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杰原创--《烧辣椒》

滨海杨杰

<h3>&nbsp;</h3><div> 近日,去朋友庄园聚餐,除却各类海鲜、肉类之外,有一道烧辣椒的菜肴吊起了我们的胃口,大家纷纷频频伸筷,大呼过瘾,都说有一种过去记忆中的味道。</div><div><br></div> <h3><br></h3><div> 儿时,条件不好,平时很少吃菜,大多以咸菜为主。人们想方设法利用现有资源调剂一下口味,其中,在灶膛内烧柴火后的还有余热的草灰中掩埋上几个羊角辣椒,待饭前扒出来,拍拍草灰,剥去烧焦的辣椒皮,放入蒜臼中,再伴上几段小葱和少许香菜,用力捣碎,滴入少许酱油或者直接加点盐,就是一份垂涎的美味。</div><div> 据爷爷讲,所谓这样的“美味”在原先年代农闲时是不能吃的,因为农闲时人干活少,吃这样的“美味”会多吃饭。另外,过去,每到冬季,家家户户都要用泥封好咸菜缸,吃饭时严格控制咸菜量,以防吃咸菜量大而多吃干粮,也是因为冬季人活动少,干活少,只让吃大半饱。对此,在我们附近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据说有户人家,非常会过日子,为节省咸菜,在吃饼时,用饼卷上一棵又大又长的葱,每咬一口前都要把葱向后拖动一下,待饼吃完,大葱还完好无缺。</div><div><br></div> <h3><br></h3><div> 有时在捣烧辣椒时,会放上一小撮虾糠,以作调味。虾糠就是生产海米时,摔打下来的,又不知筛过几遍后剩余的碎虾皮、虾须、虾针。就是这个虾糠,母亲还要藏好,以防我们偷吃。</div><div> 关于偷吃东西,我有过偷吃西红柿的经历。曾经把母亲留下做汤的三个小西红柿吸吮完汁液后,再吹鼓如初后倒放在竹篮内。这在我以前写的文章《岁月不再》中有详细的记载。当时真的没什么可吃,野外挖来的芦根我们都要细细咀嚼它微甜的汁水。此外,玉米秸、高粱杆、茅草的嫩芽(我们本地叫谷蒂)、地枣、龙葵(本地俗称“颜由”)、箐勃勃(谐音,一种植物的果实)等等,都是我们各个季节努力找寻的“零食”。</div> <h3><br></h3><div> 现在条件好了,家庭中已很少有灶膛了。同时人们为了卫生,再吃辣椒时大多用油炸过,除加上嫩葱、香菜外还加上花生米、味极鲜。并起了一个霸道的名字---老虎菜,但总感觉没有原来灶膛烧过的辣椒好吃。我曾在楼下空闲处,用报纸柴火烧过辣椒,却也找不到原来的味道。</div><div> 虽然老家也都已搬入楼房,但父母却有个便利条件,在楼旁边垒砌起了烧柴火的灶膛。每每回家,父亲大都会特意加上烧辣椒这个菜,让我大快朵颐,并且走时还会捎上几个烧过的辣椒回来再吃。</div><div><br></div> <h3><br></h3><div> 今天又是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女儿早早给母亲打了电话,说我们要回家吃饭。想想那诱人的烧辣椒,心不禁早已飞回家了……</div> <h3>  作者简介:杨杰,男,汉族,1975年5月出生,中共党员,工程师,山东省寿光市人。潍坊市作家协会会员。现供职于山东海化集团羊口盐场。已出版个人专辑《岁月的脚步》。</h3><div>&nbsp;</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