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缘分</h1><h1> 合阳是丈夫的老家,在我不认识我们家先生之前,怎么也想不到这辈子会跟它扯上关系。当年我俩处对象时,由于他家孩子多,父亲又早逝,条件不是很好,爸妈特别反对,相对来说我家算是民主家庭,不会用非常手段来遏制这段姻缘,只是劝说还有父亲的一点脸色;小时候跟外婆外公长大,舅舅也是重要的家长,眼看我不听大人劝告执意要跟吴姓小伙要好,特意拉来他小舅子给我现身说法,意思是条件不好婚后会过得很辛苦,舅舅的原话是婚姻不象你想的那么甜蜜,不是想象中的吃糠咽菜甜如蜜,不听大人话有你后悔的时候。</h1><h1> 那时候年轻,从小又没受过多少苦,对艰辛生活特别是对金钱没有概念,也许是看了一些书,对将来的两人生活充满了憧憬和向往,至亲们好言相劝根本听不进去,等结婚有了孩子才知道世间的父母们在儿女婚姻上百般刁难都是替自己孩子考虑,毕竟他们是过来人了,可是又有几个孩子在婚姻上会听家长话呢,尤其是我们这些五零、六零后的人,觉得恋爱自由、婚姻自主是理所当然的事,又经过文化大革命,骨子里还充斥着反抗精神。但是话又说回来,我们这代人在婚姻自主、讲求爱情方面也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想想看父母们的婚姻多数是包办,婚后才慢慢建立感情,不能说都不幸福,可是不幸福的还真不少,记得上中学时一位同学的父母闹矛盾同一屋檐下竟然可以半年不说话,真不知是什么样的夫妻生活,居然还儿女一堆。我们的孩子们长大后婚姻里夹杂了好些内容,要房要车讲条件,社会发展到了这地步,也不能说他们这样不对,毕竟婚后要柴米油盐,经济是基础嘛,如果让他们也像我们一样两张单人床一并就开始过日子那是寸步难行,所以说只有我们这代人才是最讲真正爱情的一代,俩人谈对象是要有感觉的,那也是天时地利人和给了我们这一代恰到好处的机会。</h1><h1> </h1><h1 style="text-align:center;"> 圈子绕大了,言归正传还是说说与合阳的缘分吧。</h1> <h1> 结婚度蜜月,条件好的时兴旅行结婚,我自己选择的这方面就不强求了,吴姓小青年说要带我回老家合阳转转,我便高高兴兴跟他出发了,过去路不好要回趟老家也不是容易的事,汽车、火车几经折腾到了县城,已是中午过后饥渴难耐了,心情决定观景的直接效果,放眼县城到处灰灰土土,因为离省城遥远,街面商店的日用杂货全标注山西出产,合阳距山西仅有一河之隔,不过这河大了点,是我们的母亲河——黄河。在一个门面不小的饭馆要了饺子吃,这顿饭让我终生难忘,饺子几乎看不见菜,白花花全是肥肉,当姑娘时本不吃肥肉,这时饿了也只能硬着头皮吃吧,没吃几口就被腻住了,再看看端上来的饺子汤,我的个娘呀!飘了厚厚一层猪油,有这顿饭垫底回到他们老家什么饭都吃不下去,时至过年,家家都是好饭,我本不是淑女却让那顿饭闹的到谁家吃饭都比淑女还淑女,文气的几乎不动筷子,姨妈看着总会说声:这娃,吃饭全不行。当时是八五年,城市生活一般,农村条件就不必说了,又是土塬上缺水的农村可以想象是什么情境。我们住在他姨妈家,也就是现在的处女泉跟前的福山脚下,是那时的富裕村,(当然现在是更加富裕的村了),因为我下过乡,对农村比较了解,可这么缺水的地方还真没有体验过,平时吃水用窖水,洗洗涮涮用池塘的水,每天早上打来一盆水一家人让我们先洗脸,然后用我们洗过脸的水大家洗脸,洗过脸的水也不会倒掉还要用它擦桌子抹板凳。正是有了这番经历,在我以后的生活中很注重节约用水,不管是家庭还是办公室,只要听见大水哗哗流淌心里就不自在,赶快寻着水声就去关闸,若看到水龙头坏了,水流成河就心痛的不得了,而且把这样的感受也灌输给孩子,女儿上大学就因为有人浪费水她看不惯引起小争执。</h1><h1> </h1><h1> 回乡期间 我们把姨妈家(姨妈当地人称大大)当大本营,平时他骑车带我走乡串户看亲戚,过去农村闭塞亲情却非常浓厚,到谁家都会把你当贵客招待,每到一家都让你上炕,把暖暖的厚棉被盖在腿上,大家围坐一起,拿出家里仅有的最好吃食边吃边拉家常,最爱听的要属南浮蒙村本家一个亲戚说起我家先生小时候是如何如何的捣蛋,晚上睡觉搂着狗,偷偷摸摸到场上(农村集体晒粮食、杨麦子的地方)把麦秸垛子点着了,眼看起了火跑回家躲在炕上装睡着,还此地无银三百两地问场上火灭了没有。</h1><h1> </h1><h1> 我家先生奶妈家的小妹抱着自己的小孩拉着我这个新媳妇串遍村里所有刚成亲的小夫妻家看人家的新房布置和媳妇娘家的陪嫁。</h1><h1><br></h1><h1> 有件事很难忘,现在想起来总后悔那时的不经意,那就是姨妈专门带我去看一家做花馍,一进门看见炕上坐着七八位老太太,围着一大盆发面,一个大篦子放着半成品的花馍,旁边各种小盘小瓶里面各色颜料,小剪子小刀子好多工具,有人造型、有人剪花、有人上色正忙的不亦乐乎,老太太们手很巧一团发面在她们手中变换着不同的形状,剪刀剪出精细的小鸟羽翼、老鼠鬃毛,各种鱼鸟花虫栩栩如生,眼看着只是觉得好看新奇,后来才知道合阳的花馍在陕西名气可不小呢,当年的老太太们那可是民间艺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者。后悔没有安下心来多住几日好好跟她们学习手艺。</h1><h1> </h1><h1> 农村小住一切都好,下过乡的我对农村有感情,也不怕条件艰苦,就是缺水让我受不了,以后有了女儿就忙忙碌碌的,加之路途较远交通不便就没怎么回去过,就算回去一两次也是来去匆匆。女儿上大学我俩有了闲暇又有共同爱好,喜欢游山玩水,喜欢古镇小村,可能也是年龄一大把喜欢无拘无束,眼看着农村条件越来越好也想返璞归真拥有农家小院,远离城市喧嚣过田园生活,看着同事老家的农村小宅就羡慕不已,事也凑巧合阳老家整体拆迁统一规划盖新农村,丈夫父辈有老宅房籍,搬迁新村可以出钱要一座小院,吴家兄弟商议要了一座,统一的门房两室一厅,够俩兄弟住,我们又加盖了超大厨房和卫生间,近乎六分地面积除此之外其余地方全部留做小院,因为我俩喜欢玩,自小院建成,俩人单独回去机会很少,要么和同事、要么驴友、歌友、朋友一起小住,知名景点处女泉、福山多次游玩不在话下,我们还自己开发了自然风光观景处,带不同朋友在崖畔眺望黄河日出,那可是大手笔的巨幅日出景观效果,每次去朋友们都感叹不已。</h1> <h1> 变化中的农村</h1><p class="ql-block"><br></p><h1> 三十年河东 三十年河西,农村条件越来越好,这也是盛世中国的突出表现,只拿丈夫老家南伏蒙村来说吧,在我过去为数不多的回去情况看,他们老家干旱少雨处处荒芜,行走在村道上塘土飞扬,一趟出去回来准是半裤腿黄土,西安周边下再大的雨,都会绕过合阳,我经常跟我家先生开玩笑说雨露总是滋润不到你们老家,这样的气候条件农民的生活肯定不会多好,农村人又很朴实,总想把地里打下的农产品给我们当稀罕物带上,但是又拿不出多少,就解释说今年天旱地里没打下多少,想想他们旱塬缺水地里的庄稼靠天生长,农民也是靠天吃饭,生活确实不易。联想起我下乡时的情景,我们下乡在渭北平原,雨水充沛还有足够的渭河水灌溉,村里有块地势高的田地,大家管它叫堡子,浇不上水,每年抽出一两天时间专门给它种棉花,队长带领大家播种时总是说这一种下邹不管咧,靠天吃饭能收多少算多少。在乡下常听农民说:咱这地方好滴很,塬上的人可怜滴太太,干旱滴吃水都成问题。等我结了婚跟他回了合阳才联系上原来下乡时常说的塬上就是我家先生的老家呀。</h1><h1> </h1><h1> 现在的情况大不一样了,老宅退耕整体搬到宽敞平坦地带,家家院大房多,每家都有小四轮电动车既能下地装载收获的庄稼,又能当外出代步工具,为了方便农业灌溉大渠小沟围绕田地根据需要不定时的放水浇灌,生活用水也相对方便多了,自来水龙头接到各家各户,每周来水几天。陕西人说起花椒都知道大红袍品种最好,而且名气大的是韩城,想想看韩城的花椒供给全国各地,它有多大的产量够这么大的需求,所以要补充数量都是用的合阳花椒,每年七八月农民会摘青花椒出售,那时你会闻到满村满街的花椒香。八、九月成熟的红花椒该收获了,树上挂满红灿灿的花椒果非常好看,而且收获后出售也很方便,村里就有专人定点收购,当天收获当天就能见到现钱,农村的生活一天好似一天,精神面貌也有大大改观,农闲时有各种文化活动,城里的广场舞在农村依然很流行。过去在城里工作的人一说来自农村好像就矮人半截,其实别人不一定有什么看法只是自己不够自信,现在可好一说农村那简直就是山清水秀蓝天白云的代名词,农村来城里工作的姑娘小伙儿说起农村老家来也是眉飞色舞,再没有过去的不自信眼光。</h1> <h1> 婆婆率儿女视察</h1><p class="ql-block"><br></p><h1> 一三年十月农村小院房子刚盖好还没有完全竣工,婆婆就率她的儿女回乡视察,时至金秋,包谷丰收到处是晾晒的包谷颗粒,金灿灿的看着喜人,我们姑嫂把它当道具拍下臭美照片。</h1> <h1> 婆婆多年没有回乡,儿女们推着坐着轮椅的婆婆来到本家兄弟门前聊天,虽然聊天场地有些凌乱,堆着还没有来得及收拾的砖头块和苞米莘子,但丝毫不影响温馨的亲情画面,反而显得和谐自然。</h1> <h1> 堂兄家的孙辈含笑带羞也来闯镜了。</h1> <h1> 婆婆的感慨 </h1><h1> </h1><h1> 一四年房子建成,婆婆已经有病卧床了,得知新房已经收拾停当,就很有感触地说:哎呀!今辈子额还能在农村住上新房;儿女们理解老人家的心愿,便兴师动众带上一应用具送婆婆回老家小住,婆婆一呆便乐不思蜀在自家院里一住就是俩月,每天有她的侄子外甥来看望,吃着院子种的新鲜蔬菜,硬是不愿意回来,只是儿女们各有各的事情实在扯不开,好说歹说总算把婆婆哄着劝回了西安。</h1> <h1> 两兄弟两妯娌</h1><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h1> 自从农村有了自家的小院,吴家兄弟常结伴回乡,还记得第一次回小院小住,桌椅板凳还没备齐,兄弟妯娌四人心情高兴也不在乎缺这少那的尴尬,晚上洗脚是坐在马桶盖上完成的洗漱程序。</h1><h1> 春天来了两兄弟两妯娌回乡给老父亲扫墓,顺便踏青捎带摘些鲜嫩的榆钱尝尝鲜。</h1> <h1> 带老娘、朋友下乡</h1><p class="ql-block"><br></p><h1> 也带我家老娘、小妹来农村体验生活,闻闻农村泥土香,尝尝可口农家饭。</h1> <h1> 驴友、朋友、歌友、要好的同事也一路跋涉来小院游玩小住,小院落成已经好几年了,答应了好多朋友来玩还没有一一兑现,慢慢来吧,等老公退休打算我俩好好住一段时间,到时候朋友们可以开车来找我们,绝对好吃好喝款待亲朋好友。</h1> <h1> 哪里有女士哪里就是靓丽的风景线,女士们个个臭美爱拍照,一个画墙够折腾两小时,我老公看在眼里,佩服在心,不禁感慨说你们真行,就一个福字也能拍这么长时间。</h1> <h1> 哥嫂的亲家来体验生活</h1><p class="ql-block"><br></p><h1> 去年五一假期,嫂子的亲家老幼结伴来了一帮,他们不愿凑热闹观名胜,专来农村找找接地气的生活,一行人最抢眼的要数资深美女亲家的母亲孩儿的美女外婆了,慈眉善目一看就让人喜欢。 </h1> <h1> 感受春夏秋冬</h1><p class="ql-block"><br></p><h1> 我们春天来此感受万物复苏,看候鸟回归筑巢。春夏小院总有燕子成双想筑巢落户,苦于找不到合适的地方,老公买来精致小窝,打算明年给燕子帮忙造一个人工小草窝。</h1> <h1> 这是沿黄公路边的鸟巢,曾经是导游带游人专门寻至的景点,不过拍它时还没有沿黄公路呢。</h1> <h1> 夏天来了,不惧蚊虫叮咬一身大包,也要看黄河滩地那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美景,</h1> <h1> 记得第一次看见小油葵还是零几年去宁夏大巴车上,明明自己孤陋寡闻,还心里纳闷这的人这么笨,不知道把葵花头剪掉留下一个让花长大点,同行的一位旅伴在西宁工作多年告诉我们那是油葵,专门榨油用的,那时才真正认识了小油葵,近两年这种植物合阳也种植跟花椒一样属于经济植物。</h1> <h1> 我们凌晨爬起,睡眼惺忪去侯那一轮红日冉冉升起,看它是如何唤醒大地万物,开始一天的蓬勃朝气。</h1> <h1> 秋天的农村最有成就感,她成熟了庄稼,着色了树木,大景一眼望去一目了然,红黄相间惊艳了视野,走在田间地头低头看脚下小草也是红的黄的静静渲染,尽职尽责的呈现着艳艳的秋色。</h1> <h1> 秋天晚霞那一抹余晖洒在处女泉景区内干黄的芦苇上色泽呈金黄,成片相连气势不凡,登上观景台俯瞰眼下整体景区,更是浩浩荡荡,满目金光灿灿。</h1> <h1> 冬天乡村气温很低,住不惯的我们恨不得把自己穿成大包子,可左邻右舍的老乡们衣着随意不见得包裹多严。风卷着雪漫天飞舞,塬上沟沟壑壑散落积雪,在没有被完全覆盖时风景很有特色,像是白描画,只用线条勾勒出凹凸轮廓显得秀美好看。</h1> <h1> 寻找四野美景</h1><p class="ql-block"><br></p><h1> 合阳的主要景点,和不同朋友去了多次,现在回去不转大景,只找名不见经传的田园野景感觉更有味道。</h1> <h1> 我喜欢裸露的塬体深深浅浅,更喜欢顽强的小草尽管缺少雨露也要用矮小的身体撑起绿色点点。</h1> <h1> 清晨踏着露水,迎着微微细风,呼着清新空气,此情此景勾起浪漫小情怀,提鞋光脚亲密一下赖以生存的土地。</h1> <h1> 一只小狗名唤小黑</h1><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h1> 我要特别为这个小家伙写上几笔,它是邻居家的小狗,平时家里没人它几乎就是村里的大众宠物,跟村道的人们都很亲近,我们家养过狗狗,对狗自然十分的喜爱,每次回家它就是常客,而且还尽守本份,为我们看家护院,所以每次到家一下车先找小黑,相处的如自家宠物,可是有次回家却唤不来了小黑,一打听,主人把它送人了,别提心里有多么失落,小黑很重感情也经常回村里转悠,有时碰巧也能遇到,只是有些心不在焉,想想它挺可怜小小的心里要装那么多事情,既不能离开新家,还舍不得老家,所以只要它出现我便放下手头的一切,赶快给它做吃的,有时候它会吃的匆匆忙忙,有时候也会吃的从从容容,狗狗聪明它会掌握好在这里停留的时间,有件事打动了我们同伴,一天清晨他自己溜达,感觉裤腿被轻拽了一下,回头一看是小黑,他急忙蹲下和它拥抱,小黑也很激动,摇头摆尾很动情,旁边有它的新主人,同伴本不怎么喜欢狗,这次彻底被感动了,回来便大声的把这次相遇告诉我们,我自然很高兴,赶快问新主人看着怎样?善良吗?看样子对它好吗?得到的回答是肯定的便放心了,我的小黑总算有了好归宿。</h1> <h1> 曾经的“黄河魂”景点</h1><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h1> 没有沿黄公路时、这里是一级站,也是黄河魂的景点,想进来要买门票三十元,旅游年票可以免费进入,第一次来这里正赶上水涨,一望无边的黄河波涛汹涌滚滚奔腾,看着着实令人心潮澎湃,不禁高喊:黄河啊!我的母亲河!!自此黄河魂这一景点在我心中留下深深的烙印,屡次带朋友前去参观,但是再也没有第一次那样壮观。现如今这一景点彻底开放,成为沿黄公路的一部分,人们可以停车驻足一览全貌。</h1> <h1> 摆渡老人申哥</h1><p class="ql-block"><br></p><h1> 我们有时会开车随性瞎转,无意中发现了这一广告牌,便停车观看,跟摆渡老人搭讪聊天,聊着聊着居然聊出了亲戚关系,老人姓申是老公的远房亲戚,以后见面我们叫他申哥,发现此地我们多次坐渡船去踩泥。</h1> <h1> 说起申哥还小有名气,受过专访,上过电视,应该是上过陕西电视台吧,他从事摆渡已有四十多年了,老哥身手不凡,有次老公一起下乡的朋友来踩泥回来时老哥撑船,我说申哥给咱把船开的远一些,老哥一高兴说声明白,把船开出去老远,突然听见马达声沉重,我心里一沉以为搁浅了,然而申哥一个侧身长杆一撑船头急转90度首尾相换,整个动作干净利落,赢得我们拍手喝彩,申哥笑着说这叫鹞子翻身,一般人这手艺不给他漏。</h1> <h1> 有愿意发现美的心情</h1><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h1> 这个话题也和老公探讨过,我说下乡三年也经历了几个春秋冬夏,怎么就没有发现四季更替的好风景呢,老公说你在农村整天操心什么时候返城呢,还有心情看景。他的一句话惊醒我这梦中人,是的,只有你心里有想看见美的愿望,才会满眼尽显美的存在,原本静悄悄的小景是在等候你去发现去欣赏。看看这些小景换个角度,俯下身去拍一张小照是不是感觉美的不亦乐乎呢。</h1> <h1>地头和堂哥拍个合影。</h1> <h1> 悠哉悠哉钓鱼,是不是很惬意,有没有收获不重要,去参与有感觉就好。</h1> <h1> 不自觉会把自己吃撑</h1><p class="ql-block"><br></p><h1> 不知道是因为人多气氛好,还是大锅柴火做饭香,反正每顿饭都比在城里吃得多,住上三五天回去准肥上二三斤,害得人回城还得控制饮食减减肥。</h1> <h1> 为了满足大灶用柴我们驱车去黄河边拾柴,瞧瞧大家的认真劲,值得表扬。</h1> <h1> 小院自生的马齿菜,蒸一锅香喷喷的菜馍馍,蘸着汁子品尝,好美味呀!</h1> <h1> 绿绿的那一盘菜是院里地上野生的白萝卜秧子。摘下调个凉菜尝尝鲜。</h1> <h1>盆里是树上现摘的槐花蒸的麦饭。</h1> <h1>花椒叶子烙的大饼。</h1> <h1> 愿小村永远美丽</h1><p class="ql-block"><br></p><h1> 几年来回农村小住没有超过一周,总是有事不能久留,每次都感觉没有住够,还是距离西安有点远,不能够说走即走抬脚进院,农村的变化很大,每一次回去都有不同的改变,回乡的道路也越来越宽,只希望保住耕田,不要过度开发,再怎么美丽的农村她也是农村,千万不要发展的像城市一样繁华嘈杂,愿她永远是人们向往的理想净土。</h1><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