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雅丹地貌,是一种典型的风蚀地貌,又称风蚀垄槽,在极干旱地区的一些干涸的远古湖底,因大风的吹蚀,使原来平坦的地面发育成许多不规则的背鲫形垄脊和宽浅沟槽,这种支离破碎的地面成为雅丹地貌。</h3> <h3> 有些地貌外观如同古城堡,俗称魔鬼城。雅丹地貌以罗布泊周边最典型。</h3> <h3>勇敢无畏的美女摄影师,捕捉每一个完美的画面。</h3> <h3>我和老龙头合个影</h3> <h3> 换个角度看又像是个回头望月的巨兽。</h3> <h3> 雅丹地貌,它的形成经历了大约70万年到30万年的岁月。当大风刮过时,会发出各种怪叫声,因而也被人们称之为“雅丹魔鬼城”。</h3> <h3>“雅丹”是维吾尔语,原意是指具有陡壁的小山。</h3> <h3>与雅丹地貌相伴的沙丘</h3> <h3> 形成雅丹的外营力不仅仅是风,还有水,并且存在三种类型:一类是以风力侵蚀为主形成的雅丹,一类是以水流侵蚀为主形成的雅丹,还有一类则是风和水共同作用形成的雅丹。</h3> <h3> 雅丹的形成有两个关键因素。一是发育这种地貌的地质基础,即湖相沉积地层;二是外力侵蚀,即荒漠中强大的定向风的吹蚀和洪水的侵蚀。</h3> <h3> 八月十六的月亮,终于冲出乌云冒出头来。</h3> <h3> 犷悍无垠的荒漠里,只有月儿伴着我们的帐篷,在阵阵风声里入眠。</h3> <h3> 夜色里,这块砂石柱像一个带帽子的女巫穿过黄沙,向我们投来疑虑的目光,深入大漠,你们是为什么而来?</h3> <h3> 我们的营地,在大狗的庇护下歇息。</h3> <h3> 中国的雅丹地貌面积约2万多平方公里,主要分布于青海 柴达木盆地西北部,疏勒河中下游和新疆罗布泊周围。新疆的雅丹地貌仅3000—4000平方公里,规模小,典型的雅丹高4—5米,10—20米高的雅丹又称为mesa(麦萨),即方台地。</h3> <h3>美餐盛宴</h3> <h3>专注诵经</h3> <h3>守卫者</h3> <h3>眯眼歇息的大狗,安详</h3> <h3>层叠的热狗,盛宴的开始</h3> <h3>眼望夕阳</h3> <h3>清晨,乌云低沉,风闹腾了一夜,歇息了。</h3> <h3>喜迎朝阳沐浴,向天祈祷的高僧。</h3> <h3>祈福——母子平安。</h3> <h3>观音送福,祥云围绕</h3> <h3>诸神盘坐,祥云佑安康</h3> <h3>兄弟相依,护佑平安。</h3> <h3>任凭风沙肆捩,我自岿然不动</h3> <h3> 大海道属于平原微丘区,处于百里风区下端。一路可见周边地貌呈风蚀剥蚀形态,这里遍布砾石、碎石和流沙,因生态条件恶劣,极少有人光顾。<h3> 这里降水量极少,地表水和地下水非常缺乏,且含盐量高,气候极为干旱,到处呈现荒漠景象,是世界上大陆性气候最强烈的地区之一。</h3><h3><br></h3></h3> <h3> 大海道是古代敦煌吐鲁番之间最近的一条道路。它的开通和使用始于汉代,唐代以后官方的利用趋于停止,大海道也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成为停留于历史记忆中的丝绸之路古道。</h3> <h3> “大海道”的名称,源自敦煌文书中唐代《西州图经》残卷。<h3> 《西州图经》记载:“大海道。右道出柳中县(今鲁克沁)界,东南向沙州(今敦煌)一千三百六十里。常流沙,人行迷误,有泉井咸苦,无草。行旅负水担粮,履践沙石,往来困弊。”</h3></h3> <h3>夕阳无限好,短暂的风静,火烧云变幻莫测。</h3> <h3>魅力十足的晚霞,衬托着大海道怪石琳琳。</h3> <h3> 清晨西下的月儿,落入丹霞之下,月晕预示着后面的风还要再来肆虐大地。</h3> <h3>登上雅丹顶层,极目远望</h3> <h3>拔地而起的石柱,沐浴在霞光之中。</h3> <h3>早起的美女摄影家,搜寻着每一个美景。</h3> <h3>魔鬼城,我们看你来啦。</h3> <h3>神龟望天。</h3> <h3> “大海道”是汉唐西域史中某些时期赖以维系西域与祖国统一的纽带,其重要的历史作用不言而喻。所以“大海道”的探明,必将促进揭示与此有关的历史事件之谜,推动西域史研究的进展。同时“大海道”的探明,也有重要的现实意义。<h3><br></h3><h3> 感谢 哈罗小邹 13369029789,一个优秀的向导,一个走遍了罗布泊无人区的探险者。把我们平安带到目的地,拍出了珍贵的影像。</h3></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