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氏器物

粒粒橙

<h3>(一)祖瓷</h3><h3>说起程氏祖瓷,早在麟凤山庄到后来的每房每户都有,只是多少不一。</h3><h3>瓷器分日用和祭用两种。祭用的在背面印有:"程氏宗祠供器"字样。程氏瓷器品种繁多,有青花瓷、彩花瓷,造型精美,做工考究。早在衡阳百顺堂时期,程商霖就派专人在景德镇烧制,可见其用心和考究。</h3><h3>由于战乱、历史以及人为等原因,留传后世就极为稀少,我们八房仅存几件,物以稀为贵,何况是祖传之物。</h3><h3>儿时的记忆里,每到春节,父亲把这几件瓷器擦洗干净,用后又收起保存。</h3><h3>四十年代末,五十年代初,按规矩,伯父都要在故人的祭日打供(祭祖)。那气氛庄严肃穆,房间窗明几净,棹上铺上大红绸帘,上面绣有栩栩如生的龙凤蝙蝠;红烛高照、香烟缭绕,青花瓷盘里的柏树松枝和青果散发幽香;墙上的名人字画,在烛光中更显古香古色;厨房里飘来阵阵香味,伯母把做好的程氏菜品盛放在精美的瓷盘里,摆放在供棹上,那色、那味,至今令我垂涎三尺。</h3><h3>在供棹前的烛光里我们仿佛看到崇典爷爷和奶奶向我们微笑。于是我们都要在红垫子上叩头行礼。儿时不懂,但在庄严肃穆的气氛里,觉得好玩,又有好吃的,心情很畅快。</h3><h3>这样的事情在五一年以后就再也没有出现了!</h3> <h3>(二)青花</h3><h3>乐福园在衡阳保卫战中(四四年夏)已是一片废墟,大青花鱼,已成粉碎,满地破砖碎瓷、断壁残垣……只有那一对青花瓷鼓静静地坐在角落里等待主人。</h3><h3>青花小碟,小巧、古朴,碟中的两只蝙蝠上下对称,在祥云里栩栩如生。在碟的背面有两行小字:程氏宗祠供器。</h3><h3>这只青花小碟可能也就存世一只了,在程氏后人心中很是珍贵!</h3><h3>正如陈远靖表叔的回忆文章里所讲&quot;曾经的一切都只能在记忆中去寻找,但随着时间的流逝,随着老一辈的离去,麟凤山庄的记忆最终会消失在缥缈苍茫的梦中&quot;。</h3><h3>愿我们看到这件青花小碟永远留存,兴许是怀念祖先的一种安慰吧!</h3> <h3>(三)火锅</h3><h3>这件铜火锅来自清末年间,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火锅造型简洁、美观大方、结构精巧,虽经岁月的沧桑确已然故我。它在程氏家族的冬季餐饮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h3><h3>在冬季,炉中炭火熊熊,锅中浓汤翻滚,热气腾腾,鲜香四溢,至今难忘!</h3><h3>每年春节前,父亲都用木炭灰擦洗备用,十五之后又收存好。他常说,保留至今不容易,不管传给谁,都要好好保存!</h3> <h3>(四)拓本</h3><h3>《五代陶刻拓本》是件很珍贵的文物。湘湖文化研究会甘建华在百度网上曾经提到这件文物不知流落在哪一房中,其实在我们八房。</h3><h3>这件拓本是线装,封底封面均是两块一公分厚的紫檀木镶装,缍一页都是宣纸装钉成册(四册),全是朱红陶刻拓印,对研究中国古代陶刻很有价值。此物一直在我们家。</h3><h3>一九六八年底,柳州地区武斗平息,在一次大抄家中被人拿走,当时我伯母说:拿走留个字据吧!那人凶恶地说留什么字据到时还给你们。胆小的伯母哪还敢多嘴,眼睁睁地被他拿走,从此缈无音信。</h3><h3>八十年代初,伯父平反后,铁路局统战部一位官员下来落实政策,问过有关遗失物品,父亲把此事反映上去,上面答复说要调查,结果也是石沉大海、不了了之,遗憾至今!</h3><h3> </h3><h3>八房麒楚</h3><h3>2017年重阳节</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