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重走长征路手记(3)——从冕宁到泸定

大别山人

<h3>  9-26.多云间晴 今天是续走长征路的第三天,也是今年全程的第13天。今天路程长、景点多,行程是冕宁--彝海--石棉安顺场—泸定磨西镇—泸定住宿地。据说去年这一段因沿大渡河走向的S211路断,是绕道雅安天全翻二郎山到泸定,晚上10点才到驻地。而我们今年幸运,不用绕道且可多参观景点。</h3> <h3><font color="#010101">  冕宁地处青藏高原东缘,属横断山脉北东段牦牛山区,地貌以山地为主。这里是长江支流雅砻江水系,北部属大渡河水系,主要河流有安宁河、雅砻江、南垭河,水力资源丰富,因此森林、农业都很发达,是全省种植粳稻规模最大的县之一。</font></h3> <h3>  冕宁也是南来北往的交通要道,城市建设也不错,是省级小城镇建设试点单位。现有人口将近40万。冕宁是一个多民族杂居县,全县有彝族、藏族、羌族、苗族、回族、蒙古族、土家族、僳僳族、满族、瑶族、侗族、纳西族、布依族、白族、壮族、傣族等20多种民族,少数民族以彝族人口居多,占总人口的40%</h3> <h3>  提起凉山州冕宁县,就会令我们想起当年的“彝海结盟”。当年红军先遣队司令刘伯承与彝族首领小叶丹在彝海边以水代酒,歃血结盟,留下了一段民族和睦团结的佳话。去彝海是我们今天上午活动的重点。</h3> <h3>  冕宁县城中心广场,矗立着一座雕塑,上面有毛泽东等中央红军领导人头像,及红军经过冕宁时,刘伯承与小叶丹彝海结盟、彝民加入欢送红军时的情景。</h3> <h3>  今天一大早我们就来到冕宁的"红军结盟广场",当我们列队齐步走进广场时,立刻引起在场群众的关注,我们首先在一组大型红军结盟雕塑前拍集体照,群众中就有人表示想加入合影,拍完照又一起合唱《红军不怕远征难》。当地群众真是训练有素,随机凑在一起的一群人,一开口就非常整齐的演唱下来!这是大家太熟悉的歌。此时此地,在冕宁红军广场,我们整齐地列队站在红军领袖们的雕塑前,在这首次使用了"长征"一词的地方,我们满怀深情的演唱,眼前浮现出红军战士革命先烈们爬冰卧雪、饥寒交迫、枪林弹雨、惊涛骇浪而红军都是钢铁汉的英雄形象,心里是满满的感动,眼里浸着泪花……</h3> <h3>  从今天开始,我们被要求每天均全体着红军装,这样更整齐划一、精神抖擞,回头率和受关注度因此大大提高!而且说实话,心也与红军贴得更近!</h3> <h3>  "女红军"更是英姿飒爽,引人注目!</h3> <h3>  离开红军广场后,我们立刻赶往40公里外的彝海。去年的长征团队因为修路期间,没能去成彝海,留下遗憾!就像我们今年没去成绞车渡一样。</h3> <h3>  走出不远,本来有点儿阴沉的天空,突然明亮了几分,但见万丈霞光穿透云层,倾泻而下,全车人忍不住欢呼起来,啊,太壮观了!是大凉山神祗感知有红军后人来临,拨云探察?呵呵,想多了!但总是好兆头。</h3> <h3>  景区大门边,当地学生娃对一大拨红军队伍的到来 ,很是新奇。</h3> <h3><font color="#010101"> 彝海是一座海拔2280米的高山深水湖泊,原名鱼海子,以盛产细鳞鱼得名,当地彝语叫“乌勒苏泊”。海子成元宝形、南北向、面积233亩,平均水深9.8米,最深处15米,常年蓄水135.3万立方米。 彝海水质清冽甘甜,森林环抱,风光旖旎,景色迷人,凉爽幽静,从山顶远远望去,犹如一颗镶嵌在群山中熠熠生辉的蓝宝石。四周层峦围护,林木茂盛,披绿拥翠,郁郁葱葱,湖水清碧如染,水畔绿草如茵,湖光山色,波光粼粼,环湖小路3.2公里,在这样的小路上漫步,令人陶醉!据说这里一共有大小五个海子,顺山势排列,彝海居中,有小溪相连,上面两个处于深山老林人迹罕至,水质清澈,下面两个则水质变差,彝海虽处于人们活动区域内却始终保持冰清玉洁,难能可贵!这可能是当地人们因为对她的特殊情感而倍加照应!结盟纪念碑、结盟石、结盟取水处是中国革命历史和民族团结的见证。 </font></h3> <h3>  彝海形成于早全新世,距今约15000年,是在泥石流型洪积扇上,因丰富的地下水补给多期发育而成。</h3> <h3>  掬一捧清澈的水波,</h3><h3> 指缝间一抹冰凉划过。</h3><h3> 尝一口甘冽的山泉,</h3><h3> 品味神话般的传说。</h3><h3> 红军何以能征服千难万险?</h3><h3> 星星之火为何能成燎原之势?</h3><h3> 就因为有了马列主义学说,</h3><h3> 毛主席将他与中国实际结合,</h3><h3> 工农大众从此觉醒,</h3><h3> 齐发力气吞山河!</h3> <h3>  在冕宁、在彝海发生的红军长征路上最传奇的故事,是红军正确执行党的民族政策的典范,是红军长征途中十件大事之一,是中国党史、军史上光辉的篇章。有必要在这里讲述一遍:1935年5月,红军巧渡金沙江后,进入川西继续北上,决定取道冕宁至安顺场渡大渡河,而大凉山彝族聚居区则是必经之地,其中红军主力要通过的冕宁以北安宁河支流拖乌河到南垭河一线就是果基家(时称沽鸡,小叶丹家)的地盘。</h3><div> 当时,当地的彝族人民还处于奴隶社会,由于当时的统治阶级实施反动的民族压迫政策,使得彝民对汉人十分疑忌甚至相当敌视,国民党蒋介石于是寄希望红军被彝族人干掉。</div><div> 当担任探路的红军工兵排进入彝海地区时,不时受到彝民的袭击和'骚扰'。但红军始终不发一枪一炮,只是不停地向彝族同胞做宣传解释。可是双方语言不通,红军怎么解释都没有用,最后红军战士的衣服都被彝民扒光抢走了。红军先遣队的萧华找到一个名叫沙玛依姑的爷爷,希望爷爷向小叶丹转达红军的善意:第一,红军只是借道,绝对不会侵犯彝族同胞;第二,红军是主张民族平等的。沙玛依姑爷爷看出红军是一支好部队,就给萧华出主意说,要取得彝民的信任有一个办法,那就是与我们的头人结拜兄弟。 但沙玛依姑爷爷回去向小叶丹汇报时,小叶丹不敢相信。沙玛依姑爷爷就说,如果有什么问题我可以拿人头担保!这样小叶丹才答应与刘伯承见面商谈结盟。" 5月22日,刘伯承、聂荣臻率领的中央红军先遣部队由冕宁县城出发,经过大桥镇来到海子、喇嘛房一带,他们刚到喇嘛房,便被手持棍棒、长矛等武器的彝民堵住去路。接着,来了一个很高大的汉子,打着赤膊赤足,披着头发,围着一块麻布,这就是小叶丹,沽鸡家的头领。熟悉当地风土人情的刘伯承以真诚说服了小叶丹。与小叶丹相约彝海边,以水当酒,歃血为盟。结盟后,小叶丹派出向导为红军带路,护送红军顺利通过了危机四伏的百里彝区,为红军取得强渡大渡河、夺取泸定桥的胜利赢得了宝贵时间,从而彻底粉碎了蒋介石叫嚣的“让毛泽东成为第二个石达开”的美梦。</div><div> 5月23日,刘伯承离开前,赠给小叶丹十支步枪,小叶丹则回赠刘伯承一匹精壮的大黑骡子。随后,小叶丹派了彝民给红军带路,过一个村庄交换一个“倮倮”(彝民)向导指路,</div><div> 在红军大部队顺利通过后,小叶丹将彝民组织于“中国彝民红军沽鸡支队”旗帜下坚持斗争。为躲避国民党反动军阀的迫害,小叶丹的妻子把写有“中国彝民红军沽鸡支队”的队旗缝在百褶裙(彝族妇女传统服装)里,历尽千辛万苦才保全了这面珍贵的旗帜,解放后送给了当地驻军,现被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珍藏。</div> <h3>  整个展区很大,有室内也有室外的部分。讲解员是一袭盛装的彝族姑娘,说起大小凉山彝族人民心中的红军兄弟情谊,眼睛透着激情,脸上浮着自豪,很有感染力!</h3> <h3>  在彝海结盟纪念碑前留影。</h3> <h3> 在结盟纪念石注目。</h3> <h3>  在结盟取水处瞻仰。</h3> <h3>  在结盟纪念馆走进时光隧道,触摸历史的真谛。</h3> <h3>  “中国彝民红军沽鸡支队”旗帜。</h3> <h3>  躲藏在大凉山怀抱中的这片山中之海,伫立着七十多年前的结盟兄弟,如今化作雕像守护着葱郁森林、碧湖蓝天。</h3> <h3>  我们依依不舍地告别彝海,继续上路,向北!下一个目标——大渡河石棉安顺场渡口。从这里到石棉县走雅西高速(G5京昆高速)大约是80公里,这段路可是被誉为’‘中国最美高速路‘’’——雅西高速的精华路段!</h3> <h3>  各位备好相机,睁大眼睛,调整好姿势,准备欣赏‘’风光大片‘’!</h3> <h3>  雅西高速是北京至昆明高速公路(G5)和八条西部大通道之一甘肃兰州至云南磨憨公路在四川境内的重要组成部分,起于雅安对岩镇,经雨城区、荥经、汉源、石棉,止于凉山彝族自治州冕宁县泸沽镇,全长240千米,被誉为“云端上的高速公路”。</h3> <h3>  雅西高速公路由四川盆地边缘向横断山区高地爬升,沿南丝绸之路穿越我国大西南地质灾害频发的深山峡谷地区,地形条件极其险峻,地质结构极其复杂,气候条件极为多变,生态环境极其脆弱,建设条件极其艰苦、安全营运难度极大,被国内外专家学者公认为国内乃至全世界自然环境最恶劣、工程难度最大、科技含量最高的山区高速公路之一。雅西高速公路跨越青衣江、大渡河、安宁河等水系和12条地震断裂带,整条高速公路线展布在崇山峻岭之间,山峦重叠,地势险峻,每向前延伸一公里,平均海拔高度就将上升7.5米,被称作“天梯高速”、“云端上的高速公路”。</h3> <h3>  眼下我们经过的是世界首个小半径双螺旋区线隧道、干海子特大桥彻底让翻越拖乌山成了一次奇妙又惬意的旅程。</h3> <h3>  雅西高速夸张的曲线总是让人有一种“这是条概念高速公路”的错觉。若不是亲眼所见很难想象,在横断山脉中会有这么一条令人惊叹的高速公路。</h3> <h3>  顺便欣赏一下冬天的雅西高速,美得‘令人窒息’!——也许是因惊吓而恐惧得窒息?</h3> <h3>  到了石棉县,离开雅西高速,然后进入S211省道沿大渡河往上游方行进。沿着大渡河逆流而上,基本是当年红军的进军泸定抢夺铁索桥的行军路线。</h3> <h3><font color="#010101">  去年由于S211塌方路不通,只能从雅安—天全—翻二郎山—泸定,晚上10点才到;今年我们运气第一天不好,接着两次好运:少了绞平渡,多去了攀枝花、彝海和磨西古镇,而且少走了路程,下午5点多就到了泸定县。哈,老天还是公平的。</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安顺场位于大渡河中游南岸,距石棉县城11公里。距离泸定县近100公里。是太平天国著名的军事将领翼王石达开率领部队全军覆灭的地方,也是中国工农红军强渡大渡河战役获得胜利的革命纪念地。</font></h3> <h3>  1863年5月,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率军抵达安顺场,准备北渡大渡河。由于受清军围堵,加之石达开受历史的局限,没有处理好与当地少数民族的关系,当地空室清野,土司沿河设防,石达开全军覆没,太平军将士血染大渡河,留下了悲壮千古遗恨。</h3><div> 时隔72年后的1935年5月,毛泽东、朱德率领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在巧渡金沙江后,红军先遣队以讯雷不及掩耳之势夺得大渡河边仅有的一只小木船。5月25日,由红一团团长杨得志、一营营长孙继先指挥,在南岸红军强大的枪炮火力的掩护下,以17勇士为先导,打响了红军长征途中举世闻名的强渡大渡河战役。以红一团一营二连连长熊尚林为首的红军17勇士,在当地苦难深重的老百姓和船工的协助下,不顾大渡河的惊涛骇浪,冒着枪林弹雨,以摧枯拉朽之势,迅速北渡强渡成功,歼灭国民党第二十四守敌,占了北岸桃子坪敌守军阵地。</div><div><br></div> <h3>  2004年5月,中国工农红军强渡大渡河纪念馆建成,该馆坐落在安顺场北,同纪念碑一起在规划中的遗址公园内,馆内保存有二百多件文物,实为珍贵。</h3> <h3><font color="#010101">  红军长征来到安顺场,蒋介石扬言“要朱、毛成石家军第二”。但是,红军在当地群众,特别是50多名船工的帮助和支援下,在此强渡大渡河成功,在中国革命史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安顺场从此以“翼王悲剧地,红军胜利场”而闻名于世。</font></h3> <h3>  告别安顺场,沿着大渡河向北逆流而上,在距离泸定桥大约一半路程的地方,就到了位于海螺沟口的磨西古镇。这是计划外的一个景点,向"星火红旅"推荐后,杨队采纳增加了,去过之后,大家感觉非常值得。关键是只增加往返18公里路程。</h3> <h3>  1935年中国工农红军进入四川省甘孜州第一镇——磨西镇,并在这里召开了“磨西会议”,自此红军在甘孜州开始了近一年的艰苦卓绝、可歌可泣的光辉历程。2015年5月30日,磨西红军长征纪念馆在海螺沟磨西镇正式开馆。</h3> <h3>  1935年5月25日,中央红军长征先头部队红1军团第1师第1团一部在四川省安顺场强渡大渡河成功后,蒋介石急调川军2个旅增援泸定桥。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为迅速渡过大渡河,挫败国民党军前后夹击红军的企图,决定红1军团第1师及干部团由安顺场继续渡河,沿大渡河左岸北上,主力由安顺场沿大渡河右岸北上,两路夹河而进,火速夺占泸定桥。我们现在走到正是当年红军的进军路线,当然红军当初是小路,我们今天走地是公路。</h3> <h3> 毛主席随大渡河右岸红军主力部队于5月28日下午到达磨西,当晚便和朱德、周恩来、陈云、刘伯承等人召开了著名的磨西会议,部署方案和研究北上抗日的方針为长征奠定了基础。会议的主要内容是:红军不去康定,因兵源、粮食得不到补充;通知部队有序通过泸定桥,先过人后过马;征求陈云同志意见,中央准备派他出川到上海恢复被敌人破坏的党组织,去苏联向共产国际汇报中国革命情况;抓紧筹集补充军用粮食;过了泸定桥,中央和军委开会研究北上路线问题。</h3> <h3> 这个纪念馆不是很有名气,但是非常有参观价值,这里的实物保存得很好,展馆规模也不小,随着道路交通的进一步完善,相信会吸引更多的游客。</h3> <h3>  这是今年新塑的青年毛主席塑像,据说是全国现存最高的青年时期的毛主席塑像。</h3> <h3><font color="#010101">  讲解员和我们一起在毛主席塑像前合影,她感叹我们是他们开馆以来接待的第一支着红军服来此参观的团队,她为此感觉激动和幸运!</font></h3> <h3>  我的姨侄和他的几个朋友在当地搞了一个扶贫投资项目,在民间和政府反映都不错。知道我的行踪,特意过来看看我们的红军队伍,脸上绷不住的笑意,更多的是赞许!</h3> <h3><font color="#010101">  1918年法国传教士在镇上修建了歌特式风格的天主教堂,这是一个中西合璧的建筑,毛主席故居旧址在教堂的侧院。建筑完全保持了原有的模样,从中能窥探出一些久远的历史的痕迹。</font></h3> <h3> 木质结构的小洋楼毕竟年代久远,为安全计,旧居内只能保持8个人,大家只能排队轮流参观。</h3> <h3>  这幅油画反映了当年的情景。</h3> <h3> 参观结束后,二班长张大校代表我们团队给展馆写留言。</h3> <h3>  然后,我们沿着大渡河河谷,继续向泸定前进。</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