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俞伯牙与钟子期,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在武汉市家喻户晓、妇孺皆知。</h3><h3> 据传说,春秋时期,楚人俞伯牙,拜师习琴三年。虽能鼓琴,却难抒怀。其师成连察觉后,嘱其远赴东海求教琴师万子春。抵达东海之滨,伯牙闻听大海惊涛拍岸之声、海鸟翱翔啼鸣,大自然的声响,一一融入伯牙的胸中,忽然茅塞顿开,琴艺大增。他再鼓琴时,得心应手,音随意转,将大自然的天籁之音表现得淋漓尽致。</h3><h3> 某日,伯牙乘船出游。船行至龟山脚下时,忽遇暴雨,停船避雨间,耳听暴雨如注,眼望江面波浪生动。不一会,雨过天晴,伯牙心旷神怡,抚琴直抒胸臆。那琴声时而悠扬高远,如同巍巍高山,耸立蓝天;时而奔腾豪放,如大海汹涌澎湃。正当伯牙陶醉于琴声中,人我两忘之际,忽然听见一人叹道:"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抬头看见不远处有一樵夫,正注视着自己。他立刻明白,此乃知音也!倏然遇知音,两人大喜过望,一见如故,交谈甚欢,久久不忍分别。最后,两人相约待伯牙出游完毕之后再相见。</h3> <h3> 翌年某日,伯牙故地重游,探访钟子期。获悉子期已经病故,禁不住黯然神伤。他来到钟子期的坟前,思绪万千,昔日的故人,如今人亡两不知,阴阳两隔。于是,盘坐于地取琴弹奏,欲借琴声寄托他的哀思,期望阴界的子期能感悟他的深情厚谊。那琴声,低沉呜咽,如泣如诉。情浓之时,伯牙愤然断弦,故人已逝,这琴声,又有谁懂?忽然起立,毅然摔琴。对着钟子期的坟墓三拜之后潸然泪下,慢慢离去。自此之后,俞伯牙终生不再抚琴。此乃民间"伯牙摔琴谢知音"的传闻。明代小说家冯梦龙据此写成故事《俞伯牙摔琴谢知音》,收录于《警世通言》之中。同样的更早的记载见于《列子 》和《吕氏春秋》之中。</h3><h3> </h3> <h3> 北宋年间,人们在龟山西麓、月湖之滨,筑起伯牙台以纪念这个情谊深厚,知音难求的感人故事。清嘉庆初年(1796)此台又被重建。清道光三年(1826),岭南第一才子宋湘游古琴台时被伯牙子期的故事所感动,以竹叶蘸墨题一诗于壁,诗云:"噫嘻呼!伯牙之琴何以忽在高山之高,忽在流水之深?不传此曲愁人心!噫嘻呼!子期知音,何以知在高山之高,知在流水之深?古无文字直至今。是耶?非耶?相逢在此,万古高山,千秋流水,壁上题诗,吾去矣!"宋湘乃清中期著名诗人和书法家,后人惜其墨宝遂将其字迹凿于壁上,流传至今。</h3> <h3> 《高山流水》遇知音,流传千古,感天动地。据悉,如今的人们听的乐曲《高山流水》在古代是分为《高山》《流水》二曲的。据朱权的《神奇密曲》记载《高山》短些,《流水》长些。1977年美国向太空发射的寻找外星人的太空船中,有一张金唱片上灌录有7分多钟的《流水》曲。此曲昼夜不停地回响在浩渺的宇宙之中,正所谓"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在人心容易流于浮躁的今时今日,亟需古琴这般恬淡、平和的音乐,净化人们的心境,回归理性地丰富地精神世界。</h3> <h3> 金秋时节,我随摄影班的同学们去古琴台采风,去追寻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感人故事。当我流连于古朴典雅的琴台院落,行走在苍松翠柏掩映下的小径上,耳畔回响着《高山流水》的古筝乐曲,禁不住浮想联翩,两千多年前的情景仿佛浮现在眼前,伯牙子期相遇于琴声中,留下千古美谈。今日的我们呢?手机上通信录中,微信朋友圈里少则几十人多则成百上千。但是,有几人能推心置腹称为知音呢?</h3> <h3> 次日,为了搜集资料,我再次探访古琴台。当我拍完片子读毕琴台画廊上的文字即将离去时,突然来了几个拍摄MTV的年轻人,据她们说她们是为某赛事准备作品而来的。于是,征得她们的同意我蹭拍了几张照片。我与她们巧遇在琴台的高山流水之下,或许也算得上是一次佳话,尽管我们称不上知音。至少,我们都是在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哦!</h3><h3> 有道是:"清风明月本无价,流水高山自有情。"</h3>