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参观习近平总书记在陕北梁家河村插队时的旧居有感。

子军

<h3>  信仰的力量一往无前,源源不断;信仰的传承筋骨相连,生生不息。习近平总书记出生在一个红色革命家庭,父母都是一生追隨共产党,追求真理的老革命。</h3><h3> 父母的奋斗经历,对习近平总书记的影响极其深远。家庭浓郁革命氛围的熏陶和严格的革命传统教育,使习近平总书记从小就充满着对共产主义、社会主义的坚定信仰,充满着“革命理想高于天"的豪迈情怀,不管何时、何地、何种情况下,始终没有对党产生过怀疑和动摇,先后写了8份入团申请书,10份入党申请书。连很多外国人也都感叹,"习近平先天具有爱国主义和忠于信仰的基因"。</h3> <h3>  习近平总书记是在苦难历史和曲折经历中成长起来的我党领袖。</h3><h3> </h3><h3> 习近平总书记的父亲习仲勋从1962年受冤屈,被关押审查达16年之久。这期间,母亲带着尚未成年的小儿子习远平在河南黄泛区的一个农场劳动,两个姐姐被下放到生产建设兵团,习近平总书记也因此受过批斗,挨过饥饿,流浪过甚至被关押过,最终到陕北插队当农民。一家人天南地北,骨肉分离。</h3> <h3> 在当年全国上山下乡的知青当中,习近平总书记是"老三届"中年令最小的,他插队去的陕北是全国知青中条件最艰苦的地方之一,他也是在农村待得时间最长的极少数知青之一。</h3> <h3>  一九六九年上山下乡的时候,习近平总书记属于老初一的学生,只有15岁多。他当年插队的延川县梁家河村,山大沟深,土地贫瘠,自然条件非常恶劣,当地农民幸苦的干一年连肚子都填不饱。</h3> <h3><font color="#010101"> 当年习近平总书记睡在炕头(从灶台数)第二个位置。</font></h3> <h3>  一九九五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接受中央电视台采访时说,那时候什么活都干,开荒、种地、铡草、放羊、拉煤、打坝、挑粪……几乎没有歇过。他扛200斤的麦子,十里山路是不换肩的。</h3> <h3> 习近平总书记酷爱读书,在艰苦的劳动中总是挤时间读书,这是当年他读过的部分书籍。</h3> <h3> 到一九七五年末,当初来延安的26200名知青只剩590人。习近平插队的梁家河,到一九七四年十月,就只剩他一个知青了。</h3> <h3>  但是,他依然是该干活干活,该吃苦吃苦,不但入了党,还当上了大队党支部书记,完全是一幅"铆足劲扎根干"的心态。他带着乡亲们光脚站在冰水里修淤地坝,搞科学种田,使粮食增产60%,他创建农村铁匠铺子,在简陋的窑洞里打出了小农具。</h3> <h3>  他创建陕西首个沼气池,使梁家河成为全省能自行解决照明供热的第一村。</h3> <h3>  有人说,没有梁家河的七年,就设有习近平总书记今天的坚定执着和大气磅礴。习近平也曾坦诚地说,在他的一生中,对他帮助最大的,"一是革命老前辈,一是我那陕北的老乡们"。</h3> <h3>  正是薪火相传的信仰,百折不挠的磨砺,脚踏实地的奋斗,铸就了习近平总书记具有的领袖品格。</h3> <h3>  这是今日梁家河大队党支部。</h3> <h3>  展览真实地反映了梁家河村的历史变化,也生动地记录了习近平总书记历经磨砺的插队生活。</h3> <h3>  一五年二月十三日,习近平回到梁家河,他深情地对乡亲们说,"陕西是根,延安是魂,延川是我的第二故乡"。</h3> <h3>  如今的梁家河河道。</h3> <h3><font color="#010101">  柏油路通到村里,污水得到治理,村庄面貌一新。</font></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