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史载,王伯大为南宋福建人,为官时数次被贬,但从未因此消沉。晚年回乡后,建立“留耕堂”,传世的《四留铭》就在此作成。</h3><div> 铭曰:留有余,不尽之巧以还造化;留有余,不尽之禄以还朝廷;留有余,不尽之财以还百姓;留有余,不尽之福以还子孙。</div> <h3> 意思是说,将自己无限的智慧贡献给社会,将自己用不完的俸禄还给朝廷,将自己没有用尽的财物送给百姓,将自己没有享尽的福留给子孙。</h3><div> 在“留余匾”中,牛瑄根据“坦园老伯”的想法,又引用了前人的说法: “临事让人一步,自有余地;临财放宽一分,自有余味。”“若辈知昌家之道乎?留余忌尽而已。”</div> <h3> 7月12日,在康百万庄园内“留余匾”下,不少人驻足观赏,面露凝思之色。<br></h3><div> 一名老者认为,“留余”二字,深得我国文化之精髓。不过,也有游客认为,所谓留余,前提“丰富”,从物质角度来讲,康家兴盛数百年,作为当时的封建大地主,奢华的同时言留余,或有些附会之意。</div> <h3> 留余:古今名人处世哲学</h3><div> 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智慧结晶,“留余”思想古已有之。</div><div> 在《易经》中就有类似的表述,“日中则昃(音同ze),月盈则食,天地盈虚,与时消息,而况乎人乎!”</div><div> 曾国藩就曾经说过,留一分余地,可回转自如。不留余地,则易失之于刚,错而无救。</div><div> 国学大师南怀瑾曾称,一生犹欠诗书债,万事终须留有余。</div><div> 关于留余,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也有自己的看法。他曾讲过,世界上的事情,最忌讳的就是个十全十美,你看那天上的月亮,一旦圆满了,马上就要亏厌;树上的果子,一旦熟透了,马上就要坠落。凡事总要稍留欠缺,才能持恒。</div><div> 2013年1月,在郑州举行的首届留余文化论坛上,时任省委宣传部副部长、河南日报社社长朱夏炎曾表示,留余文化倡导平衡共赢、因时而变、兼济天下、让利于民,浓缩了中国传统文化哲学的精髓。</div><div> 他认为,留余文化不仅是修身养性、为人处世、修齐治平的道德遵循,更是中华文化在化解矛盾、创造和谐的实践中形成的思想财富。它蕴含“全面、协调、可持续”之意,是道与术的统一、知与行的统一,凝聚着深刻的思想智慧。</div> <h3> “留余匾”全文:</h3><div> 留耕道人《四留铭》云:</div><div> 留有余,不尽之巧以还造化;</div><div> 留有余,不尽之禄以还朝廷;</div><div> 留有余,不尽之财以还百姓;</div><div> 留有余,不尽之福以还子孙。</div><div> 盖造物忌盈,事太尽,未有不贻后悔者。高景逸所云:“临事让人一步,自有余地;临财放宽一分,自有余味。”推之,凡事皆然。坦园老伯以“留余”二字颜其堂,盖取留耕道人之铭,以示其子孙者。为题数语,并取夏峰先生训其诸子之词以括之曰:“若辈知昌家之道乎?留余忌尽而已。”时同治辛未端月朔愚侄牛瑄敬题。</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