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车——民间的智慧

阁楼坨幼儿园

<h3><br></h3><h3> 相传纺车最早出现在战国时代。手摇纺车的主要结构:锭子、绳轮和手柄。这是一款常见的手摇纺车,锭子在左,绳轮和手柄在右,中间用绳弦传动,称为卧式。</h3><h3> 在我的脑海里纺车欢快的歌声早已把人们的记忆定格在遥远的年代。那曾经纺着她浪漫遐思的纺车如今已被时代淹没,可是祖辈的智慧与勤劳却穿越了历史的沉积,传承至今。</h3><h3> 那根一头牵在人们手中,一头牵着纺车的银线如同历史的经纬凝结着人们的目光,织进了人们满怀的希望。勤劳的人们把漫天飞雪纺成春花烂漫,把满天星火纺成朝霞满天,把满头乌发纺成银色的诗篇,把襁褓中的儿女纺大成人。</h3><h3> 寻找历史的足迹,传承民俗的技艺。我们园从一位老人手中找到了一辆陈旧的纺车,学纺线成了一项既有趣又极富挑战性的任务,我们希望以后也让孩子们参与其中,了解一些简单的东西。因为民俗的精髓,同样也是民族文化的魂。</h3> <h3>老师傅教授如何制作棉花条,把一块棉絮铺开,高粱杆放一端轻轻将棉花卷起。</h3> <h3>年轻的老师认真的听着,把每句话都牢牢记在心里,一条中心空的棉花卷终于漂亮的做出来了。</h3> <h3>图为园长在学习如何纺线。老师傅告诉大家纺线要注意的事项,拿棉条的手要向后抻,力道不能太大否则容易将手中的线扯断。</h3> <h3>看着均匀的细线从老人手中飞出,我们不得不佩服老人娴熟的技艺。</h3> <h3>对于初学者来说纺线就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了,左手向后抻的慢和右手不协调线就太粗了,左手向后抻的过快线就易断。</h3> <h3>几次尝试摸索,悟性好的初学者终于可以纺出一段细线了,小心翼翼的扯着棉条,全神贯注的摇着纺车。</h3> <h3>园长讲述自己的感悟,园里的老师们都跃跃欲试,一开始不是断线就是线太粗了,尽管缕缕失败大家还是耐心的学着。</h3> <h3>老师傅不厌其烦的指导着、鼓励着大家,还打趣的讲起自己年轻时候学纺车的经历。</h3><h3> 古老的纺车历经漫长的岁月,吱吱呀呀的声音揉进了人们酸酸甜甜的记忆,当我们的下一代看到纺车时希望它不只是童话故事里的点缀。</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