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街记忆

梵净樵夫

<h3>这是一条走过干百遍的老街,什么时候形成的无从查考,反正是一条古老的街道。街道很窄直通龙川河边,河边有个渡口叫徐家码头,以前从思南沿河而上的盐船就是停靠码头,从船上卸下盐巴布匹洋油,然后装上桐油鸡鸭核桃土特产下思南,船可以到重庆经长江至上海。后街是一条石板路,红红的石板被踩得铮亮,街的两旁是自然形成的商铺 ,有经营桐油的,有卖洋布洋油的,有卖蔬菜瓜果的,有卖牛肉汤锅的。每天天刚放亮,叫买吆喝声打破了老街的宁静,从河边担水的要穿过老街,急着装船装货的搬进搬出,吃早点的,买菜的,在柜台边就几颗胡豆吃柜台酒的,让整条老街热闹起来。老街进口是一处染布房,说是布坊其是就是在空地上搭了一口锅,扯上一块油布,那时人们穿的布颜色单调,简单的白色黑色蓝色和青色,穿的时间久了再下染缸染一下就又成新衣了。开染坊的老头很热情,饱经风霜的脸上堆满了笑容,有时多一二样衣服不收钱。最让我惦记的还是食品公司买肉的铺子,铺子的窗口有点高,窗口有丈把左右,窗沿的木头被擦得亮亮的。许多人天不见亮就排队等候,里面的卖肉人很精神,大抵是经常吃肉吧,声音很大,一把秤挂在横起的柱子上,外面的人是看不见秤的斤两的,只是他说是多少就是多少。好不容易排队轮到买肉了,恰好是骨头多的部位,想喊换一处位置砍块肥肉多的,买肉人眼一鼓,嘴一撇,要不要,不要就下一个。无奈只好赶紧开钱拿肉走人,心想,老子以后就来当卖肉的。街的拐角处是豆腐业,里面很宽大,有蒸豆子的,有滤豆浆的。滤豆浆是用床单大小的白布掉在木架子上,把煮好的豆浆舀到布上滤下的浆放入酸汤,放入木盒子模具里就凝固成豆腐了。豆腐坊里有一个乡下来的妹子,白淅的瓜子脸上有对浅浅的酒窝,一笑起来如沐春风似的,在她的摊位前经常围着好些人,她的豆腐比别人买得快些,人们叫她“豆腐西施”。那时买豆腐也是要票定量供应的。老街不长,夜深人静时一袋烟功夫就走完了。千百年来,雨打风吹,街边的房子年久失修,有的破损不堪,有的倒塌了,然而他记录了历史,见证了历史,记录了我的记忆。</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