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回原43军军部大院,诉说我们自己的芳华

老鐵

<h3>  最近,冯小刚电影"芳华"倍受关注,有过军旅生涯特别是79年参战的老兵都翘首大片上映。等待"芳华"的同时,也有一群老兵在洛阳相聚,上演着属于他们自己的芳华。他们,就是曾经在原43军作训处工作过的二十几位战友,分别来自广东、江西、湖北、广西、河南等地。他们中间,年纪最大的已过七十岁,最小的也年近六旬。我和王利国作为炮兵处的特邀代表参加。十月的一个上午,战友张原通过以前的工作关系征得现在驻军同意,战友们再次走进位于洛阳市安乐窝的原43军军部大院。真是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原驻守43军军部大院的127师这次军改编为127旅,已调防河北保定,现在进驻这里的是隶属于中部战区的113旅。听说我们到来,旅首长表示欢迎并亲自出来和我们见面。</h3> <h3>孙汉波将军与旅首长亲切握手</h3> <h3>胡海平将军与旅首长亲切握手</h3> <h3>  军部大院的办公楼基本还是原来模样,只是在四楼作训处和作战值班室的两侧平台加盖了房间。尽管多年来几经翻修,也没有让我们对它感到陌生。这座具有40多年楼龄的建筑,似乎依然默默地记载着我们当年学习、工作的身影。战友中最后离开这里的是徐树成和彭晓萍等几人,他们自称是43军作训处的"末代参谋"。1985年宣布43军撤销,三十多年流逝的岁月让这里物是人非。尽管现在有的战友已经晋升将军,有的贵为上市公司老板,有的转业在地方基层,有的依旧是"普通一兵",但此时此刻重返军部的心情都是一样的兴奋和激动。大家七嘴八舌地细说在这里发生的故事,倾诉已经远逝的那些属于自己的青葱岁月,满满的开心、兴奋与激动。原43军军部大院对我们来说,是一段终生难忘和挥之不去的情感,是一种刻划在灵魂深处的眷念。在这里,我们留下的是芳华,带走的是成熟、刚强、荣誉和友情。</h3> <h3>曾任军作训处处长的邓宇光</h3> <p>  1978年12月,我们从这里出发,走向对越自卫反击作战的战场,经历了那场血与火、生与死的考验。当时,没几个人会想到战后还回来。因为大都做了最坏打算~也许自己会成为烈士而长眠于广西边境。</p> <h3>战后作训处部分战友在广西合影</h3> <h3>孙汉波,刘久英,许宗标等合影</h3> <h3>战后回到洛阳,李至善处长带领作训处战友合影</h3> <h3>战后炮兵处部分战友在南宁合影</h3> <h3>  40多年风风雨雨,办公楼到宿舍的这条路两旁依然是郁郁葱葱的白杨树。我们每天上下班都在此经过。在这条路上,我们思考过各种演习的方案,斟酌过各种文字材料的提纲,思索过向军首长汇报的内容,甚至忧虑过上班后如何面对千头万绪的案头工作……这条看上去并不起眼的路,印证了我们那个年代数不尽的辛劳与付出……</h3> <h3>上下班的必经之路</h3> <h3>  当年军机关在礼堂前广场出早操的情景历历在目。印象中那是1981年的夏天,43军侦察兵比武,在大礼堂前的广场表演"手掌劈砖",机关干部都在为43军有这样的侦察兵感到自豪。这也为后来1984年孔见带领的43军侦察大队再次赴云南边境作战取得最好战绩打下基础。记得大礼堂门厅是水磨石做的,我探家时从广州带回一双溜冰鞋,常去那里溜冰。当时鲍德金副军长知道后批评我,说把水磨石地板划花了,不让再滑了。那双鞋由于再无"用武之地",就顺手扔了。</h3> <h3>大礼堂门口重新修建了,有少许变化</h3> <h3>  我当炮兵处副处长时住过的那栋平房已经拆除,但最后一排同样的平房还在,结构一模一样,赶紧留个影。团干宿舍两室一厅,约50平米。虽然居住条件与现在相差甚远,但有暖气是我们最大的奢望,住在这里已经十分满足。那时林正刚等几位参谋经常来我这儿开小灶,能吃点尽管不地道的粤菜,也是广东兵最开心不过的。</h3> <h3>室内的暖气是水暖,冬天非常舒适</h3> <h3>我们的背后是我和冯胜友,邓宇光等住过的处级干部宿舍,现已拆除,变成了草地花园。</h3> <h3>  与孔见将军合影身后这个篮球场是我们的至爱,课间操和晚饭后必在此打球。我和孔见是军司令部篮球队的主力,在这个场地我们赢了不少对手。孔将军在现场回忆说,有次比赛,他带球突破而我迅速跑位配合,一个精彩的突破分球投篮命中,获得全场热烈掌声。具体情节记不住了,但能记住的是,我俩球场上的配合可谓天衣无缝。</h3> <h3>这边的篮板我最熟悉,往往命中率很高</h3> <h3>  这个“军官训练中心”过去是军首长办公的地方,我们称之为"小礼堂"。1983年5月,时任副军长的陶伯钧(后任广州军区司令员,上将)在这里和我谈话,让我去127师炮团任团长。从此我第二次离开军司令部,又变成一名带兵的人。</h3> <h3>篮球场和小礼堂</h3> <h3>永远听党指挥的老兵</h3> <h3>  战友们已经找不到以前的饭堂和旁边的营职干部宿舍了</h3> <h3>七嘴八舌,似乎也没说清楚</h3> <h3>从军首长小院出来</h3> <h3>  张原在自己住过的地方拍照留念。并赋诗一首:</h3><h3> 洛城雅香月,</h3><h3> 重聚已白头。</h3><h3> 南疆谜再寻,</h3><h3> 酒祭李王刘。</h3><h3> 伊阙秋风寒,</h3><h3> 安乐旧人愁。</h3><h3> 锦瑟逾百弦,</h3><h3> 洛水万古流。</h3> <h3 >  像"洛水万古流"一样,43军军部大院没有太大变化,军营整洁有序,是因为43军撤销后,127师师部进驻这里。如今,又换成了万岁军的113旅。我们相信,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和中央军委领导下,在党的十九大精神指引下,113旅一定能够建设成为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再次走进原43军军部,离开时总有点儿依依不舍。"往事只能回忆",我们在这里发生的往事太多了,它将永久地留在我们心灵深处。无论时间再久,距离再远,只要活着,便会细细去品味这些回忆,去体会这里的感受,去理解这里的价值,去诉说当年属于自己的芳华……</h3><h3 > 最后,用邓永生战友的诗作结束语吧:</h3><h3 > 金秋时节聚洛阳,</h3><h3 > 战友重逢喜若狂。</h3><h3 > 数十余载不相见,</h3><h3 > 青春已去鬓染霜。</h3><h3 > 故地重游忆当年,</h3><h3 > 欢声笑语叙情长。</h3><h3 > 岁月蹉跎人虽老,</h3><h3 > 军旅深谊永不忘。</h3><h3 ><br ></br></h3><h3 > </h3><h3 > </h3><h3 > </h3><h3 > </h3><h3 ><br ></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