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美女杨澜,请爱护你的名誉!</h3><div> 因飞机晚点闲得无聊,便习惯地到候机厅书摊去淘本书读。入眼而来的几乎都是教你怎样经营发财成功之类的“读品”,唯有一本杨澜美女巨照赫然于宽阔封面的蓝色大书吸引了我的眼球,而陪衬和遮掩在杨澜玉照头后身边的那些受访名流小照和浅淡的“访谈录”几个字及英文字母,不大看得清楚。我草草浏览了一下目录,又见封底注明这是“可珍藏一世的访谈”,加之简介中宣称“每一次访谈均十分生动有趣,深入浅出,揭示出每一位嘉宾的人生及丰富的内心世界”,将使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无声感动”,所以我便毅然掏出30元钱买下这本巨著。一来自己不曾有闲工夫去看杨澜的各种访谈节目,二来毕竟有点留恋十几年前杨澜曾经主持的央视“正大综艺”。我很想看到一个更成熟、更智慧的“职业超女”怎样和各路文化名流对话,更希望她的“揭示”与那些“狗仔队”追爆出来关于名人们的风流绯闻乃至鸡零狗碎有本质的不同。</div><div> 哪知,当我坐定下来翻开第一篇访谈,惊诧与失望就油然而生。一页总共不到 500字的稀稀拉拉印刷符号,足有一半是杨澜的废话,完全不像是在与一个奥斯卡金奖得主对话,而像是两个家妇之间的絮叨。(以下是原文的排版格式,留出许多空白,不知是为了卖书还是为了卖纸)</div><div> </div><div> 问:“你着装的标准源于何处?”</div><div> </div><div> 答:“我只是根据感觉来选择我喜欢的颜色。”</div><div> </div><div> 问:“就是由你当时的心情来决定?”</div><div> </div><div> 答:“对的。”</div><div> </div><div> 问:“那么这次着装有可能是什么颜色?”</div><div> </div><div> 答:“有可能是白色。”</div><div> </div><div> 问:“白色的,你自我感觉还不错是不是?”</div><div> </div><div> 答:“你的意思是不是说我自我感觉良好?”</div><div> </div><div> 问:“恩,不管怎样,白色是很流行的。你应该明白白色是属于浅色吧?”</div><div> </div><div> 答:“是的。”</div><div> </div><div> 随后有些问题更是无聊,甚至遭到被访人的拒斥。</div><div> </div><div> 问:“在你起初没被挑选为女主角的时候你有没有经常想起自己会得到什么奖项?”</div><div> </div><div> 答:“我认为那不是我关注的,我只想自己能够拍出好的影片。”</div><div> </div><div> 后来杨澜不知趣地紧追不舍,硬是想让尼可·基德曼道出她与丈夫汤姆分手的原因,却被对方断然拒绝:</div><div> “我从来没有公开讨论过这个问题,而且我永远也不会这么做的。我是一个很注重隐私的人,这就是我不想继续这个话题的原因。”</div><div> 但杨澜似乎还是对受访人的前夫很感兴趣:</div><div> </div><div> 问:“你给汤姆打电话告诉你获奖的消息有没有什么特殊意义?”</div><div> </div><div> 答:“你知道这个问题有点太私人化了。”杨澜的低俗问话再次遭遇尴尬。</div><div> </div><div> 至此,我的心情已经被这开篇之作弄得很厌烦了,但我还是咬牙继续读下去,心想毕竟是杨澜的采访录啊,没准儿能找到她自称的有许多“华彩片段”吧。哪知,翻下去通篇通篇地让人失望。第一,似乎杨澜对她的采访对象并未事先探究过,对如何进入他们“丰富的内心世界”一窍不通,做不到“深入浅出”,只能“浅入浅出”;第二,杨澜真正想推销的,或者能迎合专寻“狗仔队”爆料那类读者兴趣的,似乎还是这些“名流”们的花边故事或“风流绯闻”;第三,对那几个“洋大腕”的采访,是不适合放在这本给中国读者写的书中去的,因为他们提到的那些作品及其创作和展示背景,几乎是中国读者完全不知也不感兴趣的,我猜想是为了加大此书的篇幅以卖个好价钱,便生硬地塞进书里,这未免显出杨澜对读者的疏远和不负责任;第四,把口语对谈改编成文字出版,连起码的语法和标点都不顾,文字顺畅也难做到,不知是杨澜自己急于出书而过于浮躁还是责任编辑太没水平?这使我想起同为文化人的周国平先生。他在央视百家讲坛上有精彩的讲演,又在许多大学、机关作过报告,但当他把即席的讲演整理成书出版时,作了许多文字和内容上的精心修改,并在每一篇后面都注明是根据哪一次报告改动过的,这就是一个对自己、对读者都十分负责任的文化人。我相信杨澜未读过周国平的《人文讲演录》吧,所以全然不知周国平在关于“爱情和婚姻”的问题上有着怎样严肃的思考。难怪杨澜在与周国平对话时,谈到周的情感生活,只是热衷这个男人的那三次婚姻,却无法把涉及一个哲学家的思想和内心世界的重要话题深入下去,显得对话双方根本不在一个层次上,所以双方只能浅问浅答了,更不要说杨澜与周国平编辑出版自己作品时在严肃性和责任心方面的天壤之别了。</div><div> 回到家,一位来访的高中语文老师见我书桌上放着杨澜那本巨著,也信手拿起来翻阅了几篇,然后有些不解地问我:“陈老师,读这样的书你不嫌浪费时间吗?你知道,我们学校的女老师都在议论:杨澜的节目越做越滥,大概是久不充电,江郎才尽了吧。”我觉得,那位老师说得可谓一针见血。的确,对具有高度灵感与智慧的名流进行访谈,需要访谈者以学识去触碰思想,以涵养去感悟“丰富的内心世界”。然而,《访谈录》中杨澜的那些絮叨,哪里可能揭示受访者的人生内涵和丰富的心灵世界呢?又怎能换得来什么“华彩片段”而给读者带来某种“无声感动”呢?</div><div> 作为一名毕竟关注过杨澜行踪的观众与读者,我多么希望杨澜爱护自己的名誉。如果在学识与智慧上实在无法提升自己,现有的内存与版本都明显低于著书立说水平的话,是否可以考虑去做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例如慈善大使或口头翻译之类,或者,索性回家去做“智慧妈妈”,既可以代言一些儿童用品广告,收入可能不菲,又可专心致志地培育两个可贵后生,体现女人的另一类价值。总之,不要被出版商利用或利用出版商,把那些本来就淡而无味的话语硬是拉长和重复,勉强凑够几百页的印刷符号,再加上几十页的空白纸张,又配上电脑加工出来的美女巨照封面,去忽悠可怜的读者们,让人感叹“京城纸贵”。在此,我不得不提醒已经成熟和懂事的杨澜,吸取多年前那本只有作者大量玉照和寥寥文字的处女作《凭海临风》遭人戏谑的教训。那时,杨澜毕竟尚属年轻幼稚。</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