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登顶大夫山

麦克巴巴

<h3>2017.10.28 今天重阳节,都要去登高。</h3><h3>下午去了就在家旁边的大夫山。大夫山的最高峰叫“大乌岗”,住到祈福新村已经五年了,每年数次去大夫山都没有爬过大乌岗。</h3><h3>大乌岗海拔222.6米,对我们爬过一千多米山的人来说,爬它是大巫见小巫。因路标不明,找不到从哪个山口上大乌岗,走了冤枉路,因此用了一个半小时才爬到山顶。大夫山公园里骑车的人很多,爬山的人很少,所以爬山不会有其他公园那么拥挤不堪的现象。你可以看到山路上有时只有我们两个人,太清静了,太好了!</h3> <h3>大夫山南门。</h3> <h3>南门的湖。</h3> <h3>山花。</h3> <h3>湖水还算清。</h3> <h3>山果。</h3> <h3>有山有水,这里空气就是好。</h3> <h3>上山路口石,“石马山”。</h3> <h3>公园里游览地图设了不少,没有一张标明最高峰——大乌岗山顶的位置。</h3> <h3>上山路口石,“欧地山”。</h3> <h3>可算找到了“大乌岗”在上山路口的路标石。</h3> <h3>找到了“大乌岗”在上山路口的路标石,就从这里上山。</h3> <h3>你看这照片是“抓拍”的还是“摆拍”的?</h3> <h3>这路段石阶年久失修。</h3> <h3>新修石阶还挺“有型”。</h3> <h3>天气虽已凉快,汗还是要冒,这是最好的排毒。</h3> <h3>经验告诉我们,不喝水嘴要起泡。</h3> <h3>半山的亭。</h3> <h3>今天这一趟喝了四瓶水(600毫升的)。</h3> <h3>站在山顶望下去,园里的湖和连接大夫山南北两部分的桥可见。</h3> <h3>这是一个漂亮女孩主动给我们照的相,还为我们导演动作。</h3> <h3>执子之手,与子偕老。</h3> <h3>好运动的人们搭的木架,不知怎么用?</h3> <h3>山上草木种类繁多,这片竹林挺好看,虽说“失修”,但就喜欢这“原始”。</h3> <h3>她就喜欢让我拍她在各种山路上的照片,不论值不值得拍。</h3> <h3>又一张山路照片,她说,这是拍得最好的一张,最喜欢。</h3> <h3>少得可怜的红叶被我捡起来。</h3> <h3>贴在胸前照一张。</h3> <h3>手持红叶和音乐盒。</h3> <h3>树上采下几片少得可怜的红叶,我说是秋天来了,其实秋天就要“走了”,十天后,就是11月7号就立冬了。</h3><h3>要看秋天的“山红”,还要去北方看。</h3><h3><br></h3> <h3>山上的三岔路口。</h3> <h3>“琴键”般的楼梯。</h3> <h3>这就是大乌岗山顶最高的地方,立了一个石头地标。</h3><h3>这个三棱柱形的地标上,标志着三个行政镇的名字,我们住在“钟村”镇。</h3> <h3>大乌岗山顶是沙头镇、钟村镇和石壁镇三镇交界处,有不少人带着果品来祭山拜神。</h3><h3>看着那些“贡品”我们笑说:如果白毛女在这里一定不会缺吃少喝了。</h3><h3>在大乌岗山顶,可以看到山下的楼房和水田。</h3><h3>带着音乐盒一路上我们听着民歌,寻找秋的气息,结果只找到几片红叶。</h3><h3>我爬到山上锻炼的人搭的木单杠上,做孙悟空手搭凉棚探路状,老婆说我是童心未泯!<br></h3><div>今年的重阳节过得真有意义。</div> <h3>又回到上山时,经过的三岔路口。</h3> <h3>下山时看到的山下风景。夕阳照的大地比夕阳好看。</h3><h3><br></h3> <h3>引体向上。</h3> <h3>孙猴子。</h3> <h3>手搭凉棚。</h3> <h3>离山顶不远的地方有一个黎氏先祖的坟,它在这里已经有800多年了。</h3> <h3>不同区域的山路。</h3> <h3>快到山下了。</h3> <h3>回到山脚下。</h3> <h3>公园雕塑,非常的暖人心。</h3> <h3>牧童与牛。</h3> <h3>从山上下来,又是一番平常我们见到的景象——满眼自行车的“河流”。我们从大夫山南门离开,我的华为运动手表上,标明我们走了18公里。</h3><h3>今天来回用了五个小时,也不觉得累,重要的是高兴着。</h3> <h3>这是我戴的华为运动手表,每走一公里,它就大声报告:现在走了多少多少公里;消耗了多少多少……。连我爬了多高,它都有显示。这种能力,很让人费解,虽精度不很准确,我还是比较认可。科技发达呀。</h3><h3>(精度问题:例如我爬上了222米高的山,它却说我爬高248米。也许我对它的爬高概念理解有问题)</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