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10.1.多云间晴 今天是我们共和国的生日,我们将穿越松潘草地,拜谒多处红军长征纪念地。今天的行程有点儿复杂,依次为:松潘古城——川主寺红军长征纪念碑——草地体验、祭奠—草原"七根火柴的故事"发生地纪念碑——班佑河边数百红军战士集体牺牲地纪念雕塑——巴西会议旧址——潘州村中革军委旧址——周恩来住处旧址——红军三军同道北上处—求吉乡。</h3> <h3> 松潘县有着8606平方公里幅员面积,藏、羌、回、汉各族人口6.7万。松潘地理位置显要,有川西北门户、边睡重镇、战略要冲之称,历来为川西北高原的商贸集散地。松潘历史悠久,有高原古城之称。早在 1991年,松潘古城既被列为四川省历史文化名城。</h3> <h3> 松潘县位于岷江上游,距成都335公里,距马尔康431公里。当年红军长征曾三过松潘草地,在松潘谱写出了爬雪山,过草地的壮烈英雄史诗。为了彪炳英烈,昭示后人,中央军委于1990年在县城以北17公里的地处通往黄龙、 九寨沟 、大草原等风景区十字交汇处的川主寺镇建立了被誉为中华第一金碑的红军长征纪念碑碑园,这里每年部会吸 引数十万计的中外游人瞻仰、游览。 </h3> <h3> 松潘古城分内、外两城,内城平面跨崇山,依山顺势略呈三角形,东部崇山之下河谷部份为长方形,外城毗邻内城南面的河谷下坝,有城门与内城相通,平面为长方形。城墙总长6.2公里,用本地烧制的青砖砌成墙身。</h3> <h3> 松潘古城墙始建于明朝,当时所用的青砖长50厘米、厚12厘米,每块砖重达30公斤,所用的灰浆由糯米、石灰加桐油熬成,因此城墙异常坚固。城墙高10米、宽30米、长6200米,是中国苜屈一指的古城墙遗址。</h3><div></div><div><br></div> <h3> 古城墙门堡始建于明太祖洪武十二年松州卫和潘州卫合并为松潘卫时。门洞厚十五丈,造工坚实,经数百年风雨而不蚀不坏。登上城墙可饱览周围的雄壮景色。</h3> <h3> 松潘是松州潘州的合称,历史悠远,可上溯至战国时,从此后的2300多年间,松潘在此生生不息,屹立不倒,成为茶马古道上最重要的结点。现在松州就是目前的松潘县,而潘州已衰落成一个小村庄。</h3><div><br></div><div> 贞观年间,唐与吐蕃交战,后太宗以文成公主嫁予吐蕃王松赞干布,成为他名义上的岳父。这次历史意义深远的和亲,除了对大唐的繁荣稳定以外,更对藏地文化与汉文化的融合起了无法估量的深远影响,而汉传佛教由此传入藏地,也为藏传佛教的诞生提供了最好的温床。</div><div></div> <h3><font color="#010101"> 一大早来到古城老街,一切似乎还在睡梦中。这可是‘‘国庆黄金周’’啊!看来,九寨沟地震影响不小。</font></h3> <h3> 这是古城中轴线上横跨岷江的一座廊桥。</h3> <h3> 松潘城内,小桥流水,景观独特,岷江从松潘古城的东端穿过环城路向西流,在切过中央大街后,转往南流,从南城门左侧流出松潘古城,使得整个松潘古城顿时活泼生动起来。尤其河两岸的人家,依着河岸在河面上架起古意盎然的竹楼,欣赏远山近水,非常写意。</h3> <h3>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松潘县丰富的旅游资源。早在1992年既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自然遗产名录》的世所罕见的钙化奇观黄龙风景名胜区为代表,包括有天宇银瀑之林的扎嘎瀑布、有 梦幻世界 之称的二道海、有巨型山水长廊国画的丹云峡,以及雪宝顶、大草原等众多自然景观和以堪称全国明代城门之冠的古城墙、以及有中华第一金碑之称,表现红军长艰苦悲壮历程的我国目前最大的现代群雕的红军长征纪念碑和各类军事设施遗址、庙宇书院遗址、大量文物所体现的数千年汉文化特色;藏、羌、回、汉多民族杂处,相互影响,相互融合,建筑、风物、习尚日益趋同,又保持各自的个性,具有浓郁的 地方特色 、民族特色。</h3> <h3> 松潘是重要的革命历史纪念地。中共中央在长征途中有两次重要会议(沙窝会议、毛儿盖会议)在松潘境内召开。为纪念红军长征的伟大壮举,弘扬长征精神,中共中央、中央军委确定在松潘川主寺镇修建红军长征纪念碑园。红军长征纪念主碑高高耸立在川主寺镇元宝山顶,背靠雪山、森林,面向草地,主碑高41.3米,顶端的红军战士铜像14.8米,铜像一手握鲜花,一手拿枪,双臂高举成“V”字形,象征长征的伟大胜利。碑体用450块铜合金贴面,呈三角形,象征着红军一、二、四方面军三大主力北上抗日,无坚不摧的雄奇胜利。碑座由汉白玉环线贴面,碑座周围铺垫绿色草坪,寓意为“雪山草地树丰碑”。园内建立起目前中国规模最大的现代艺术群雕,通过刻画艺术形象,展示红军长征的艰苦历程。群雕长72米,宽8米,最高点12.5米,用1160立方米、1440块红色花岗岩精雕细刻组合而成,寓光荣的革命历史和现代艺术的魅力于一体,规模雄伟,气势磅礴,撼人心魄。</h3> <h3> 离开松潘古城后,我们来到城北15公里外的川主寺镇, 由于我们来得‘‘太早’’(9点多了还算早?) ,红军长征纪念馆还没有开馆,(也许是受地震影响暂时关闭了?)若登上元宝山顶近距离参观那座纪念碑和群雕,因为时间关系而放弃,据说远看更有气势。于是我们只是在纪念广场上逗留片刻,拍了几张照片就向草地进发!</h3> <h3> 顺便介绍一下这个地区唯一的机场——九寨黄龙机场。(因为各自的时间段不同,后天我现在的同屋北京的杜律师,就要完成他参加的第二段行程,从这里离开团队踏上返程。)‘‘九黄机场’’为中国国内支线旅游机场,机场海拔标高3447.65米,属高高原机场。机场距离川主寺12公里,是阿坝州的首个机场,北距九寨沟景区80公里,东距黄龙40公里,南与成都双流国际机场的空中距离约260公里,飞行时间约40分钟。2地航线的开通,使成都到九寨沟的行程由10个小时的地面交通缩短为短短40分钟的空中旅程。</h3> <h3> 目前,执飞九寨黄龙机场的航空公司有中国国际航空、中国东方航空、中国南方航空、四川航空、重庆航空、海南航空、深圳航空、西部航空、成都航空、祥鹏航空等12家独立航空承运人;现运行的航线有九寨到成都、重庆、西安、北京、上海、杭州、广州、郑州、武汉、南京、长沙、昆明、张家界、绵阳等14条航线。</h3> <h3> 我们沿着G213国道向若尔盖方向进发,这条路几乎沿着整个‘‘草地’’的东部边缘通往甘南 。古代著名的“松潘古道”和“松若古道”两条道路,在这段道路的主要路段上重叠。松潘古道,联结松州城(今松潘县城)与潘州城(今若尔盖县求吉乡潘州村),是官府人员入境的主要通道;松若古道,联结若尔盖地区到松州。以松州为起点,从松潘县境内上尕利台,穿麻坳垭坳,进入年垛坝,这段路上的尕利台路段,在冬季积雪深厚,山岗上下冰道难行,适宜在夏季行走。冬天时多由北侧的“松潘古道”入境,由包座农区再到若尔盖草地牧区。</h3> <h3> 松潘草地位于四川省阿坝州北部,为昆仑山系的西倾山、岷山、巴颜喀拉山之间的山原,纵横六百里,海拔3500米以上,河道迂回摆荡,水流滞缓,叉河、曲流横生,形成大片沼泽,水草盘根错节,结络而成片片草甸,覆于沼泽之上,气候变换无常,人迹罕至。</h3> <h3> 跨越草地是红军长征中人与自然斗争最严竣,牺牲最大,同时也是决定红军长征成败的一段艰难征程。</h3> <h3> 红军当年过的草地是这个模样。</h3> <h3> S301省道沿线还有一些‘‘水草地’’的模样,而G213国道沿线不仅没有了‘‘湿地’’的模样,还完全成了干旱地带,有些甚至沙化、戈壁化严重。这样的草地搁80年前,红军就不会吃那么多苦,就不会有那么大的牺牲了!不过放在今天就不是什么好事儿了,说明生态恶化严重!</h3> <h3> 红军过的"松潘草地"主要是川西北若尔盖地区,其南北解放后分别独立成县,北面依古地名叫‘‘若尔盖县’’,南面由周总理亲自命名为‘‘红原县’’。草地,其实就是高原湿地,为泥质沼泽。它的形成原因很多,主要由于黑白两河——黑河(亦称墨曲河)和白河(亦称葛曲河)自南至北纵贯其间,起了重要作用。两河的河道迂回曲折,叉河横生,地势低洼,水流淤滞而成沼泽。经年水草,盘根错节,结络成片,覆盖潴水。沼泽生长的植被主要是藏嵩草、乌拉苔、海韭菜等,形成草甸。草甸之下,积水淤黑,泥泞不堪,浅处没膝,深处没顶。远远望去,似一片灰绿色海洋,不见山丘,不见树木,鸟兽绝迹,人烟荒芜,没有村寨,没有道路,东西南北,茫茫无限。人和骡马在草地上行走,须脚踏草丛根部,沿草甸前进。若不慎陷入泥潭,无人相救,会愈陷愈深,乃至被灭顶吞没。草地区域气候恶劣,晴空迷雾变幻莫测。每年的5月至9月为草地雨季,使本已滞水泥泞的沼泽,更成漫漫泽国。红军正是在这个季节经过草地的。过草地有三怕:一怕没踩着草甸陷进泥沼,泥沼一般很深,如果拼命往上挣扎,会越陷越深,来不及抢救就会被污泥吞噬;泥水不仅不能饮用,而且破了皮的腿脚泡过,还会红肿甚至溃烂;二怕下雨;三怕过河。</h3> <h3> 1935年8月下旬,中共中央所在的右路军从毛儿盖出发后穿越松潘草地,耗时一周,穿越绵延数百里的茫茫草地,向班佑进军。</h3><div> 根据红军前敌总指挥部事先制定的行动计划,右路军掩护北路军北上。8月29日,程世才、李先念指挥的右路军一部击溃包座之敌,打开北进大门,但张国焘却以“茫茫草地,前进不能,坐以待毙”为由,公开抵制中央的北上方针。</div> <h3> 据统计,整个红军有上万名红军指战员长眠在草地。许多经历过草地之行的红军官兵,后来回忆往事,都心绪难平。红4团政委杨成武回忆说:“草地,茫茫的草地,残酷无情的草地,你夺去了我们多少战友宝贵的生命,不少同志在草地的短短几天经受饥寒交迫的折磨,把全身的每一分热、每一分力气都消耗尽了。他们在死前的瞬间还非常清醒,还念念不忘革命,还希望北上抗日,迈完征途的最后一步。可是,缺氧、风雪、饥饿、寒冷却夺去了他们的生命。</h3> <h3> 我们离开G213国道,拐上S301的一条支线土路,这里没有其它车辆来往,往纵深走了一段路后,发现这里比较接近‘‘水草地’’的原貌,于是下车深入草地,体验感受一下当年红军经过七天的艰难跋涉,胜利地跨过了草地,国民党想把红军冻死、饿死在草地的企图破灭了。红军战士在党的领导下,以坚贞不屈所向无敌的精神,战胜了难以想象的艰难困苦,走出了泥潭水草地,从而一步步走向胜利!</h3> <h3> 随着地质地貌的变化和水土流失,加之当地排水疏干和建设公路,如今的松潘大草地已经难觅大面积的沼泽。然而那些仅存的小小泥沼,依然保留着危险的气息,似乎随时准备将不识相的外来者拖入陷阱。</h3> <h3><font color="#010101"> 望着时阴时晴的茫茫草地,我们想象得出当年那支英勇善战的部队,风餐露宿、忍饥挨饿、艰苦卓绝、壮怀激烈穿越草地的样子。</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肖华上将后来在《长征组歌》中写道:风雨浸衣骨更硬,野菜充饥志越坚。官兵一致同甘苦,革命理想高于天。这正是当年的真实写照。</font></h3> <h3> 今天是人民共和国诞辰68周年纪念日,我们在这茫茫草地的一角,祭奠、告慰红军先烈们:你们安息吧,你们用青春、熱血和生命为之奋斗的人民共和国已经巍然屹立于世界的东方,你们未竟的共产主义事业我们会继承!耳边呼呼的风声,但愿可以传达我们的心声……</h3> <h3> 革命先烈们,请接受我们这些来自祖国各地、大部分出生于红旗下的革命后代对你们的深深敬意!红军先烈永垂不朽!</h3> <h3> 红军长征行程25000里,其中爬雪山行程2700里,过草地行程600里。红军一、二、四方面军三大主力在爬雪山、过草地期间,非战斗减员在万人以上,无疑是人类军事史上最悲壮的一次行军,也留下了无数可歌可泣的悲壮故事。</h3> <h3><font color="#010101"> 《七根火柴》是红军许多动人故事中的一个,讲述了长征途中,暴雨倾泻在大草原上。一个生命垂危的红军战士把党证和夹在党证里的七根焦干的火柴交给战友,请他转交给党组织。言毕,安然地闭上了眼睛。那位战友追上队伍,为战士们点燃了篝火,然后将余下的六根火柴和党证交给了指导员。这个故事表现了革命战士的高尚品格。</font></h3> 班佑河边路旁的这个雕塑群刻画的是一群躺卧的红军战士,他们背靠背、肩并肩,双眼紧闭,似乎已经长眠。这座雕塑名为“胜利曙光”,诉说的却是一个悲壮故事。 <div> 1935年8月底,红军从毛尔盖过草地陆续到达班佑一带,当时彭德怀率领的红一方面军3军团担任后卫任务,病重的周恩来、王稼祥随军行动。由于草原海拔高、气候恶劣,红军队伍装备简陋,许多战士因饥饿、疾病、寒冷而掉队。8月28日,彭德怀率部队走出草地并驻扎在若尔盖阿西茸乡的牙弄寨,命令11团政委王平带上一个营的兵力以及刚刚筹集的粮食返回班佑草地,接应滞留在班佑热曲河边的伤病员。王平一行赶到热曲河边,用望远镜看去,只见河对岸有700多名红军战士背靠背坐着,一动不动。王平过河查看,发现他们绝大部分已经牺牲了。大家不愿放弃一线希望,挨个摇晃,最后发现有个小战士还有一口气,但没等把他背过河,小战士也牺牲了。那可是700多个人呀!王平摇一个倒一个,以致后来他不敢再去摇了…… </div> <h3> 一班长的祖辈是开国少将,带着先辈留下的珍贵遗物:一面已经褪色的红3军团5师的红军军旗和将军的肩章,在这个红3军团的烈士群雕像前,眼含热泪,祭奠先烈,告慰英灵!也代表自己的外公告慰他的战友们!</h3> <h3><font color="#010101"> 在这庄严的时刻,让我们一起将心中绵绵的哀思和浓浓的亲情化为滚滚的赤子之心:继承革命先烈遗志,捍卫革命成果,将先烈们为之奋斗的共产主义事业进行到底!</font></h3> <h3> 离开草地后前往巴西会议旧址,巴西会议旧址原名班佑寺,位于阿坝州同甘肃省迭部县东南交界处的若尔盖县巴西乡。经一片郁郁葱葱的峡谷林区。这个峡谷是川西北通向陕甘北方的必经之路,也是古往今来兵家必争之宝地。巴西在藏语里是“快乐的农区”的意思,这里海拔3050米,是当地著名的产粮区,也是红军北上要争夺的筹粮宝地。</h3> <h3> 1935年9月2日中共中央曾在这里的喇嘛寺召开政治局常委会议,史称‘‘巴西会议’’。</h3><h3> 中央率右路军跨过草地到达班佑、巴西一带,等待与左路军会合。但张国焘率左路军到达阿坝后,违抗中央命令,拒不与右路军会合,并要挟右路军和党中央。针对这种情况,中共中央于1935年9月2日至9日在班佑寺内连续召开政治局会议,经充分讨论仍坚持北上的正确路线,谴责张国焘右倾逃跑主义行为,要求张国焘率领的左路军迅速向中央靠拢北上。鉴于张国焘的顽固立场和当时敌情形势,党中央决定率直属纵队先行北上,9月10日凌晨党中央率直属纵队离开巴西地区向甘肃俄界进发,同时发布《为执行北上方针告同志书》。巴西会议是决定党和红军前途命运的一次关键会议,在中共党史上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h3> <h3> 当年的喇嘛寺只剩下几段残墙断壁,若尔盖县政府在这里建立了纪念碑,背后还刻写着历史记录的碑文。</h3> <h3> 遗址旁边新建的寺庙却富丽堂皇。</h3> <h3> 张国焘率领的左路军不仅迟迟不肯前来与右路军汇合,进入9月上旬,张国焘多次致电徐向前、陈昌浩等右路军中属于红四方面军的将领,要求他们动员中央所在的右路军南下。9月9日,危机达到了顶点——这就是9.9密电。<br></h3><div> 当天,在潘州村的一个喇嘛庙里,前敌总指挥部正在召开会议,张国焘发来一份致总政治部主任陈昌浩的电报。其时,恰逢陈昌浩于会场发言,译电员遂将电报交予会场中的参谋长叶剑英。叶剑英阅后,顿感事态严重,他将电报装进口袋后淡定走出会场,一出门便飞奔交予毛泽东。毛泽东看后神情骤然严肃起来,随后将电报内容记于烟纸之上,并叮嘱叶剑英马上返回会场,不要让陈昌浩发觉任何异样。叶剑英返回会场后,陈昌浩仍在讲话,遂将电报交予他,没有发生任何纰漏。</div> <h3> 毛泽东、张闻天、博古随即赶到了三军团驻地阿西牙弄村周恩来住处,连夜召开了政治局(非正式)紧急会议。</h3><div> 会议分析了红一、四方面军会师后张国焘分裂党和红军,抗拒中央命令的种种表现,分析了张国焘仗优势兵力,妄图凌驾和危害党中央的危险处境。毛泽东等同志一致认为,在此种危急关头,再继续说服、等待张国焘率领左路军北上,不仅没有可能,而且会招致严重后果。为了坚持北上建立川陕甘根据地的方针,同时为了给整个红军北上开辟道路,会议决定采取果断措施,立即率红一、三军、军委纵队一部,组成临时北上先遣队,到阿西集合,继续北上,向甘南前进,并通知已到俄界的林彪、聂荣臻,行动方针有变,要一军在原地等待。会议还决定以后右路军统归军委副主席周恩来指挥,并委托毛泽东起草《中共中央为执行北上方针告同志书》。</div> <h3><font color="#010101"> 这份密电是张国焘发给徐陈的,“彻底开展党内斗争”的蛊惑是来自张国焘而不是徐陈。没有证据证明徐陈首长与张国焘有“彻底开展党内斗争”的合谋和行动。徐陈首长囿于山头之见,在“北上南下”的问题上有错误的认识,迁就了张国焘南下的主张,不愿意率右路军部队与党中央一起北上。但他们并不是随张国焘摆布的木头,他们是党的干部,他们有革命的基本意识,有党性的底线——红军不打红军!他们和张国焘有着本质的区别!在错误的责任上也有根本的不同!</font></h3> <h3> 这个周恩来旧居为了隐蔽,隐匿在一片民居中间。大概平时参观者不多,也是院门紧闭。待打开院门后但见院子里杂草丛生,路径掩盖,一派荒凉!</h3> <h3><font color="#010101"> 这间十来平米的土坯房子,就是周恩来曾经养病的旧居。1935年8月28日,在长征途中积劳成疾的周恩来,来到村里养病直到13天后的9.9夜才离开。</font></h3> <h3> 据史料记载,中央的这次紧急会议,结束时是9月10日凌晨2时,大家约定秘密出发北上的时间应在此后1个小时左右。</h3> <h3> 在院子里拍的合影。这是在很强的逆光下拍的,所以画面不太清晰。</h3> <h3> 旧居门外玩耍的藏民小孩儿。衣着看上去还算整洁。</h3> <h3> 同孩子们一起拍个照她们挺乐意地配合。</h3> <h3><font color="#010101"> 旁边的这间屋子里,一个藏族老兄慢悠悠地趴在木梁上手摇着转经筒‘‘推磨’’,当然是我眼拙,人家这是在转一个巨大的转经筒。</font></h3> <h3> 开着拖拉机路过的村民主动和我们热情地打招呼——我觉得他们更多是冲着我们的红军装束。</h3> <h3> 村口的藏传佛教神坛神秘而精致。</h3> <h3> 牙弄村、潘州村与甲吉村相距不太远,我们就步行去了潘州村。</h3> <h3> 当年由徐向前陈昌浩领导的‘‘前敌指挥部’’在过了草地后就驻扎在潘州村,毛主席居住的甲基村相距仅2公里。在甲基村居住的中央书记处主要成员有毛泽东、博古、张闻天。</h3> <h3><font color="#010101"> 古潘州城的城墙遗迹,其厚度和高度彰显了曾经的规模和体量。潘州村是古潘州城的遗址,最早的渊源可以追溯源到唐广德年间,当时吐蕃首领潘罗支在今求吉乡境内建城造屋,建得的城堡便因这位首领的潘姓得名“潘州”──潘州在当地人中又称阿哈(意为吐谷浑)。史载,宋崇宁三年(公元1104年)在此置上潘州,明洪武中又在该地置潘州卫。这座城堡曾经是这片地区历史上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为当地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文化繁荣而发挥过重要作用。</font></h3> <h3> 据考证,该城座北向南,平面布局为长方形。城东面开有一城门,北面紧靠苍翠覆盖的高山,南面是扣人心弦的高坎及河岸,由东至西为鸟语花香的林中古道,当时商埠林立,客商众多,很有一番繁华景象。</h3> <h3><font color="#010101"> 迎着夕阳回牙弄路口停车点。想着当年毛泽东急速到周恩来住处召开紧急会议地理位置上的前因后果。因为右路军过草地是再兵分两路,两路红军的行军速度及路程不同,左翼部队是红一军、红三军,右翼的部队是红四军、红三十军,由当时战斗力更强的四方面军从班佑村向北沿包座河右岸发起了包座战役,而晚于右翼部队到达班佑村的左翼前卫红一军在到达这一地区后,除留红二师在班佑警戒及筹粮之外,红一师及军直属队沿包座河左岸即今巴西至阿西茸一线向北发起进攻。红三军到达班佑村后,红一军部队梯次前移到阿西地区,策应右路军红三十军、红四军向包座之敌发动攻击,在战役部署上基本上仍然保持着草地行军时的左右两翼态势。这个态势恰好造成了“密电事件”发生后,红一方面军、红四方面军部队很快得以“切割”开来,避免了红军内部的冲突。</font></h3> <h3> 毛泽东当年的居住地甲吉村在潘州村东边2公里,毛泽东在甲基村居住长达7天,这是他与张国焘分裂主义争论最激烈的时候。毛泽东在1960年接见老朋友、美国记者斯诺,斯诺曾问毛泽东:“在你一生中,当你观察中国革命的命运时,哪个时期使你感到是最黑暗的时期? 毛泽东回答:“张国焘闹分裂,那是最大的困难。”(《毛泽东文集》第8卷)毛泽东在后来的多次回忆中说,1935年9月在甲基村的7天,是他“一生中最黑暗的时刻”。</h3> <h3> 眼前这条路往北偏西是一条跨越川甘两省小路,是1935年9月毛泽东等率领红一军、红三军、军委纵队北上的行军路线。起点是“九九密电”发生地求吉乡潘州村、甲吉村、阿西茸乡的牙弄村,终点是俄界会议召开地达拉乡高吉村。9.9当天深夜,天空漆黑一团,大地寒气凛冽,战士们举着火把,悄然无声地迅速行动,脱离了危险区域。</h3> <h3> 求吉乡是诺尔盖县最东边的一个乡,1935年到1936年红军的第一、第二和第四方面军大都是通过这里离开四川进入甘肃(只有毛主席及中央机关和红一、红三部分部队是通过求吉乡西头阿西茸—卓藏寺另一条山沟前往俄界)。</h3> <h3><font color="#010101"> 若尔盖位于青藏高原东部边缘地带,地处阿坝州北部,县城海拔3400米,系四川通往西北省区的北大门。求吉乡是整个若尔盖县境海拔最低的地区,最低处海拔2600多米。</font></h3> <h3> 1935-8-29日红三十军和红四军发动包座战役,经过一天一夜的英勇奋战,歼敌四千余人,俘敌八百余人,缴获大量的枪枝弹药和物资,取得重大胜利,打开了北上的通道,使红军北出四川创建川陕甘根据地的计划得以实现。</h3> <h3> 我们在求吉乡一个偏僻的角落,找到了在包座战役中牺牲的红30军十师师长王友均烈士的墓。这位年轻的红军指挥员1911年出生于湖北广济(今武穴)。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在红15军当战士。1931年1月,红15军与红1军合编为红4军。在军部特务队任战士、班长、队长。同年11月任红四方面军总部特务队队长,参加了鄂豫皖苏区反“围剿”和黄安、苏家埠等战役。</h3><h3> 1932年10月红四方面军主力撤离鄂豫皖苏区向西转移途中,他率特务队担任前卫,屡立战功。由于他作战勇敢,指挥果断,职务晋升很快。1933年初任第73师218团1营营长。同年7月,任红31军第91师271团团长。1934年8月任第91师副师长,率部参加川陕苏区反“三路围攻”和仪南、营渠、宣达三次进攻战役。他擅长指挥夜战,在川陕苏区反“六路围攻”作战中,曾率手枪队夜袭并摧毁国民党军1个团部,被誉为“夜摸将军”。所率第271团曾荣获川陕省苏维埃政府授予的“夜摸常胜军”奖旗。</h3><h3> 1935年5月参加长征。6月,调任红30军第10师师长。8月,在指挥包座战斗中,身先士卒,带队冲锋,身负重伤,英勇牺牲,年仅24岁。</h3><h3> 望着这个荒草丛中的烈士墓,一种苍凉感油然而生,青山处处埋忠骨,可如今有多少人记得这些为共和国献身的英烈?现实令人不禁泪洒衣襟!</h3> <h3> 革命先烈浩气长存!红军烈士永垂不朽!</h3> <h3> 从求吉寺往东北不远就是川甘边境,中央红军主力单独由此北上时毛泽东曾对前来追赶的红四方面军参谋长李特等人预言:一年后你们也会由此北上。事实证实了毛泽东这个惊人的预言,一年后红二、四方面军的确就在此北上,而那时求吉寺已没有敌人,红军还在寺中召开过中共中央西北局会议。</h3> <h3><font color="#010101"> 红军长征在四川段的行程今天结束了,明天我们将北上进入甘肃。</font></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