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信宜天河大解码(续篇)</h3><h3>图文编创作者:草言<br></h3><h3><br></h3> <h3> 在怀乡镇大仁山心村截流南黄华河(扶龙河)引水的信宜天河,一路在崇山峻岭的山腰之上环山而行,遇沟过桥,遇岭穿洞,干渠途经怀乡镇的大仁、怀乡、云罗、怀新、富多、含沙、扶德、德胜和池洞镇的扶参、岭砥、大坡等村,还通过倒虹吸管将水引到信宜水厂和东镇镇的尚文水库等地。这条生命之河关糸到信宜城区20多万人的每天饮水用水,涉及到沿途村庄十多万亩农田耕地的灌溉,也惠及到信宜农工商业的发展。</h3> <h3><font color="#010101"> 前段时间,把国庆回老家期间探访信宜天河流经走向和一些重要建筑物的见闻随心写了一篇题为《信宜天河大解码》的杂烩文,发到朋友圈分享,引起广泛关注,被当地十几个微信公众号和一些网站转发转载,点击量竟逾十万人次,反响出乎意外,收到了不少建议,一些热心读者还主动提供了一些关于天河的珍贵资料和线索,希望笔者再继续写点什么把天河写透,饮水思源,让更多人熟知和珍惜这条来之不易的生命之河。</font></h3> <h3>信宜天河怀乡段部分卫星图</h3> <h3>怀乡镇含沙至池洞镇扶参段卫星图</h3> <h3>池洞段部分卫星图</h3> <h3> 在此,非常感谢读者的关注和抬爱。今次就应读者的要求,对天河是如何建成的,根据掌握的一些情况,继续聊聊信宜天河建造的那些事儿。</h3> <h3> 很多读者与笔者开初一样都很疑惑,那么高那么大的渡槽,在当时沒有起吊机械的情况下,是怎么弄上去?</h3> <h3> 云罗天桥,是天河主干渠中最高最长的渡槽。据当地参与建设的人回忆:先做柱墩。每条柱墩先用木条搭棚架,用滑轮一桶一桶地把混凝土吊上去灌注,与现农村建房倒(建)柱差不多,一段凝固后,再加高棚架,接着浇筑。</h3> <h3> 渡槽身是天桥的重点,也是建设安装的难点。为了減轻每次吊装的重量,每段渡槽身先分三大块在地下预制好,再一块一块地吊装上去,然后组合安装,加装拉梁固稳,待整条渡槽身吊装完毕,再在槽底铺盖一层防渗漏高密封性的混凝土,将槽身的三大块紧紧地粘合一起。段与段之间的槽身接口,则用铁条片加六角螺丝将橡胶皮紧紧压实,确保接口密封不漏水。</h3> <h3> 当时没有起重吊装机械,笨重的槽墙和底板靠的是同时用多台自制的木绞车将多条钢丝缆协调地集合各方向的人工力量慢慢地生拉硬拖上去的,但每块到位很精准,一丝不拘的精神体现出大国的工匠水准和专业水平。天桥运行五十多年来,未出现过质量问题,可见工程质量相当可靠,当时施工条件艰苦和材料稀缺等的情况,仍有这样的质量,不得不说是人间奇迹,让后来出现的一些豆腐渣工程无地自容了。</h3> <h3> 天河水从一座山跨越到对面山,干渠采用的几乎全是渡槽,主干渠和南北干渠总共有七八座这样的渡槽。当时为了节省搭建施工棚架的木条木板,也都如云罗天桥那样先预制后再吊装而成。上图支渠黄坡岭脚这座多柱墩双曲拱渡槽,也是先建墩,后吊装预制件组建而成的。</h3> <h3> 从侧面和正面来看,双曲拱与一般拱桥沒什么区别,只有从正下面看才能分辨出来。石拱挢一般是直板拱挢,很少有双曲拱。而现混凝土拱桥却多是双曲拱。</h3> <h3> 被列入信宜、茂名大事记的池洞镇垌头村石硖洞的渡槽,是一座单拱径达64米的无钢筋双曲拱渡槽。如果整条先预制,过重过长,凭当时的条件根本无法吊装,且当时钢筋稀缺,预制板无钢筋是很脆弱的,万一吊装着力点有偏差,极可能断裂破碎。但如果分段预制再连接,不结实,工程质量无法保证。当地河谷沙底过于松软,建柱墩基础地质不稳固,安全风险也极高。苛刻的条件,设计师煞费了苦心。经反复论证推敲,决定建单拱双曲渡槽,但不吊装,整条就地浇注,一气呵成。但如果用木材搭建棚架,需要大量木材,而当时木材也十分稀缺,砍伐运输也很困难,木材成本甚至会超过造槽成本。</h3> <h3> 鉴于上述综合因素考虑,组织大批群众将附近挖天河的泥土,一担一担地挑到建槽下方,堆积成一条横跨两山的弧形土坝,利用土坝建模浇注混凝土造制渡槽拱型身。拱型身凝固结实后,继续装配预制好的立架和渡槽渠。渡槽桥全建好后,再挖空挑走拱型身下的土坝泥土。</h3> <h3> 可见这座渡槽的设计十分艰难,施工量也非常大,建设者非常艰辛。这也是整条天河中唯一座记入史志的渡槽的一个重要原因。由于径达60多米,又无钢筋,基于质量安全担心,设计者更是倍受巨大精神压力,久久不能释负,早早就煞白了头发。</h3> <h3> 高位水源从一座山到达对面的另一座山,除渡槽引渡外,还有另一种方式,就是采用倒虹吸管,将水"焗"推过去。这种方式在信宜天河沿途支渠中普遍使用。</h3> <h3> 信宜天河干渠对面山的不少居民,如怀乡河以北、池洞河以西的乡村,尽管天天用着天河水,就是不明白,甚至怀疑不相信所用就是天河水。这也不能怪他们。因为天河支渠的倒虹吸管,大部分都隐埋在田地、路底和河床下,不影响地面的耕种和日常通行,故此,大多看不见,只有当年参与修建的人和现在维护的人知道。尤其现在不割草不放牛,原一些露出地面的管道也被荒草野树遮隐住了,知道的就更加少了。</h3> <h3> 在池洞镇坡尾与甘村之间的水电站背开始,就有一条穿过池洞河床底,钻过207国道路底的倒虹吸管,从池洞河东岸山坡将天河水焗引到河的西岸半山腰上明渠,再将天河水输送到信宜水厂和尚文水库等地。</h3> <h3> 由于六七十年代,全国钢铁稀少,一开始多处的倒虹吸管都是无钢筋的水泥筒,一节一节地连接起来的。这些水泥筒内受水压,外受土压,以及河床变动、山体滑坡等,经常发生爆裂和脱节,喷出的水柱水花老高老高,很壮观,对当时沒见过喷泉的鞋童我们,在幸灾乐祸,还认为是老天赐予的一种福利。维修需凿地开膛破肚,很费周折,影响到正常生产生活用水。八十年代中期后,较大支渠的倒虹吸管开始用水桶粗的铁筒管代替,其它的有的用铁筒代替,有的用钢筋水泥筒更换。</h3> <h3> 记得在初二第二学期时,怀乡支渠的倒虹吸管大面积爆裂,怀中就沒有天河水用了,每天至少两次要到山脚下的水井去打水提水回来洗簌。当时怀乡墟至竹云寨的路边沿途堆摆着一条条的大铁筒,听说是用来更换旧水泥倒虹吸管的。但直到初中毕业也再沒用到天河水,后什么时候恢复的,就不知道了,也没查到相关的记录文字。在此可见,更换倒虹吸管是很费时间的。当然,旧的要挖起搬走,新的要移来埋下,还要焊接,应该还很耗力。三个字,不容易。见微知著,在此亦可窥见当初整条天河渠槽管网糸统的建起和形成是多么的来之不易。</h3> <h3> 对于渡槽和倒虹吸的选择,是由跨度、高度、水流量、地质条件、地面设施、生态影响、建造成本等综合因素决定的。专家说了算,砖家说的不算。</h3> <h3> 从卫星地图来看,天河突然消失的地方,多是隧洞。从怀乡大仁山心到池洞坡尾,大概有八、九处这样的地方。根据卫星图的自行测量,含沙隧洞最长,有900米,其它的长度在70一230米之间。</h3> <h3> 笔者在怀乡与几个当年参与过天河建设的老人家谈及到天河隧洞开挖情况时,均表示隧洞与渡槽一样都是由专业工作队做的,主体工作一般的民众不直接参与。挖隧洞是最辛苦也是最危险的工作。工作空间窄,一次不能容纳太多人,只能采用接龙形式几班倒。挖隧洞存在许多不可预知的因素,渗水塌方随时可能发生。且当时探测水平、挖洞技术和安全防范措施都比较落后,曾出现多起塌方事故,造成人员伤亡,一些人为此献出了宝贵又年轻的生命。</h3><h3> 可见信宜天河不单是用血汗开挖出来的,也是用生命换来的。现饮水用水之人和曾经受天河水养育过的人,都应感恩当年开河之人,更应缅怀那些为此而献出生命的人。</h3> <h3> 怀乡大仁山心坳这段看似是隧洞,其实是后来才用钢筋混凝土拱建的涵洞。</h3> <h3> 当年打通山心坳的工程浩大又艰巨,把一个跨越250多米长的山坳用人力挖低30多米,并把泥土推到两头出口。而完成这一艰巨任务的是由刚完成扶龙河筑坝截流任务的青年突击队,该突击队由300多个主要由有知识有文化的怀乡中学毕业生组成。</h3> <h3> 仅靠手挖肩挑,一条30多米深、10多米宽、250多米长的渠堑终于开挖了出来,两旁新开的山崖可以说是高耸入云,令人震撼。后也因为山崖太高太陡,植皮生长又跟不上,大大小小的坍塌几乎逢雨必发生,河道堵塞,清淤频繁艰巨,严重影响到正常供水。不得已又从已十分困难的财政中挤出点资金加建涵洞拱。现看到涵洞拱上面十几米厚的泥土是后来山崖崩塌下来而逐年堆积起来的。</h3> <h3> 现天河截流坝的地方原是一条比较狭窄的石涧,在此用花岗岩石块垒砌成底宽50米,高15米,长70多米梯形大坝,还外加50厘米厚的钢筋混凝土层包裹保固,作截流和滚水使用。虽然看似简陋,但坚固耐用,历经五十多年的风吹日晒和洪水冲刷,仍完好无损,仍在运行使用。这座大坝,当地人一直叫″碑头",一说碑头,大家都懂的,如问路比当地村名更有用。</h3> <h3> 据回忆者介绍,这座大坝建设动用了专业队员500多人,还有的100多名的石工。当时建设期是1963年冬季的枯水期,天气又特别寒冷,工程又必须在第二年洪水来临前完成,工程分三班倒,日夜施工。公社书记、水利局长和县办主住等亲临现场,一线指挥,与工人们一起,食住在工地茅棚,出现问题,当场研究,不拖拉,直接拍板解决。各大队书记也亲自上阵参与,并在急需时随时组织群众支缓。</h3> <h3> 当时,大仁至山心并没有公路,山路崎岖,道窄泥泞,上岭下坡,过坑绕山,兜兜转转。坝碑建设所需的钢筋水泥等材料,全靠人工肩挑扛抬。可见当时运输队的任务也十分艰巨。</h3> <h3> 山心坑填坝工程也是一项艰巨任务。该坝下底宽50多米,上底宽也有15米,高达30多米,长约110米。坑底还要彻建一条出水洞。10多万立方的泥土从两头一担担挑来,一层一层夯实。还要到处找来草皮,及时栽种,防水土流失。</h3> <h3> 从截流坝到坑坝这段500多米距离的山体几乎都是花岗岩,每块大石几乎都要人工打洞装炸药爆破,先开设出一条施工便道,再在便道的基础上一凿一凿地、一点一点地推进,可以说这段河渠的每一寸都是凿挖出来,比泥地的锄挖要艰难得多。开凿这段石渠,仅石工队专业人员就有200多人参与,还不包括其他搬运人员。</h3> <h3> 从截流坝到山心坳这段不到1.5公里的河渠,就有石渠、坑坝和坳沟三大工程,每一个都不省油,当时开渠建河有多艰辛就可见一斑了。</h3> <h3> 看到这张照片,也许大家都很惊讶!是不是笔者配错了照片,或笔者在播插广告?</h3> <h3> 照片中的遂溪县的团结村,别看与信宜相隔高州、化州、廉江三个市县,却与信宜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糸,与信宜的水利水库更是密不可分,与信宜天河也脱不了关糸。难道信宜天河的水流到了这个地方?</h3> <h3> 欲知道更多内容,请继续关注《信宜天河大解码(三)》!</h3> <h3> 讲述家乡好故事,传递中国正能量!</h3> <h3> 如有错漏,请留言纠正和补充,如有批评和建议也请留言反馈,欢迎提供新的资料和线索。谢谢您的阅读和分享!<br></h3> <h3>(用稿和转载,请尊重作者的署名权。)</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