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2015年5月22日上午,我乘坐动车由梧州返回南宁。那时我已在原工作单位(广西电力工业勘察设计研究院)接受返聘,担任长洲水利枢纽工程设计代表处主任工作已超过八年。这次回邕,主要是为了响应大唐集团广西分公司原副总工徐培基同志的邀请,担任专家组专家准备飞赴云南文山拟对两个水力发电项目(马鹿塘、石门坎水电站)进行后评价工作。</h3> <h3> 此行要考察的这两个项目,都是属于云南大唐公司所属的水电工程项目,其工程所在地都十分偏辟。</h3><h3> 先说第一个项目:马鹿塘水电站二期工程。该工程位于云南省东部文山州境内最大的河流盘龙河上,麻栗坡县境内,电站距麻栗坡县城公路里程36km,距文山县城公路里程116km,距昆明公路里程439km。麻栗坡县为文山州下辖县,“以附近出产麻栗树,而街市适建于山坡得名。”麻栗坡县位于云南省文山州东南部,东接富宁县、西邻马关县,北靠广南县、西畴县,南界越南的河江省。麻栗坡县地貌以中低山峡谷为主,喀斯特地貌分布广,有峰林、峰丛、石牙、溶斗、洼地、溶洞等。县境内大部分地区海拔在1200m以上,海拔最高点是老君山主峰2579m。</h3><h3> 再说第二个项目:石门坎水电站。它位于李仙江干流宁洱县境内,是李仙江干流7个梯级开发方案中的第2个梯级电站;宁洱县地处云南省南部,普洱市中部,为滇南要冲,与思茅、墨江、江城、景谷、镇沅五个区(县)山水相连;县政府驻宁洱镇,北距离省会昆明市370km,南距离市政府驻地思茅区33 km。宁洱县全境皆山,地貌纵横交错,地质构造属喀斯特地貌。宁洱县地处横断山脉南段。东西遥对的把边江和小黑江沿县界呈帚状向南扩展,无量山脉纵穿南北,形成分水岭。地势北高南低,境内海拔差距大,平均每公里海拔高度下降22m。</h3> <h3>马鹿塘水电站二期工程大坝下游立视图</h3> <h3> 此次由大唐公司安排的项目后评价工作,在人员组成的结构方面比较严谨:既有一个专家组来负责编写后评价报告(由徐培基牵头,共有12个专家);在专家组之外还有一个督导组,该组由大唐公司四名人员组成,一个组长、三个组员,都是年富力强的在职人员。除此之外,负责后评价工作的还有一个总协调人:刘德光,他是大唐集团科学技术研究院产业研究中心主任,应该算是徐培基的顶头上司吧。当然,刘还是很尊敬徐总的,因为徐退休前就是大唐公司下面一个企业的负责人;再说,徐总毕竟是刚退下来不久的领导。</h3><div> 在12个专家里面,6个都是我们设计院里的,有两个是大唐公司下属发电厂的,1个来自广西电网调度中心,1个来自北京院,1个来自大唐广元公司。12人当中,只有4人(徐培基、黄麟芬、梁汉寿、李肇林)已退休,其他都是在职技术干部。 </div><div> 马鹿塘水电站二期工程的电厂所在地就位于一座大山的山沟里,其厂址距麻栗坡县城的公路里程虽说只有36km,三级公路,路面的状况也算不错:柏油路、比较平整,但这条盘山公路的周边自然环境与地形地貌却极其险峻。因自卫反击战而闻名全国的老山地区就在这里附近(老山的主峰海拔1422m,面积约8平方公里)。</div> <h3> 下面这幅是我在马鹿塘二期工程电厂现场的会议室走廊里朝着对面山坡拍摄的大山照片。因树林太茂密,山坡上的盘山公路已被完全遮盖。</h3> 坐在中巴车里最后一排座位上,看着窗外盘旋陡峻、起伏不定的山路与苍翠的景色时,我心里着实佩服这位汽车司机如此高超娴熟的驾驶技术。我年轻时也曾做过6年的汽车驾驶员,也跑过不少山区公路,象广西的靖西、那坡、大新、天等、德保等县的山路都走过,但比起云南省这里动辄起伏上千米高差的大山公路来只能算是“小巫见大巫”了。 <div> 坐在车窗边的杨有能就一再跟我嘀咕说道,每逢遇到车子沿着山路外侧转弯的那一瞬间,他都要情不自禁地闭起双眼,根本不敢往外看。 </div> <h3> 下图是马鹿塘二期工程上游库区照片。因长期的干旱,两岸裸露的库岸上水位线清晰可见,近坝头处的库岸还有塌落的痕迹。</h3> <h3> 马鹿塘二期工程还有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地方在于它的建设方式。它是一个采用总承包方式建设的工程。该工程是由中国水电顾问集团昆明勘测设计研究院采用设计、采购、施工、试运行(EPC)/交钥匙工程的方式来实施建设的。施工队伍则由昆明院招标选择。在 EPC 模式下,设计是总承包商工作的主导,引导并直接影响采购、施工和试运行等其他环节的运作。设计质量的优劣将直接关系到工程的总体质量和效益,设计的紧凑与否也将直接决定资源的配置情况和利用效率;另外,根据工程进展情况进行设计优化也将对工程质量的提高、进度的缩短以及投资的降低等方面产生重大影响。</h3><div> 就项目的总体而言,这个总投资达27亿人民币的Ⅱ等大(2)型工程、这个最大坝高为154m、总方量约700万立方米的混凝土面板堆石坝,其土石方明挖工程量达330多万立方米,还有石方洞挖工程量约72万立方米、混凝土约30万立方米的地下厂房,实际建设的总工期仅用57个月,比可研批复总工期超出一个月(1.79%)。说句老实话,这个建设进度是难能可贵的。</div><div> 另一方面,根据国家有关规定,作为项目业主,必须指派具有一定资质的监理单位监督和验收施工单位的工程质量、进度和费用等,监理直接对业主负责。而本项目是执行工程总承包(EPC)模式,项目的质量、安全、进度和投资由总承包商全面负责,这样就带来一个监理应由谁来委托及如何开展监理工作的问题。</div><div> 如果监理由总承包商委托,则工程质量监督只是算是“自我管理”而己,而且在我国现有国情下,总承包商为了保证自己的最大利益,其自控意识是很难做到最大化的。因此,为了保证工程质量,只能实行“他人监督”,即监理工作应由业主委托。换句话说,如果能通过公开招投标来选择与总承包单位无隶属关系的机构作为现场监理机构,将能更好地发挥监理单位独立于发包人、承包人、分包人(施工单位)之间的第三方监督管理作用。</div><div> 本项目的监理单位是一家中国水电顾问集团昆明勘测设计研究院的全资子公司,可以说是与总承包单位(昆明院)“同属一家”,很容易让人产生“监理能否真正独立行使监督权、监理的职责能否真正落到实处”的怀疑。</div> <h3> 下面这张照片是在汽车准备驶入盘山公路前让司机专门停下给大家下车来拍摄的。照片当中依稀可见马鹿塘二期工程大坝的下游面,还有那弯延起伏的盘山道。也许是我的相机清晰度不够吧,坝面上那个红色的“大唐”变体字已经有点模糊不清了。</h3> <h3> 下面这幅照片中的白色建筑物就是马鹿塘二期的电厂办公楼,信于三层外侧的两个窗户内就是会议室。我们在马鹿塘二期电厂里的三个中午就是在里面度过的。</h3> <h3> 这是马鹿塘水电站二期工程混凝土面板堆石坝的上游坡</h3> <h3> 这是马鹿塘水电站二期工程混凝土面板堆石坝的下游坡</h3> <h3> 由于第二个项目石门坎水电站位于云南省的南部普洱市,这样我们就得从东部的文山麻栗坡县赶往云南省的另一边。于是,做完马鹿塘项目的次日一大早,我们一行人就驱车赶路了,甚至中途也不考虑稍事休息一天半宵的,这徐培基老同志抓起工作来确实雷厉风行,真够紧迫的!当然,我们这次赶路是先驱车赶往昆明,然后由昆明乘飞机去普洱。</h3> <h3><font color="#010101"> 这就是普洱机场那座建筑风格有点呆板的航站楼,确实算得上袖珍迷你型了!</font></h3> <h3> 该照片是我在普洱市里下榻的酒店楼上拍摄的街景。照片中那两棵让人似曾相识的凤凰树正盛开着耀眼的红花。</h3> 石门坎水电站枢纽工程由混凝土拱坝、泄水建筑物、消能防冲设施、发电引水建筑物、岸边地面厂房及GIS开关站等建筑物组成。<div> 混凝土拱坝为抛物线双曲拱坝,坝顶高程758.00m,坝顶长度296.26m,坝顶宽度7m,最大坝高111m。拱冠处曲率半径左岸为224m、右岸为133m,最大中心角83.24°,拱冠梁顶厚5m,底厚23.917m,厚高比0.222。</div><div>泄水建筑物采用“3个表孔+2个中孔”的坝身集中布置方式。泄洪表孔布置在河床中部,共3孔,每孔坝轴线处宽度10m,堰顶高程745.00m,最大下泄流量2290立方米每秒。泄洪排沙中孔布置在表孔闸墩下部,共2孔,进、出口高程均为700.00m,孔口尺寸为5.0m×4.3m;最大下泄流量1265立方米每秒。</div><div> 电站厂房位于坝下右侧岸边,为岸边式地面厂房,其尺寸为58.1m×22.6m×47.1m(长×宽×高),由主厂房、副厂房、GIS室、主变场及出线构架、尾水闸体等组成。主厂房由主机间和安装场组成,布置两台65MW水轮发电机组。电站建成后其电力接至墨江变送云南省电网。</div> <h3> 下图为石门坎大坝下游立面图。午后的阳光异常强烈,直把人晒的身上阵阵灼痛;照片的取景角度也让人费尽周折。我一个人走到左岸坝端头的空地上才按下的相机快门。拱坝是我们广西电力设计院设计过的坝型中最少的一种。资料显示:石门坎大坝高111m,其抛物线双曲拱坝的厚高比为0.222,而施工单位(中水11局)在建设过程中所创造出来的大坝混凝土施工月强度最高竟达到2.65万立方米/月!这些都是我比较感兴趣的地方。</h3> <h3><font color="#010101">这是石门坎大坝的下游坝面及左岸坝肩</font></h3> <h3>这是石门坎大坝右岸坝肩及下游面</h3> <h3>该图是大唐公司提供的石门坎工程照片</h3> <h3>这是我现场拍摄的石门坎水电站下游立视图</h3> <h3> 石门坎项目原可研批复总工期39个月(筹建期12个月未计),其中准备工程工期11个月,主体工程工期28个月,无完建期。本工程大坝是控制总进度目标的关键项目。原总进度计划工期目标是:2007年1月导流洞工程开工建设,2008年10月20日大江截流,2009年2月28日厂房基础开浇第一方混凝土,2010年6月底首台机组投产发电,2010年8月15日第二台机组投产发电。</h3><div> 实际工期是:导流洞工程开工后,2008年11月14日大江截流,2009年2月28日厂房基础开浇第一方混凝土,由于2009年全年混凝土浇筑任务完成较差,经2010年1月13日专题会调整后的总进度计划目标:2011年4月28日下闸蓄水,6月底两台机组投运。因下闸蓄水时间由汛前推至主汛后,2011年6月底已具备发电条件,实际于2011年10月两台机组才投产发电。</div><div> 按中小水电站发电工期习惯统计方法,石门坎从大江截流起至首台机组投产发电工期原计划为20.5个月,实际为36个月(如按6月底具备发电条件计32个月);从厂房基础第一方混凝土开浇时间到首台机组投产发电时间原计划为16个月,实际为32个月(如按6月底具备发电条件计28个月),两种统计方法均相应滞后15.5个月和16个月工期,但仍属中小水电建设正常发电工期范围(一般18~36个月)。石门坎因洪水原因延误工期3个月,因料场料源原因停工3.5个月,因蓄水原因推后3个月发电,合计延误工期10.5个月。这样实际从截流起到发电工期应是25.5个月。</div> <h3>这是位于大坝上游的发电厂房进水塔</h3> <h3> 实际施工中,2007年12月导流隧洞建成具备通水条件,因坝肩边坡开挖进度滞后,不具备截流和进基坑施工条件,改变了原导流方式为导流洞分流,即为低水围堰+右岸隧洞导流方式,但面临2008年基坑施工度汛安全问题。这本是为抢2008年基坑施工时间,但是在进入基坑时间又恰逢2008年汛期了,按正常施工应是利用基坑开挖的石渣料把上下游围堰加高到设计高程,就可安全度汛了,可因为当时未经截流阶段验收,所以不能加高围堰(加高围堰就是实质性的截流了)。由于围堰没加高到设计高程,2008年汛末(11月2日)的那场洪水,淹没了基坑,使工程遭受了惨痛教训,走了一条“欲速则不达”的弯路。</h3> <h3> 这是厂房尾水出口附近的现场照片。从照片中可看出,尾水出口处的流态比较紊乱,左岸尾水导墙的混凝土护坡段过短,如能继续将护坡段往下游延伸几十米可能会对改善出口流态和增加水轮机的出力、增加发电效益等有帮助。</h3> <h3> 与马鹿塘水电站二期工程不同,本项目的监理单位是业主通过公开招投标来选择的,它与各承包单位均无隶属关系,直接对业主负责,能更好地发挥监理单位独立于发包人、承包人之间的第三方监督管理作用。用句通俗话说:“这才是真正的监理。”</h3><div> 从石门坎项目监理单位编写的机组启动验收监理工作报告也可看出,监理工程师对本项目实际施工进度与计划进度有较大差距的主要原因分析是比较实际和到位的,其工作是尽力尽职的:</div><div> ——承包方未能按监理部要求将业主提出年度施工计划细化,未对计划实施存在的难点、风险、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提出相应措施;造成计划赶不上变化,检查纠偏无法实施;</div><div> ——承包方人力资源配置不足导致施工工期滞后;</div><div> ——20070720和20081102两场超标洪水导致水淹大坝基坑、雨季主要交通道路塌方中断、骨料生产供水管线断裂、受甲方供应的材料物资紧缺与供应不足而影响制约大坝主体工程直线工期;</div><div> ——八箭山料场塌方及料源不足、进场道路塌方和改线、厂房边坡开口线变更增加开挖及支护工程量等。</div> <h3>下图为石门坎水电站厂房发电机层地面</h3> <h3></h3><h3><font color="#39b54a"><b>后 记</b></font></h3><font color="#010101"> 此次赴云南之行做项目后评价工作来回共用了十天时间,来也匆匆,去也匆匆,虽说还没有达到“风餐露宿”、“食不果腹”的地步,但给我留下来总的印象就是休息不好、工作布置太紧张、作息时间太凌乱、材料/资料准备太马虎。我不清楚其他专家们是否与我有同样的感受,但起码我与黄麟芬交换看法时她是表示支持的。6月2日从云南返回广西后,大唐公司就要求专家们执笔写报告了;一开始提了个交稿子的最终日期是6月15日,后来听说是因为韦锡坚要去菲律宾考察一个水电项目,要到6月12日才能返回到南宁,不得已,最后才同意将交稿日期往后延长一周,即6月22日交稿。</font><div><font color="#010101"> 事实上,从后来的电子邮件或QQ通讯过程也可十分清楚地看出,两个项目业主给专家们的原始资料提供时间一直拖延至6月16日才最终搞定的! <br> 另外,这次我们来云南大唐公司做项目后评价的资料收集工作本应该是比较轻松才对的,可实际情况却是一路的碰钉子、受挫折。回想这将近十天的云南之行,别说游山玩水了,哪怕是能做到每天正常的八小时工作制都算不错了。如果硬要我用一句通俗粤语来形容这趟云南之旅的感受,那就是:“贫伦过补镬”! <br> 最初的项目后评价工作通知早在今年4月初徐总就给我发过来了的,后来据说大唐公司的领导因故将其推迟到5月底才最终成行。换句话说,这两家项目公司早在4月初就已经知道大唐公司总部要派人来收集相关资料的,他们也早就应该做好材料准备的,但后来实际发生的事情却叫人大跌眼镜!搞得我们一行人单是为了收集马鹿塘一个项目的资料,就得连续三天往返进出高差超千米的大山沟,而且每天都要早出晚归,要连续工作近12小时(中午天气又热、因没地方休息,20多个人只能在会议室里“叹空调”)。在这里,我只能打趣地把这三天的马鹿塘项目收资经历形容为“三进山城”了(与以前的一部老故事片《三进山城》同名)。</font></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