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听闻县城附近一所建在农家小院的乡村博物馆开馆了,也是美丽乡村建设的一个有益探索,我们颇感兴趣,便驱车前往一览。</h3> <h3></h3> <h3></h3> <h3> 沿西山路北行几公里,到达位于东平街道的驻驾村,在主人的引领下,我们走进了这处院落。到达院门前,首先看到的是一座山石上刻着笔格遒劲的六个大字“祖国好,家乡美”,我们不禁猜测院主人定是境界不俗之人。山石后面一棵柿子树上结满了圆润橘红的柿子,在秋日灿烂阳光的映照下,更是显得红火且喜庆。</h3> <h3> 继续拾步前行,来到院门,门楣之上的匾额上书写“许家小院”四个大字,两边的对联为“石龙清泉聚汇处,人才辈出春满院”,仿佛在诉说着这处有上百年历史小院的故事,门旁右侧挂着“东平龙泉乡村博物馆”的匾额,告诉我们这是一处留存着美好记忆的院落。</h3> <h3></h3> <h3> 步入院内,感觉干净雅致,小有洞天。院子的地面由石板铺就,东墙处修造有小桥流水,水面上置以一座形态玲珑的假山,假山后面巧妙布置了供水流循环的管道,山下留有空隙,供水中的鱼儿或戏耍、或栖息。小桥流水的后面靠着东墙,造有一架红绿相间的雕梁,饰以一对泥鸽雕像,挂以两对红灯笼,更在南端攀附着一棵据说有300年历史的枸杞树,绿叶红果,煞是可爱。</h3> <h3></h3> <h3></h3> <h3> 欣赏完这园林一角,主人引领我们来到正房的堂屋。屋前种植着金菊花、玉兰花、一串红、步步高等花卉,为宁静的小院增添了几多姿彩。堂屋中的墙壁上张贴着很多图案各异的剪纸:大大的红双喜字,展翅欲飞的凤凰,笑容可掬的小娃娃,活泼跳跃的鱼儿,花样繁多的窗花,仿佛在微笑诉说着这乡村过去的美好和温暖。屋内地面上很整齐地排列着叉耙、扫帚、扬场锨,木耧、土牛、木推车,铁耙、锄头、三齿钩,辘轳、木筲、弯把镰等等现在已经很少见的农家劳作的器具;以及装粮食的布袋子、油灯、油碗、烛台、纺车、织布机等。这些既让我们感慨农耕文明时代劳作的辛苦,又不由得感恩当下生活的美好。</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 正在仔细参观着,听闻屋外传来言语声,原来是主人的老母亲回来了,我们赶忙出来见过。老人和蔼可亲地笑着,挨个和我们招呼。据小院主人讲,母亲已经九十多岁了,娶进家来一直在这个小院内生活,是这个小院变迁当之无愧的见证人。老人高兴地对我们说:“我赶上了新社会,过上了好生活,5个孩子都很孝顺,现在眼不花,耳不聋,日子美着呢!”听到老人这么说,我们所有人都笑了。</h3> <h3></h3> <h3> 大家笑语晏晏,不觉天色已晚,我们便与主人辞行。在与小院主人热情告别后返程的路上,我想,我们的美丽乡村本来就是由千千万万的家园组成,应该由我们和80万勤劳向善的父老乡亲共同绘就。善建者成其久远,只要我们一起行动起来,从每户院落、每条街道、每个村庄入手,不辞劳苦、扎扎实实地开展工作,就一定能够把美丽乡村建设的工作做好,实现我县农村人居环境大提升。这也应该是这所小院主人个体实践的一点意义所在吧。</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