。</font></h3> <h3>  二郎山为泸定县与天全县(也即是甘孜州与雅安市)的界山。海拔从近500米陡升到3000至5000余米,构成了我国地理格局中第二台阶向第三台阶的过渡带,成为四川盆地与青藏高原自然地理和人文景观的天然分界线。因1950年解放军修筑公路时一曲“歌唱二郎山”而名闻天下。</h3> <h3>  从泸定县沿G318国道到芦山县飞仙关转G351国道46公里到宝兴县。</h3><h3> 沿途看见兴建中的"雅康高速",这是未来"川藏高速"的部分路段。预计它的难度和建成后的风光将进一步超越"雅西高速"!</h3><h3><br></h3> <h3>  雅康高速控制性工程二郎山特长隧道长13.4公里,居全国在建高速公路隧道第二;泸定大渡河兴康特大桥主桥跨径达1100米,同类桥型中居全省第一;长达50公里的隧道群穿越高山峡谷,工程难度可想而知!</h3> <h3>  宝兴县被誉为"熊猫的故乡",在去往宝兴的途中有一条岔路通往邓池沟,这是世界上第一次发现熊猫的地方。</h3> <h3>  宝兴县城的风雨廊桥横跨在青衣江上游之一的宝兴河上。顺着这条河往上走就可到达夹金山。</h3> <h3> 宝兴县到处都有熊猫雕塑和名称及标识。</h3> <h3>  这是我们今天最后一个参观点——红军长征翻越夹金山纪念馆。</h3> <h3><font color="#010101">  红军长征翻越夹金山纪念馆位于宝兴县县城西侧的青衣江(宝兴河)畔,占地面积约4500平方米,是为了追忆史诗般的红军长征,弘扬红军长征精神,继承先辈优良传统;纪念红军长征翻越夹金山70周年而修建,该馆始建于2005年,由红军广场、主题雕塑和两个展厅组成。</font></h3> <h3>  红军广场占地3300平方米,主要是园林绿化和休闲广场。绿化部分由园形、矩形、不规则的花台组成了一个火炬形的图案,寓意红军精神如星星之火燎原大地,并与日月同辉,与天地共存。</h3> <h3>  广场中央是主题雕塑。该雕塑主体是一块巨形碑,碑宽6米,厚2.5米,高8.5米;碑体雕塑在内容的表现形式上采用了三种不同的表现手法,即:圆雕、浮雕和仿青铜浮雕。碑身南西右侧是以圆雕的手法刻划了三个人物,一个藏族向导,一个红军军官、一个红军战士,这里反映的是红军将士在当地藏族同胞的带领下,翻上夹金山顶那一瞬间的情景。碑身下沿四周是以浮雕的形式描绘了红军翻越夹金山途中四个精典的场面。碑身的南面左侧和北面均以仿青铜浮雕的表现手法,各塑造了一组红军群像,红军将士有的手拉手、有的相互掺扶、有的则拽着马尾巴,冒着霏霏白雪艰难地行进在陡峭的山路上。</h3> <h3>  红军纪念馆位于广场北端,面积1200多平方米,分为红军长征翻越夹金山展厅和-出川展厅。纪念馆的外观独特而别具一格,其在设计上融合了川西民居和藏族民居的风格,充分体现了宝兴由于地处民族走廊地带所具有的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民风民情。</h3> <h3>  在我们参观过程中,这个小男孩儿一直跟随我们,时不时地还要跟我们介绍两句。挺大方精神的一个乖孩子!</h3> <h3>  猜想他是一个解说员的儿子,从小喜欢红色文化倒是难能可贵!</h3> <h3><font color="#010101">  《黄镇长征漫画集》‘’下雪山的快乐’’,反映出红军革命乐观主义精神。</font></h3> <h3>  夹金山是中央红军长征路上翻越的第一座大雪山,红军创造了与天奋斗、与地奋斗,挑战生命极限的奇迹。</h3><h3> (注:周军经过实地探险踏勘判定:红军翻越的第一座雪山(垭口,下同)不是红一方面军1935年6月12日翻越的夹金山,而是红四方面军1935年5月下旬在茂县翻越的海拔4097米的红军棚子)</h3> <h3>  当我们赶到宝兴县位于夹金山脚下的跷碛镇,已经是傍黑了,而且小雨淅淅,这正是当年红军翻越夹金山的准备出发地,明天的天气会好吗?</h3> <h3>  藏寨宁静而安祥。</h3> <h3>到了跷碛乡,雨冷添衣裳。</h3><div>住进藏家乐,条件超想象。</div><div>今天调好精气神,明日翻山豪气壮!</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