蜥蜴 ,俗称“四脚蛇”又称“蛇舅母”,在世界各地均有分布。

5D杯中水

<h3>蜥蜴(Lizard),俗称“四脚蛇”又称“蛇舅母”,国家二级野生保护动物,在云南、广东一带较多,福建比较少。属于冷血爬虫类,其种类繁多,在地球上分布大约有3000种左右,<br></h3> <h3>我国已知的有150馀种。大多分布在热带和亚热带,其生活环境多样,主要是陆栖,也有树栖、半水栖和土中穴居。多数以昆虫为食,也有少数种类兼食植物。</h3> <h3>蜥蜴是卵生,少数卵胎生。蜥蜴与蛇有密切的亲缘关系,二者有许多相似的地方,周身复盖以表皮衍生的角质鳞片,泄殖肛孔都是一横裂,雄性都有一对交接器,都是卵生,方骨可以活动。</h3> <h3>蜥蜴是爬虫类中种类最多的族群,全世界已知超过4,000种,主要分布于热带。体型差异很大,从数厘米大的加勒比壁虎,到近3-5米长的科莫多龙都有。<br></h3> <h3>有些被称为蛇蜥的种类脚已经退化,只留下一些脚的痕迹构造。它们因为有眼睑和耳朵,所以能与蛇区分。</h3> <h3>许多蜥蜴能变换它们的颜色以因应环境的变化或压力,例如变色龙。</h3> <h3>大部分的种类为肉食性,以昆虫、蚯蚓、蜗牛,甚至老鼠等为食。但也有以仙人掌或海藻为主食,或是杂食性的。</h3> <h3>蜥蜴的身体外形及大小在爬虫类中差异最大。体长从3公分(1吋,壁虎)至3公尺(10呎,巨蜥)。体重最轻者不足1克,最重者多于150公斤。</h3> <h3>身体多细长,具长尾,多具4 肢,除鼻孔、口、眼及泄殖腔开口外,体表复以鳞片,一对眼睛和一对耳孔。如无外耳孔,则鼓膜位于表面,有些种于头和体鳞下真皮内有骨鳞。</h3> <h3>许多蜥蜴,尤其是避役(变色龙)和安乐蜥,能改变体色,可从亮绿色变为深巧克力褐色,体上线、带斑纹亦可忽隐忽现。</h3> <h3>有人认为蜥蜴与蛇的区别在于蜥蜴有四只足,而蛇没有足。在一部分蟒科蛇类的泄殖肛孔两侧都可找到一对呈爪状的后肢;而蛇蜥,在外形上连足的痕迹都找不到,人们常常把它们误认为是蛇。</h3> <h3>蜥蜴下颌骨的左右两半以骨缝结合,不能活动,口不能张大。蛇的下颌骨左右两半以韧带相连,彼此间可拉开,这是蛇的口可以张得很大的原因之一。</h3> <h3>蜥蜴一般具有四肢,即使四肢都退化无存的种类,其体内必有前肢带(肩带)的残馀。蛇一般不具四肢,即使有后肢残馀的种类,其体内也绝没有前肢带的残馀。</h3> <h3>蜥蜴多具有活动的上眼睑和下眼睑,眼睛可以自由启闭。蛇的上下眼睑愈合为一透明的薄膜,罩在眼睛外面,看起来,蛇眼永远是睁开的。</h3> <h3>蜥蜴多数种类的舌头都较宽大肥厚。蛇的舌头都很细长,前端分叉甚深,基部位于鞘内,常通过口前端的缺刻处时伸时缩,借以搜集外界(主要是食物)的“气味”分子,送入锄鼻器产生嗅觉。</h3> <h3>蜥蜴一般都有外耳孔,即使没有,也可从外表看出鼓膜的所在。蛇没有外耳也没有鼓膜,所以外表上看不出听觉器官的痕迹。</h3> <h3>蜥蜴的尾巴都较长,一般约等于(或仅略短于)头体长,或为头体长的2~3倍。蛇的尾巴相对较短,为体长的 1/2到1/4(即尾长占全长的1/ 3 ~1/ 5)。</h3> <h3>蜥蜴是变温动物,在温带及寒带生活的蜥蜴于冬季进入休眠状态,表现出季节活动的变化。在热带活 的蜥蜴,由于气候温暖,可终年进行活动。但在特别炎热和干燥的地方,也有夏眠的现象,以度过高温干燥和食物缺乏的恶劣环境。可分为白昼活动、夜晚活动与晨昏活动三种类型。</h3> <h3>许多蜥蜴在遭遇敌害或受到严重干扰时,常常把尾巴断掉,断尾不停跳动吸引敌害的注意,它自己却逃之夭夭。</h3> <h3>大多数蜥蜴是不会发声的。壁虎类是一个例外,不少种类都可以发出宏亮的声音。蛤蚧鸣声数米之外可闻。壁虎的叫声并不是寻偶的表示,可能是一种警戒或占有领域的信号。</h3><div><br></div> <h3>蜥蜴与蛇的区别,如果从解剖结构详细比较,还可以举出一些。尽管它们二者有许多相异之处,但就动物界发展过程中有机结构的演化程度上来看,它们都处于同一发展阶段,而且非常相近。所以当前世界上几乎所有的分类学家,都把它们共置于爬行纲下的有鳞目中,区别为两个不同的亚目。</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