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h1><h1> 一个时代总有些抹不去的烙印,永远地留在人们的记忆里,永不褪色。 ----题记</h1> <h1> 于周末闲暇时光,我们走进曾经的河池钢厂,寻觅记忆碎片。</h1><h1> 河池钢厂,地处广西河池环江县水源镇的山坳里。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该厂曾为国防事业、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鼎盛时期为来自全国各地近5000名职工家属提供工作和生活条件。</h1> <h1> 曾经的钢铁厂就是大山里的一个小世界。厂房、居民楼、商店、电影院、卫生室、食堂、学校一应俱全。随着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河钢退出了历史舞台。</h1> <h1> 曾经,这里机器轰鸣;</h1><h1> 曾经,这里人流涌动;</h1><h1> 曾经,这里热火朝天,浓烟滚滚。</h1><h1> 如今,杂草丛生,一片荒芜,空洞的厂房和残缺的设备,犹如英雄垂暮、夕阳残红。</h1> <h1> 曾经,这里灯火辉煌,座谈会、演出、交谊舞……交错进行。多少人的青春曾在此流连,多少人的辉煌曾在此实现!如今,只有残檐断壁上"职工之家"几个大字孤独矗立杂草丛中,静静地向走进这里的人们诉说它曾经的故事。</h1> <h1> 曾经的机器轰鸣,曾经的人声鼎沸,曾经的繁华岁月,这些凝固的曾经,已经足以唤醒一代产业工人的记忆,关于奋斗,关于青春,关于理想。</h1> <h1> 高高耸立的烟𠧧,静静矗立的厂房和不再轰鸣的机器不是冰冷的钢铁和砖石,它承载着几代人的奉献和理想。</h1> <h1> 紧闭的车间大门,锁住的是过去的记忆。</h1> <h1> 生活区里,弥漫着往日的旧时光。</h1> <h1> 老旧的宿舍里,曾经装载着几千个职工及家属的梦,而今,只剩下十几户"老河钢"零星的散落在各个角落里,坚守这方曾经的阵地。</h1> <h1> 疯长的野草,肆无忌惮地霸占了单身宿舍的屋顶,包裹着房前屋后,把那代人的青春记忆和曾经的故事压缩在了酣梦之中。</h1> <h1> 墙上依稀可见的毛主席语录,曾是那代人的奋斗动力和精神食粮。</h1> <h1> 独自晒着太阳的老人,让小区显得愈加的空旷和寂静。</h1> <h1> 曾经的"河钢人"。</h1> <h1> 正在觅食的鸡兄弟们,给这个寂静的小区增添了一丁点的活力。</h1> <h1> 这里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见证了河钢由盛转衰的历史。</h1> <h1> 我不知道即使人烟稀少却依旧挺立在大山里的厂房是在守望着什么。但我知道,大山以她博大的胸怀接纳了它们、守卫着它们,守望着那一代人的牵挂。</h1> <h1> 河钢,尽管它辉煌不再,但那个时代的烙印永远也抹不掉,它将永远地留在人们的记忆里,永不褪色。</h1> <h1> 期待有一天,能有有识之士在此续写新的故事,让新的辉煌从这里起步!</h1> <h1><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后记:</span></h1><h1> 在百度搜索河钢相关信息,或许是年代久远,只搜到唯一一条与它有关的信息,将记于此,存于记忆。</h1><h1> 始建于1964年的国有三线企业广西河池钢厂,地处于广西河池环江县(全国唯一的毛南族自治县)水源镇的大石山区,远离城区闹市,该厂隶属广西冶金厅企业,上世纪80年代划归所在地河池地区行署管辖。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该厂为国防事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鼎盛时期为来自全国各地近5000名职工家属提供工作和生活条件,其中在职职工近3000人。</h1> <h1> <b>绿色河钢</b></h1><h3><b> 滕少宁</b></h3><h3> </h3><h1> 绿色,象征着自然、和谐与希望。 </h1><h1> 近段以来,职业所限,压力至极。担心抑郁,行为过激,周日午时,搭上妻子,驱车出城,过老路,往环江,仅为休整。省道漫行,大开车窗,时停时走。喝不完的山泉,吸不够的空气,看不完的美景,好不惬意! </h1><h1> 走走停停,约15公里,到一路口,左有一车,阻挡前行,随意右行,转入县道,直往县城。往前些许,恰遇一辆"金城江-河钢"班车前行,不加思索,决意尾随,探探河钢。 </h1><h1> 再走3公里,到达河钢。眼前河钢,一片绿洲:绿绿的杂草杂树,生产区、办公区、宿舍区及运动场仿佛都被淹没在这汪洋绿海之中。疯长的杂草,覆盖整座矮房,攀附整栋楼墙,占据整个大院,有如新加坡"碧桂园"--森林城市般的绿意。草高过人,树杂无章,绿得可怕,绿得窒息,绿得看不到其它颜色。但是,厚实的围墙、结实的厂房、宽广的球场、别致的布局,能让我感受到他的曾经。宿舍区内,偶尔遇人,或聊天、或独坐、或劳作,此情此景,倒是和谐,籍以宽慰;他们的眼神,有惊讶、有期盼、有不屑,此时此刻,五味杂陈,思绪万千;偶有乡音,不愿走进,稍有不慎,打破平静。 </h1><h1> 即将离开时,在党总支楼前对面墙上,看到通知,白纸黑字,极为显眼,索性一瞟,略知寅卯,催交房款,报名几百户,交定金者,不足半百,个中缘由,高山见证,顿感酸楚。 </h1><h1> 这番景象,或许是河钢人的心血,成就了这片沃土、成就了这方绿洲;如此疯长的杂草,或许在诉说着什么?期盼着什么? </h1><h1> 金秋十月,河钢的绿色,却是一种苍凉、死寂与凝重。</h1><h1>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就在那一天,我想,是我们该为他们做些什么的时候了。 </h1><h1> 关于绿色,仍为希望。《河钢碎影》,是为游记。</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